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手游 > 保卫萝卜4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笔记(钱理群)

来源:网络 时间:2022-10-10 02:02:53
导读关注公众号: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考研号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笔记 钱理群

序:现代文学研究的简介

六十年来历史足迹。较早的著作未成为独立的学科(重点在于新与传统,近代文学关系的梳理)——始于朱自清(历史总结态度)《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开创性著作——1.以作家创作成果为主要研究对象2.从文学现象探讨产生的社会原因和历史经验3.重视作品艺术成就及社会影响4.外国文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及流派形成思想风格所起作用并采用了先有总论后文体分类评论体例。

50年代以来这一时期文学著作,各抒己见,不同特色为该学科奠定基础格局范围起点——左的抬头变成无产阶级文学——拨乱反正回正道——近年来1.吸收反映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2.打破格局扩大领域,揭示历史主流,展示丰富多样性,从历史的过程联系中分析文学现象+规律,特点,作品艺术成就,个性风格特点+文学流派的历史考察努力揭示文体发展内在线索,研究外国文学的影响,探讨现代文学民族风格与特色形成过程,注重文体分类,又独显优秀作家作品。

前言

时间概念:1917年1月——1949年7月(《新青年》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为开端——全国文代会召开

现代文学: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思想人的现代化作用特殊。文学现代化与民族化是历史性课题——矛盾——现代文学三十年发展

最深刻根本意义的变革: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变革(相联系)美学观念与品格的变革

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文学与思想革命的关系)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一 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历史背景:利用了晚清以来文学变革的态势与思想资源,然而局限于传统文学内部的结构调整变通。新文化运动本质是引进吸收运用西方文化现代思想启蒙运动,并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北大新旧思潮碰撞文学革命发生,文白之争成为新旧文学之争的焦点之一,“三大主义”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陈独秀)文学革命先驱者表现出强烈的历史主动性和批判精神,摧毁当时旧文学阵地如黑幕派,鸳鸯蝴蝶派。

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对林纾的维护古文守旧派摧枯拉朽。

学衡派:1922年9月在南京创刊的大型学术性杂志《学衡》而得名,其同仁梅光迪,胡先骕,吴宓寝馈西洋文学,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的影响,相信靠伦理道德的理论来凝聚中国,整理研究维持传统文化,

甲寅派:1925年时任北洋政府司法与教育总长章士钊复刊《甲寅》周刊,发表《坪新文学运动》等文试图从逻辑学,语言学,文化史等角度论争白话文不能代替文言文。

文学革命成绩: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2.外国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果4.创作取得成绩。文学革命是一次彻底的文学革新运动带来文学观念内容形式各方面全方位的大革新大解放。在文学世界化与民族化的对立统一中实现文学的现代化。

二.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外国文艺思潮是文学革命的外因。胡适,陈独秀两人的《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吸收欧美意象主义运动和19世纪资产阶级文学为蓝本,两人文学历史进化论均脱胎于西方思潮的直接产物。指出新旧文学交替必然趋势。

西方意象派:对西方传统诗歌繁绵堆砌风气的反叛,形式上追求具体性,运用日常口语等主张。

新文学建设借鉴外国文艺运动或文学创作经验,五四时期从仿易卜生问题小说剧入手,转向社会现实人生的创作在《新青年》的带动下,翻译活动带来西方文学思潮哲学思潮的大量涌入。

俄国现实主义成为此时期文学主流,浪漫主义仅有较大影响。各种西方思潮致使新文学第一代作家用西方文学样式

手法倾吐内心苦闷愿望,体现五四叛逆自由创造精神。如鲁迅参照外国近代小说格式,在现实主义基本精神与手法外,广泛吸取浪漫,象征主义等多种手法,写出《狂人日记》中国现代小说基石的作品。又如郭沫若,郁达夫等。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立成,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朱希祖,蒋百里,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叶绍钧等12人,《小说月报》会刊,出版了“文学研究会丛书”二百多种刊物,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他们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写法上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重视并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创造社: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发起组织,张资平,等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十余种刊物,主要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思潮,同时也受到新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同时又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该社团成员的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浓厚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的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以五卅为界后期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

文学研究会现实主义和创造社浪漫主义双峰对峙共同为新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不同流派的发展产生了久远的影响。

新月社:1923年由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北京发起,与创造社继承又否定,后内部逐渐形成诗人群产生新月派,前期1927年前以诗镌作为代表性的刊物,倾向自由主义提倡新格律诗,因此又被称为新格律派,他们致力于新诗艺术形式的探索,促使新诗艺术走向成熟。诗歌创作上有建树的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等人。后期1928《新月》1931《诗刊》徐志摩饶孟侃老诗人,陈梦家,方玮德南京青年诗人群,与现代派从现代都市病重获得新的诗情与艺术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11月,办有《语丝》周刊,发表针砭时弊短小犀利的杂感小品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是所谓语丝体,核心是鲁迅,周作人成员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冯文炳,俞平伯等。聚集着自由主义作家群言志散文流派,着重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任意而谈的随笔文体,又称语丝体,在现代散文发展中影响甚大。

浅草社:1922年成立办有《浅草》季刊,1929年秋其骨干成员又组成沉钟社,办有《沉钟》周刊,半月刊,致力于介绍外国文学,特别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创造方面有冯至的诗歌,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的小说,多抒写知识青年苦闷的生活和忧郁的情感,富于感伤的色彩。

湖畔社: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四人一代新人,1922年4月出版合集《湖畔》代表一代新人的纯真热情,1923合集春的歌集,写作爱情诗闻名,他们爱情诗与自然景物带有历史青春期的特色,如妹妹你的水,过伊家门外,天真开朗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是时代精神与诗人个性的统一。重要抒情诗人冯至抒情诗最大特色是艺术的节制纯化明净的形象有沉思的基调向哲理抒情化方向发展,冯至的诗情调充满感伤苦闷,节奏舒缓音韵柔美的幽婉独特风格。叙事诗神秘含蓄却表现五四堪称独步,抒情叙事融为一体

三  胡适 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文学革命是理论先行后有创作实践。核心文学的现代化问题,援引西方文学经验急于解决时代文化转型的问题使文学理论批评充满生气,话题现实,对现代文学发展有深远影响。

最初理论思考为文学革命寻找根据,如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胡适将白话文必代文言文的共识理论化,白话文学论和历史的文学观念是其理论建树最突出影响最大的表现。筑起胡文学思想也是文学革命指导思想的基本框架。在文学革命语言形式问题方面受到美国意象派诗歌理论原则的启迪,胡适把文学形式看成整个社会价值和审美趣味的转变,所以将白话文运动的提倡视为文学革命最实际迫切的举措。而是要造就言文统一的国语,以此实现思想启蒙和建立统一的现代民主国家的必要条件。重视西方文学思潮理论的横向移植,同时又纵向对中国传统文学传统重估。有托古改制的立场,实用主义,进化论的观点阐释传统学术结论,实验主义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朴学治学方法,并影响后来文学史研究。在文学思想内容与方法上重视个性主义,采用写实主义。如诗体解放说。胡适侧重从语言,形式方面为文学革命寻找突破口。

周作人侧重思考与探讨新文学的思想建设,人的文学概括新文学的内容和本质特征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中心概念。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分析人生问题。他将新文学本质界定为重新发现人的一种手段,根本目标在助人性健全发展。平民文学的概念,是人的文学的具体化。指出文学的精神区别指它的普遍与真挚的问题。文学是人性的人类的也是个人的。周作人后来质疑他口号里的功利主义,反对以个人为艺术工匠的艺术派,又反对以艺术为人生的仆役的人生派,而主张人生的艺术派。自己的园地的文学观,倾向自由主义的追求,强调尊重创作个性,抒写表达作者各自的情思,反对文学功利性。后来推崇既兴言志的创作心态,强调尊重文学的独立性与维护自由表达思想见解的文学原则。他的贡献还在于对现代散文文体的理论认识,以抒情叙事为主的艺术性的散文视作美文,阐明了艺术性散文的文类品格。他的散文别有韵味,尤其是小品文,常作散文批评,强调好散文需具备饶有趣味的内容,平淡自然的气质。他的散文批评切近散文创作的规律,上升到美学批评的高度。

其他理论如鲁迅主张改良思想,正当的学术文艺为第一事。沈雁冰为人生文学观。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郭沫若自我表现说,成仿吾实用批评的尝试,梁实秋五四文学批评,组成十年的文学理论空间。

四 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第一个十年文学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1917年1月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是文学革命初期准备阶段文学创造刚萌芽作品幼稚。2.五四运动到1926年三一八惨案,此阶段思想解放创作活跃。第一代作家登上文坛,流派形成,文体发展,新文学站住脚跟。3.三一八惨案到1927四一二事变,革命形势导致创作沉寂,革命文学理论提倡和试验为下一时期无产阶级文学奠定基础。

共同的文学兴趣与归趋在创作上的时代品格。1.理性精神的显现。先驱者强调以现代科学民主精神指导新文学的创造并观察思考生活文强烈的理性批判的色彩。文学研究会作家反映社会人生探察人生社会的究竟,对传统的思想文化进行价值的重新估定。创造社作家在表现自我的同时,用批判的眼光探求人生社会。这时期有婚姻爱情与个性解放题材热。理性批判精神与由于人的发现,文学的发现引起的理性探索精神,贯穿于十年几乎所有作品中。

这种理性的追求对各种文体的发展有直接影响。五四作家追求多元化思想内容的边缘性质文学。1921年前后问题小说热的浪潮,作品理性浅露艺术上幼稚生硬但顺应思考的一代探究人生社会的风气。初期新诗说理写实成分重,韵味不足,五四后冰心宗白华小诗抒情之中揉入哲学联想,现代散文也是重议论重批评。文坛创作者有理性一面但由于时代的限制没形成自己独有的哲学思想,不同于欧洲启蒙文学纯粹的思辨色彩。

2.感伤情调的流行。第一个十年文坛的创作基调是感伤的表现为苦闷。孤独。彷徨感。如初期问题小说探讨人生究竟诉说着感伤情怀,乡土小说写实中隐含着乡愁。感伤成为新文学的一种精神标记,反映社会转折期的社会心理。由于社会现实的黑暗压迫与现代意识的美好期落差对比导致文人心理的失落幻灭,这是现代中国民族和文学进入历史青春期必有的感情标记和心理气氛。

3.个性化的追求。个性解放鼓励个性发展的年代,为创作多方面个性化自由发展提供条件,写个人的生活情绪是普遍现象。创造社浪漫主义一派中表现自我成为自觉的文学追求。文学研究会现实主义这时期有很强的主观性。散文小品不拘形式充分表现作家个性获得极大成功,新文学作家大胆尝试着表达自己所要表现的各种角度和方式,标新立异突出个性是他们的追求,文体发展不成熟但是作家风格千姿百态。如鲁迅的冷峻犀利,郭沫若雄奇豪放,郁达夫袒露自怜,叶圣陶的平实冷静,许地山的隽永奇趣,卢隐的急切质直。王统照的宛曲纡徐,冰心的明丽晶莹,周作人的冲淡自然,朱自清的精美秀雅,闻一多的浓烈沉郁,徐志摩的潇洒空灵,冯至的幽婉舒展,废名的古朴朦胧,李金发的幽微象征。

4.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新文学对现实的关怀,以及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决定影响,现实主义成为最有实力的创作方法成为主流。除了鲁迅的现实主义,一般作家更加向往浪漫主义,各种文体的创作中都充溢着强烈的主观情绪与抒情色彩。各种诗体注重艺术的想象,情感的自然抒发流露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特征。问题小说浪漫主义的主观抒情也表现的普遍。自叙传小说将大胆的自我暴露推向极致。文学创作普遍倾向浪漫主义,也是一种历史转变时期社会心理的反映。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使主观性和抒情性为特征的浪漫主义成为表达方法。同时新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强调转向内心,寻求自我,探究人生主题,追求象征怪诞神秘的种种手法,对于各流派突破传统文学框架,扩大新文学艺术表现深度都有影响。

第二章 鲁迅(一)

鲁迅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与文学家。传统文化与民间文化的熏陶。广泛接触西方文化,经历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巨变形成自己独立思想。1907年第一篇论文《人之历史》,著述主要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伪自由书,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共16本和书信集两地书,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

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影响中国的社会阶层,他极富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文学创造为现代文学奠定了深厚基础。他创造了与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又未梏亡的中国民族性文学,在关注民族的发展同时也关注人类共同的问题。

一.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体式创造的白话短篇小说。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到成熟之作,

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

文学题材对象的变化。为人生的文学观念出发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鲁迅在观察表现小说主人公时有着独特的视角:如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人精神的病苦。对知识份子题材着眼于精神的创伤与危机。他的小说实质上是对现代中国人(农民与知识分子)灵魂的伟大拷问深刻的显示;额他小说的现代性的写实主义。他鞭打人的灵魂,但最终指向是:对于社会对于人自身的反抗。这些特色体现在呐喊彷徨里就演化为看与被看,离去归来再离去两大小说情节,结构模式。

根据被看者的不同,第一类是看客表面麻木实际人性的残忍,还有隐含者的看造成一种反讽的距离。第二类是先驱者崇高与群众麻木嘲讽之间,这里被质疑批判的对象是双重的,人物与作者距离缩短,渗透着鲁迅的生命体验,批判最终指向鲁迅自身。

离去归来再离去也称归乡模式,叙述者和被叙述人相互渗透构成一个复调。鲁迅的小说在结构上有一个顶点,死后之生绝望后的挑战然后戛然而止,这是结构技巧和反抗绝望的鲁迅哲学和他生命体验。

(一)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在艺术表现上通过主人公的自由联想梦幻直接剖露他的心理。叙述描写带有主人公感情色彩,渗透于主人公意识活动之中抓住人物性格主要特征传神的白描手法。着重从人物精神状态展现人物性格,单纯而严正的布局追求。孔乙己中读者隐含作者叙述者与人物置身于复杂的叙述网格之中,非单一又动态的复杂心理情绪美感反应。显示鲁迅及其简练的叙述语言与舒展的叙述风格的非凡艺术创造力。阿Q正传里作家主体精神生命体验的介入充分体现鲁迅主观抒情性的特征。鲁迅一直在探索主体渗入小说的形式,显示自身的矛盾与诱惑,这是灵魂深度的开掘构成鲁迅小说诗性的丰富内涵。另一方面鲁迅也在追求表达的含蓄节制,简约凝练的语言风格。从分析中可以发现鲁迅实验的广泛性:他实际借鉴了西方小说形式,诗歌散文音乐美术以至戏剧的艺术经验来从事小说创造,并试图将它们融为一体,出现了诗化小说,散文体小说,戏剧体小说鲁迅的成功主要得力于他无羁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呐喊与彷徨正是继承传统与冲破传统的统一。

二 说不尽的阿Q

无论是20年代的启蒙主义思潮还是三四十年代的民族救亡思潮,都提出民族自我批评的时代课题,阿Q成为反省国民性弱点的镜子,他的核心是精神胜利法。这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的思想阻碍,是民族的自我批判。50年代70年代末新中国成立后,强调对文学作品的阶级分析,阿Q被视为落后农民的典型, 80年代初的思想解放给予强调的是阿Q造反的负面。近年来,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转向对阿Q精神人类学内涵的探讨,精神胜利法的的选择是无法避免的,使人陷入绝望的深渊,于是人的生存困境时永远不能摆脱的,鲁迅正视这一生存状态,揭示了人类精神现象的重要侧面,使自己有了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与价值。

三.《野草》与《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与野草创造了堪称经典的现代散文显示了鲁迅的创造活力。朝花夕拾最初在莽原上发表,总提为旧事重提,其实就是对童年谈闲天的追忆与模拟,这类散文氛围是自然亲切和谐宽松,彼此处于绝对平等地位。闲话风散文别具平等开放的品格,充溢着一股率真之气。朝花夕拾充满了个体生命的童年时代与人类文化发展童年时代特有的天真之气。这里展现的是一个人间至爱者对于人类生存的基本命题爱与死的童年体验的追忆与成年的思考。在爱与死的反顾里弥漫着慈爱的精神与情调显露了鲁迅精神世界最柔和的一面,又内蕴着深沉而深刻的悲怆,两者互为表里构成朝花夕拾的特殊韵味。朝花夕拾里还有批判与嘲讽是鲁迅杂文笔法向散文的渗透,韵味更深厚也是现实关怀的一面。闲话风另一面是闲即任心闲谈。朝花夕拾正是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处处显出余裕从容的风姿。闲话也称漫笔,表明一种笔墨趣味,不仅是题材上漫无边际也是行文结构兴之所至的随意性,追求原生味的语言趣味。朝花夕拾正是听闲谈而取其散漫的语言主张的成功实践。它最大限度保留了生活语言的丰富性生动与复杂性,这体现沟通心灵文学功能的目的。

1919年鲁迅发表野草及类似的散文诗,将其命名为自言自语,也是独语。野草是心灵的炼狱中熔铸的鲁迅诗,是从孤独的个体的存在体验中升华出的鲁迅哲学这里构成鲁迅哲学的基本单位是客观形象与主观意趣统一的意象。正是对绝望的生命体验与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野草内在的统一为一个整体。野草对于读者创造了一个与现实世界对立的自我心灵升华的世界。独语以艺术的精心创造为存在前提,发挥创造者的想象力借助于联想象征变形以及神话传说传统意象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野草充满了奇峻的变异,表现出散文的诗化,小说化戏剧化倾向。

第三章 小说(一)

一 五四小说取得的文学的正宗地位

鲁迅的小说拉开五四小说的序幕。五四小说发生前知识读者群壮大,出版手段提高形成新的读者群体稿费制度促成第一代职业小说家,小说形成压倒性的文化生存环境,但新小说本身独立地位差容易商品媚俗化,没挣脱文言文的束缚,五四文学革广泛的思想文化启蒙大潮,对小说的推动形成社会使命和非社会使命小说的对峙。新读者对短篇小说的的喜爱。白话叙述语言的推广。西洋小说对中国小说古典向现代形态转型提供推动力。受到社会要求和西方文学的双重影响。五四加快小说现代化步伐,形成热潮。女性小说家更引人注目,小说独立地位稳固扮演思想启蒙重要角色,以及反思人生叛逆统治阶层主流意识形态的特殊文化地位,使他更向文学中心位置移动。此时期总体水平稚嫩,五四到二十年代中后期小说的发展浪潮与前途是最重要的

二 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

五四引出一批问题小说及作家,一部分成为文学研究会的中坚,表现为人生的写实小说倾向建立了现代市镇和乡土文学的基本叙述模式。

新潮社1919年初成立,由北京大学学生团体新潮社创办新潮杂志社,提倡新文化鼓吹文学革命,其中坚分子罗家伦是最早写作问题小说的作者之一。1921年文学研究会将问题小说题材热创作引向高潮。主要作者有冰心,王统照,庐隐,许地山等,艺术倾向不同,汇成短期的创作潮流。

问题小说的形成原因1.五四思想解放的理性运动,造就了思考的一代。问题小说范围广比较概念化,存在文笔空疏,人物成为某种主义的传声筒弊病2问题小说的出现受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作品的直接影响。借鉴西方文学思潮表达为人生的文学观。

问题小说的作者并不都是纯粹的写实派如冰心,王统照发展为写实主义但是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色彩皆有的。庐隐有感伤的自叙传的小说作风。许地山小说充满了宗教哲理的隐喻的气氛,越是早期离写实主义越远。

冰心:本名谢婉莹,最早以问题小说闻名。超人代表其时的小说文体不注重情节的铺张,着力揭示内心理路或侧重抒发对生活的主观感受。文字清新细腻,无强烈的感情色彩却探索有度,是女性作家的婉约派。能开创各类文体却独立而行,小诗体《繁星》《春水》小诗味的散文成就更高,如寄小读者,山中杂记,冰心体散文以行云流水的文字传达爱的哲学,倾诉真情满蕴温柔,显出清丽的风致,如往事,散文的词汇句式保留了文言文的典雅凝练,又适当欧华,使句子更灵活婉转流动,自然跳动的韵律感。到了30年代与问题小说的时代告别,开始注意社会人的矛盾,但作品格调偏旧

王统照:突出爱与美的观点,探讨人生的烦闷与困扰(沉思)。擅长运用象征手法与故事写实性掺杂并存,是特色也不纯正。后期爱与美被真实的生活代替艺术上更圆熟。(沉船,生与死的一行列)他是现代中长篇小说的实践者,写实笔调也不纯正。他控制小说气氛的笔力充足,展露了现代长篇草创期的一般特色,擅写散文诗

晚清社会小说————涉国体政体和社会斗争=政治小说  问题小说——关注人生形而上,虚——演变左翼小说———辐射非左翼人生探索文化小说 但概念化简单化的毛病存在(题材窄,经验不深刻)

叶圣陶——问题小说——人生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他的(穷愁)小说关心下层主体严肃,也有爱与美的倾向,似乎都有洗涤人心的决定作用。他把关注的问题更集中于封建制度下人和人的隔膜(隔膜),这种隔膜的主题和鲁迅国民性改造有相同之处。问题小说过去。他转而描写反映小市民知识分子灰色生活和精神历程,而采取了冷静批判立场揭示其精神病态。成熟的前期代表作品是《潘先生在难中》塑造了一个多侧面又统一的小市民性格典型。此后他于暴露色彩中内蕴的讽刺喜剧手法,讽刺属于鲁迅一派辛辣而平静,暗含冷光。他开创的逃难题材在矛盾,张天翼,沙汀手中继续发展。他少写爱情故事,提炼出冷静客观的叙述语言1930年《倪焕之》现代长篇小说的真正开端提供了倪焕之这一独特的五四理想主义者的典型形象,是五四小说的小结开启了下一阶段。30年代作品悲哀平淡中加进饱含深意的讽刺性《多收了三五斗,李太太的头发,英文教授》状物写人针缕绵密

