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手游 > 保卫萝卜4

原创 四野四大兵团司令员,为何只有邓华从军长直晋?一年带出王牌纵队

来源:网络 时间:2022-10-17 11:13:31
导读这是一个由原八路军晋绥军区、冀热辽军区和新四军各一部组建而成的单位,包括晋绥军区第32团、冀东军区的15团、新四军3师的特务一团、二团等部队。并且纵观57位开国上将,也以邓华将军的带兵数量为史上最多,因为已不…

原标题:四野四大兵团司令员,为何只有邓华从军长直晋?一年带出王牌纵队

1949年4月28日,正在大举南下的第四野战军,在征途中对所部编制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在原有第12兵团和第13兵团的基础上,增设第14兵团和第15兵团,使野战军正式形成了四大兵团下辖十二个军的战斗序列。彼时这四大兵团司令员分别是肖劲光、程子华、刘亚楼和邓华将军,如果细细琢磨,你会发现其中邓华司令员的身份是最为特殊的。

这是因为,肖劲光、程子华早在1947年5月间,就分别以辽东军区司令员、冀热辽军区司令员的身份,改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一和第二“前方指挥所”司令员,这两个指挥所三个月后再改称第一和第二兵团部(全军统一序列后再授予第12、第13兵团的番号)。换句话说,这两位将军担任兵团司令员,那是资历足够实至名归的。

而新组建的第14兵团司令员,则是由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空降”而来,其实早在天津战役打响前,林彪特别授权刘亚楼统一指挥攻击天津的所有参战部队,已经可以看出一些端睨。那么以“野司首长”的身份,加之仅用29个小时攻克天津之大胜战绩,刘亚楼出任兵团司令员毫无争议,毕竟长征时期的资历也在那摆着。

麻烦在于第15兵团司令员的选择上,四野堪称名将如云,陈伯钧、李天佑、韩先楚、邓华、刘震、洪学智、黄永胜这些曾经的纵队司令员,哪个不是威名赫赫?

一、邓华之前的资历并不突出。

我们以1937年8月陕北红军改编成八路军为时间节点,比较一下这批四野名将当时的职务和级别。彼时邓华担任第115师685团政训处主任,注意这个团“政训处主任”不完全等于后来的“政治部主任”,它属于特殊时期国共谈判的产物,因为南京方面起初不同意八路军各级部队设置“政委”一职。

到后来恢复政治委员职务后,各团政训处主任一律改称“政委”,所以邓华的职务实际就是685团政委,属于八路军最初一批的团级正职,后来又改任115师独立团政委。之前笔者曾经撰文介绍过,八路军第一批的这15名团长(每个师各五个团),在1955年授衔时是“中将起步”,也就是最低为开国中将衔,部分则授予了开国上将衔,比如:

陈伯钧:第120师359旅旅长。

黄永胜:第115师343旅685团团长。

李天佑:第115师343旅686团团长。

韩先楚:第115师344旅688团副团长。

刘震:第115师344旅688团政训处主任。

彭明治:第115师343旅685团参谋长。

洪学智: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副大队长。

可以发现,在这一批未来的四野名将中,邓华当时的职务和级别并不算突出,要低于未来的开国上将、369旅旅长陈伯钧,与李天佑、刘震、黄永胜等开国上将基本持平。

邓华1937年底调任115师独立团政委,跟团长杨成武成为了军政搭档,更为重要的是,这个独立团在115师分兵后,由副师长聂荣臻率领前往开辟五台山抗日根据地,成为未来晋察冀军区的基干力量(加师属骑兵营等共3000余人)。因此,邓华虽然出身第115师,却并没有跟随师主力挺进山东,而是留在了晋察冀成为聂帅手下的战将。

1938年邓华出任八路军第四纵队政委,与司令员宋时轮搭档率部挺进冀东,初创了冀东抗日根据地,随后历任晋察冀军区第五、第四军分区司令员。1944年率部队回师陕北,改编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第2旅,邓华改任旅政治委员,再成为贺龙和徐向前的部下,不久入中央党校学习。

这一时期,未来的四野名将们也基本都在这一级职务上,比如韩先楚任115师344旅代旅长、分区司令员,李天佑任115师343旅代旅长(后去苏联学习),刘震任新四军第3师10旅旅长兼淮海军分区司令员,洪学智任新四军盐阜军区司令员、第3师参谋长等等。

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这批名将从各个战场纷纷被派往东北,再次成为115师老师长麾下的骨干将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当时的邓华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林彪麾下的第一批野战纵队司令员名单上,也没有他的名字。

