当前位置: 首页 > 小游戏 > 羊了个羊

“万物皆可绝绝子”:网络用语的暴力逻辑

来源:网络 时间:2022-09-21 18:14:15
导读二十多年来,互联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与他人的交往行为中所发挥的影响早已令人习焉不察。但我们不难发现,网上三天两头就会出现一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新词”,我们时常被这些“新词”所裹挟,有时为了阅读和交流,不得不去了解、接受,甚至使用它们,这些“新词”被称为网络流行语。当下网络用语仍然层出不穷,并且其生成和更新的频率也越来越快、其出场和使用的情境也越来越泛化。譬如,久盛不衰的“内卷”和“躺平”,以

二十多年来,互联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与他人的交往行为中所发挥的影响早已令人习焉不察。但我们不难发现,网上三天两头就会出现一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新词”,我们时常被这些“新词”所裹挟,有时为了阅读和交流,不得不去了解、接受,甚至使用它们,这些“新词”被称为网络流行语。当下网络用语仍然层出不穷,并且其生成和更新的频率也越来越快、其出场和使用的情境也越来越泛化。譬如,久盛不衰的“内卷”和“躺平”,以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姿态在任何语境中都能“包打天下”;还有“绝绝子”“YYDS”以一种看似绝对赞赏而又带有几分调侃的意味,适用于一切称赞、表扬,甚至是“尬夸”“尬聊”的场合。

图源网络,下同

网络用语是在我们日常用语的基础上,对现代汉语进行改造而生成的,其生成机理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与现代汉语的语音相关,其中包括我们常说的“谐音梗”,也包括汉语和外语的相互融合,譬如“栓Q”“YYDS”“碉堡”“炫饭”;第二种是“换喻”,也可以理解为意义的置换,这一类的网络用语往往利用人们“无厘头”的联想,将语言的指涉之物在不经意间转换并加以固化,如“躺平”“内卷”“查水表”“绝绝子”“我真的会谢”“小时代现实主义”等。

网络用语的生成机理的确体现了现代汉语自身的衍生性和创造力,然而语言本身并不等于人们对语言的滥用,语言自身的创造力和人们对语言使用的创造力是两码事。因此,在网络用语“甚嚣尘上”的情况下,我们需要警惕的是人们对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而不是语言自身的衍生性能,换句话说,语言自身如其所是地存在,而人们在网络上对语言的使用范式则需要进行反思和批判。我们可以从当下网络用语的规则特征与审美缺席两个维度来进行反思。

语用的规则是根据人们使用语言的语境而来的,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规则:学术交流中有学术用语的规则,日常交流中有日常用语的规则,网络社交中有网络用语的规则——我们首先应该明确这种对语境的区分,每种语境下的语用规则使交流成为可能,其目的就是让人更好地理解对方说的是什么。

那么,网络用语的规则是什么呢?我们以“躺平/内卷”为例进行分析:当人们将这两个词汇说出口时,就意味着自己在表达着某种看似确信无疑、不疑有他的人生态度,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世界中,真实的情况未必就如“躺平/内卷”这样非此即彼,因为现实的生活和每个人的人生境遇是复杂的,也是千差万别的,并非可以用两个词汇来简单粗暴地加以笼统地指代。

尽管是调侃,但是这种将复杂多样的现实生活简单化,从而发生简单粗暴的指代,就是当下网络用语最明显的规则特征之一,或者说这是人们在使用网络流行语时不可避免陷入的泥淖,是值得我们警惕的。因为这种以现成的词汇无差别替代现实的本质恰恰是一种语言的暴力逻辑。这类似于我们常说的“贴标签”:“躺平/内卷”“海王/舔狗”,以及“茶艺师”“小时代现实主义”这样的看似可以“包打天下”的指代或分类,它们往往以空洞的词汇本身来替代纷繁复杂的现实状况,以单一的意义宣布其所指称事物的无差别化。

当差异性被身披同一性的词汇外壳所遮蔽的时候,不容他者的暴力就会随之产生。因此当我们懒得以一种详尽和严谨的语言态度去描述事物本身,而是惯于用简单化的词汇来敷衍或调侃现实的时候,我们不仅会离真实越来越远,还会面临着语言的暴力危机,在这种不假区分、不经反思的网络语境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施暴者或是被施暴者。

网络用语的审美之维也是缺席的。什么是审美的语言呢?审美的语言就是能够借助感性抵达其意义的彼岸。人类感性最实在的部分就是我们的身体感知,可遗憾的是,网络用语往往以观念来排挤感知。当人们无论体验到多么美好的事物,都可以大喊一句“YYDS”或“绝绝子”时,人们就会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彻底丧失掉自己的感性能力。

例如赞美一位女性的外貌可以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第二种是“小姐姐,绝绝子”。前者调动了视觉(身体)的感知,后者仅用“绝绝子”生造出一个模棱两可的观念,而毋庸置疑的是,前者的赞美会更加令人认同,并产生有效的共鸣。这说明在言语交流中,比观念更重要的是身体感知,当作为感性的审美被“万物皆可修辞”的词汇排挤在外,双方就难以在交流中实现情感的共鸣。

语言最初是人类创造的工具,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识,但是铸造人类文明的理性基底是那个能够“使人之所以为人”的感性力量,诸如人们内心中正义、勇敢、同情等善良的品质,都依附在这个感性的基底上。我们在与他人的语言交流中,如果遵循的是“万物皆可绝绝子”的逻辑,如果干瘪的词汇所指代的简单观念彻底遮蔽了语言的感性之维,那么我们就丧失了与他人产生情感共鸣的契机。而设身处地的共情也就不复存在,没有了共情,语言就会沦为背离人类文明的工具。所以,网络用语的审美缺席,是其陷入暴力逻辑的帮凶。

网络流行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意义的简单化及运用的泛化,而伴随其简单化和泛化而来的,还有语言审美之维的缺席,它们共同参与了网络用语的暴力逻辑,这种暴力是语言行为层面的,它根植于人们对网络流行语不假反思地生造和运用。

不必讳言地说,互联网是当下滋生语言腐败的重灾区。网络流行语最初作为一种“亚文化”而盛行,它试图以反叛的姿态挑战既有的语言习性,标榜使用者的个性,然而它最终以其自身无差别化的同一性遮蔽了原本存在于生活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同时它可能会建立起一种新的表达习性,而我们在这种尚未形成的“习性”中看到了暴力。所以,当我们试图用“躺平/内卷”来抒情言志时,不妨想想二者之间还可能会有“仰卧起坐”这种情况。

(作者 王宇阔 系华东师大文艺学专业博士生、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来源 中国文艺报)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704559159@qq.com

Top
加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