问题小说大部分作家后倾向现实主义。现代初期小说的问题1.爱情题材多2.主观虚造,滥情倾向。

人生派写实小说除叶圣陶由文研会的乡土小说作家群组成。成熟与五四之后,王鲁彦《柚子》1926年,彭家煌《怂恿》1927,台静农《地之子》1927年显示了乡土作家的实力雄厚和20年代中期写实小说的初具规模。鲁迅是现代乡土小说开风气的大师,建立了规范但高深完美超出一般的乡土小说,乡土小说是靠回忆重组描写故乡农村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1923年后形成现代乡土小说高潮。

王鲁彦——柚子于暴露社会黑暗中充满呼之欲出的荒诞感和幽默情绪。此后进行真实观照的描写,从烧毁一切的热情转变为现实的感伤语调,这是他的独特之处。此后到30年代作品开掘经济衰败中的心理,始终坚持对乡民的批判态度,审美偏重对于恶的丑陋事物的深入体验,使流入肤浅。直到写出《野火》关于农民农民逐步走向反抗的长篇。

彭家煌——作品表现湖南闭塞农村土绅与乡民之间发生各种活剧的作品。《怂恿》这部作品是一种讽刺性小说,喜剧人物线条准确,动作紧张,场面调度有方运用活泼的方言土语加强地方色彩,同时加强对话的可笑性。他的小说冷静机智具农民式的风趣有强烈的地方性。作品比 20 年代的深刻成熟

台静农——小说少而精《地之子》使其成为出色的乡土作家。作品民间性强以安徽故乡的人事为材料描写宗法制度对乡村底层的精神统治,生死尤为突出。最擅长的是悲剧型的乡镇传奇,一律是阴沉沉的故事师承了安特莱夫式的阴冷,把中国乡间的恐怖和盘突出。王鲁彦是鲁迅国民性的批判,彭家煌含泪的微笑。

许钦文——是受鲁迅影响较早的语丝社作家,中篇小说鼻涕阿二用讽刺的笔法刻画了一个阿Q式的人物,是对鲁迅的模仿。他的小说在冷静白描的基础上能抓住人物心理的苗头,甚至开始处理精神分析题材,但文字的平铺直叙限制他取得更高的成就。蹇先艾纯粹的乡土型文人。由于坚持写实社会批判的锋芒不露于外具有较强的讽刺功用。许杰和台静农题材类似将暴露转为喜剧式嘲讽的笔调紧扣不松。

乡土小说从20年代中期形成拓宽吸引了一大批新作家将关注的目光更多的转向社会民众,使得新文学和社会生活联结更紧密。乡土小说表现压迫和不平批判愚昧落后挖掘民族精神创伤从浪漫理想转向对现实的探索。并加强丰富性的人物描写方式以人物为中心的刻画。乡土作家从早期的主管抒情到客观写实设置讽刺,让现实主义主流地位得以加强但艺术质量尚稚拙的阶段。

三 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

问题小说和人生派写实小说中有一种主观抒情倾向,将表现自我主观性推至极端的就是创造社浪漫主义抒情小说流派。创造社理论到实践强调小说的主观性和抒情性。作品有一个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抒发主人公的强烈感情感动读者。自叙传是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创造社主要成员在日本留学期间接受了19 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影响,强调本着内心要求从事文艺活动,同时又吸收1921——1926年间日本私小说创作特点和现代主义小说的手法加以创造性的发展,主张再现作家自己的生活心境,减弱对外部事件的描写,侧重于作家心境的大胆暴露,包括暴露个人私生活中的灵与肉冲突以及变态性心理,作为向一切旧道德旧礼教挑战的艺术手段。

自叙传潮流从郁达夫1921年《沉沦》小说集开始,郁达夫作品总是用第一人称写我如青烟,或者采用第三人称却仍是自己的化身,如沉沦,南迁,大部分小说取材他本人的精力遭遇心情。他的小说注重个人的情绪流动和心理变化只求抒情的真切以成情感的结构。其中最常用的手法是直抒胸臆。如沉沦披露内心的痛苦和企求。郁达夫的小说抒情为主,情节次之但同样塑造出真实感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主人公大都是零余者形象实际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自述,笔下承袭了倡优士子模式,这种探索在艺术上显示他特有的感伤病态美。他小说中病态性欲描写,注意人的情欲在表达人内在世界的重要性,试图用新的眼光剖析人生命和性格中包孕的情欲问题。加上了偏重自我暴露的特色。他的小说富于感伤的风格情绪的感染力不乏夸张情绪的激愤,文学气质欧洲浪漫主义影响,放浪形骸的中国名士气度和现代自由民主精神。《迟桂花》是后期较圆熟的作品完成了感伤向宁静美的转化,抒情方式转向抒情主人公的客观塑造与诗的意境的营造上。30年代后与时代时候不合拍转向潜在层面。散文率真热情恣肆的自剖式文字,小品游记归航,还乡记,直抒感伤情怀,酣畅的神韵得益于古典文学修养。主观情愫的倾泻。30年代后出色的山水游记作家《屐痕处处 达夫游记集》《钓台的春昼》名篇游记清新优美才情纵横极富神韵时而有伤感情绪驱使不洗练。

五四女性作家庐隐和淦女士以写个人心路历程特色著称。庐隐——文学研究会的骨干。短篇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中篇海滨故人用哀伤的笔调写五四青年一代复杂的感情世界标示转向郁达夫式的自叙传体的写作,尤其表现一代青年女性由追求爱情最后屈服现实的结果。纤维细腻的心理笔致个人气质感伤色调,形成主观浪漫的庐隐风格。感伤的书信体散文 凎女士(冯沅君——)五四时期重要女性作家,强调创作表现作者的内心要求,主要小说隔绝,隔绝之后,慈母,旅行。作品风格取材自我生活额主观感兴浓烈的抒情小说。短篇以抒情独白和大胆袒露内心的写法,细微表现一个青春期女性的爱情生活。笔下的性爱描写纯洁而庄重,不流于艳俗。

冯文炳(废名)——乡土小说现实主义以抒情纯净单一见长的田园作家,语丝社成员,代表作竹林的故事,浣衣女,桃园等,笔调冲淡质朴有寂静的美,表现带有古民风采的人物的纯朴美德,有描述人美景美的牧歌般意境的散文化小说,简练含蓄留空白,30年代后成为重要的京派小说作家,长篇代表作《桥》,莫须有先生时代小说诗化表现加入荒诞和讥刺,抗战后审美情趣从探求人性的抽象存在向社会人生偏斜,文体实验色彩更明显抒情性发挥到极致,文字越加简僻晦涩。郁达夫——废名——沈从文——汪曾祺现代抒情小说体式发展史的影响。

形成主观叙事的原因1,抒情的对象对表现形式的要求,2.作家气质所导致。

许地山(落花生)——两者兼有浪漫传奇小说,早期代表作《命命鸟》他小说中积极消积有反封建与时代融合的一面,宗教人生信仰的渗入又同五四姿态分离。他的小说倾向漫浪主义,情节曲折富于想象注重用情感人,而对情的含蓄之美异常倾心,叙述中常以新颖的象征和隐喻来表达,短篇春桃是30年代的力作。宗教传奇色彩始终不离其主题,构成主观型小说的一支奇葩。散文集空山灵雨散文诗中渗入宗教气氛,对现实的鞭挞人生哲理的探求。名篇落花生质朴短小。30年代《铁鱼底刺》挖掘民族性格坚韧不屈的一面

现代小说客观写实和主观抒情诗是两大流脉,相互渗透。郭沫若残春是最早的意识流小说之一。从小说体制看,短篇获得巨大成功是小说现代化的标志,说书式小说到三四十年代老舍赵树理发展都较高层次,心理描写小说广泛流行。女作家凌淑华酒后,绣枕是心理名篇。创造社张资平专写性爱小说,冲积期化石,飞絮是他重要长篇小说,写实中包含浪漫抒情与肉欲描写。历史小说,鲁迅《补天,铸剑》是浪漫想象和现实讽喻的产物

第四章.通俗小说

通俗文学:清末明初大都市工商经济发展为基础得以滋长繁荣的,内容上以传统心理机制为核心的,形式上继承传统模式的文人创作或经文人加工再创造的作品。功能上侧重趣味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但也顾及寓教于乐惩恶劝善效应,基于符合民族欣赏习惯的优势,形成了以广大市民层为主的读者群,是一种被他们视为精神消费品的,也必然会反映他们的社会价值观的商品性文学。通俗文学是旧文学向现代性新文学过渡的阶段,是现代通俗文学的一部分。通俗文学存在永远的滞后性,在晚清小说基础上,民国和五四的真空期间独占文坛,五四时期成为对立物受到批判,

一.民国旧派小说

鸳鸯蝴蝶-礼拜六派:1912-1917此派的繁盛期,清末明初专写才子佳人题材的文学派别,因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来得名,《礼拜六》是1914年开办的娱乐消闲周刊,两者代表这类文学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的总体特征,游戏的消遣金钱主义的文学观点。民国旧派小说和他气脉相通。

旧派小说繁荣缘故1.社会文学控制力量减弱。2.科举取消,通俗作品有雄厚作者队伍3.文人跌入市民阶层,小说回到市民文化的本位。

旧派言情小说代表是1912年徐枕亚《玉梨魂》吴双热《孽缘镜》李定夷《?玉怨》三人被称为三鼎足。都写婚恋悲情,用骈四俪六,刻翠雕红的文字,真空时期大受欢迎,通俗主要在情调上,骈体小说渗入古典诗文传统和现代技法,具备过渡性地位。

旧派小说中李涵秋《广陵潮》为代表形成社会小说潮,这部小说最大贡献开创了社会言情长篇的体例。包天笑教育小说《馨儿就学记》影响也较大,平江不肖生《留东外史》成为黑幕小说始作俑者,黑幕小说:专门泼污水,揭阴私。旧派小说过渡的性质,在表达世变人情和运用小说形式方面,显得滞后。

二.新文学迫使旧派向俗定位

新文学与旧文学通俗文学无法共处,由此1917年始批判黑幕鸳鸯蝴蝶派小说的时期。鲁迅一直支持这场批判,存在问题金钱主义文学观,文体不严谨,布置客观观察只知主观虚造。新旧文学读者的争夺中失败,被迫同新文学区分试图加强现代性,于是雅俗分流互渗格局初步形成,对峙时期此派转入市民社会下层,社会言情小说的繁盛到末尾,出现现代通俗小说大家张恨水,民国武侠小说南向北赵,奠基人平江不肖生(向恺然),渊源是古代传奇,公案和清代侠义小说,代表作江湖奇侠传,近代侠义英雄传通俗文学中现代性较强,民国武侠小说取得独立的品格是他的奠基之功,赵焕亭《奇侠精忠传》。社会小说自李涵秋有海上说梦人(朱瘦菊)歇浦潮,毕倚虹人间地狱,包天笑上海春秋,社会为经,言情为纬,这些小说曝光上海黑暗面,将都市看作显贵的天堂和小市民的地狱。滑稽体式有徐卓呆,重视短篇《万能书》《浴堂里的哲学家》程瞻庐《葫芦》

张恨水——原名张心远,《春明外史》一举成名对章回体小说内部革新的潜力。1.小说编制整体性2.视点道德的平民化3.悲剧感和深度4.虚构加强,描写略超讲述。

侦探小说:由国外引入,逻辑推理,广泛利用新兴科技,程小青译创并重,模仿福尔摩斯,化出中国侦探形象江南燕,神农,活尸。历史演义成较小品种,即时性,当下性越来越盛,蔡东藩历史通俗演义,三十年通俗小说的发展沿袭了社会言情,武侠,侦探,历史四种小说类型。新旧文学一南一北竞争,给通俗文学带来地狱特色,北派武侠崛起。通俗小说对体式的矛盾,渗透吸取新文学问题在下一阶段所面临。

第五章 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现代文学史时代的摩罗,预言诗人与作家,第一本诗集女神1921,8月出版,内容形式新,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贡献1.把诗体解放推向极致2.诗的抒情本质与个性化的突出表现3,。重视诗歌的本质规律。本质是抒情诗人,散文,月蚀,主观情愫的倾泻,更多的社会政治色彩。

一.《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郭沫若偏于主观,艺术想象力丰富的浪漫主义热情,诗抒情本质,个性化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创造成为女神思想艺术主要追求。成功在于时代的需要与创作个性的统一。

自我抒情主人公首先是开辟洪荒的大我,觉醒崭新的民族的形象,如凤凰涅槃,炉中煤,第一次在诗集中表现。他是彻底和大胆创造精神的新人,如女神之再生,匪徒颂里彻底不妥协战斗雄强的民族精神。他崇拜自我的本质并神话,追求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如天狗,女神,对自我认知的肯定,天马行空的感情艺术世界。《女神》的独一无二在于达到的个体精神及作家的自由写作状态。他的如晨安里目光放眼世界人类,胸襟眼光及其开阔。女神的自我形象是诗人自我灵魂个性真实的袒露。反抗,生命旺盛,创造丰富。彻底,极端的个性。袒露自我是五四精神的重点,浪漫主义文学的特色。肯定与否定自我如死,湘累,对立又统一是形象的复杂与丰富性,心理情绪与情感立体化的的真实反映。女神中有诗人美学追求中泛神论与自我消融的矛盾。这为新诗提供了艺术表现的丰富,而不在艺术非成熟的水准方面。

二 《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

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体系的思想基础是泛神论,我即神,人与自然合二为一如地球我的母亲,诗中形象寄寓他宽广胸怀及对自然地炽烈追求。壮阔,奇异,飞动性形成女神体雄奇的艺术风格。有一部分崇尚清淡作品。女神创造了自由诗的形式,形式是自由的,但格律某种程度是统一的。

三 从《星空》《瓶》到《前茅》《恢复》

女神是诗的呐喊,1923年诗歌散文戏曲集《星空》是诗的呐喊,形象与色彩转换反映时代的变幻,诗人及社会心理情绪的嬗变,由五四的乐观跌入彷徨,开始更深刻求索。星空失去女神的单纯与统一性,音调画面的多种性,反映历史的复杂多变性。星空的诗结构严谨,语言凝练含蓄感情深沉。《瓶》写于1925年,是女神与星空诗情在爱情题材的流露。1928《前茅》《恢复》标志诗风的转变,前茅里他感受到革命高潮的来临,一面与旧感情决裂,一面关注工农斗争。《恢复》里诗歌是无产阶级诗歌的最初尝试,歌咏工农无产阶级激情,同时显出初文学艺术幼稚病。把诗歌作为时代传声筒,缺乏鲜明艺术个性,艺术观的片面性导致艺术水平下降。放弃了革命浪漫主义失去艺术个性,直到屈原历史剧革命浪漫主义的回归,迎来第二个高峰。

四 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剧作

著名的三个叛逆的女性历史剧,抗战时期虎符,屈原,高渐离,提出据今推古的理论,提出了失事求似的历史剧创作原则,即历史精神的把握和表现前提下的出入,取材于战国的历史剧作,虎符,棠棣之花,屈原,高渐离,笔下的悲剧主人公屈原,如姬,高渐离崇高却被历史环境打败的历史悲剧,有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历史悲壮性,表现历史悲剧精神,同时为追求历史与现实时代精神的真实,改动具体历史事实大胆想象,是浪漫主义历史剧的一个突出特点。郭沫若笔下屈原高度政治化,剧本追求政治尖锐性主题。形象厚度不够,缺乏思想艺术力量。南后丰富了剧本内涵。弥补屈原简单化形象。强调时代性现实针对与政治尖锐性是这时期历史剧的共性。郭历史剧艺术个性是主观与抒情性。将自我生命体验熔铸历史人物身上,表现自我人格与个性。另一特色是浓郁的诗意,成为戏剧的诗。体现一是外在形式的插入,二是内在强烈抒情性,戏剧与诗达到和谐和统一。五四话剧诗意较浓厚,第二个十年社会剧发展,抒情减弱。曹禺北京人,家和郭沫若历史剧代表抗战时期诗剧融合的新水平。

50年代:诗作大量表现各种正是运动和中心工作, 1958年《百花齐放》101首组诗,阐释百花齐放的方针宣扬大跃进运动的成绩。

当代十七年:五六十年代《蔡文姬 武则天》现实政治问题出发到历史中寻找事件人物对现实发言的依托是他历史剧构思的基点,国家社会和个人情感的冲突,近代中国文学写作的主题得到重现。

第六章 新诗(一)

一.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

梁启超诗界革命拒绝新语句,对传统格律与语法的变革局限在传统诗歌的范围内,止步于宋诗派的散文化模仿风气,内部结构的变动。胡适主张做诗如作文非诗化的战略选择1,.打破格律换自然地音节2.白话及语法结构吸收国外语法的使用 即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的散文化。同时提倡主题的性情与见解与平民的沟通交流平民化目标。两者存在深刻内在联系。学衡派理论立足点强调诗的格律诗根本反对彻底的放弃,和世界革命的观点一致。1918年新青年4卷1号有胡适的鸽子,刘半农相隔一层纸,沈伊默的月夜。

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

第一批白话诗人胡适,刘半农,周作人,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新诗与五四思想革命密切联系。1922年,叶绍钧,刘延陵,朱自清创办第一个新诗月刊《诗》月刊。

胡适第一白话诗人。《尝试集》从传统诗词中到试验新诗形态艰难过程。 《去国集》重古风,轻律诗的散文化倾向。两部诗集部分不能摆脱旧诗词语音模式与文法结构法则的支配与制约。半文半白,半新半旧。在美国意象派诗歌启发下,将散文化和白话化统一实现诗体的解放,如尝试集中开始具备现代汉语抒情诗形式法则的雏形,是新旧两个艺术时代的桥梁。胡适体艺术个性1.叙述清楚2.材料修剪3.语言凝练4.意境平实。此外新青年社沈尹默三弦,月夜是初期新诗代表作。俞平伯冬夜。旧诗词格律影响与欧化文法是早期白话诗的过渡性。追求诗内容形式诗风及诗中人格的平常是此时新诗主要特点与倾向。现代新诗的最初形态平民化而缺乏艺术想象力1.白描客观写实的倾向 刘半农相隔一层纸学徒苦2.比喻象征托物寄兴虚化与寓言意象大量出现,主观意志加强 理性色彩特征,胡适鸽子,老鸦。在形式上散文化倾向,舒缓自如的内在节奏,清晰的语义逻辑连接诗的意象。另一些白话诗人热衷于民间歌谣传统的吸收与借鉴。如1920年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歌谣化努力,刘半农瓦斧集,刘大白卖布谣,迎合平民化思潮。

三 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1923年开始,一批青年诗人成仿吾。闻一多,穆木天等批判早期白话诗对新诗内部进行结构性的调整。批判白话诗理性色彩平实化倾向,强调文学与诗的抒情本质。创造社把情感与想象作为诗歌基本要素,《女神》迎合了这种主张。

小诗体即兴的短诗三五行为一首,表现刹那的感兴,寄寓人生哲理或美的情思,体现诗歌多样化的探索,从客观到内心感受的表现,自由诗诗体的句法与章法的趋于简化。宗白华流云小诗。湖畔社及冯至出现。

四 新诗的规范化——闻一多徐志摩代表的前期新月派

新月派从白话转向诗本身,举起内容形式表现美的力量成为完美艺术的旗帜。新月派提出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格律化主张。提取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抒情模式,情感融于自然意象物我合一思想,推崇自我克制的理而非白话诗哲理化。表现1.客观抒情诗的创造,主观情愫客观对象化,情感表现蕴藉而含蓄具有鲜明形象性如闻一多口供2.加强诗歌中叙事成分,新诗戏剧化小说化。朱湘王娇,还乡。这两方面显示出非个人化倾向。

和谐,均齐市新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闻一多提出新格律化主张,音乐绘画建筑美,新格律区别于旧格律1.格式的丰富性2,格式依据内容的精神3.格式由意境创造新诗格律化使新诗精炼与集中,具有相对规范的形式。与自由体新诗竞争发展。新月派诗人更重视个人独特的艺术个性。

闻一多——前期代表诗人,体现了新月派的内在矛盾。孤雁,太阳吟,死水,东方主义的文化观是他和谐均齐传统美学理想的内在依据。敏锐的现代感受受西方文化影响,强烈生命意志的他又排斥传统的思想矛盾,春光,心跳,一冲一压之间形成他特有的沉郁风格,与郭一样有自由精神与想象受中西影响,却将诗神回归到规范中,这一放一收是他独特贡献与作用。

徐志摩——前后期的重要人物。热烈追求爱,自由,与美,人与自然地和谐,与他潇洒凌空的个性不受羁绊的才华和谐统一。特有飞动飘逸的艺术风格。如雪花的快乐,诗追求主客体内在神韵及外在形态间的契合。新奇的灵感捕捉,徐志摩的意象。黄鹂,落叶小唱。对外在形式的美有特殊的美感,抓住诗感创造诗律。《志摩的诗》全是体制的输入和试验。徐志摩的独特贡献是追求美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以美的艺术珍品提高读者的审美力。现代评论派重要的散文作家,自由而华丽的散文文体,冥想型的小品,灵感的自由奔放,北戴河海滨的幻想,翡冷翠山居闲话。

