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游戏 > 羊了个羊

29个意想不到的古代风俗,让你大呼精彩!

来源:网络 时间:2022-09-21 17:47:16
导读1.“八拜之交”真的拜了八次吗? 我们经常用“八拜之交”来形容兄弟情深,其实,古代并没有八拜这么一个礼节。 哪怕是臣子对皇帝,拜两次也就可以了。 但拜了八次还是有一个小故事的: 北宋的韩琦是皇帝依赖的重臣…

1.“八拜之交”真的拜了八次吗?我们经常用“八拜之交”来形容兄弟情深,其实,古代并没有八拜这么一个礼节。哪怕是臣子对皇帝,拜两次也就可以了。但拜了八次还是有一个小故事的:北宋的韩琦是皇帝依赖的重臣,可是国子监的李稷居然不把他放在眼里。宰相文彦博看到后,决定教训一下这个不知礼节的人。文彦博有次在京城升官了,按规矩,李稷应该前去祝贺;可等李稷到了之后,左等右等,不见文彦博出现。等过了很久,文彦博才出来接待。他跟李稷说:“你爸爸也是我的门客,不如你就给我拜上八拜吧!”李稷无奈,只好照做。可以看到,这是极端的一种情况,才有八拜一说。《水浒传》里其实也有八拜的情况,不过是一人拜了四次。施恩为了感谢武松帮他打跑了蒋门神,和武松结为兄弟,两人各自向对方拜了四拜。每人四拜,加起来就是八拜,或许这才是“八拜之交”的出处吧!

2.“分庭抗礼”原来是什么意思?分庭抗礼,现在的含义是实力相当,互相对抗。但在古代,其实只是一种礼节——宾主之礼。古人住的大多数都是四合院,中间是个大的庭院。当有宾客来时,屋主住在东边,客人住在西边。这叫分庭。抗,古代写作伉,从字面上你就能明白,它不是对抗的含义,而是对等的意思。抗礼,也就是以对等的礼节互相行礼。这其实是对客人的一种极大的尊重。孔子就曾享受过这样的礼遇,君王敬重孔子,都没有行君臣之礼,而是宾主之礼,也就是分庭抗礼。

3.“无它”,原来是打招呼用的?一说起“无它”,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卖油翁的那句话:“无它,唯手熟尔。”无它,也写作无他,意思是没什么特别的。可你知道吗,“无它”在古代,竟然是一句问候语。其实,“它”在古代,指的就是“蛇”。古人一般都生活在草木茂盛的地方,因为可以盖房子,可以放牧。这就避免不了蛇虫的侵扰。人们因为害怕蛇,往往不直接说出名字,而是用“它”来代替。这就跟《哈利波特》中,人们害怕伏地魔,不敢直呼其名,只敢代称一样。古人见了面打招呼,不是问:“吃了吗?”而是问:“无它乎?”你家里最近遭蛇了吗?跟“无它”类似,“别来无恙”也是一句问候语,跟现在一样。不同的是,古代的“恙”指的是虫病,问你“别来无恙啊?”就是问你最近有没有生虫病,如果生了我可得离你远一点。这点跟现在的“别来无恙”可是完全不同的。

4.名和字不是一回事我们经常说名字、名字,但在古代,名和字是分开的。名,是出生三个月后大人给取的;字,是参加完成人礼后才能取的。名,是用来自称的;字,是用来他称的。说自己,只能用名;说别人,只能用字。《三国演义》中,别人叫诸葛亮,都是叫孔明先生;而诸葛亮说自己,只能说亮怎么怎么样,就不能说孔明了。