二、出任西满纵队司令员。

八路军刚刚进入东北时,邓华曾经被任命为我方的“东北保安副司令兼沈阳卫戍司令”,所属主要部队为“东北人民自治军”保安第1旅。这是一个由原八路军晋绥军区、冀热辽军区和新四军各一部组建而成的单位,包括晋绥军区第32团、冀东军区的15团、新四军3师的特务一团、二团等部队。

所以保1旅番号虽“土”,却也都是老八路和新四军的底子,战斗力不弱。不久以后,面对杜聿明的疯狂进攻,东北我军开始执行“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战略方针,邓华率部撤出沈阳,转任东北局所属西满分局领导下的辽西军区(后改称辽吉军区)司令员,时任政治委员陶铸。

辽吉军区的位置在沈阳以西的大片地区,辖区包括如今的辽宁西北部、吉林西部、黑龙江西南部和内蒙东部,因为当年东北九省中曾设“辽吉省”。

到达西满地区后,邓华指挥部队发动群众、清剿土匪、建立政权并扩大武装,至1947年初,辽吉军区已经拥有保安第1旅、保安第2旅和西满独立师等三支主力部队。在这期间,邓华率部参加了解放四平(一战四平)、保卫四平(二战四平)战役,有力地锻炼了部队的野战能力和攻坚能力。

1947年4月间,辽吉军区合并三支主力部队组建“西满纵队”(还没有正式番号,所以又称辽吉纵队、邓华纵队)。西满纵队以邓华任纵队司令员、陶铸兼任政委,其中保安第1旅升格为独立第1师、保安第2旅升格为独立第2师,西满独立师则改称独立第3师。

此后西满纵队由东总直接指挥调动,实际已属于野战军性质,在此期间该纵队又参加了三打四平战役,如果再算上后面彻底解放四平的第四次,邓华的纵队是唯一全部参加了“四战四平”的部队。

1947年8月,东北民主联军正式组建第二批野战纵队,西满纵队由此正式升格为“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下属三个独立师分别为第19师、第20师、第21师。因此从部队组建历程来看,7纵的历史确实要短于1纵、2纵、3纵、4纵、6纵等老大哥部队,此时还不算头等主力。

东北民主联军的野战部队此时已经拥有九个步兵纵队,7纵司令员邓华只是与1纵司令员李天佑、2纵司令员刘震、3纵司令员韩先楚、6纵司令员洪学智、8纵司令员黄永胜等战将并驾齐驱,地位和级别不分高下。比如在三战四平战役中,主攻部队1纵和“邓纵”(西满纵队)就是由1纵司令员李天佑统一指挥的。

不过在这次攻击四平失利的战役中,邓华开始显现出独立思考、敢于直谏和独挡一面等高级指挥员的优秀素质。

战前邓华就得到相关情报,陈明仁已经把第71军重新扩充到至少两个师的兵力,而不是“东总”误判的仅存一个师。在东北民主联军的炮兵还未取得绝对优势的情况下,邓华认为以两个纵队共七个师实施攻坚作战,不符合集中优势兵力歼敌的指导思想,恐影响战役进程。

于是邓华直接发电给东总,建议再增加一个纵队参与攻城作战,哪怕再增加两个师也好,但是“林彪并未完全采纳,也未回电,只是增加了一个师”。而实际情况是,陈明仁匆忙拼凑起来的军警武装多达30000余人,我军即便是投入八个师的兵力,优势也不明显,仗果然打夹生了。

在种种因素的叠加之下,三战四平最终失利,西满纵队也伤亡较大。战后林彪作了自我批评:“四平没有打下来,不要你们负责,完全由我负责,主要是我对情况了解得不够,决心下得太快。.另外,这次攻城还暴露了我们攻坚的战术差,这也主要是我平时研究得不够”。

反过来也证明,邓华的战前意见是非常正确的,他每每在战役的准备、展开、实施、攻击各阶段,能够发扬缜密、细致、大胆、求实的精神,特别是独立思考的作风更是难能可贵。邓华更不盲从,发现上级的作战指挥存在问题时,也敢于直言相谏,且多被采纳,即便建议未被采纳,他也会坚决执行命令,并努力减少部队的损失。

彭总在抗美援朝期间曾与邓华共事,高度评价他:“知识丰富,很有头脑,考虑问题有眼光,也比较周到。邓华作战勇敢,细心,出了好主意,是个好帮手”。

三、辽西战场尽显名将风范。

自1947年夏季开始,东北我军转入全面大反攻,包括夏季攻势、秋季攻势和冬季攻势三大部分,其中尤以辽西战场在整体上打得最是漂亮。比如秋季攻势中,邓华率7纵主动出击,10月9日一昼夜强行军150华里,仅用一个小时就攻克新立屯,全歼守敌暂编57师;10月17日再攻克阜新,消灭守敌暂编第51师大部,一时震动辽西。