朱湘——夏天,草莽集,认真实践理性节制情感美学原则,追求东方静的美形成古典与奢华美的风格,讲究形式的完整与文学的典则的追求中心。叙事诗表现自我与古老民族的精神联系

五 纯诗概念的提出与早期象征派诗歌

1926年早期象征派诗人穆木天强调诗的暗示与朦胧的特质。早期象征派纯诗的概念是诗歌观念的变化,1,从哲理化平民化内倾与诗人感觉世界观照,朦胧,在远距离的事物中发现诗的联系,新奇破坏习惯的语言规范追求陌生化效果,强调诗的贵族化只能是少数个人的精神探索艺术试验的领地。初期受西方象征派及传统诗歌主流影响,提出东西方诗歌沟通的理想。理论倡导在先,创作实践滞后是新诗现代文学的发展特点,如李金发微雨,为幸福而歌,诗的组织上常用省略法(弃妇)诗中的形象颓丧感伤忧郁的情绪是共同的。诗歌里大量用文言之词。夜之歌,寒夜之幻觉。废名俞平伯亦如此。

六 早期无产阶级诗歌

理论要求民主革命的工具,表现民族精神描写实际生活传达乐观的革命实践。无产阶级革命诗歌极端发展平民化强调从外部时代里吸取诗情,自我融于集体中,理性理想的灌输,加重议论成分感情抒发更直接,想象平实与白话诗相通。集体主义的抒情诗发展,是左翼诗歌发展的源泉。

第七章 散文(一)

五四时期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小品散文属于个人化的创造,成绩五四第一。此阶段散文派别多文体风格丰富多彩。产生了鲁迅,周作人散文大家,冰心郁达夫,朱自清林语堂不同风格的名家。个性与时代特征扩张。散文成绩的突出1.文体自由简短利于开展社会和文明批评,尤其是杂文2.化传统并革新

一 《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杂文议论时政短小精悍适合社会批评的武器倾注了探求新社会理想的激情。《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大都是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鲁迅杂文最具代表性。奠定了杂文在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自新青年影响到莽原,语丝,至30年代后萌芽,太白,中流的发展轨迹。杂文以随感形式对现实做敏锐的反应,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如李大钊青春,政客,新纪元,鼓动性与散文诗的艺术特色。钱玄同陈独秀激烈畅达较相似,刘半农善夸张富想象用反语。此群应时论战色彩浓厚。新青年和语丝承接开辟了现代杂文,鲁迅是奠基人又是现代散文诗的鼻祖,野草,朝花夕拾。

三.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

周作人提倡叙事抒情散文,散文理论中心是以自我为中心,提倡言志的叙事说理抒情小品文。《谈虎集》浮躁凌厉《谈龙集》冲淡平和是他创作个性。散文多作闲谈体追求自然而隽永,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苦雨。喝茶,乌篷船现代散文名篇言志小品的风格。选材琐碎却有人生滋味的特别情趣,他的小品长将口语文言和欧化语杂糅产生涩味简单味。闲适的审美内容1.淡且深的寂寞之苦2.忧患中的洒脱,他三四十年代有笔记体散文古雅遒劲。他于抗战小品外分出闲适青涩,趣味知识性的一脉散文,俞平伯,废名都是此派主要散文作家。俞平伯——陶然亭的雪,清河坊,西湖的六月十八夜有朦胧空灵的意境,玄妙感伤远离现实。钟敬文——荔枝,茶善于咏物小品,平远清隽的美学追求。

三.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

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主要作家持缜密漂亮的风格超过冲淡一派。冰心。朱自清——优秀的用白话写出脍炙人口名篇的散文家。擅长写漂亮精致的抒情散文,写景抒情名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绿。散文结构缜密脉络清晰,婉转曲折的思绪中保持温柔敦厚的气氛。口语化的文字清秀朴素而精到。背影朴素动人,荷塘月色明净淡雅 丰子恺——散文集《缘缘堂随笔》散文佛理的渗入观察生活,萧疏淡远,带有哲理深味,染有清淡的悲悯之色。 抗战前作品杰出社会写灾难性的现实《肉腿 半篇莫干山游记》风格体物入微真朴琐屑中饱含真情细微处发现宏旨精义,疏淡隽逸的人格。文字朴讷明亮的味道。《车厢社会 缘缘堂再笔》

梁遇春——《春醪集》《泪与笑》20年代中期后的随笔。绅士风的散文耽于思索喜用絮语笔调,随意坦诚的谈吐终有睿智的思辨,《春醪集》谈论知识探索人生或旁征博引,触景生情,浮想联翩,语言机智有文采潇洒自如玲珑剔透。叶圣陶,郑振铎矛盾写实风格最强散文有充实的人生派内容,社会性浓。翟秋白——新俄国游记,赤都心史,回荡着俄罗斯式的悲壮雄浑的格调,中国报告文学的先声,责问针砭时弊。

四 郁达夫郭沫若和创造社作家散文

五 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散文

林语堂——鲁迅周作人后的语丝撰稿人,主张以幽默的艺术揭示生活矛盾,针砭社会,剪拂集嘲讽包含幽默的批评社会。

20年代中期现代评论派——留学欧美自由主义者,徐志摩,陈西滢

第八章 戏剧(一)

一.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于诞生

中国人演话剧从教会学生业余演出开始,官场丑史,文友会即多校学生联合组成业余剧团。

春柳社——1907年2月成立,成员李叔同,曾孝谷,陆镜若,欧阳予倩,注重翻译改变外国作品演出社会剧为主,黑奴吁天录引起轰动,茶花女,主要借鉴西方的,以言语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注重演出的布景道具服饰化装表演的写实性,新的戏剧形式。现代话剧的探讨与创造由此社团开始。

进化团——1910年底成立,任天知发起,王忠贤,欧阳予倩,陈大悲优秀戏剧人才第一个职业性的新剧团体。血蓑衣,东亚风云,新茶花而闻名。天知派新剧把戏剧的教化功能发挥到极致,戏剧特色1.现场宣传鼓动效果2.强调即兴表演,角色类型化。开创了现代话剧早期创作演出模式。

1914年甲寅中兴繁荣上海为中心,职业化商业性为特色,演出家庭戏为主,恶家庭代表作,文明新戏趋向娱乐表现性,题材世俗化,艺术粗制滥造,恶俗趣味而没落。学生业余演剧严肃认真艺术探讨较健全演剧体制,新村正,贫民惨剧代表作。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建设西洋式新剧的战略选择   

五四对传统旧戏的批判儒教与道教思想毒素的封建性内容,非写实的艺术表现形式,大团圆式非现实主义创作倾向。新的戏剧观1.社会教育的启蒙任务 2.提倡现实主义的戏剧,贴近生活。建设西洋式新剧,要求改编翻译西洋剧本使之本土化,易卜生思想解放,问题现实的现实主义精神,制造现实的幻觉的戏剧美学观,客观记录的口语化,生活化对话为主的散文体戏剧形式。这些成为现代,剧场话剧的主要追求基本特点。1917打1924年间形成了现代话剧多元创造的局面。五四先驱者对传统文学重新估价,使之中心化。1926年6月至9月,徐志摩创办的剧刊提倡国剧运动,带有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不适合社会失败。

三 业余的,非营业性的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的倡导

上海民众剧社——1921年3月成立,汪忠贤倡议,陈大悲幽兰女士以家庭着眼,沈雁冰,郑振铎,熊佛西,《戏剧》月刊,五四后第一个新的戏剧团体及专门性刊物,创作社会问题剧。同年成立上海戏剧协社,成员应云卫,谷剑尘,欧阳予倩的泼妇,洪深的赵阎王更注重人物复杂性格,从非现实主义流派中吸取艺术营养丰富了现实主义艺术表现力。五四话剧运动属于理论的倡导,强调社会教育启蒙任务,艺术上的功利主义,写实的社会剧,民众的戏剧高尚和通俗的。新戏剧进入话剧的建设实践阶段,提出系统的戏剧观念,建立新组织形式,表演体制演出方式,产生自己的剧作家与剧本。

爱美剧即业余戏剧,以非营业的性质,提倡艺术的新剧为宗旨。2年初,学生业余演剧活动出现高潮。之后演出中心转移到专业学生的实习性演出。上述演出也是小剧场运动的艺术实验,起源19世纪自由剧场的艺术实验,以易卜生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戏剧,取代西方占主导地位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戏剧的革新运动,揭开西方及日本现代戏剧的帷幕,在戏剧观念文学,导演表演舞美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中国的小剧场倡导1.以导演为中心的统一有机整体,完整的体现为剧场的艺术,正规专门科学化2,新戏剧美学原则与表演体系和模式即,自然主义第四堵墙理论,强调再现人生真相自然地生活的原态。产生影响深远的剧场戏剧的创作与表演模式。

四 小剧场培育的田汉,丁西林等话剧文学的开创者及其创作

小剧场培育的一代话剧文学的开创者,创造社田汉——现代话剧的奠基者之一20多部话剧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1920年四幕剧《梵峨嶙与蔷薇》献身于对真艺术的真爱情的追求是他此时期人生选择与艺术思想与早期总主题。将现实的关怀与人性之的超越与关怀性融为一体,艺术表现上自觉吸取西方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艺术资源,显示重象征,哲理,主观抒情的特色1。早期艺术家形象精神至上艺术神圣的色彩如名优之死。2精神流浪汉气质感伤情调如南归3.古覃的声音是神秘的象征诗剧本,表现一种生命永远的诱惑,增加了神秘感伤的色彩,他剧作另一个主题美的幻灭与毁灭,作品具有社会批判性,咖啡店之夜,苏州夜话,名优之死是早期创作的总结艺术上完整成熟的剧作。悲壮色彩美学风格的变化反映思想激进。早期剧作诗人写剧的特色如南归,更重视语言的艺术偏华丽,有唯美主义的倾向。30年代: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梅雨 顾正红之死 洪水》现实性加强对现实重大历史事件直接及时反映失去抒情传奇性。1935《回春之曲》爱情线索交织一起保持发展了艺术个性。

40年代:话剧《卢沟桥 最后的胜利 黄金时代 再见吧香港》《秋声赋》通过家庭生活的矛盾复杂的爱情纠葛塑造抗战文化人的正面形象,和《芳》背景更广,情节较曲折,人物性格刻画表面化粗线条的勾勒,不注意内心的挖掘。抗战后主要代表作《丽人行》三个不同女性命运渲染,情节曲折动人取胜,人物性格单一对比鲜明,戏剧形式加快节奏汲取了多场次结构法,有戏则长无则短的结构原则,情节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多条线索交错展开节奏明快有张弛立体化的效果。

当代十七年:《十三陵水库畅想曲》体现大跃进时代的特征,当代代表作《关汉卿》展示现在左翼左翼作家的身份认同,在抗争中革命的节操勇气,,表现上史料依据与艺术想象关系上的浪漫主义的处理方式

白薇——琳丽访雯,浪漫主义侧重人物心理,西方表现主义手法,人对话诗句。30年代:代表作《打出幽灵塔》古典浪漫写实的悲剧。剧本革命题材但主观抒情色彩浓烈,情节曲折病态心理描写的反抗精神革命情绪的渲染浪漫主义特色,

丁西林——独特存在于20年代以至中国话剧史的机智与幽默艺术成熟的喜剧家,他有科学与艺术思维的相反相成,超前性的独幕剧创作的艺术实验,喜剧趣味,欺骗是戏剧艺术上的特点,如一只马蜂 现实与审美不同的生活态度构成戏剧冲突堪称典范的作品。喜剧结构采用二元三人模式,即二元对称对比映照双方皆大欢喜,三起着结构性的作用,仅是观念态度认识角度不同形成的差异并注重结尾的喜剧艺术,如一直马蜂,压迫他追求和谐互补相对的合理性的哲学与美学观。喜剧艺术以语言著称,机智幽默感的警句,以语言自身的喜剧性直接获取效果,取得语言的独立性。40年代:《三块钱国币》善于从人物性格差异与碰撞中挖掘生活喜剧性的特殊才能《妙峰山》凭空虚构的喜剧1,理想人物,传统侠义性格与英国式的豁达幽默的绅士风格结合建立现代人的新风范2,妙峰山理想现代中国的雏形与象征。

第二编 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文学与无产阶级政治,经济革命的关系)

第九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太阳社:1928年1月共产党员作家组成,由蒋光慈,钱杏邨《义塚》主持创办太阳月刊成员洪灵菲,戴平万楼适夷同年创造社新成员李初梨,冯乃超,彭康主持文化批判创刊及创造月刊,在上海共同倡导革命文学。

自由主义作家胡适,徐志摩,梁实秋新月月刊维护独立健康尊严的原则。标志着第二个十年的开始,特征1.五四思想自由气氛消失,文学主潮政治化2.左翼文学兴发,自由主义其他倾向文学互竞,组成30年代文学创作。

一 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第二个十年是国民党政权建立稳定又危急四伏的时期,南京文艺月刊,上海民国日报与觉悟副刊,提倡三民主义的新文学。1930年3月左翼联盟的成立引起恐慌发动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提出统一与民族主义的中心意识没中心理论及代表创作,因此在思想文艺领域未形成独立又影响的力量。

30年代无产阶级文学文学运动(左翼文学运动,民主(部分倾向左联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自由主义文学运动(倾向国民党却不党治文学)决定文学基本面貌,创作竞争发展演变成两条基本历史线索。

二 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从1923年前后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有历史的转变踪迹,在1928年主要由政治形势突变引起崛起,由革命作家和归国青年共同倡导,接受左倾路线(苏日左倾机械论,苏无产阶级文化派,拉普,文艺组织生活论是理论基础)无产阶级文学能推动政治的持续革命,提出文学的任务是反映阶级的实践和意欲,全盘否定五四文学传统。鲁迅,矛盾VS左右两种倾向斗争,反对创造社太阳社的文学工具论,组织生活论,认为文艺是特殊的社会现象揭示与认识生活的现实主义观点,坚持现实主义精神。

左联贡献1.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加强其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建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础上的批评方法并观照文学的一切,自觉的加强了与世界文学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2,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鲁迅坚持将外来文化与继承民族传统相统一的观点,即拿来主义3,1934年文艺大众化是对欧化倾向及某些左倾向的纠偏,缩短文学与群众的距离4重视创作方法的革新推行富于革命意味的新现实主义,有图解政治的倾向公式化概念化创造社放弃浪漫主义,胡秋原苏汶是文艺自由论及第三种文学的支持者5.后期引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口号作为新的创作方法影响至当代。要求从现实革命出发真实历史的描写现实并和思想教育人民结合。周扬的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论文定下创作方法调子,吸收有利于现实主义恢复与发展的因素,又无法摆脱左倾机械论的束缚。

三 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

1.30年代形成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克服左倾构成文学的主潮)与自由主义(对主流派起补充作用)两大文艺思想对立,论争集中在外部关系上,文艺与阶级政治革命,生活时代人民的关系,问题讨论浮光掠影。

自由主义理论代表人物梁实秋,朱光潜,沈从文等反对为艺术而艺术,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思考社会人生探求民族复兴的道路,严肃性的有自我内省表现,思考社会人生,强调文学洗刷人心再造民族灵魂的作用。强调文艺的超功利性与独立性,超脱现实的原则与现实批判和社会功利性的文学主潮相对立。

2.左翼作家与新月派的论争:新月派徐志摩,胡适,梁实秋等根本否定无产阶级文学存在的理论基础1.以人性的普遍和共通性存在论来反对阶级论无产阶级文学2,天才论认为一切的文明都是天才创造典型的表现了新月派文艺思想的保守倾向和贵族色彩。批判主流文学公式概念化,是变形了的浪漫主义。

左翼与自由主义作家就性灵文学的论争:林语堂依托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三个刊物形成性灵文学流派,自我表现理论特色同周作人一样1.强调对内面灵魂的封闭性的自我审视与表现,排斥自我之外的探索与表现2.强调人的性灵,文艺回到自然作个人生命本能的非意识的表现。这种理论是对外部世界的幻灭感,对现实的逃避责任的推卸。

3.左翼与京派的论辩:京派也称北方作家群,非专业化作家追求文学的独立与创作个性,反对从属于政治,商业化,朱光潜沈从文理论代表人物,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性永久的文学价值,对文化变迁与转型的思考有特色。1947年6月京派复出建立传承民族文学的理论成为一支有独立文学观念和对一部分人民生活方式进行独特艺术体验的作家群体。朱光潜鼓吹静穆美,沈从文指责文学创作差不多现象忘了艺术媚悦流俗,左翼认为文艺与历史连接观点及时代性与艺术性不能永久对立。

自由主义作家的批评活动:基本特点是印象主观(客观)的批评与宽容(盛气)的态度。自由主义批评家刘西渭(李健吾)——批评集咀华集,对批评对象有深切的理解,娓娓道来的行文中有精彩叫绝的论断,精妙的美文独具个性。沈从文——批评集沫沫集,批评注重文学趣味的纯正和道德感。否定新海派商品意义和低级趣味,肤浅的革命的罗曼蒂克作品。文字风格的勾勒和体味精到。准确的把握作家艺术个性独特贡献与历史地位。

四 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这一时期两大因素影响文学创作1.社会历史的巨大变动对个人价值的思考向社会性质发展趋向的探求转变,从20年代人生观问题到30年代社会性质问题的讨论的转变2。作家结构变化,第一代来自封建旧营垒士大夫阶级的逆子,新一代来自广泛社会阶层丰富的人生经验带来社会全方位的观察思考描写的视野角度。文学与审美层次的区别形成三大文学派别时代文学的特征——1.创作题材空前规模的开拓和表现角度的新开掘。初期个人走向社会的作品多,矛盾,叶圣陶,丁玲。半殖民地化成为作家关注的焦点,最重要的是城乡资本主义化中各个阶层的历史命运及心里道德情感变迁的题材与主题及作家独特的艺术世界(矛盾都市生活飘摇中的民族资本家家族,巴金热情忧郁的青年世界,老舍北京小市民破产中的市民社会,沈从文古朴田园式的艺术世界,少数民族生活情趣心理情感方式首次被关注,曹禺田汉洪深艾青丁玲张天翼沙汀李劼人),之后殖民地化又产生新的题材主题,艾芜周文马子华蔡希陶把边地人的命运性格心理与之交织的大自然带进现代文学领域,文学具有了个性创作与生活的丰富性的衔接构成30年代深广历史内容的史诗。

2.文学形式的变化——五四抒情散文小品成功的时代,第二个十年是叙事中长篇小说,多幕戏剧的时代就文学样式内部结构而言1.社会批评的杂文和叙事体的报告文学成就最大,抒情散文小品次之。2。曹禺夏衍通过时代性戏剧冲突的社会主题的散文体戏剧是最好成就,诗体戏剧次之3.诗歌着重于革命现实主义创作,从抒情到叙事,从短到畅的倾向4.长篇小说代表和标志,诗体散文体小说发展,小说的戏剧化冲突集中,富裕动作性的对话,短篇小说进步惊人

艺术表现的新特点——1.性格小说,个人命运性格的描写重视2.从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观点出发从时代环境社会关系的影响上把握描写人的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描写典型环境的典型性格。

叙事体作品心理刻画艺术的成就——社会结构剖析和心理结构剖析的统一是心理刻画的重要特色。矛盾,丁玲吴组缃杰出代表。京海派在心理分析及潜意识的开掘成绩注目。戏剧语言丰富的心理内涵进展。讽刺艺术形成尖锐社会政治讽刺与温厚的世态嘲讽两派,张天翼老舍杰出讽刺艺术家。出现具有鲜明民族风格与个人风格又有现代品格的代表作品,鲁迅二心集,伪自由书,矛盾子夜,曹禺日出,趋于成熟。

第二个十年历史特点;个人民族风格与时代审美特征同时形成。广阔的历史内容,对民族灵魂开觉得历史深度,从沸腾的历史潮流中所吸取的战斗激情与壮阔厚实的力的美,现代文学日趋成熟的标志。

第十章 矛盾

矛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927年第一篇小说《幻灭》笔名矛盾。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极具代表性社会科学家气质的作家。建立了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的文学时代。深厚的社会科学理论修养,开阔的思想生活艺术视野,开创社会剖析小说,以理性分析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创作方法,从典型环境来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强的情节中突现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史的写法并成为左翼文学的主流,现实主义观念的形成来源于文学理论批评主张用自然主义之长改造旧文学的概念公式化描写,提倡泰纳关于文学的时代环境种族三成因的学说。矛盾贡献之一在运用思想对社会现象理解和分析中,适应30年代生活内容的变化,对短篇小说问题作了新拓展,构思长篇巨制并延伸走向完善,提高了现代小说反映生活各人心灵深广度。长篇小说幻灭,动摇,追求,蚀,子夜,是长篇艺术高峰。吸收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精华将法国俄国的小说形式与中国固有的世态伦理小说相结合。矛盾以自觉创造革命文学的理论和实践来建立发展完善中国现代小说并联系世界文学。

二 矛盾的小说成就

矛盾独特的小说艺术探索1.题材的选择与主题的开掘。时代性与重大性,要求创作与历史事变同步,自觉的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能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与鲁迅平凡生活的喜剧悲剧性不同。长篇小说蚀, 创作整体实现了农村与城市革命发展的对比,反映出中国革命的整个面貌,作品从五四到40年代末中国社会风貌变化,各个阶层的生活动向及彼此间的冲突得到充分的艺术反映。