5.令堂是怎么来的?我们都知道,令堂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那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在古代,建筑都是坐北朝南的。整体分为三部分,前面的叫做堂,建的很高,用来防潮,还有台阶,因此叫“登堂”。堂通常是用来接待客人用的。堂后面叫做室,在正北方向,一般是家中长辈居住;室的两边叫做房,一般是晚辈和客人居住。所谓“登堂入室”,就是登上堂,穿过堂,才能进入到室内。堂一般建造的高大敞亮,用来接待和祭祀用。后来就把房子的主人——也就是父母,叫做“高堂”了。在祭祀的时候,母亲往往会在房子的北边活动,因此,自己的母亲往往称作“北堂”;而对方的母亲,就要尊称“令堂”了。

6.公主这个词是怎么来的?我们都知道,公主,就是皇帝的女儿。那么,公主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呢?这还要从周朝说起。周天子分封各诸侯后,自己的女儿也只能下嫁给他们。但是贵为天子,是不能亲自操办婚礼的,只能由诸侯来主婚。那时的诸侯都叫“公”,比如有名的齐桓公、晋文公等。正因为是他们主婚的,所以才叫“公主”。

7.“千金”原来竟然指的是男孩子我们熟悉的千金,一般都是指大户人家的女儿,而且尚未婚配。可一开始并不是这样的。金是古代的通用货币,在汉代,一斤黄金就叫一金。有人悬赏一千金取项羽的脑袋,也就是一千斤黄金,可想而知,项羽当时有多尊贵。所以,“千金”慢慢就演变成贵重的代名词。有钱人家的孩子就叫“千金之子”。可以说,很长一段时间内,“千金”都是指的男孩子。直到元朝,千金才跟女孩子联系在一起。

8.“在下”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在下”一词,今天表示自谦。最早出现“在下”这个词,是在《诗经》里:赤芾在股,邪幅在下。邪通斜,邪幅在下,就是说用一块布裹住自己的小腿。古代的君王一般会赏赐“邪幅”,表示约束之意。也就是说,让你把腿裹紧,不要忘了该有的礼仪,要时刻约束自己。后来才慢慢引申成一个自谦的词。

9.“愁眉”原来并不愁?说起愁眉,我们往往会想到愁眉不展,愁眉苦脸等词语。但在古代,愁眉可完全没有忧愁的含义。愁眉原来是指女子的一种眉妆,《搜神记》中记载:愁眉者,细而曲折。也就是说,这种细而曲折的化妆方法就叫做愁眉,而不是现在所指的眉头紧锁。

10.大快朵颐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大快朵颐形容吃饭吃得很爽,狼吞虎咽。那这个词有什么典故呢?先来看朵。朵是个象形字,下面的“木”表示树,上面的“几”表示花或者果实垂下来的样子。朵还可以用作动词,表示动起来,也就是花被风吹动的样子。再来看颐。颐的本义是指下巴,《释名·释形体》中记载:颐,养也。动于下,止于上,上下咀物以养人也。有个成语叫颐指气使,就是说光抬抬下巴就指挥别人干活,表示自高自大。那么朵和颐连起来,就是张开嘴巴吃饭;再加上大快,就表示吃饭很满足的样子。

11.脍炙人口中的“脍炙”指什么?脍炙人口,一般指文章或者故事得到了众人的称赞。但你知道脍炙这两个字代表什么吗?《说文解字》中有记载:脍,细切肉也。脍,就是切得很细的肉。炙,炮肉也。这里的炮,就是烤。炙,就是烤熟的肉。因此,脍炙就是指细切的肉和烤肉。那么,脍炙人口就是说人人都能够品尝到细切肉和烤肉的美味。后来就慢慢引申为广为传颂的含义。

12.“灯红酒绿”中的酒为什么是绿色?灯红酒绿,比喻奢靡的生活。红色的灯可以理解,但你想过没有,酒怎么会是绿色的呢?你还别说,古代真有绿色的酒。有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一诗为证: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其中的绿蚁,就是指新酿的酒。古代采用的酿酒方法和现在不同,虽然都是用粮食酿造,但新酒是呈现绿色的。而且,刚酿出的酒表面还有一层酒糟没有捞去,它们漂浮在酒面上,很像蚂蚁的形状。所以,新酿的酒一般都叫“浮蚁”,再加上颜色是绿色的,所以白居易才把新酒叫做“绿蚁”。直到蒸馏法出现后,酒的颜色才从绿色变成了白色。