在不到十七天的时间里,邓华率部连克五城歼敌三个师,消灭敌人的数量几乎跟自身兵力相等,受到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的通令嘉奖。而7纵勇猛果敢的战斗,也让刚刚上任的“东北行辕主任”陈诚大为头疼,不得不下令部队全部收缩到主要城市里避战,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

林彪得理不让人,随即于1947年12月中旬再次发起冬季攻势,在辽西战场,命令刘震统一指挥2纵和7纵,于12月23日以突然的动作包围了辽西铁路要点彰武(大决战里面廖耀湘攻的哪,都还记得吧)。

说明一下,此时邓华因病正在哈尔滨休养,7纵由副司令员贺晋年暂时代掌。战役打响后,7纵20师仅用两小时即攻克彰武外围制高点高台山,总攻开始后,7纵和2纵指战员紧密配合,仅用四个小时就占领全城,守敌第49军79师8000余人全部就歼,缴获武器装备和弹药无算。

与此同时,我军其他部队也分头向黑山、大虎山、新民等城市发起攻击,坐镇沈阳的陈诚焦头烂额。当他“突然发现”东野各部战场分布较为分散之际,决定出手反击,随即出动新1军、新3军、新5军、新6军和第71军等精锐,南北对进夹击位于沈阳、新民、法库三角地带的我3纵、6纵和10纵。

缩在大城市里的敌人终于出来了,这给我军在运动中歼敌创造了大好机会,岂能放过?

1948年1月3日,林彪电令各部调整部署,以五个纵队负责切割、打援和阻击,同时调集1纵、2纵、3纵和7纵直扑左路之敌新5军:“我军决集中四个纵队的兵力歼灭公主屯附近之敌”。接到命令后,匆匆结束休整的第7纵队立即出发,邓华也赶回部队亲自指挥,向公主屯方向猛扑过去。

至1948年1月5日,我军将陈林达(黄埔四期)新编第5军完全分割包围在闻家台、黄花山等几个村落中,又经两昼夜激战,主攻部队7纵和2纵全歼新5军20000余人(其中俘敌13000余人),缴获各类火炮200多门和轻重机枪700余挺,取得了东北战场空前的大捷、

在一次战役中全歼敌人一个整军,这还是东北解放战争中的首次,邓华的指挥能力和7纵指战员的超强战力,不仅获得东总的高度肯定,也直接惊动了西柏坡。而陈诚更因为此次大败,直接造成胃部大出血,说什么也不想在东北再干下去了,上下活动要求调离,甚至派出夫人谭祥去找宋美龄说情。

某种意义上,正是邓华和7纵打得陈诚落荒而逃,换来了东北蒋军最后一任主帅卫立煌。而邓华不凡的指挥能力,从此也让101另眼相看,在一众名将中渐有后来居上之势,重用已成定局。

四、成为“准兵团司令员”。

因此在辽沈战役打响之时,虽然东北野战军还没有正式的兵团建制,但是邓华已经被101按“准兵团司令员”的职级来使用了。比如在锦州战役中,林彪命令由邓华统一指挥在城南的7纵和9纵,组成南突击集团参加攻城作战。其中7纵第21师仅用七分钟便率先突破城防,攻入锦州城内,战力可见一斑。

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后,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各纵队根据军委命令,统一改称军级番号,第7纵队因此改称第44军,邓华任军长、吴富善任政委、曾克林任副军长、谭甫仁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高体乾任参谋长。全军下辖第130师、第131师、第132师和第157师(独立第12师改编)共48000余人。

说明一下,尽管1948年11月东野各纵已经改称为“军”,但是由于整个野战军并未改番,加之称谓习惯问题,所以在平津战役期间,仍基本沿用“纵队”的番号。

在东北黑土地上,东野主力1纵、2纵、3纵、4纵、6纵是公认的老大哥部队,均由关内八路军、新四军正规编制的师、旅级主力部队组建。而邓华的7纵则为多个团级单位合建,他将这样一个松散的部队,短时间内打造成为一个威名远扬的野战纵队,成为东野的后起之秀和攻坚钢刀,且战斗作风和骄人战绩均咄咄逼人,这与他严格治军、精心训练和高超指挥是分不开的。

东野入关以后,在准备攻取天津的战役中,邓华再奉命指挥三个纵队先打塘沽(还是准兵团司令员的待遇)。1948年12月底,邓华指挥部队经过几次外围战斗后,发现塘沽外围是一片盐田,无任何掩蔽物,部队隐蔽和运动都极为困难,几次攻击下来伤亡很大。