1942年《霜叶红于二月花》揭开五四社会的一角,张婉卿形象旧式女性的现代蜕变,表现了中共合作及共左派青年矛盾斗争的历史性背景。1929年《虹》时代女性梅行素投身群众斗争1928年《蚀》大革命失败后的社会心理

三部曲《幻灭》静女士幻想破灭回到个人天地,单线结构《动摇》方罗兰动摇妥协,两条并行线索《追求》中男女盲目挣扎而失败,《蚀》显示他对中国社会与革命的深刻认识把握以及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虹》以时间空间的转移为发展线索。1931年到1932年的子夜革命现实主义的里程碑作品(吴荪甫)开始对时代全方位正面的描绘。短篇小说春蚕,秋冬,残冬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鲜明的30年代时代特征。创作成熟体现社会历史小说的主要特色成就,形成基本格局支配的作用。《第一阶段的故事》《走向岗位》《锻炼》以上海八一三事变至上海陷落时期的社会生活为背景,广阔反映了抗战初期各阶层人民生活思想的剧烈变化与复杂动向。长篇《腐蚀》暴漏国民党特务酷烈的统治具有尖锐政治性和及时性的题材与主题,显示其丰富的生活积累对女性人物内心隐秘世界的敏锐观察力艺术表现力。1945剧作《清明前后》小说化的戏剧,指出民族资产阶级只有民主自由独立的斗争才有出路,也是对其作品20世纪前半世纪中国社会历史的艺术总结。矛盾小说以社会斗争为故事轴心显示出题材的强烈政治性,叙述者以社会化集体化的立脚点叙述。在长篇人物形象塑造上注重人物性格的多面与复杂性立体化的油画效果,从多方面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地位)及其变化中突出人物性格及其发展。《子夜》吴荪甫第二个十年时代特征,矛盾艺术追求成就的代表。

吴荪甫:民族资本家典型形象。作者把他置于多方面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加以刻画,复杂的性格基本特征外强中干并趋于软弱。他是时代的新人领导者却生不逢时有种种不可克服的矛盾有悲剧中的悲壮性,性格的复杂性表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走不上资本主义的道路是子夜的主旨。矛盾突破了单一性格的描写,但对人物性格过于明确理性化的把握与表现,没有摆脱把无无限丰富的人物与生活加以简单化的历史局限。对于立体化人物塑造的成就只是刻画艺术历史的一个阶段。

矛盾对人物刻画进行了人物形象系列的创造。主要创造了民族资本家与时代新女性两形象系列。矛盾独特创造弥补了在资本家在现代文学里的薄弱形象,勾勒出20前半世纪民族资产阶级走过的历史道路,写出了其总体历史特点发展趋向和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具有历史的具体性美学价值。女性新形象较少理念化的痕迹,两类1.和谐匀称与传统的东方女性有精神联系(静女士,方太太)2.矛盾偏爱的热烈狂欢,受欧洲思潮产生的类西方性中国新人,活在当下崇尚享乐追求刺激,活跃的生命力泼辣的个性(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40年代《腐蚀》转向对新女性严峻的批判,对传统的挖掘,源于40年代民族解放热潮中社会心理观念的变化。这两种人物主要在都市里,也是都市文学的代表作,属于历史斗争模式的表现心态。

矛盾长篇小说结构追求宏达而严谨的布局,作品人物多情节复杂,线索纷繁又严密完整。《子夜》小说结构追求与纷繁复杂的生活更适应的蛛网式的密集结构。之后部分短篇小说采取开放性的结构。小说艺术表现上,注重细腻的心理刻画,社会历史的剖析与人的心理剖析的统一,提高了细腻刻画的艺术地位。矛盾部分小说特异侧面对对人物刻画突破社会剖析的思想意识依据。趋向生活原型人性的挖掘更深,不拘一格的阔达风格。

三 理论批评与其他方面的贡献

矛盾首先是杰出的文艺理论家与文艺批评家,理论主张集中在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建设,五四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到1925后革命现实主义的核心提倡,注重艺术志摩论)。散文(卖豆腐的哨子,雾,虹)风格沉潜惆怅,左联时期雷雨前为代表,抗战时期成熟著技巧的探索,反对概念化公式化,矛盾是现代批评的开创者之一,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作家作品评论和文学史研究的成功尝试,建立马文并扩大马评影响。确立鲁迅的方向,以强大思想穿透力艺术感受力和文学新创造的特殊敏感指明方向的先驱者。(白杨礼赞,风景谈风格明朗雄壮激越。矛盾散文精致蕴藉,理与情议论与具象互相融合此时期形成,大都属于叙事类的生活速写(故乡杂记,苏州见闻录)语言三四十年代后精致而摇曳多姿《霜叶红于二月花》民族特色的文字,典丽细密活用成语和诗词从容委婉。矛盾艺术气质精细沉稳具有开放的民族心理的现代作家,创造时代典型与宏伟叙事体式的左翼文学大师。五四鲁迅传统————矛盾(代表左翼文学)————30年代革命文学传统

第十一章 老舍

老舍(1899年-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平民化与京味的创作风格。他创作上与时代主流保持距离,超越一般感时忧国的范畴探索现代文明的病源。1926年长篇《老张的哲学》《二马》(塑造了一个华侨,迷信中庸马虎懒散落后国民性奴才式的人物1929年)30年代创作进入鼎盛期1936《骆驼祥子》优秀的长篇小说,猫城记(寓言体小说猫民影射落后的国民性),两部艺术粗糙代表文化批判思想,离婚牛天赐长篇巨制,我这一辈子中篇小说,断魂枪,月牙儿,柳家大院,微神短篇小说。抗日战争投身抗战文艺工作。40年代主要长篇《四世同堂》,五六十年代最成功作品话剧《茶馆》和《正红旗下》。一生一千多部作品,七八百万字老舍独特地位价值在于他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的格外关注,作品通过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风俗描写体现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俗文化冷静的批判又眷恋的审视。注重文化铺写世态真实又有世俗的品味。把乡土中国社会现代性变革过程中小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与心理通过文学表现出来并获得了巨大成功。独特的文体风格作品的北京味幽默风,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独具一格。京味小说的源头长篇在民族化与个性化的追求中取得重要的突破。老舍矛盾客观写实性中长篇小说,巴金强烈主观抒情性构成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高峰。

一 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老舍描写城与人的关系构筑了广大的市民世界阶层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用文化分割人的世界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文化对于人伦关系的影响。在文化批判视野中展开的市民世界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国民性的探讨富有独创性。老派,新派,正派市民人物系列性格阐释着文化,写人的关节点是文化。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揭示并批判老派市民实际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很旧派保守精神病态的消积方面。老舍注重展示市民生活中人生观及文化根底,老舍以幽默的笔法写出《离婚》中的老派张大哥这类市民社会老中国儿女因循保守的庸人哲学的破产,欲顺应天命而不可得的悲剧。《四世同堂》通过祁老人,祁瑞宣思想性格的刻画,深刻反映背景市民乃至整个民族的国民性弱点在社会变革中被改造的历史过程。老舍对新派市民角色的批判嘲讽意味太浓刻画不深入有类型化的倾向充满鄙夷不屑之情。老舍对老牌批判又同情能揭示性格心理矛盾带着悲剧意味,批判传统文明的失落感和新潮的愤激之情交织贯穿在小说中。在表现底层市民命运的作品《月牙儿》贯穿批判排斥资本主义文明的主题,对西方个性解放思潮的批判与质疑很深刻,带有美化封建宗法社会的民粹主义倾向。老舍正派或理想市民形象以传统道德观构思,老张的哲学里赵四,离婚里丁二爷都是侠客兼实干家反应中国传统小市民的理想,以理想市民的侠义行动获得大团圆式的戏剧结局,真诚天真和思想的平庸面。抗战时期的《四世同堂》体现其创作从传统文化民族性格的潜在力量的挖掘中寻找民族振兴的理想之路,肯定坚韧不屈勇于自我牺牲的民族精神,创作达到新高度。

二 《骆驼祥子》: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讨

老舍笔下城市底层贫民形象系列占有显著位置,集中体现了老舍与下层人民深刻的精神联系,老派与新派市民带戏剧色彩,城市贫民形象作品浓烈的悲剧性。《骆驼祥子》城市贫民悲剧命运的代表作创作高峰,成功在于真实反映了二三十年代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揭示了一个破产农民如何市民化又被抛入流氓无产者行列精神毁灭悲剧的过程,更深入思考了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作品主要写了一个来自农村的淳朴的农民与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骆驼祥子》祥子是小生产者个人奋斗的思想性格悲剧的深刻概括,老舍对城市贫民性格弱点的批判(逃避现实自欺欺人,冷漠苟且忍让)纳入他批判国民性弱点总主题中。祥子不幸遭遇蕴涵一个不断向自我和人类内心探究的旅程结构。小说直接解剖成环境的各式人的心灵,揭示文明示范如何引发人心所藏的污浊与兽性,老舍出于道德审视对城市欲的嫌恶,人伦关系丑的反感。骆驼祥子在批判现实的同时又探索现代文明病源是独树一帜的。

三 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

京味一种风格现象,包括对背景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所注入的文本化趣味。1.京味取材的特色充溢着北京味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很高的民俗学价值2.京味的风格氛围又体现在描写庸常人生时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官样,礼仪,性格的懒散苟安)对北京文化的描写既充满了对北京文化高雅含蓄精致舒展的美行赏,因美丧失毁灭而生的感伤悲哀若有所失的惆怅,也为文化过熟导致的柔弱无用而叹惋不已,沉痛批判和挽歌情调交织一起,主观情愫与对北京市民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客观描绘构成京味的统一。

老舍的幽默有打哈哈的性质,既是对现实不满的以笑代愤的发泄,也是对自身不满的自我解嘲。幽默后期形成追求生活化,在庸常的人性矛盾中领略喜剧的意味谑而不虐,追求更高的视点深厚的思想底蕴,艺术表现的节制与分寸感温情的自我批判,喜剧与悲剧,讽刺与抒情渗透结合的内在艺术力量。

老舍成功的把语言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不粗俗精致不雕琢,语词句式语气说话气韵有独特的体味和创造,又渗透着北京文化。在现在文学语言的创造与发展上有突出的贡献。

40年代讽刺剧:抗战时期《残雾 张自忠 面子问题 大地龙蛇等话剧歌舞混合剧》《归去来兮》暴露性讽刺剧最特色《残雾》嘲讽表里不一的抗战官僚《面子问题》揭露面子观念的表现《归去来兮》讽刺知识分子的弱点,是讽刺喜剧题材的新开拓。乔仁山与曾文清都是精神兄弟怯弱传统文化里的废物,贯彻了其改造国民性的主题注重性格创造和矛盾路翎创造了小说化的戏剧。

当代十七年:1950到65年共23部戏剧作品,此时期水平高低互见,《龙须沟》三幕话剧表现对下层小人物命运的关切,写实手法和幽默对新社会的高度政治仍结合起来。1957《茶馆》十七年重要的作品裕泰茶馆三个时期表现19世纪末后半个中国的历史变迁,历史跨度是当代作家热衷的,从侧面小人物的生活变迁的角度,表现范围限制在茶馆的小社会中,采用图卷戏或三卷风俗画的创新形式。三教九流人物放置在不同时代风貌场景中。剧中的悲凉情绪,人物自身命运的困惑与绝望,透露了与现代历史有关的某种悖谬含义。茶馆的叙述动机来自建立现代国家的渴望,和对不公正社会的憎恶,新旧社会的对比结构作品,对普通人的同情,温婉幽默,含泪的笑,深厚的人性传统。

第十二章  巴金

巴金:敏感单纯热情富于诗人气质的小说家,生活与艺术,人品与文品合为一体,笔锋常带感情描写和讴歌青春,抒发年轻人的苦闷,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前期作品有无政府主义色彩叛逆与追求的躁动情绪主导面是反专制反封建的。1928年处女作《灭亡》及其后作品带有政治理想失败陷入痛苦和矛盾转向以文学宣泄自己的感情的情绪格调。小说大都写旧家庭的崩溃以及青年一代的叛逆反抗。创作前期:从1928年9月灭亡起到抗战爆发,后期:抗战爆发到全国解放。20多部中长篇小说影响最大70多篇短篇小说大量散文随笔30多种外国文学译作。青年世界的创造艺术。

一 青春的赞歌:巴金前期小说创作

前期12部中长篇小说60多部短篇小说题材广泛却集中在描写青年反抗者革命者的作品。1.正面描写青年革命者所从事社会斗争的(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2.揭示封建旧家庭残害青年的罪恶走向奔溃命运的(激流三部曲中的家)28《灭亡》是年轻五政府主义者立志献身的心灵表白。杜大心作为悲剧英雄来处理的,绝望而抗争的献身精神,甜软又抒情的恋爱情节与悲愤压抑暴烈的场景互相穿插形成狂躁的气氛。爱情三部曲中篇(雾雨电)写了革命恋爱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反抗追求和苦闷,更生动真实展现了一群知识青年各种思想性格试图把李佩珠塑造成健康成熟的女革命家。革命加恋爱的题材不局限于披着革命外衣的浪漫故事,而注重展示2.30年代青年复杂变幻的思想情绪渴望变革的亢奋焦灼的激情。

二 《家》的杰出成就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长篇系列小说对封建家庭奔溃过程系统深入的描写,注重表现青年的希望和新生革命力量的成长。《家》以坦诚的记录描写生活经验,攻击专制主义反抗与破坏激进的风格,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艺术风格趋于成熟。家以爱情故事为情节发展的主干集中批判专制主义号召青年反抗封建专制投入社会革命洪流。主要人物高老太爷。觉慧。觉新。高老太爷:专横衰老和腐朽,家长制和旧礼教对人青春爱情生命的摧残,封建压迫者扼杀人性的同时也丧失了人性。觉慧:封建专制的叛逆者充满朝气的典型,突出热情叛逆追求的精神,寄托对青春的赞美和生活的信念。历史的局限性与弱点。 觉新: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却怯于行动懦弱顺从的人,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觉慧觉新的对照完美了思想主题。结构艺术上借鉴红楼梦的写法人物众多事件繁复,但始终围绕基本线索展开描写,有条不紊紧凑周密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显示精于构思的能力。塑造的人物富于特征内心世界刻画突出。散发苦闷愤激的情绪用热情澎湃的诗的笔调。家属于青春型的创作,风格注重情绪沟通,倾向单纯热情坦率以情动人,情感汪洋恣肆言语行云流水,整体有冲击力煽起大悲大喜恣肆的感情。

《春》《秋》风格趋于平实戏剧性激烈冲突减少生活琐事描写多,更多展示了高家奔溃前青年知识分子与家复杂的感情纠葛。中短篇艺术个性丰富结构体式多姿多彩。中篇《春天里的秋天》诗意化语言表情性用词,语气句式章节段行的安排充分依循情感表抒的起伏,抑扬有致张弛交错如节奏优美的乐曲。

三 深沉的悲剧艺术:巴金后期小说创作

40年代中后期创作风格由热情奔放的抒情咏叹转向悲哀忧郁深刻冷静人生世相的揭示,摆脱青春期的浪漫趋向中年人的沉稳。两大类1。以家为基调写旧家庭没落的。春秋。憩园2.反映抗战现实生活的。火三部曲。奇冤和寒夜最富感染力而内涵丰厚的作品。

1944年5月《憩园》有归家寻梦的哀伤情调,对人事变迁莫测的感慨。主题揭露封建地主阶级的寄生生活对人的腐蚀批判父荫后代长宜子孙封建思想,批判性与人道主义温情的感情交织复杂。作者把小虎作为杨老三的对应人物来写思考他们的公共命运和罪恶的根源。憩园更全面的揭示封建制度及其伦理观念的罪恶本质,人格堕落扭曲的过程,补充了激流三部曲的主题完成旧家庭变迁完整的图景。现实批判的同时又带着人性弱点的理解同情有悲凉挽歌的调子,追怀旧梦的感慨。艺术特色:吸收外国文学构思手法又借鉴古典文学构设意境的美学追求,浓厚抒情气氛又象征意味结构的形式。感情间隔思考的处理强化了时空体验有沧桑之感。憩园标志着青春型热情倾泻的创作风格转向深蕴细腻的方向到寒夜更圆熟的艺术境界。

1946年底《寒夜》后期创作风格与水平长篇力作,靠想象构思了这个家庭破裂心酸的故事。描写自由恋爱知识分子家庭如何在现实生活的重压下破裂,真实展示凡人小事沉重的悲剧感,揭露病态社会的黑暗腐败,主人公王文宣善良胆小软弱,曾树生刻画深刻性格复杂多维,年轻美丽充沛的活力思想开放却内心孤独与苦闷,注重发觉她的潜意识派他和自恋的深层人格特征。巴金基于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非逻辑的审美感受对人物性格心理的不同层面作整体随机性的跟踪表现,使形象很丰厚的审美内涵。小说尖锐批判万恶的战争和黑爱的社会对人造成的悲剧,又蕴涵对人性家庭伦理关系的深层思考。寒夜用笔冷静在挖掘人物内心冲突下功夫围绕寒夜这象征性的分为做文章,意境凄凉增强悲剧效果。

巴金使命感强的作家文学创作是个人情思也是崇高事业的寄托。批判旧事物表达真实作品与时代呼应。。前期热烈酣畅后期深沉也充溢着激情,以情动人的一贯风格。问题单纯朴素流畅有声有色的表现鲜明的感情,整体的审美氛围,感情色彩的词汇动势强烈的句式抑扬力度的语调。中长篇小说创作自成一家。

散文:左联外思想激进的小说家散文充溢着时代色彩燃烧着爱与恨在追求光明的同时对黑暗事物的激愤带忧郁,语言朴素酣畅直面剖白自己,散文集《旅途随笔 忆 短简 点滴 控诉》旅途见闻《一千三百元》自然风光《鸟的天堂》揭露黑暗光明鼓舞青年

第十三章 沈从文

沈从文——京派代表作家,原名沈岳焕,特殊的气质多彩幻想和少数民族长期受压的历史中积淀的沉忧隐痛,作品残酷愚昧的写入无任何炫耀猎奇的可能,反形成一种追求美好人生善良德性的品格,对民间世俗的东西具有特殊敏感的审美情趣。30年代起写出湘西主题的代表作走上独特创作道路,成为北方京派作家群体的组织者之一。沈从文文学贡献是用小说散文建造起用湘西人主题来叙述关照特异的湘西世界,他的文化立场拥有一个具乡下人眼光的都市知识者的身份时时来看待中国的常与变,他处于左翼文学和海派文学之外,以地域的民族的文化历史态度由城乡对峙的整体结构来批判现代文明在其进入中国的初始阶段所显露的全部丑陋。丰富了30年代多样多元的特征。

80多部作品成书最多,早期《蜜柚》《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基本主题显现,但城乡两条线索不清晰,两性关系描写浅文字纯净度较差。30年代后创作成熟小说《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烛虚,云南看云集》。完成了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湘西代表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是他创作要负载的内容。充满湘西精神抒情的文学(关切俗世的情趣,情绪记忆的高度发达,把握生活的细节将生命形式和生活形式高度统一这就是抒情)

二 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的世界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包含对人的生活形态中有别于现代文明的健全协调化外境界的重新发现,大量渗入情感情绪童年记忆的记述增强了叙事作品的抒情倾向。1928年后表现湘西下层人民特异生命形式的小说成熟了。他对故乡各种下层人物怀有同情关注。《萧萧》中童养媳悲凉命运在于人对自身可怜生命的毫无意识《柏子》妓女与水手蛮强的性爱闻名哀婉的艺术效果《丈夫》对其坚韧生活能力的赞美和人的命运不可知的深重哀叹。用看似清淡的笔墨点出令人心灵颤抖的故事,专注于经历磨难而又能倔强生存下去的底层人民的本性,表达的极致《边城》乡情风俗人事命运下层人物形象三者描写完美和谐浑然一体的境地。风习描写注重本色充满诗情画意与故事人物情调合一。悲剧的明暗线索贯穿始终。人物主要是翠翠这样纯美少女形象所提供典型的湘西人生样式,美丽善良的却被引向了毁灭。翠翠三三夭夭美得理想化身:恬静温柔纯净忠贞从外到内皆姣好无比。牧歌情味的乡土小说边城文化批判的倾向是用梦与真构成的文学图景同文本外的现实丑陋相对照,让人们从这样的图景中去认识民族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这是诗体乡土故事的主旨。

女性形象柔美如水恬淡自守,男性军人城市勇敢不驯服有血性《虎雏》少年勤务兵。除了人性还有神性的概念即美爱神三者一体的泛神论思想,神性便是最高的人性。改写的佛经故事民间传说 用浪漫的手法来宣扬这种生命的哲学爱和美都上升到人性的极致,写的自然舒展虚幻浪漫

以乡下人的眼光观察商业化都市用讽刺的方式,描写都市的小说作为乡村叙述体的补充陪衬物而存在。《都市一妇人》对贵妇自私的批判引向都市社会的罪恶。对都市两性关系虚假性的揭示与赞美湘西少女纯美乡村性爱式的大胆自然无机心,爱情悲剧的壮美同时出现在创作中。从乡下生的一面暗示城市生命的死和萎缩。1925年《八骏图》属于专写作家类的小说讽刺作者身份以内的知识分子,用力在解剖人物的灵魂上面。提出阉寺性问题对文化有力的批判,把性爱当作人生命存在生命意识的符号看待肯定人的自然和谐健康的生命,反对人类文明的倒退,生命的被戕害营养睡眠生殖力不足,形成被阉过寺宦的观念(表现为都市知识文明病违反人性的病象)。抗战后主要长篇作品《长河》历史视角更广再现现代物质政治文明入侵下平凡人物生活上的常与变。从边城到长河动态的乡村叙述体:以湘西的下层为主城市的上层为辅,再加上都市乡村的各色人等组成了文化意味浓厚的人生形式图景。