13.“滑稽”并不滑稽滑稽,今天的含义是偏贬义的搞笑。但在古代,滑稽可是一种倒酒的容器。《汉书》中曾记载:鸱夷滑稽,腹大如壶,尽日盛酒,人复借酤。滑的本义是通顺,类似倒酒器中虹吸管的作用;稽的本义是停留,类似倒酒器中储存酒的地方。后来才慢慢变成诙谐、幽默之意。

14.“筷子”的叫法是怎么来的?最早的时候,筷子叫箸。一直到明代,才改成筷子。怎么回事呢?原来,当时的船家害怕船抛锚停住,而箸和住又是同音,为了避讳,所以就叫“快儿”,意思让船快点开,不要停下。后来慢慢就把箸叫成了“快子”,又因为“快子”都是竹子做的,后来就在上面加了竹字头,变成了现在的筷子。而且,本来筷子只是民间的叫法,官方还是叫箸,后来大家都这么叫,就改成了筷子。

15.不撞南墙不回头里的南墙是什么墙?俗话说,“不撞南墙不回头”。那么,这个南墙到底是哪里的墙呢?古代的房屋大多坐北朝南,而且从大门一进来,就有一块很大的墙挡住去路。这堵墙叫“照壁”,一是为了保护屋内人的隐私,二是在风水上为了防止财气外流。当你想要出门的时候,必须绕过这堵墙才行,否则就会撞上。而这堵墙就在南方,因此叫做“南墙”。

16.康庄大道的由来康庄大道,一般用来形容道路宽阔。可为什么叫康庄呢?原来,这和古代的道路等级相关。古代道路分为九个等级,以“达”为单位。其中,五达就叫做“康”,指能通向五个方向的道路;而六达叫做“庄”,指能通向六个方向的道路。后来,人们就用康庄来形容宽阔的道路了,也就是康庄大道。

17.阴沟里为什么会翻船?我们常说阴沟翻船,比喻在十拿九稳的事情上却出现了不该有的重大失误。可你想过没有,既然是沟,怎么能装的下一艘船呢?又怎么会翻呢?古代确实有阴沟一说,它指的是藏在地下的排水渠;跟它相对的就是阳沟,指的是明面上看得见的排水沟。不过,排水渠再宽,也不能行船啊。其实,翻船的不是阴沟,而是羊沟。因为羊经常用角抵城墙,为了保护墙,就用一条沟将其隔开。这条沟是非常宽的,平常也是风平浪静,一般不会翻船。所以才有“羊沟翻船”一说。只不过后来将羊误写成了阳,可翻船又跟阳沟关系不大,索性一错到底,就写成了现在的“阴沟翻船”。

18.“淑女”原来并不是形容女子文静“淑女”一词,我们非常熟悉,它出自《诗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这里的淑女,其实并不是文静、有优雅气质的意思。反而窈窕是性格文静的含义,这跟我们现在理解的身材好是完全不同的。那这里的淑女其实是指善良的女子。窈窕淑女的含义是,文静善良的女子。

19.毛病为什么跟“毛”有关?毛病这个词大家经常用,有时指身体出问题,有时指机器出故障。可你想过没有,“病”为什么跟“毛”联系在一起了呢?其实呀,毛病这个词,最早指的就是马身上的毛有缺陷。后来才慢慢扩展到人和物的身上。

20.“鼻祖”为什么和鼻子有关?一开始,鼻字也是象形字,写作自,你看它的样子,就跟我们的鼻子很像。后来,自又发展出了起始、源头的意思,为了不跟这个意思混淆,就在下面加了一个畀(bì)字。畀,是给予的意思。那么自和畀合起来就是鼻,表示能自己呼吸。当然,鼻原来的本义大家也没有忘记,后来就把某个领域的开创者叫做鼻祖了。

21.“大放厥词”原来竟然是褒义词?大放厥词,现在指人夸夸其谈,胡言乱语。可古代,厥词竟然是好词的意思。大放厥词出自韩愈的《祭柳子厚文》:玉佩琼琚,大放厥词。这里的厥词指的就是有文采的意思,谁能想到,后来竟然演变成了一个贬义词!