并且敌人军舰停在海上,司令部都搬到舰上随时准备逃跑,使我军难以从海上包围全歼塘沽之敌,邓华于是再次果断提出自己的建议。

当刘亚楼奉命到前沿视察时,邓华与兄弟纵队指挥员同时建议暂不打塘沽,改为首攻天津。野司和军委在了解实际情况后,最终采纳了邓华暂时不打塘沽的建议,决定先取天津。而在天津战役中,邓华再次受命统一指挥7纵、8纵攻城,其中7纵132师又是十五分钟突破城防,第一批攻入天津卫。

据军史资料的记载,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作为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也曾多次就作战计划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多次得到彭总的认可,充分证明了他的细致和负责的态度。

五、正式出任第15兵团司令员。

正是由于邓华在1947年到1948年的卓越表现,以及7纵取得的辉煌战绩,在酝酿第15兵团司令员人选时,林彪、罗荣桓经反复和慎重考虑,最终提名由邓华出任,并得到了军委的认可和批准。邓华由此成为四个兵团司令员中,唯一一个由军长直接提拔的,而当时的第44军已经壮大到58700余人。

第15兵团组建时下辖第43、第44、第48军,以邓华为司令员、赖传珠为政委、洪学智为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贺晋年为第二副司令员(兼48军军长)、萧向荣为政治部主任。1949年5月4日,野司又发布战字第39号命令:决以南下工作团第三团为基础,组成15兵团指挥机构。

而其他名将则遗憾地失去了这个机会,大多只能屈就兵团副司令员,比如陈伯钧任第12兵团第一副司令员、韩先楚任第12兵团第二副司令员、李天佑任第13兵团第一副司令员、彭明治任第13兵团第二副司令员、黄永胜任第14兵团第一副司令员、刘震任第14兵团第二副司令员、洪学智任第15兵团第一副司令员等等。

能够在一众名将中最终脱颖而出,既是军委和野战军首长对邓华指挥水平的肯定,也是对其独挡一面能力的认可,执掌四野强大的野战兵团,那是多少名将梦寐以求的事?

四野大军席卷中南以后,野司再令40军、43军并配属两个炮兵团及工兵一部,向雷州半岛集结,组成渡海作战兵团,由第15兵团司令员邓华、政委赖传珠统一指挥,负责解放海南岛的作战。在这次战役中,许多军史文章都强调了韩先楚的功绩,却忽略了作为战役最高指挥员邓华的重大作用,要知道,韩先楚毕竟只是第12兵团副司令员兼第40军军长。

如今在四野战史上,习惯地把西满纵队、辽吉纵队、7纵、第44军均称为“邓华纵队”,是因为邓华将军所带领的这支部队,仅仅一年时间就成为四野王牌,历经苦战恶战,一路战绩辉煌。而邓华果断敢言和作战积极的风格,也在这一年多时间里得到充分展现,因此才能够直接晋升为兵团司令员。

六、抗美援朝再立新功。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在考虑东北边防军组建的问题时,林彪主动提议将第13兵团和第15兵团的司令员、司令部对调,许多军事文章将其解读为黄上将“失踪”去香港之故,其实那是次要因素,真正的原因,还是邓华的指挥能力和务实作风,更得101的欣赏,打仗其实是不拘小节的。

如此,第15兵团司令员邓华带领原兵团机关,改称第13兵团司令部,统领第13兵团的第38军、第39军、第40军,再次出关成立东北边防军,准备应对朝鲜战争的复杂局面。而黄永胜则带领原13兵团的机关改称第15兵团司令部,从广西到广东,统领原15兵团的诸军。

敏感时分的这次对调,体现出军委和中南军区对邓华将军的高度信任,因为一旦情况有变,第13兵团必然是第一批入朝的部队。

邓华于是再成为志愿军第13兵团的司令员、“志司”的副司令员,至1952年6月彭总回国后,又任志愿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组织指挥秋季反击作战、上甘岭战役和1953年的夏季反击战役。到1953年7月,在著名的金城反击战取得胜利后,邓华正式出任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被外军战史列为“韩战三杰”之一。

鉴于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突出贡献,到1955年大授衔时,邓华将军在57位开国上将中位列第七,而在四野开国上将中则排位第一。并且纵观57位开国上将,也以邓华将军的带兵数量为史上最多,因为已不仅仅是之前的7纵和第15、第13兵团,在抗美援朝后期,他率领的志愿军总兵力已经超过140万人!

1980年7月,邓华上将不幸在上海病逝,邓公闻讯不禁长叹:失我一员大将!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704559159@qq.com

Top
加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