沈从文运用发展了特殊的小说体式:文化小说诗小说或抒情体式小说,主题的感觉情绪人生体验的感情投射,抒情主人公的确立,纯情人物的设置自然景物的描绘与人事的调和。营造气氛和描述人事同等重要景物即人。造境的成功是主要手段,沈从文用水一般流动的抒情笔致通过描摹暗示象征甚至穿插议论开拓叙事作品的情念意念加深小说文化内涵的纵深度,制造现实与梦幻水乳交融的意境。讲究诗的意境的小说弥补了结构的散漫具有民族的韵味。

沈从文的文学语言奇特,有真意去伪造具个性,追求纯和真的美文效果。长句精确曲折富韧性,短句重感兴活泛有灵气。文笔任意识的流动纵情多暗示情感色彩美。边城明净澄澈成熟。乡土小说诗散文融入质朴自然蕴藉,都市讽喻小说琐细文字从容幽默。以苗族传说和佛经故事铺叙的浪漫小说华丽夸张。体制不拘常例抒情笔调乡村题材受废名的影响。

三 文学理想的寂寞

沈从文理论阐释也是散文笔法论文集《烛虚,云南看云集》充满美学哲学探讨文学和生命的关系。对生命的明悟1.消极的从肉体理解神性魔性的本源性到人生各种形式到个人生活经验以外2.积极的离开动物人生观向抽象发展与追求的欲望或一直。散文《湘行散记》(下游至上游的回乡路程边回忆便对照写)《湘西》(代表性的地方和事物并插入抗对故乡议论合成)抗战前后两次还乡的产物自传,他与故乡文学情感生活传记性的延长,沅水流域图景。继承了古代游记笔记的传统简练流畅的写景叙事穿插回忆平和之中见动人。共同点1.将湘西的人生方式通过景物印象与人事哀乐传诉。散文的描写和小说人物存在相关联。2.历史感受比小说更直接,更多的感慨和议论。历史变数和常熟的观点,统治阶级的书面历史和人民的无言历史的观念,尤其湘西人千百年无言努力的在历史中生存却使人哀泣。对于衰败保守败落萎缩的原因他从改造民族的角度寄托了他的向善向美文学理想。对现代文明病的忧患意识及重造民族的不懈追寻是内在动力与思想内核加上人的文学和国民性改造美育代替宗教的传统既是他的立场。不经革命性改造而主张文化改造人生命民族的理想不属于城市文化革命文学,因此不被理解。

第十四章 小说(二)

30年代小说繁盛,五四小说现代性转折后部分整合,规范中多方面变化。鲁迅巴金矛盾老舍矛盾长篇代表作的发表,青年小说家锐意出现。政治和商业的介入造成写实小说和抒情小说派被左联为核心的左翼,远离党派商业性的京派和接近读书市场的海派所分割按不同意识形态和文体的组成关系独特面貌。

一 左联和左翼小说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年3月2日,上海,左联,鲁迅,非纯文学流派革命现实主义小说,郭沫若郁达夫冯雪峰田汉矛盾周起应,拓荒者,萌芽月刊,文学工具论,理论纲领艺术是反封建资产阶级,反对小资产阶级的倾向,单个人物形象刻画的缺失。初期倾向间接生活经验写劳动人民题材,援助而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选举沈瑞仙冯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七人为常务委员。1936年春解散存在6年时间。描写典型环境的典型性格是中后期的追求革命现实主义艺术水平的标志。

现实主义组成1。矛盾为首包括沙汀吴组缃叶紫等青年作家社会剖析小说2.张天翼犀利明快的讽刺,艾芜萧红浪漫抒情精神。后期创造社郭沫若郑伯奇等写小说不纯粹用文学为革命服务写出思想大于艺术的重大社会效果的作品是共同点。革命加恋爱成为流行主题带有理念痕迹的故事与人物投合当时青年追索光明的共同心理。洪灵菲《流亡》有浓厚的自传色彩,哀婉与刚烈感伤主义与英雄主义统一成特有的小说情调,充满浪漫气息的流亡小说和刻画革命流亡者形象而闻名。华汉(阳翰笙)长篇《地泉》(深入,转换。复兴三部曲)社会画面广阔反映大革命后从农民知识分子到工人的激烈变化,从政治观念展开叙述缺乏文学描述人物个性刻板。

初期的阶段:蒋光慈:第一部中篇《少年漂泊者》,《冲出云围的月亮》时代女性形象与矛盾丁玲形象可比较,他的作品早期强烈宣传鼓动性特具昂扬的激情与艺术追求力,缺乏对生活的思考与形象好化而流于浮面。长篇《咆哮了的土地》代表作从广阔的大革命背景上反映党领导下的早期农民武装运动的风暴。艺术上由过去主观空洞的情感宣泄变为客观细致的描写手法,生活实感增强长篇结构略具匠心,这是一部有一定深度开创了农村革命题材与新人形象的作品。是革命现实主义对革命浪漫的一次攻克。

蒋光慈洪灵菲与左联五烈士中的柔石胡也频都是转换中的初期无产阶级文学家,,由早期知识分子革命加恋爱的故事转换成直接表现革命风云的题材,由小资产阶级革命家的形象到赞颂觉醒后的工农领袖,代表作往往后期形成。柔石:长篇《旧时代之死》中篇《三姊妹》以青年婚姻恋爱为题材浪漫的笔致描绘他们的苦闷。后期代表作品:家乡生活作品超离概念化风气著名中篇《二月》(对知识分子道路思考的结晶,细腻的心理描写人物与渲染环境的深沉抒情风格)短篇《为奴隶的母亲》(朴素平易内在特色笔力)纯熟的表现青年知识者的追求开掘下层劳动人民悲苦的命运。胡也频:早期短篇《圣徒,诗稿》部分抒发爱情部分展示劳苦群众与个人不幸,后期转换代表作1929中篇《到莫斯科去》1930《光明在我们的前面》以知识者爱情革命为故事把一切放置在壮伟的历史图景中。早期无产阶级者政治激情影响文学表达性的局限一直延续 ,为左联革命现实主义创作队伍的形成做了历史准备。

左联青年作家涌现结束了革命文学时代。丁玲占据两个时期特色《水》张天翼《二十一个》沙汀《法律外的航线》是新写实主义的趋势,扫除概念化琐事创作风气开辟新地位。左联新人创作摆脱初期唯物辩证创作方法,政治倾向于艺术真实较好结合,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塑造人物典型环境描写典型化,作品中独特生活藏量语言储备与艺术个信,小说风格多样化。

丁玲:五四后第二代善写女性并始终持女性立场的革命女作家。细腻大胆而富有饱满感情的刻画人物复杂心理的特色似沉沦时 的郁达夫,打破冰心庐隐思想创作的停滞。1927年《梦珂》到1929年末共十四五短篇小说收在《在黑暗中,自杀日记,一个女人》作品集中。《莎菲女士的日记》是描写知识分子时代病的自我伤感小说的总结与结束,塑造了莎菲形象早期作品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的知识女性最重要的典型在莎菲身上对封建礼教的叛逆苦闷的爱情,个性解放的无限憧憬。心理描写的主要艺术成就,具体反映出历史投射在部分知识青年身上的时代阴影——反抗带有病态但仍是反抗表现出莎菲形象的全部矛盾性。《一九三零年春上海之》知识分子从个人主义向集体主义的道路,参加左联时期转向工农大众作品的农村题材以特有的女性敏锐观察力和思想穿透力显示特色。1931年《水》以前所未有的粗大手笔触展开农民觉醒反抗的群像描写场面。冯雪峰总结现实主义小说三条标准1.作者取用重大现实题材2.现象分析上对于阶级斗争正确的理解3.新描写手法集体主义观符合早期革命小说基本特点。《母亲》另一代表作以母亲为原型写封建大家庭落没新型女性如何叛逆走过坎坷不平的路程。以独立思考善于描写女性的笔触回到熟悉的人物写作。

张天翼:左联优秀讽刺小说家少有的文体家,精练喜剧式的文字刻画社会各阶层人物,对都市中流社会和下层市民生活具有敏锐的感受力,30年代中期讽刺潮中走向成熟。1938代表作《华威先生》引起抗战文学排斥暴露的论争为40年代国统区讽刺文学开先河打破左翼创作僵化局面(批判尖锐内涵深远笔调冷峭,叙述节奏明快语言劲捷短篇体制圆熟,华威有历史预见性个性极强,攥取权力的狂热性质无孔不入的亢奋劲头开会迷的行为典型隽永)。1934年到抗战前短篇《包氏父子,笑,脊背与奶子,出走以后,》讽刺小说艺术个性的形成。提出反虚伪反庸俗反彷徨基本讽刺主题,三类讽刺性人物1.虚伪狡诈的地主官僚形象(笑里的九爷)2具特长的.动摇庸俗的小知识分子公务员市民形象(畸人手记七哥思齐)3.愚昧不幸的城乡底层人民形象(同乡们里长丰大叔)《包氏父子》老包底层人物希望儿子上洋校摆脱贫困此时期突出作品使人发笑的悲剧。张天翼致力于作品题材的开拓短篇体式的多种试验,糅合各类方言创造新鲜的口语化语言的尝试,广泛讽刺30年代社会种种矛盾东南沿海市镇生活的揭发者.小说注重写一瞬中透视出丰厚的人物性格史,勾勒人物线条明净而不驳杂,善于用狄更斯式的提炼习惯动作与用语,抓住人物灵魂扩大细小特点写出大的性格。短篇小说重视叙述角度的灵活多变,以动作情绪作为叙述结构的内在依据淡化故事情节,在省略中传达出叙述的节奏动势和力度,形成横向结构的片段性,速写性很强的富有戏剧张力的小说形式泼辣豪放的夸张风格十分鲜明。40年代:《新生》对人物暴露脆弱寂寞的内心运用暴露和讽刺的分寸感掌握的十分精确。本质是一个优秀的短篇小说家善于运用夸张的线条充满戏剧性节奏韵律用切入的方式展示性格的讽刺小说体制。

蒋牧良

沙汀:刻写旧中国农村黑暗生活有农民幽默气质的小说家,选材开掘深,此时期小说左翼文学的深化过程。成名作《法律外的航线》《代理县长,凶手》作品反映当时土地革命运动部分作品概念化印象式写法,似矛盾的叙述体式取材四川农村社会基层反动角色讽刺手法的展露。此时期暴露小说特色之一是诗意,不露声色的文韵感情内涵凝重精选艺术细节擅长于气氛场景的渲染等,刻写人物的技法:白描的手法抓住反面人物充满丑与恶的性格要害精选细节,从深处挖掘人物带心理内容的谈吐与动作细节重复深化人物,加一点适量人物历史回叙结尾添余味深长的点染。浓厚的地方色彩从人物环境复杂关系中描摹四川的世态人情,40年代讽刺艺术与鲜明的民族风格更成熟,抗战后最杰出的浓郁厚重的讽刺美学风格小说家之一,鲁之后赵之前讽刺农村现实方面富有民族特色的作家1940短篇代表作《在其香居茶馆里》(喜剧性的紧张波澜横生对话浓烈火爆川味十足)1941长篇代表作《淘金记(突出的人物个性掩盖了叙述沉闷暴露矛头直指国民党积弊讽刺风格内在不露声色的客观描写和浓缩的描写境界)》更成功的勾画出旧农村下层官僚的愚昧可笑。短篇《磁力》中篇《奇异的旅程》增添了与解放区有关的内容,《勘察加小景》阴暗的故事也有光明丑和美一起揭示意蕴深厚。恢复了早期以诗情点染穷困的笔法技巧更加圆熟耐人寻味的人生体验。1944年《困兽记》基调灰暗窒息对知识分子弱点暴露严峻批判态度显示知材的发展趋向的。1946《还乡记》初次闪现反抗者的色彩。抗战前后和解放战争时期短篇集《呼嚎 医生》国统区人民争民主反内战的新主题,加强了历史反讽的深度。沙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含蓄深沉的艺术个性,严谨的客观描写手法善于艺术细节运用夸张和戏剧性情节刻画统治者喜剧形象,语言幽默质朴口语化富于地方色彩。当代十七年:四川农村生活《过渡 过渡集》农村基层干部和合作化运动积极分子成为主要新的表现对象,尚保持朴素的写实风格,从日常生活入手简练冷江的叙述自然展开故事的方法,1960《你追我赶》明朗热烈的基调,共产新人物形象,浮泛空疏的取向被赞扬。

吴组缃:善于短篇进行社会分析的小说家倾向左翼风格,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反映30年代破败的农村,结集小说收入《西柳集》农村小说用白话写成,观察冷静细腻不动声色,写平凡的人事能高度集中深入开掘。代表作《一千八百担》反映当时农村经济全面奔溃的深刻背景,白描工笔式的对话组成平凡中见奇崛细密凝练中透出曲折与不凡,小说讲究细节描写,讲究人物的个性化浓郁的地方色彩,表现出一种取精用宏文字精密而又流动的叙事风格。40年代:长篇《山洪》反映特定历史条件下农民的心理变化,保持了细腻的笔调 散文:小说化倾向从人物着眼也刻画环境笔法冷静精致。《黄昏 泰山风光》

叶紫:揭露农村阶级压迫的尖锐性著称,正面表现农民的苦难觉醒与对生活的期冀,写火和血的事实青年作家短篇集《丰收,山村一夜,星》,全力描写站在实地潮流内外的新旧农民,小说两分法的人物设置结构方式洋溢理想的光辉希望不回避斗争的残酷有悲壮的美。散文:《古渡头 夜雨漂流的回忆》善于刻镂人物烘托气氛。

沙汀,吴组缃,叶紫左翼小说用二元对立的因果关系来表现福州市的社会斗争,作者和叙述者用社会分析方法之后构成的故事模式貌似客观的表达出来。主题清晰戏剧性冲突集中憾人,细节刻画人物雕镂性强,但情节结构封闭型成为左翼主流小说体式。艾芜萧红则用主观情绪型的手法使之变形。

艾芜:《南行记》突出的短篇集以漂泊知识者的眼光观察并叙述边疆异域特殊的下层生活,刻画各种具有特殊命运的流民形象,艾芜很少写反面人物,由于艺术个性中对人民的美和善的品格特殊敏感,总能在乖戾的言行中挖掘出下层人民的灵魂美。成名作《人生哲学的一课》早期代表作《山峡中》特色用特异的边地人民传奇生活为题材开拓现代文学反映现实的新领域。在现实主义流派内发展起明丽清新的新浪漫主义色调与感情的主观抒情因素很强的小说。40年代纯写实回归 散文:《漂泊杂记 山中牧歌》描写西南边陲浪漫风情更朴素清新 

当代十七年:长篇百炼成钢短篇夜归(部分细微处表现新生活的情绪),钢铁厂的生活体验,整体显出题材艺术观念转向的挫折,1961《南行记续篇》抒情,边疆风情渲染,但失去了社会游离者对生活生命的发现。

抗战中浪漫转向暴露压迫和苦难,三个重要长篇《丰饶的原野》取材故乡通过农民解剖民族性格探索以农立国的祖国命运。情节迟缓人物性格定型化沉闷描写琐屑。《山野》重要抗日长篇小说结构紧凑反映抗日针线各类斗争暴露内部精神痼疾为特色。过分明细的理念分析使人物生活描写失去了文学模糊丰富性《故乡》两面性人群腐败病态的心理世界场面错综笔调悲怆,这时冷峻的批判态度解剖自己的人物。《石青嫂子》不幸妇女的韧性对生活抱有希望这是他妇女形象的总结。挖掘性格的美好底蕴一直不懈追求。

东北作家群:30年代中期形成,左联文学的一部分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北平等地的青年作者。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罗宾基白朗李辉英,以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矿的地方风格,富于激情深沉的力。40年代:提出以童年故乡记忆为主写出的代表性小说

萧红:天才的女作家《生死场》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北部农村市镇的生活图景以纤细敏锐的艺术感受写出农村生活的沉滞闭塞对民族活力的窒息,侧面表现人民的缓慢觉醒,黑土生死场的象征。后期代表作《呼兰河传,小城三月》成熟的艺术笔触写家乡单调的美丽人民的善良与愚昧,作品包含着巨大的文化含量与深刻的生命体验。小说文体打破格局,创造出介于小说与散文及诗之间的新型小说样式,自由的出入于现实与回忆,梦幻。成年与童年之间,善于捕捉人景的细节并融进其强烈的感情气质,风格明丽凄婉内含英武之气,忧郁感伤女性的纯净美无郁达夫病态驳杂。40年代《旷野的呼唤 朦胧的期待 孩子的眼睛》感情渲染极为动人

散文:《商市街 桥中作品过夜 蹲在洋车上》明丽亲切哀婉天籁之美。自我进入作品散文多用絮语笔调顺着感情流泻的节拍自然成篇,小说散文化,散文诗化 40年代小品散文:逆境中的心情《回忆鲁迅先生》敏锐的女性感觉捕捉日常的生活化细节随意点染,散文与小说互相融会充沛感情的文学世界。

萧军:与萧红合成二萧,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具有刚猛的反抗精神,代表作《八月的乡村》描写一只抗日游击队伍的成长,尖锐雄浑遒劲画面少修饰短篇连缀式的结构接近生活原型,英雄主义的音调。短篇《羊,江上》塑造东北下层人民质朴坚韧的灵魂,《过去的年代》以题材的独创性浓郁的地方色彩生活画面的广阔,人物性格刻画的历史深度对现代长篇小说艺术发展做出贡献。

端木蕻良:典型的表现出大地深情的流亡者文人,成名作《词鹭湖的忧郁》诗情的笔法写出难以想象的人民贫穷,悲愤郁怒之情在平静的叙述中传达出遭受压抑的凄厉感,他善于在抗日的题材下表现东北特殊的风情,作品用一种突出画面有意味的瞬间景物人事的方式,采用广阔的时代视角来表现大地与东北农民的血肉关系长篇《科尔沁草原》鸿篇巨制史诗性的结构气势和画面的急剧变换。他的小说带英雄情绪善于营造意象和气氛,方言的运用叙述带跳跃性用笔举重若轻讲究力度,小说体式上有新的创造。舒群《没有祖国的孩子》

骆宾基:《边陲线上》叙事芜杂故事史诗性 40年代:进入成熟期长篇自传体小说《幼年》(幼年少年的天真纯洁心灵儿童的视角写四个民族共处的边境小县城的社会家庭变迁史)著名短篇集《北望园的春天》(感伤的抒情笔调后方知识分子小人物的孤寂沉沦和憧憬的内心世界)以东北为背景写回忆中的故乡风物人情和个人身世

报告文学:善于战地报道《救护车里的血 我有右胳膊就行 在夜的交通线上》写上海军民抗日的热情 中篇《东战场别动队》

东北作家群和青年作家群力量雄厚的队伍,罗淑《生人妻》被认为是左翼文学的成果。左翼小说将五四社会文体小说加以阶级民族性的强化,农村破产的乡土小说,城市作为政治舞台的都市小说,社会剖析小说概括社会生活的历史广度成为主流。左翼文学深化正格的变异:萧红诗体小说象征层面。张天翼模拟纯客观可以用更多对话,采用独白的直视人物心理,述事话语与表意用语有各种搭配口语叙述和文人语叙述各有长处。左翼文学形式学习外国提倡大众化,传统和民间文学的融合在40年代根据地乡村环境才觉醒

二 京派小说和其他独立作家的小说

京派:活跃于北方的文研会未南下的京派作家。不在北方的小说家部分称为左翼台柱如矛盾,部分思想进步与左翼有关系却坚持人生派立场和现实主义风格如叶圣陶,王鲁彦,王统照,许地山加深了小说现实表现深广度同其后的京派共同继承五四乡土文学传统,表现农民名族性格和南北方乡镇生活的解体上做出开拓。30年代成绩显著,沈从文,田园牧歌风废名,卢焚《谷》杨振声文学组织和文学教育作用不断凝聚京派内部,林徽因朱光潜两个京派文学沙龙把松散作者组合起来活跃在《现代评论,水星,骆驼草,文学杂志等》无明确宣言结社的鲜明小说流派。1.京派显现的是乡村中国的文学形态,由常观变提出乡村叙述总体发现各自的平民世界。城市作为对立的描写纳入宏达叙述总体中2.京派小说统一的审美情感是诚实从容宽厚的,题材新鲜结构完整文字流丽善于发掘普通人生命的庄重与坚忍特别能写出女性包括少女的纯良,怀旧气息文化保守主义主张个人的充分个性化的情绪的内敛理性节制3.京派比较成熟的抒情体和讽刺体样式,作家主观体验的融入纯情主人公的塑造自然背景及象征的运用,散文化的笔调,注意自然生命流注气氛的营造,开辟出哀伤的寓意的世态讽刺和风俗讽刺的路子。意蕴深厚的文化小说,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造,回忆逝去的美与现实对照。美归于平静无奇自然调和的形式。由稳重开放的学院文化整合传统现代雅与俗各种因素成为特具文化风貌的文学对平凡生活样式的重视。40年代风流云散,汪曾祺年轻一代的出现。