22.固若金汤里的金汤是什么?我们都知道,固若金汤用于形容防御工事的坚固、牢不可破。那么,金汤到底是什么东西?它为什么这么坚固呢?实际上,金汤是“金城汤池”的一个缩写。金城,就是用金子打造的城墙,当然很坚固了。汤池,就是用滚烫的水灌满的护城河,当然没人敢进来了。所以,金汤才会这么坚固。

23.正襟危坐中的危坐是什么含义?正襟危坐,现在指端庄的坐姿,表示恭敬。正襟,很好理解,就是把自己的衣服整理好。可危坐是什么意思呢?难道坐还有危险吗?并非如此。古代的坐分为两种,这两种都是双膝着地。第一种,是把屁股放在脚后跟上,就跟古装剧里经常看到的那样。第二种,是把屁股抬起来,直起身子。后一种坐就是“危坐”。危,是端庄的意思。因为你直起了腰,显得对人很尊敬。而我们现在的坐法要到魏晋时期才流行开来。

24.“雕虫小技”里的虫是什么?雕虫小技,比喻微不足道的小技能。雕就是雕刻,可里面的虫是什么呢?难道是雕刻虫子吗?并不是。虫,指的一种字体。秦汉时期有八种字体,有一种字体叫虫书。它们经常被雕刻在兵器上,形状很像虫子,这就是“雕虫”的来历。

25.醍醐灌顶里的醍醐是指什么?醍醐灌顶,指人瞬间领悟。那么,其中的醍醐是什么呢?醍,就是指酒。但醍醐连在一起,就变成了乳制品。确切地说,醍醐就是牛奶中提炼出来的奶酪。古代的奶酪可是好东西,是上等品。所以,醍醐渐渐就有了精髓的含义。醍醐灌顶,就表示一瞬间能领悟事物的精髓。

26.沆瀣一气里的沆瀣是什么意思?沆瀣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聚在了一起。其实,沆瀣本来是指的两个人。北宋年间,有一个考官叫崔沆,正好当年有个考生叫崔瀣,而且文章也写得好,于是就录取了他。后来人们就把他二人的名字连在一起,叫“沆瀣一气”了。原本是个夸奖的褒义词,后来才慢慢演变成了现在的意思。

27.蛛丝马迹里的马是什么?我们常说蛛丝马迹,指微小的痕迹。蛛丝很好理解,蜘蛛结的网都很细;可马迹真是指马儿跑过的痕迹吗?细想一下,马的体型那么大,跑过去总会留下马蹄印,这是很容易发现的,又怎么会跟蛛丝联系在一起呢?其实,这里的马并不是我们通常见到的马。而是指一种灶马。所谓灶马,就是一种小虫子,通常在灶台旁边,跟蛛网一起出现。所以,我们就用蛛丝马迹来比喻不容易被发现的踪迹了。

28.烂醉如泥中的泥是什么?烂醉如泥,比喻一个人喝得很醉。那这里的“泥”指的是泥巴吗?并不是。这里的泥指的是一种没有骨头的虫子。这种虫子在南海,名字就叫泥。所以,我们才把喝醉了站不稳的样子叫做烂醉如泥。

29.秋毫无犯里的秋毫是什么?秋毫无犯,比喻军队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可这里的秋毫是什么呢?原来,秋毫是指动物身上新长出的绒毛,可想而知,它们都是非常细微的。所以,连细微的东西都不拿,才能体现纪律的严明啊。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704559159@qq.com

Top
加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