废名:1.虚构的世界。《桥》反映乡村风景风俗人情之美,独有的人生态度和体悟生命的方式。作者对人间纯美的向往从人生困窘到乐天知命冲淡为衣悲哀其内与主张虚静的任机随缘的禅宗观念合拍。莫须有先声包含对乡下民性的观察对禅化世俗的认同运用貌似放浪的人物表现知识分子内心的忧郁。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淡化戏剧性的故事,重在以简僻留有涩味的词句营造诗境,小说的灵魂理解成诗文字写成散文,叙述者的意识流动转换视角,插入心理性的跳跃词语分解情节扩散出多意的文化味浓厚的小说样式。将西方现代哲学思想与东方禅宗思想调和,反映京派对中西文化的特殊立场。废名的影响——沈从文。何其芳。卢焚。王坟,李同愈。汪曾祺

萧乾:1933年《蚕》后起青年作家自传色彩强,短篇《篱下集,栗子,落日》自叙传长篇《梦之谷》早期包含城中两个世界的结构,以城市乡下人身份从童年视角出发抒发人间炎凉冷热和不平的遭遇坚忍的妈妈形象,城市下层具有京派小说自爱自重的性格。忧郁的感伤,自白(主观感受浓设计了独立的叙述人)宗教题材小说《皈依,昙,鹏程,参商》反宗教姿态贫富世界的形象化的延长。爱情小说《蚕,梦之谷》

卢焚:笔名师驼,创作基本倾向京派,短篇小说集《谷》深切表现北方农村的衰败善于描写场景见长悲哀的抒情气质。《里门拾记,落日光,野鸟集》他乡村文化背景,特定的中原文学意象全部作品有潜在的精神还乡的结构。擅长印象式的素描,他身上一种中国箫笛的绵长的悲音充满诗意京派的乡土抒情体。艺术个性1.农村人物贫富的清晰度明显《人下人》2.讽刺的加重寓言化象征暗示性对现实的荒诞感受3.叙述更讲究,总体回叙品格风速旁观叙述人多样叙述角度

杨振声

李健吾:话剧评论翻译和法文学研究成就多,30年代《闲静,坛子》平民化特色,长篇《心病》交叉运用意识流和日记体。30年代:戏剧从现实生活取材创作中心从人物内心矛盾分析人物的行动原因对人性的剖析,对戏剧艺术的探索。代表作《过不过是春天》倾心于内心矛盾冲突的描写《粱允达》农村生活为题材悲剧。剧作时代性不强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对话俏皮利落结构严密紧凑,构思奇巧追求趣味性独特的风格。

林徽因:代表作《九十九度中》扩大短篇表现功能文学开放性。

李劼人:

三 海派小说

海派文学:30年代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与消费文化畸形繁荣的产物,他们对都市文明留恋又充满幻灭感,表现环境与人的对立而导致人异化的主题产生艺术形式的特点。先锋意识追求艺术的变与新接近西方现代派艺术。

初期海派特点1.新文学的世俗化与商业化,注重可读性迎合大众口味,轻文学2.过渡性的描写都市,能发现城市罪恶之美却认识肤浅3.都市男女长写长新的主题,性爱小说表现现代人性的试验场和归宿4.小说形式的创新,改变叙述切入的角度尝试心理象征新鲜大胆的小说用语和多种表达式成为时尚为新感觉派做准备

张资平:创造社离开新海派作家,《最后的幸福,长途,上帝的儿女们》将创造社青年苦闷源于经济和性的双重压抑的主题用滥,彻底媚俗化,为了商业目的制造恶俗色情因素,性爱描写手段反射海派的驳杂使新文学堕落和让商业文学同时并存,海派的一条基本线索

叶灵凤:色调复杂的海派作家,成名作《女娲氏之遗孽》鲜明都市先锋意识,小说集《菊子夫人,鸠绿媚,红的天使,紫丁香》通俗长篇《时代姑娘》,起点感伤的恋情小说反禁欲批判封建,性暴露挑逗文字《浪淘沙》幻美色调《落雁》心理分析《内疚》1931年后感官刺激的意象新奇的借喻对话的暗示多义性分镜头剧本的直接插入最现代文体写都市男女《紫丁香》同操先锋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特点代表性。其他性爱小说曾虚白长篇《三棱》林徽因《花厅夫人》性爱小说生逢其时,左翼人物性爱是灵肉冲突而海派狂喜解放又精神分裂和迷茫。初期性爱小说突破了旧的言情体给爱情小说增加了世纪末的颓废色彩,由唯美派接近现代潮为新感觉派写性提供了借鉴。

新感觉派:30年代上海第二代海派,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与西方现代主义同步发展越过通俗文学的界限。1928年后《文学工厂,新文艺,现代》等刊物上活跃效仿日本新感觉派,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是理论基石。上20年代末张资平叶灵凤性爱小说——新感觉派——40年代张爱玲沪港市民传奇,新在新异的现代形式表达大都会与人的神韵

刘呐鸥:短篇采用新感觉体,敏感的手法对现代生活下着锐利的解剖刀。小说集《都市风景线》西方都会文化的现代派文学带入审美的上海现代性,意识跳跃流动的小说文体,用现代情绪对城市人的生存处境的细致体验。《残留》全篇意识流化城市给人造成的极度压抑。他的批判中上海活力也冷漠孤独荒凉,迷失缺少正真的批判能力也是此派的共同限制,洋味重缺少现实结合。

穆时英:新感觉派的圣手从单身男子城市漂泊者的眼光发现都市,鬼才初期作品收入《南北极下层流浪汉生活状态叙述笔调短促别致写实》1932年写新感觉主义小说《公墓,上海的狐步舞(蒙太奇的语法组接),黑牡丹,白金的女体塑像》现代派品格。新式洋场小说家,创造心理型的小说用于和特殊修辞,有色彩的象征动态的结构时空交错以及充满速率和曲折的表达式变现上海的喧哗,都市独立的审美对象,文化思索,批判——迷恋双重姿态,潜在的哀婉抒情气息突然的激烈动作性描写就走快速组接的技巧派

施蛰存:1932年《鸠摩罗什》有意运用精神分析学说创造心理分析小说(30年代独步)与穆时英新感觉派部分合流。历史题材故事新编《将军底头,》精神烦人你洗重新解释历史人物和事件《春阳》心理分析深入到女性的世界去,小说的母题:由人的内在生命表现人性男女情爱,小说技巧变化潜意识《魔道》心理探秘《凶宅》回归写实探索心理现实主义《小珍集》,城乡二元倾成熟的代表作一律是乡镇进入城市的文化碰撞结构《春阳,雾,鸥》弗洛伊德心理小说的框架把社会变迁隐约包含在人物心理变迁之内,他把心理分析意识流蒙太奇各种新兴创作方法纳入现实主义的轨道。

新感觉派后续作家黑婴,禾金。黑婴:擅长写上海的流浪族,适应报复都市的摩登女郎禾金:成名作《副型爱郁症》30年代中期新感觉派的余光,现代性非常突出主题是一切现代的都是病态的引发全部冲突,穆时英式的感伤现代主义品格《造型动力学副。。》女性或开放或左倾或忧郁而亡。文体形式的讲究感觉型句子的排列浓冽的低回调子的酝酿,电影镜头式的不断切割,难超越穆时英

新感觉派提高了文学中的都市地位,使海派提高重塑,先锋意识和通俗意识得以聚合——40年代新市民小说

30年代小说确立后的深化发展时期。1.历史浓厚长篇占主导诗体长篇同时出现突破了单线条传统2.短篇在横截面体的完善追去片段的完整性印象的统一性及无限开放的摄取人生和内心深广性3.写实小说散文化变体,人物高度典型集中化4,抒情小说直抒胸臆向创造社的意境至40年代哲理诗情方向发展5,讽刺小说严正的政治抨击批判,戏剧化的风俗讽刺幽默讽刺6.历史小说门类齐备流派纷呈社会浪漫心理分析派俱全 小说主流体式多样不拘成规特点

第十五章 通俗小说(二)

一 雅俗互动的文学态势

左翼文学大众化讨论下层读者的缺失,作品毫无通俗文学娱乐功能,形式探索性质。雅向俗移动:新文学内部海派,张资平叶灵凤下海通俗的实际写作与章回小说作家即老海派发生竞争。新感觉派现代主义穆时英风流行,新海派拓宽了大众文学市场及占据部分旧通俗文学。俗向雅:通俗文学向新文学外国文学模式学习提高品位,张恨水,刘云若。京派则执着于纯文学化的努力。

二 张恨水等言情写实小说的俗雅融合

30年代社会言情小说一支独秀带头进入现代小说的行列,张恨水——社会言情小说集大成者,创立现代性章回小说体式现代通俗文学,特色1.坚持章回小说的形式和通俗文学的娱乐性同时注意回目格式的变化尝试各种写法容纳不同时代题材内容调适为一种弹性的新旧皆宜的文体。

《金粉世家》:1927年到1932年历时五年第一部现代意义的通俗巨制,总理金家少爷燕西和寒门冷清秋为主线的婚姻悲剧家族温良式奔溃猢狲散的结局。统一的构思及人物表陈列,新文学作家惯用写作方法保证长篇结构完整划一。故事纯虚构具有典型性,着眼于打击听腐朽过程的描绘不单纯暴露沉醉,尽力开掘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全书对平民女子才艺诗情操守赞美寄托了对东方式玉洁冰清的传统风范的倾心,充溢着道德理想及受到摧残后的伤痛感慨。人物描写细致倒叙开头结尾半开放式的状态与新文学打通。

啼笑因缘:1930在上海《新闻报》南方引起轰动,奠定了他通俗小说大家的名声。成功原因以国语姿态出现情调仍是通俗文学。小说写平民少爷樊家树与沈凤喜主要情节线索的爱情悲剧,何丽娜关秀姑的插入增添了都市富丽场景和乡间传奇色彩。小说里现代都市生活与传统道德心理相互冲突的主题。作者对传统文化在现代失落的惋惜回顾的复杂心情。对市井文化阴暗面的批判,言情掺和了侠义细腻中挟带了豪爽,通俗文学北方气质被南方文化接受并调理后形成的特色。文学形式开放式结尾,心理描写的复杂背景全面描写西方小说的笔法,细细叙事的传统声口和文化气味。抗战时期:将通俗文学创作旨趣的严肃性提高,试验了通俗文学展示社会的各种功能,对章回小说的深层改良《丹凤街(负贩列传,言情压缩侠义爱国思想的贯穿贴近现实),八十一梦(社会讽刺想象小说寓言十九托之于梦对当政的腐败和丑陋民族性批判,梦幻的结构独立又现代荒诞表现手法)》雅俗结合写实精神高扬,

刘云若;成就次于张,以表现北方市民社会为己任1930一长《春风回梦记》,40年代《红杏出墙记》以言情为主大悲剧的结尾,情节曲折戏剧性强40年代:特色在于社会中人的揭示用通俗写尽复杂的人性表现(小扬州志 粉墨筝琶)

第十六章 新诗(二)

现代新诗第一个十年开创新诗传统艺术形式探索各种流派形成1.蒋光慈无产阶级诗歌大众非诗化2.李金发象征派贵族纯诗化——30年代殷夫为前驱,蒲风为代表中国诗歌会诗人群,徐志摩陈梦加后期新月派戴望舒现代派诗人群,两大派别竞争

一 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

中国诗歌会:成立于1932年9月,上海总会,穆木天,蒲风,杨骚,任钧等人《新诗歌》旬刊,继承无产阶级诗歌传统,左联下群众性诗歌团体。前驱殷夫显示诗歌会创作基本特点:时代性与现实性与革命政党思想与组织密切的联系,并由此为开端影响深远。诗歌观两个方面1.诗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化立场把握反映现实2.诗与诗人的大众化,创作由此产生了如下特点:

1.及时迅速反应时代事件表现工农大众及其斗争,强调诗歌对实际革命运动的直接鼓动作用,反映农村的苦难和觉醒创作主题,殷夫《1929年5月1日》是反映工人阶级自觉斗争的最初尝试,蒲风代表作《茫茫夜》长篇叙事诗《六月流火》题材尖锐重要及时性,善于渲染革命情绪铺写大规模群众斗争场面,气魄雄壮情调高昂自由诗的形式。杨骚《乡曲》农村破产与骚动表达必然革命的意识形态命题。抗战国防诗歌蒲风《我迎着狂风和暴雨》柳青《震撼大地的一月间》。上述努力扩大了诗歌表现领域强烈的理想与英雄主义色彩,刚健粗狂壮阔力的美昂扬的激情的美学风格。不足之处:忽视诗歌艺术特质成为意识形态的传声筒,急就之章艺术粗糙,抹杀非重大题材作品导致单一化。

2.诗的意识形态化加强了理性化色彩与主观性,诗歌主体是战斗集体主义的群体强调自我在集体大我中的融合。殷夫早期爱情与自然的歌咏到《别了我的哥哥》融合在无产阶级集体喜悦幸福。代表作《1929年5月1日》我所代表无产阶级《我们》中典型时代情绪,知识分子革命集体中充实喜悦自豪,时代中心的转移主调的转移。有主观世界消失对艺术个性忽略的趋向。

3.  艺术表现直接描摹现实的的方式,如1929。。。抒情因素减弱叙事因素加强趋势,叙事诗发展蒲风《六月流火》杨骚《乡曲》穆木天《守堤者》叙事代表作。直抒胸臆感情抒发方式,歌谣化诗歌形式强调诗歌与音乐结合成为民众传唱的东西成为群体的听觉艺术。形式试验:大众合唱诗《六月流火中土地赞歌》诗剧《柳倩阻运》,新诗朗诵运动吸收方言土语,热心吸取民间歌谣关注现实与民间疾苦,朴素刚健的诗风

臧克家:诗歌形式受新月派影响,间接表现下层人民坚持现实主义精神。1933年《烙印》中独特别于任何派别苦闷彷徨的青年人生态度即坚忍主义,不粉饰也不逃避的清醒现实主义精神,和苦难底层人民精神上的联系与关注《难民,碳鬼,神女,洋车夫》感情倾向性凝聚隐藏在诗的形象里,形式的凝练整齐,讲究节奏韵律传统诗歌苦吟派的影(农民式的认真执着,认真苦心捕捉每个形象锻锤字句追求深刻到家到浅易的程度)《罪恶的黑手》揭露文化侵略的实质,主流意识形态靠拢的趋向,艺术个性不鲜明不如烙印 40年代:代表作《泥土的歌》白描手法写下农村人与自然的素描,更生活化纯净少雕琢显出朴素美。是此时期诗风的一面 抗战结束时期:含蓄凝练的笔下喷射讽刺的火焰《宝贝儿 生命的零度 冬天》里的诗歌尖锐的政治主题讽刺与抒情的糅合的特征,朴素的自然诗句对艺术凝练的苦心追求。50年代:进入欢乐颂写作一种热情,平直浅白的颂歌,对现实主义的维护

二 后期新月派的创作

后期坚持的仍是超功利性的自我表现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采用内容形式二分法,重心由前期初期形式自由——字句整齐格律诗——初期格律诗——形式自由的路。诗感发生变化:城市或敏感根植于的普遍的幻灭造成字里行间流露出幻灭的空虚感迷茫的感伤情绪——后期的典型诗感与情绪。因此三大派别相互对立诗歌观及追求产生于革命失败社会黑暗精神幻灭的相同背景,诗歌会摆脱精神危急服务于革命需要对外部世界叙事的需要,后期新月派和现代派则逃避现实回到自我内心世界诗的艺术世界,后新强调抒情诗的创造,重心揭示表现灵魂的战栗,出现了大都市的病态现代人的精神异化,题材诗感与现代派接近暗示和象征构成隐晦的艺术世界(陈。都市的颂歌,孙大雨《自己的写照》),失之于彼收之于此的新深入,徐志摩:后期《猛虎,云游集》和前期志摩的诗相比单纯的信仰流入怀疑的颓废,向瘦小里耗的生命体悟是后期基本诗感,抒情名篇《在别康桥》后期代表诗人陈梦佳:《一朵野花》

后期新月派形式试验影响最深远的是十四行诗体的转借与创造。找到了中西诗歌诗体形式的契合点(起承转合)为新诗形式创造提供了新的经验,成果:孙大雨《决绝》饶孟侃《弃儿》卞之琳《一个和尚》陈梦家《太行之夜》

三戴望舒 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的创作

现代派:1932年5月《现代》杂志使之独立与成熟的重要园地现代派因此得名,20年代末象征派与后新演变而来,代表诗人戴望舒,施蛰存,何其芳,卞之琳,废名,林庚,;李白凤,金克木,主要揭示1.写纯然的诗承接了早期象征派纯诗贵族化诗2.写现代性的诗(1)现代生活现代都市风景线(施蛰存桃色的云)及青年(徐迟二十八岁人)感受情绪即都市怀乡病形成感伤的情调与思绪(戴望舒《寻梦者,夜行者,乐园鸟》)3.现代语言形式1.文言词语入现代诗的语言(戴小病,李广田灯下何其芳脚步)2.戴提出打破内容格律音乐性,建立情绪诗情思维的韵律性朦胧美贵族化,内容散文化即内容是诗的形式是散文的。早期白话诗则思维与形式的彻底散文化非诗化,明白易懂平民化。意与象,人与自然的浑然一体是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主要追求与特征。30年代典型现代诗情:对传统的回归(主客体交融意象的注重原型,叠加的组合方式,人与自然和谐交融追求)华美有法度把西方象征派诗歌的新美学与传统诗学结合的意图。大多采用自由诗体

汉园三诗人:继承戴并形成独特风格,1936年《汉园集》收何其芳《燕泥集》李广田《行云集》卞之琳《数行集》东西方诗学融合新一代诗人。

李广田:30年代散文成就高《画廊集 银狐集 雀蓑集》朴野无奇的境界善于结构山东故乡野花草叶童年记忆的故事描绘村俗的画廊。《桃园杂记 山水 山之子》抒写故乡风物人情文笔浑厚素淡中渗出情思,抗战后思想文风不超过前期。40年代小品散文:《圈外 回声》摆脱了沉郁社会感加强《灌木集》乡土意识传统风致融合于淳朴的意境诗的静美,文笔清醇。

何其芳:冷艳的色彩青春的感伤精致的艺术交汇着东西方诗歌的影响。心理情感美学选择偏向古典的佳人芳草,抽象情思客观彩色化。散文:《画梦录》著名散文集对现代艺术散文体的独特制作,其中《梦后 岩 黄昏 雨前》精致的美文,散文独语的调式表现为感觉结构将感觉的朦胧意象拼贴组成美丽的心灵感验世界构探索内心的矛盾冲突。散文多意象扑朔迷离想象奇特诗情洋溢。纤弱的感情雾般的朦胧文字是绚丽和缠绵的集合了晚唐五代诗词及外国印象派的艺术之美,力矫散漫浅露的流弊但有时雕琢过分有伤自然。《还乡杂记》后趋向朴素自然40年代:在敌后根据地自觉的坚持个人抒情诗的写作《夜歌和白天的歌》真切坦率的向读者倾诉自己真实的欢乐苦闷与矛盾,此时期散文化的自由体诗色彩朴素,娓娓动听的亲切与真诚 小品散文:沉醉幻美向关注外部现实的转变,情感粗《星火集》保持深情抒发沉思和想象交织的特点同时渗入刚健之气。否定过去风格而新风格没形成。50年代:自我与现实世界内心矛盾感伤忧郁情调否定却又矛盾的难以割舍感情个性和表达方式,抵抗者平庸暗恋着艺术。

卞之琳:1927《雨巷》新月派向现代派过渡趋向《我的记忆》(主观记忆外化的我却客观化的我)现代派的起点,诗歌语言形式风格追求:在亲切的生活调子里舒卷自如,敏锐精确而不失风姿有节制的潇洒和有功力的淳朴。《音尘集,鱼目集》茫然于时代风云对艺术敏感热情醉心于新诗技巧与形式试验的艺术家。创作实践受西方后期象征派影响,三四十年代现代派间的桥梁。受后新派及现派影响贡献1.主情向主智的转变,自觉哲学意识的诗人对日常生活现象进行哲学的穿透与开掘《投,道旁,断章》对具象词与抽象词相嵌合的语言实验《记录,距离的组织》2.诗的非个人化,用冷淡掩深挚玩笑出心酸,主题的退出与模糊,把侧重西方诗风的吸取倒过来为侧重旧诗风的继承。

废名:30年代智慧诗东方化的现代诗人,诗的灵魂融入佛道精义诗禅传统的诗镜,六朝文的风致。思维及诗的禅理禅趣代表作《十二月十九夜》是大千世界万象内聚包容与心,瞬间顿悟超越逻辑抽去了中介暗合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艺术表达方式,深玄的背景下透露出的孤寂感《街头》

林庚:自由诗时期《夜,春夜与窗》新的格律诗试验《北平情歌》从现代生活语言全新节奏从历史经验中寻找新的格律,从外来形式的引入转向对传统的借鉴,不符合自由诗时代潮流。

第十七章 鲁迅(二)

一 鲁迅杂文的重大意义

鲁迅后期思想成熟倾注于杂文创作,充满争议任何时候都是现实生活鲜明的存在,对进行发展的思想文化发生作用对人心产生影响,主要意义:1.鲁迅自由伸入现代各个领域迅速接纳反映时代信息,做出政治社会历史的伦理道德的审美的评价与判断并及时的得到生活的回响与社会的反馈。现代社会的百科全书以及多国民的文化心里行为准则价值取向,民性民情民俗民魂真实生动而深刻的描绘,成为活的现代中国的人史。2.鲁迅利用杂文无体的自由体式发挥他不拘一格的创造与想象力进行杂文文体试验的先锋性。适合他创造天才独特的个人性体现了文学现代性的基本特征。

二 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

(一)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的特色

鲁迅把杂文分为1,社会批评2.文明批评,强调批评批判的内涵与功能。杂文不屈不挠的批判精神体现其人和文没有走出奴隶时代的反叛异质性。批判是现代知识分子与现实的惟一联系点,基本任务揭示人生社会现存思想文化的困境打破有关此岸世界的一切神话。批判的锋芒指向任何形式范围对人的奴役与压迫,他的杂文极深的批判广度以及为人所难以接受的批判的深刻性与尖锐性根源于立人(个体精神独立与自由)的理想与彼岸关怀,否定中的肯定。

(二) 在反常规的多疑思维烛照下批判的犀利与刻毒

1.鲁迅独特的批判锋芒对准人的心理与灵魂,最为关注全力揭示的是人们隐藏甚至未自觉意识的心理状态。中庸道下的病态心理封建性变态的心理刻毒表达,推背式思考方法正面文章反面看的刻毒手法。

2.杂文思维非规范化在常规思维之外别出心裁,分析论断对习惯性思维构成一种挑战却有内在深刻性与说服力。试验性与先锋性。

3.(1)反常规的联想想象力的犀利刻毒。在形的巨大反差中发现神的相通构成杂文中的基本联想模式。《小品文的危急。商贾的批评,新药》神圣的戏谑化高雅恶俗化刻毒之极。(2)对历史过去与现实现在的联系的独特感受与发现。历史与现实的循环叠合构成了鲁迅杂文另一个基本的联想模式使人绝望。彼此不相干的联想给人荒诞之感。

(三)杂文思维中的个与类

鲁迅思维的起点总是具体的个别的人与事,从纷繁的事物中发现具有思想内涵的人与事作为杂文材料,然后置于广大的背景下以非凡的思想穿透力剖析开掘迅速的切入本质做出普遍意义的整体概括,并加以简括的名称,将这一个提升为这一类的标本,同时保留着形象具体的特征成为个与类的统一。随着社会历史演变勾勒出的狗相结合构成了中国走狗类型性格发展史。《小杂感,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勾画各与类统一的类型形象(社会相共名)是他杂文基本的艺术手段和论战方法(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抓住普遍意义的一点提炼出一种社会类型),共名与小说里的形象艺术生命力的久远。

(四)鲁迅杂文的主观性

鲁迅杂文由某一外在客观人事在过滤折射中发生主观化的变异是主客体新的融合,他的困惑和思想心灵的歌哭是真正的内核,杂文的根底是诗化的包含更为内在的作家主观精神情感。《纪念刘和珍君》贯穿全文的肯定与否定在沉默与开口间选择的困惑,内心的困惑与痛苦构成更深层次的内蕴。

(五)自由创造的杂文语言

(1)杂文语言自由无拘极富创造力,自如的驱遣各种句式混合着散文的朴实与骈文的华美与气势声情并茂,把汉语的表意抒情功能发挥到了极致。(2)反规范故意破坏语法规则违反常规用法制造部和谐的拗体,以打破语言对思维的束缚取得荒诞奇峻的美学效果。表达自己对外部事物独特反应内心世界的离奇和荒芜。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对现代秩序(社会文化,思维逻辑语言的秩序)随意打破戏弄。戴着镣铐仍渴望自由的思想与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挣扎。

三 《故事新编》:鲁迅最后的创新之作

《故事新编》打破文体界限杂文如小说的试验性的作品,正本都是起死对故事里古人的新的激活阐释把他们拉回到日常生活情境中抹去英雄浪漫主义的神光还原凡人的本相《补天,奔月》展开的是关于先驱者命运的思考渗入了鲁迅自身的生命体验。

追寻表现古与今间的深刻联系,打破时空界限采取古今杂糅的手法揭示古与今人精神性格思想上的相通。在戏谑化的描写中体现杂文的眼光思维手法以至语言。

隐或显,浓或淡存在着庄严与荒诞两种色彩与语调(旋律)补充渗透与消解。小说结构模式:小说前后部的对立对比,后对前的翻转与颠覆。总体风格从容充裕幽默与洒脱。

第十八章 散文(二)

30年代散文创作派系以政治倾向划分为特征:左翼散文,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散文,政治超越的京派散文。文体意识加强体现对散文社会功能与问题要求的不同理解,多种的艺术探求使杂文小品文和抒情散文获得了长足发展与生机。

一 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

30年代前期幽默闲适小品散文风行,源于幽默大师林语堂:提倡幽默闲适(此笔调笔墨轻松真情易于吐露,畅快忘形出辞乖戾)和独抒性灵(广大自喜潇洒自在的本色)的创作,认为幽默先有深远之境带慈悲的念头文章火气不盛达到冲淡的心境。追求对现实冷静超远的旁观除去讽刺的心灵启悟。主张小品文自我为中心闲适为格调,林派刊物提倡超远的立场与现实拉开距离追求幽默闲适与独抒性灵,自由主义立场写热心人冷眼看人生的文章。

30年代高峰期,1932到1936文章近300篇《大荒集 我的话》二集,散文题材庞杂惯用融会东西方智慧比较的眼光看问题,小品文从一件具体事物摊开引发中西文化冲突的联想。对国民性改造及传统文化转型的思考。

幽默情味突出的艺术个性,从容睿智行文结构化板滞为轻松,矫情为自然拓展了审美领域(五四感伤浪漫教化色彩)。小品文娓语式笔调的谈话艺术提高随笔体散文的文体地位。

二 左翼作家的鲁迅风杂文和风格多样的散文

左翼散文现实批判性与论战效果,30年代创作繁荣期《萌芽月刊 前哨》翟秋白,矛盾,唐弢,徐懋庸,聂绀弩等杂文的风格特色具有鲁迅风。

翟秋白:30年代前期杂文创作多是社会批评和文艺杂感用阶级分析的观点批判政敌及腐败的文艺现象,尖锐的政论色彩。《民族的魂 流氓尼德》善于抓住本质勾勒典型和鲁相似,创造新的杂文形式(杂剧诗词寓言民歌融入,普通话与方言的运用)

30年代初中期青年杂文家,唐弢:杂文简明有文采政论与艺术散文笔调的结合《推背集 海天集》借现实与历史的因由而剖析似鲁迅。40年代:鲁迅风致作品尖锐泼辣富于批判性侧重从历史的角度发掘社会病的渊源《从奴隶到奴隶 氓 丑 逃与趋》杂文善长注重勾勒世相注重形象性,流露出感情与诗意。

矛盾:善写小品散文30年代后摆脱低沉格调转而在精短的小品篇幅里做到全景式的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思想和时代性都极为鲜明,抒情性(白杨礼赞,风景谈)。

三 京派与开明同人的散文

吴伯萧:与李广田风格相近,散文集《羽书》里名篇多乡土味生活内容充实文字沉着笔力壮阔,散文讲求炼句,句式的长短偶奇错落有致形成特有的节奏韵调,热衷文体的完备创造反映北方青年散文作者群的创作意识。

师陀:主要是小说家早期《谷》散文集《黄花苔 江湖集》哀叹北方山野的凋零,社会问题以哀婉的田园诗风味表达,对小人物的同情灰暗中的温热。40年代:陷落上海重要中篇《无望村的馆主》把悲叹中国乡镇的衰败和人生命运的难以把握相结合,写富家没落的题材暴露不仇恨的叙述,浓郁的传奇色彩回忆的哀伤笔调,讽刺长篇《结婚 马兰》主要成就在河南家乡哀伤的追忆上,出色短篇集《果园城记》系列小说的结构方式和小说的散文笔法浓厚的怀旧情绪凄凉又温暖的回忆手法写小城的历史和各种小人物命运,由一般的生活感叹上升到对人生的思悟显示其小说的基本追求。最好的讽刺长篇《结婚》殖民地洋场的吃人主题难得的掌握住讽刺性人物的性格发展结构上创新,上卷第一人称下卷第三人称。本是抒情小说作者后转向社会讽刺加入传奇和寓意的性质,善写各种人物的没落有一个幻景般的过去悲惨的现在和哀愁莫名的将来,作品奇异怪诞将奇幻和暴露结合贯穿着对历史进行反思的艺术氛围的独特小说情调风格。

京派散文作家风格不同注重对文体创造的追求,现代抒情散文建树突出抒情小品有建树的缪崇群,丽尼,陆蠡。

缪崇群:眷眷草》多写体验的凡人琐事婉曲叙述中咀嚼人生的真味情感纤细真切动人。写景小品文笔婉约精细别具一格。平实蕴含真实情感以情动人。丽尼:注重文字美喜用象征与暗示传达奇妙的感觉和意识,讲求节奏和韵律富于音乐感,在探索展现灵魂世界文体美方面与《野草 画梦录》异曲同工之妙。陆蠡:30年代前期《海星 竹刀》以青春回忆为题材的散文诗感情厚实文字浓重景物描写有若油画细腻真切。

开明派:上海立达学园的同事30年代聚集在开明书店周围,丰子恺,夏丏尊,叶圣陶等。夏丏尊:《平屋杂文》写琐事素淡文笔溢出遐想与情思,篇章结构缜密完整。《白马湖之东 钢铁假山 猫》

他们是积极的人生派热切爱国讲究品格气节操守,与政治保持距离。重理念讲究结构的叙事与议论结合的语式面向青少年学生,作品平淡如水明白如话善于平凡开掘生活哲理,追求高远的情境严谨而韵致。《中学生》杂志提倡科学小品文,科学与文学的渗透丰富。

四 报告文学与游记

报告文学始于五四时代,30年代左联由外国传入并提倡。介绍捷克基希,重要刊物《光明 中流 文学界》。九一八和一二八形成初次热潮,较早的阿英《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1936年抗战矛盾尖锐,夏衍《包身工》宋之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等推动创作风气。矛盾《中国的一日》这一年形成热流并引发40年代报告文学高潮

邹韬奋:此时成就最高新闻作家《萍踪寄语 忆语》材料真实叙述分析多于描写涉及资与社的看法引人注意。新闻体游记及时传播实事和描写风光互相结合。

萧乾:《人生采访》集的流民图 平绥锁记写北平难民与塞外风光 40年代:大量描述人民伟力并揭露抗战中黑暗面的作品《血肉筑成的滇缅路 一个爆破大队长的独白》1939到1946年间反映欧洲斗争及战时景象的通讯《银风筝下的伦敦 矛盾交响曲》新闻性真实性,善以艺术性的叙述对读者起诱导的作用,语言干净利落,手法变化多样。

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 塞上行 西线风云》注重事实分析客观文笔简朴苍凉,夹叙夹议间或以古今事例类比。40年代:抗战初《台儿庄血战经过》报告文学与时代同命运共呼吸引起轰动性的阅读效应。国际题材游记:朱自清《欧游杂记 伦敦杂记》纪实语言洗练李健吾《意大利书简》博学机智些游记自由的写法个性创作

30年代散文多向发展流派纷呈,创作五光十色,将现代散文推向成熟阶段。

第十九章 曹禺

曹禺:(1910-1996)30年代大师级的剧作家,原名万家宝《雷雨 日出 原野 北京人 家》经典剧作,使现代话剧剧场艺术确立扎根走向成熟。

一 从《雷雨》到《原野》

《雷雨》第一个戏剧生命,现代话剧经典成熟的标志。剧本在一天的时间两个场景内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的复杂矛盾纠葛。所有的悲剧最后归结于罪恶的根源浓厚封建色彩资产阶级家庭家长的象征周朴园。戏剧结尾强化对不公平社会的控诉力量。

基本阐释:发泄着被抑压的愤懑毁谤中国家庭和社会,生命编码:戏剧意象中内涵的人的生存困境。1.郁热,这是戏剧发生的自然背景同时暗示一种情绪心理性格以至生命的存在方式。几乎每个人都陷入欲望与追求中,超常态的欲望与超常态压抑造成人的巨大精神痛苦引发极端交织残酷爱和恨的雷雨性格,白热短促雷雨式的力量。2.挣扎与残酷的发现,包含人无论怎样挣扎不免失败的生存状态的发现,又表明作者对宇宙间压抑人的本性并对无法把握力量的无名恐惧。曹禺式的命题:残酷3.悲悯,剧作家精心设置了序幕与尾声造成了欣赏的距离将戏剧本事中的郁热愤懑与恐惧消解殆尽,达到类似宗教的效果悲悯的感情,作为一种远距离的理性审视的审美情感对剧作中激情的净化升华与超越。重要特色:关注现实也超越现实追索隐藏于现实背后深处的人生人性生命存在的奥秘。

《日出》:全新戏剧生命:关注与表现中心由传奇转向平凡由变态向常态,结构上借鉴印象派的散点技法用片段的方法用多少人生的零碎阐明一个观念。场景由家庭移向社会展现着现代大都市的两个典型环境:高级大旅馆与三等妓院。不足者(简化悲剧命运)与有余者(强化漫画手法讽刺喜剧效果)两个对立的世界,在《日出》里开掘出人被捉弄的困境,一种宇宙的残酷,没有挣扎的悲壮之美只剩下人的愚蠢与卑琐的喜剧性。李石清处于中间的性格复杂性,出卖灵魂获得狡黠狠毒与卑琐的失败强化了被捉弄感与残酷感。现代大都市的产物与象征陈白露,习惯的桎梏来于生活的残忍是人的自由生命的自我剥夺。打夯的小工和歌声作为日出力量的象征,全剧也为日出的意象所笼罩显示整体的象征性

1937年4月《原野》生命三部曲之最,生命的蛮性与复仇的命题发挥的淋漓尽致。发生在焦家的悲剧比周的更普遍,它根源于人的感情欲望本身几乎不可解脱带来永久困惑。与爱交织在一起的是复仇,发生了戏剧重心(人命运探讨重心)的转移,由外部复仇行为(人与外在社会力量的关系)转向由复仇引发的内心矛盾(人与自身关系,灵魂世界的揭示)外在命运的挣扎转向自身灵魂的挣扎。

二 《北京人》与《家》

1940年第四部杰作《北京人》走出郁热期进入生命沉静状态,由戏剧化的戏剧向生活散文化的戏剧生命的转变,对人的日常生活表面心态至内在神韵与诗意的开掘,普通人精神世界的升华。曹禺首先发掘的是孤独,对人与人之间的不相通的悲哀的体味与思索。愫方真正的爱与坚韧的精神无私奉献却被捉弄表达着对生活中真正诗意的深切体验,曹禺残忍观念得到更深刻的阐发,《北京人》是生命的诗。曾文清从人变成生命的空壳是人生命的彻底浪费人的个人与社会价值的彻底丧失,独特的角度多没落士大夫的背景文化进行历史的否定。三个不同时代的北京人文化对比凸显今日北京人士大夫文化的全部荒谬性。距离额超越悲悯的眼光俯视,回到序幕与尾声的追求,悲悯外增加嘲讽,悲剧向喜剧。

1942年《家》:再创作表现中心的转移,觉慧反抗到觉新瑞钰梅小姐三个人物关系为主要发展线索,爱情生活关注与描写由悲剧性内容到发掘内涵的生命力量与美,瑞钰全新晶莹剔透纯真的新女性形象摆脱压抑病态。觉新明朗的色彩,鸣凤觉慧的爱情投入巨大激情,青春的赞歌诗剧的自觉尝试,诗化的戏剧语言

三 曹禺剧作的命运

1933-1942十年,《雷雨 日出 原野 北京人 家》五个经典杰作,在现实人生与人性的开掘及戏剧形式上新的试验与创造,大融合的戏剧境界。传统与西方艺术,诗学与象征主义,戏剧与哲学具体与抽象形而下与形而上的融合。。。。。他的戏剧创作标志促进现代话剧的成熟,极富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实验性的创作开拓广阔领域,多元自由的发展前景。超前的创造与想象力超越时代水平,社会现实政治的内容,写实戏剧化悲剧性的艺术因素被时代接受,对人生存形而上的探索非写实喜剧性的因素不被接受而讨伐。被落后时代的骂杀鱼捧杀。

当代十七年:1954四幕话剧《明朗的天》1961五幕话剧《胆剑篇》对自强不息的强调1978《王昭君》

第二十三章 戏剧(二)

一 走向广场:无产阶级戏剧,红色戏剧,国防戏剧与农民戏剧的倡导

国统区无产阶级戏剧:上海为中心掀话剧热潮。五大剧社:田汉南国社——1930年社会艺术运动的二元向一元左倾,洪深复旦剧社,应云卫上海戏剧协社,朱襄丞罗鸣凤辛酉剧社,陈白尘摩登剧社,表现出较厚的感伤情调(背景和集合)——上海艺术剧社:1929年沈瑞仙郑伯奇冯乃超钱杏邨,《艺术 沙仑》刊物《戏剧论文集》提出无产阶级戏剧,介绍外国左翼革命倾向的剧目(基础)——中国左翼剧团联盟(戏剧家联盟):1930年8月,演剧大众化的口号群众性戏剧活动(大道剧社)作品以工人农民为主人公,表现革命斗争及时直接的反映现实生活中重大政治事件。(田汉洪水)蓝衣剧团——工人 突破都市小圈子走向工厂农村。

共产党红色戏剧:八一剧团——工农剧社 专业与业余结合着重政治工作的宣传,较强的娱乐性。演出形式:歌舞结合,即兴发挥,观众参与简便灵活广场戏剧的特色。话剧《庐山之血》代表剧作《我-红军 战斗的夏天 松鼠》

国防戏剧:9.18事变后强调反帝抗日反汉奸民族解放的主题,宣传鼓动的功能要求。艺术形式:通俗大众化方言话剧(广场戏剧)《走私,讽刺喜剧 洪深》

洪深:激进的创作倾向,代表作《五奎桥 香稻米(比较明确的阶级观点反映农民斗争的剧作)》描写农村生活,形象化不深刻机械现实主义,违背创作客观规律带来损害。

戏剧大众化实验:1932-1936年间熊佛西主持河北定县的农民戏剧实验(最直接有力具体的社会式教育的方式),20年代南田北熊,民众戏剧社的骨干北方剧坛的泰斗强调启蒙主义功能,以剧场演出为中心的融音乐绘画雕塑舞蹈与文学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观众为戏剧的生命。30年代社会动荡中认为现代话剧走出知识分子,提出创造新的农民戏剧的任务,面向大众农民的共识客观需要。农民戏剧实验包括1.提供农民能接受与欣赏的剧本。《改编卧薪尝胆 兰芝与仲卿》创作《屠夫 过渡》2.培养农民演员——自演自看《四个乞丐 牛》3.建立适应农民戏剧要求的剧场。破除演员与观众隔阂追求随意自然的富有伸缩性露天剧场,也是教育文化活动的中心4.探讨观众与演员混合的新式演出方式观念的深刻变化,台上台下沟通式 观众包围演员式 演包观式 流动式。分析走入综合的哲学潮流变化,沟通演员与观众成为世界剧坛新潮流。熊佛西强调的是狂放自由使观众感到与演员的混合,观众的参与。农民戏剧是广场戏剧的完备与发展,与无产,红色国防戏剧相通

二 职业化营业性剧场戏剧的确立与夏衍 李健吾的创作

欧阳予倩强调爱美剧团不能持久必须走职业化的道路并规划了蓝图,关键是话剧剧本的创作本民族的现代剧作家,1934年7月曹禺《雷雨》特殊贡献在于文学与舞台性的统一:它将题材主题的现实与超越性,戏剧结构的严谨(符合三一律)既是精美的戏剧艺术又可以取得商业盈利效果满足两个条件,中国话剧从幼稚进入成熟期的标志。

1935年春节前后左翼戏剧家联盟提出剧场艺术运动,1936.37年以上海为中心大剧场演出热潮《赛金花 大雷雨 日出》三大演出轰动,继中国旅行剧团后的中国业余实验剧团《罗密欧与朱丽叶 武则天(宋之的初显锋芒40年代有发展 心理分析的历史剧) 太平天国(陈白尘 极强的现实感开40年代历史剧的先河) 原野》四大剧目把大剧场推向高潮。30年代中期大剧场演出确立了职业化营业性的剧场戏剧在大城市扎根,培养优秀的剧作人才和观众。

夏衍:重要剧作家,1936年讽喻史剧《赛金花》漫画的裤长手法讽刺当权者的不抵抗甚至卖国求荣的政策,历史剧《秋瑾》显示其创作才能和风格特点但人物划时代传声筒的席勒化倾向,1937年《上海屋檐下》创作的根本转变,焦点集中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内心活动的描绘及时代特征的反映席勒化到莎士比亚化的根本转变。夏衍《包身工》早期代表作,阶级分析的眼光鲜明表现故事,细致的描写揭露惨绝人寰的真相文学政治影响深远报告文学新闻即时性,40年代:《春寒》熟悉抗战间知识者的心境张持有致的叙述笔调前后一贯的抒情气氛

独特的艺术风格:善于写普通知识分子与小市民平凡的人生,发觉内在的悲剧与喜剧性《小市民》,《上海屋檐下》上海小市民的生活搬上戏剧的舞台,取材的平凡性构思的朴素性与内在深刻性构成鲜明特色。作品中人道主义精神更关注大时代中人的命运,特别是心灵微妙的精神世界,作品充满了人情味产生契科夫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风格,构成了夏衍剧作一个鲜明的特色与优点。

第三编 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

第二十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三)

一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

十二年文学(40年代文学)最显著的特征是和战争与救亡发生紧密联系。影响到作家的写作心理姿态方式以及题材风格。地缘政区域文学:国统区文学(40年代文学主潮1937 7。7——1938 10 国统区文学基调为昂扬激奋的英雄主义,救亡为轴心。)解放区文学,沦陷区文学及上海孤岛文学。共同承接五四新文学传统但区域文学呈现不同的旧基调与风貌。

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1938年3月27日武汉成立,30年代无产阶级,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文学汇流成国共文学界统一战线,名誉理事:周恩来孙科陈立夫,理事45人:郭沫若矛盾冯乃超老舍巴金郑振铎朱自清等,老舍主持日常工作,会刊《抗战文艺》成立时提出文章下乡入伍的口号,体验现实生活与广大民众结合,文学创作共同爱国主义的主题和共同的思想追求:表现新民族性格的孕育与形成,情绪风格热烈渲染昂扬的民族心理与时代气氛,英雄主义的调子统一的色彩鲜明单纯。

文体方面:1.报告文学和通讯热门体裁,新闻性纪实性的重视2.各种诗歌体朝广场艺术发展,通俗鲜明昂扬,墙头诗传单诗枪杆诗便于宣传3大众化小型轻便文艺形式主角。故事鼓词唱本街头剧戏曲壁报文学,通俗易懂鼓动性为目标作家放弃个性追求大众化。

初期强调文学的功利性宣传性表现了现代文学与民族命运血肉联系的特质,但是存在公式概念化倾向廉价的乐观主义,丧失部分文学多样个性化。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进入相持阶段,心理转为新的苦闷和抑郁重新思考民族命运和自己,观察和描写中民族命运仍处于前景地位,社会与个人成为不可或缺的层次向多层次全方位观察转变文学艺术表现丰富复杂深刻性。

爱国主义主题的扩展与深入题材纵深的立体开拓与发掘1.面对现实2.转向历史(屈原的历史剧创作热潮 北京人 家)3,面向自己知识分子题材作品的创作高潮(财主底儿女们 春寒)上述三方面探讨民族命运总的思想背景,自觉追求历史感新的文学风貌:现实的黑暗民族的痼疾在历史的俯视下以荒诞性,滞后的历史惰性力量给人重压,揭露现实的作品交织冷峻苦涩的喜剧感(沙汀作品代表)回顾历史从传统沉思中或感伤凄婉《呼兰河传 家》崇高的诗情(郭沫若历史剧)传统美德诗意化。探索知识分子作品图谱朴素单纯向心理现实主义发展。这一时期:1.向着民族现实与历史土壤的深层深入2.文学内容与美学风格多样化趋向(重要的长篇小说多幕剧《保卫卢沟桥 台儿庄 但只注重英雄气氛渲染与煽动宣传效果》长篇叙事诗与抒情诗追求史诗格调的创作倾向),特定的沉郁凝重而博大的风采,创作向深层发掘从具体的生活映现一个大时代的动向展示广阔丰厚的社会生活内容史诗的内涵。(巴金的火 老舍的四世同堂)

1944年在国统区的民主运动热潮——解放战争时期 文学主题与题材集中于:黑暗的诅咒腐朽现实政治的否定 知识分子自我内省与历史总结。创作的时代氛围:紧张愤激嘲谑痛苦希望期待焦躁不安的繁复音响,讽刺的主调暴露性喜剧色彩增多《三块钱国币 丁西林 乱世男女 陈白尘》小说《围城 八十一梦》诗歌《宝贝儿 臧克家  马凡陀山歌 袁水拍》冯雪峰聂绀弩杂文。国统区两个重要流派七月派以路翎为代表的小说家与九叶集从西方现代派诗人吸收养料促进小说与诗歌的现代化接近复杂快速的生活节奏。文学风貌的原因:国统区表现出与民间世界文学接近的趋势,文学群众化与现代化的努力,是对五四以来现代文学发展道路的综合总结并提高水平

解放区文学:基本是一种在政治的推动下单向突进式的文学运动,基调明朗朴素,文化翻身历史要求是解放区文学产生前提,来自民族传统和民间文化的推动力,群众性文艺运动涌现农民诗人作家用纯粹的民间文艺形式写作演唱与专业作家结合的对话各自中吸收了思想和文学新因子,引起自身部分质变在现代文艺下复兴又补充现代新文艺。题材主题以及人物描写鲜明的特点:1.对社会新制度的赞美人民群众斗争生活的热情描绘,普通的农民士兵干部成为重点表现对象与主角,集中写民族阶级斗争和劳动生产,现实政治政策性强,表现新的生活形态风貌是文学史上独有的2.文学民族化大众化的自觉探求,解放区文学是新文学与农民的广泛对话的历史本质,赋予新文学寻根意义:目光转向黄土地上的民族主体广大农民,以热情体味研究中国农民的思想情感心理与审美情趣,刻苦发觉钻研民族文艺和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新评书体小说 新章回体小说 民歌体叙事诗《漳河水》吸收民间小调保留新诗基本特点 新歌剧《白毛女 赤叶河》西方形式中国话)创造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农民的生活命运与思想(赵树理吸收章回评书),试图把根深深的扎到民族文化土壤和人民生活中的文学发展趋向。

历史性对话的缺陷:作家受到农民封建保守狭隘的小生产意识的影响形成一种文学发展的片面性1,强调服务政治忽视自身艺术规律2.强调工农兵忽视知识分子 3.强调传统艺术形式忽视高雅优美的部分

上海孤岛文学: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作家坚持创作利用各种艺术形式配合抗日救亡活动史称孤岛文学。戏剧运动最活跃,抗日剧有艺术水准的翻译剧历史剧。于伶 夜上海 长夜行 李健吾的草莽及改编的外国剧作代表了孤岛文学戏剧艺术水准。

沦陷区文学: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1931年918事变后东北区1937年77事变以北平为中心的华北统称为沦陷区文学。沦陷区作家在夹缝中生存1.乡土文学的旗帜下产生一批揭示沦陷区人民真实的生存环境不屈不挠的民族生存意志又富有乡土气息的现实主义作品,山丁《绿色的谷》秋莹《河流的底层》2.以张爱玲为代表新的美学追求,从斗争飞扬向人生的和谐与安稳,从时代中心主题向日常生活永久人性的转向,形成反英雄浪漫的倾向与乡土文学传统对立又补充制约的文学潮流张力促使沦陷区文学发展。3.雅文学与俗文学对立中接近的趋向。通俗小说的空前繁荣及通俗小说现代化,1还珠楼主白羽郑证因王度庐等武侠小说大家,新言情小说代表作家:刘云若予且秦瘦鸥,上海为中心的职业商业化的剧场戏剧的空前繁荣与早期文明戏的隔代呼应,李健吾狮驼周贻白剧作家2.雅文学:围城 狮驼《果园城记 结婚》张爱玲雅与俗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作家,标志着沦陷区文学雅俗共赏的时代美学追求。

二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讲话》是40年代延安整风的产物正式发表于1943年10月19日《解放军日报》,是中央制定文艺政策指导文艺运动的根本方针,试图解决无产阶级政党推进群众运动的阶段如何指导文艺工作,创造出适合本阶级要求的新型的文艺。五四人的文学平民文学(个性解放人的解放)——左联文艺大众化运动局限于语言和表现形式的通俗化,自上而下的启蒙式文学变革——解放区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然后城市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服务。

如何为群众,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总纲:要求作家艺术家通过和工农兵结合完成思想立场的统一改造。这种结合解决了思想统一的问题创作源泉的问题,整个讲话理论体系的核心。文艺性质功能新的理解:文艺从属于政治要求文艺工作者自觉的为政治服务的基本出发点,单纯的为政治服务是艺术性要求,容易导致公式化概念化写中心唱中心的狭隘的偏向。其他理论如文艺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更强烈集中典型理想而带普遍性,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讲话》局限于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具有正确权威性,统一了思想的作用。

三 文学思潮 论争与胡风的理论批评

1.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1.如何看待民族形式的来源(1)向林冰为代表重视民间旧形式运用,否定五四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2)葛一红为代表否定民间形式合理成分及五四新文学,无视文学与大众脱节的弱点(3)1940下半年深入到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以及对待文化遗产更实质的问题。郭沫若认为民族形式要根植于现实生活胡风认为民族形式从生活里出来是反映民族现实的新民主主义的内容所要求包含的形式。他视野中仅有世界进步文艺表现了偏窄性。

2.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关系问题的论争

第一次: 1942年延安整风初期引发对王实味等人的政治批判。整风前革命现实主义的思潮强调文学的真实性与独立性,重视文学的特殊功能有力发挥文学认识生活和批判现实的积极作用。周扬主张创作自由实事求是的精神。丁玲《在医院中》《我们需要杂文 三八节有感》揭露延安的阴暗面与缺点。罗烽《还是杂文的时代》用杂文清楚显示中的沉腐思想,艾青《了解作家尊重作家》王实味《政治家艺术家 野百合花》两篇杂文认为政治家任务偏于改造社会制度,艺术家偏于改造人的灵魂并尖锐批评了革命队伍中存在的问题。由于特殊历史条件和政策失误出现无端上纲上线和思想理论问题的偏误。

第二次:国统区1945年11月矛盾话剧《清明前后》唯政治倾向,夏衍《芳草天涯》艺术强非政治倾向,何其芳邵荃麟基本坚持毛泽东政治与艺术的统一。冯雪峰反对政治性与艺术性的割裂受到驳难。

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的论争

胡风30年代起坚持批评文学创作中的公式客观主义的倾向,教条主义扼杀创作个性与精神强调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提倡体验的现实主义,主体因素在创作中的决定作用,能动的反映论批评者认为他背离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则唯心唯生论。

胡风文学理论体系:主观战斗精神(1948年提出感受与观念世界,创作主体在客观对象中投入同感或反感,客观对象以真实性促成修改或认识这样相生相克的过程,动力是体验现实的感受力与热情和而称之为主观战斗精神)为基础构筑,三个支柱:1.到处有生活说,在题材问题上不加限制充分选择的自由2.精神奴役创伤说,正视人民的奴役创伤发挥主观精神改造自己3.世界进步文艺支流说,五四文学革命运动是世界进步文艺传统的一个新拓的支流(反封建的现实及浪漫主义文艺 弱小民族主义 新兴文艺)批评认为1.以体现主流本质光明的生活面为主要写作对象2.用人民主体的健康精神批评奴役的创伤,无条件的在工农兵群众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论争从40年代前开始到1948年结束。

第二十三章 赵树理

通俗乡土小说,大众化的创作风尚代表了40年代解放区文学的最高成就,以现实主义精神表现农民心理思想改造的艰难历程。赵——山药蛋派作家群(马烽(1945 吕梁英雄传 当代十七年:结婚 三年早知道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西戎(短篇 姑娘秘密 1961丰产记风格转向朴实60年代被批判) 束为)最有地域文化特点的流派之一,以充分的民俗描写展示现实主义的魅力,创作共同性1.山西乡村的民情风俗是小说素质的构成2.以自我观点渗入写作与农村实际工作的关系3,问题小说观4,故事性和语言的通俗,古典小说,说书,民间故事,戏曲的借鉴。

一 赵树理出现的文学意义

赵树理新型文学方向的代表,彻底农民化和创作对象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创作顺应大众化文艺方向性(出于生活实践的内在要求与农民精神对话的自然需要)对整个解放区文学至五六十年代文学影响巨大。

赵树理方向新作家(抗日民主根据地与解放区的作家)与人民群众农民有最密切深刻血肉般的精神联系,特点1.忠实反映农民的思想情绪意识愿望及审美要求被普通农民接受2.重要的历史特点:生活创造者与生活描写者统一的社会实践和创作方式决定着他及这代作家的文学观及创作姿态。问题小说观:深入到实际生活深处揭示和针砭社会偏差弊端,农村变革方针政策对农民命运心理情绪的影响是他观察与表现农村生活的重心。自觉追求创作对现实生活的紧密配合作用,不滞留于公概念化的困境,作品融入对农民的挚爱情感历史考察的理智。这派作家与西方文学隔绝思想视野相对狭窄,对于民间文化遗产的汲取较多

二 塑造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

最具魅力的中篇《小二黑结婚》以后又接连发表一批更紧贴现实为配合社会变革而揭示现实的小说《李有才板话》《地板 李家庄的变迁 富贵》这些作品直接融入广大普通农民的文化生活中。从20年代鲁迅与乡土作家到30年代叶沙艾等人笔下的农民主要作为被同情和怜悯的的对象,赵树理继承这个传统独特的与农民对话展示劳动者历史打破枷锁主动精神和新的道德风貌,独特艺术魅力新的文学素质对农民命运思想心理深刻的了解具有了现实主义描写的艺术深度。鲁迅揭示的精神创伤唤起觉醒,赵表现思想上的翻身精神心理状态的变化显示其改造的长期艰巨性。

上述主题塑造农民典型形象:1.受封建思想毒害未觉醒背负沉重历史传统的老一代农民。二诸葛,老秦,金桂婆婆通过旧市农民的深入剖析独特认识与发现:封建传统思想小生产意识仍然存在,真正的精神解放还需要漫长历史过程的主题的思想高度与深度。鲁迅人物的思想命运性格具有时代悲剧及喜剧性。赵的人物显示了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制约作用更多的喜剧性,最后安排人物或转变或转变的前景,团圆式的喜剧结尾有着人物想性格内在的依据(善良朴实)。鲁和赵都认识到农民必须不断与自己本身弱点作斗争洗涤自己的灵魂关系革命前途的根本问题。是鲁正视人生反对瞒和骗的现实主义战斗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赵的作品里不仅写出了生活中的消极面和农民的弱点更写出了占主导地位的光明面和新生的事物,描写农民有歌颂和暴露,占支配地位的是进步力量。写出新人物的鲜明性格特征取的胜利和成长典型的环境。表现历史性变革和塑造新农民形象的使命赵取的突出成就。

《李家庄的变迁》规模和包含的内容显示了赵现实主义创作也有追求史诗性的企图。阔远的目光观察近代农村社会的变迁,这类作品思想内涵更厚重。赵小说以晋东南农村为背景浓厚的地域民俗色彩(生动有趣穷形尽相),山西晋阳气息是构成他现实主义艺术的重要方面。他把民俗作为一种社会景物社会精神附着物,提供一种文化的政治环境并加强小说的故事性,是最吸引人的部分。

三 评书体现代小说形式

农民化的审美观念适合解放区及民族大众化创作趋向,艺术形式与审美观念回归传统与民间,艺术形式与推崇到主流文学位置。胡适引入横截面式的结构方式短篇小说的基本格局——鲁迅等吸取传统形似中神似有限中出无限的美学原则白描手法诗意境的追求。叙述与结构方式主要借鉴西方——赵以说唱文学为基础传统小说的结构叙述方式表现手段进行了扬弃与改造评书体的现代小说形式。1.扬弃了传统章回体程式化的框架汲取了讲究情节连贯性与完整性的结构特点,故事叙述中借鉴扣子手法,大套小及各种关节。2.描写与叙事关系:描写情景融化在叙述故事中,人物放在情节发展矛盾冲突中,通过自身行动语言展现其性格少有静止的景物与心理描写。摒弃了评书在小趣味上大加渲染的传统手法小说具有故事与讲述性,这种口头性文体对小说叙事结构的创新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力。

小说叙事风格明快简约富于幽默感。语言吸收传统说书艺术明白如话朗朗上口,新词旧用俗语妙用在语义的转换生成中产生解颐幽默的效果,艺术通俗性强大的结合非常个人化。贡献:小说作为通俗故事创造,叙事结构和语言的探索成就实现了艺术与大众性比较完美的结合。

四当代十七年

短篇《登记 锻炼锻炼》长篇《三里湾》有些作品被改编为各种文艺样式,五六十年代小说仍取材于晋东南农村生活,故事和人物来自生活底层的淳朴诚实的特色,继续新文学和农村读者隔阂的试验,坚持写作和农村实际的同一,更突出从传统戏曲等相承的教诲功能观《锻炼锻炼》仍坚持从日常琐事表现农村文化的波痕和冲突。由40年代青春泼辣转向60年代永恒与流变的主题上,带来迟缓严密,趋向平淡单调的变化。对建立在劳动之上的传统美德的维和和发掘,成为后期写作的主题《套不住的手 互作鉴定 实干家潘永福》

五 赵树理的评价史

四十年代将他作品经典化的急迫但对经典性的程度显然缺乏信心,1956年被成为语言艺术大师,50年代对于他的评价犹豫不定,提出善于表现落后的一面不善于表现前进的一面的问题,暗示他对创造新英雄形象还缺乏自觉的意识。无典型化理想主义。60年代重新发掘现实主义深化的特点,文革前到文革结束批判其无革命热情,90年代现代新内涵的新阐释肯定。

第二十三章 小说(三)

从抗战爆发到40年代结束长期战乱,中长篇杰作繁荣小说成熟的重要标志矛盾《霜叶红似二月花 腐蚀》老舍《四世同堂》林语堂《京华烟云》《金锁记》等。写实和抒情更深入发展部分与现代主义世界潮流融合,国统区讽刺和追忆小说,沦陷区的洋场通俗先锋混合型小说,解放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新型小说,不断渗透影响——5.60年代终止或变形延续不断发展下去。

一 暴露和讽喻

抗战初走向前线大众的契机,大部分小说家写报告文学《华北的烽火》及时反映抗日战场和前方民心的前线主义小说,新闻纪实性集报告文学的典型化与小说的报告文学化与一身。艾芜《南行记 秋收 纺车复活的时候》单纯的歌颂一般的赞扬老百姓和青年知识者的抗战积极性到姚雪垠的《差半车麦秸》表现人民农民改造国民性格新的素质,抗战小说深化的潮流。

姚雪垠:成名作《差半车麦秸》差半车麦秸的农民形象有了重大历史内涵集团生活给了超越个人利益之上的集体和民族意识,捕捉萌芽状态的民族新性格高度敏锐,运用群众口语的生动性浓郁的乡土气息,传统叙述方式抗战文艺大众化的范例。抗战末期《长夜》自传性质的长篇开拓了土匪的传奇题材。

丘东平:描写淞沪战争题材的作品真实反映残酷生活。报告文学:《第七连 我们在那里打了败仗》最早突破一般的事件描写而进入对战场人物的刻写,作品擅长烘托气氛偏于直接的感受印象,外部的场面和人物内在思想的描摹结合摄人心魄的力量。

左联时期描写革命生活真实挖掘人物心理的严酷性《一个连长的遭遇》洋溢着时代气息特殊的壮美和悲剧性《茅山下》对不同出身干部所持平等态度与同类题材知识分子思想精神必然在农民面前萎缩的模式形成鲜明对比。他的现实主义悲壮的真实对生活的阴暗与苦难的正视,浓重的主观感情气质。刻画人物对灵魂抱审视的态度,文字用语奇崛感觉性的句子特写式的描画场景。

张天翼掀起暴露讽刺小说的浪潮为写实派作家创造天地,与讽刺剧讽刺诗和杂文勃兴的同时暴露性小说层出不穷张天翼沙汀成熟的讽刺小说家,萧红讽刺长篇《马伯乐》此时期的讽刺暴露的社会批判特色更鲜明。现代讽刺艺术谴责更加戏剧化,作家掌握了用嘲弄对待丑恶与不幸不流于庸俗浅薄,拥有重大的讽刺典型和创制结构完备多样的讽刺长短篇两个方面很卓越。

靳以:诚挚单纯笔法细腻平实,青年。早期爱情故事小市民生活,抗战转向讽刺意味表现生活《众神》抗战现实与讽刺间的天然联系。

钱钟书:40年代讽刺最后的收束者学者型讽刺小说家,小说短篇集《人兽鬼》视角狭窄心理内涵深厚《猫 纪念》对于中国西式知识分子的自嘲及中化的西方文明的再审视是40年代一部分作家的共同倾向,与挖掘传统的作家形成强烈对比他对知识阶层的嘲笑有历史透视的深度。《围城》揭露抗战期间中上层知识界的众生相的主旨,撩开爱情亲情家庭关系的帷幕洞穿东西方下的知识分子的精神病态进行道德的探索和批判。表现知识分子的彷徨空虚和爱情发酵一代清醒文人的宿命感。深层意蕴在于所有人物寻梦被命运玩弄,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人类困境的感受与精神的孤独感相联系的反讽。熔道德风俗人情的批判与一炉机智讽刺的确立增加了现代性质。精致入微的观察和表现独步,讽喻的机趣喜中带悲旁枝斜出的叙述风格编制新奇警句。

二 体验与追忆

写实小说继续变形(现实主义小说内部客观冷静叙事与主观情绪叙事的冲突),定性,40年代胡风派作家对沙汀等客观主义的批判。抒情情节被40年代现实体验代替的小说文体发展趋势——七月派:国统区胡风主持《七月 希望》等杂志,团结了路翎丘东平的等小说作者,主张在现实主义旗帜下反映一代人的心理状态作品充满生活的血肉感对于人心灵的直视力量。略带欧化的语言冲力和拗劲的七月派小说更体现胡风的理论主张。

路翎:透过现实生活表现个人内心体验的小说家40年代的作家中篇《饥饿的郭素娥 蜗牛在荆棘上》短篇集《青春的祝福 求爱 在铁链中》长篇代表作《财主底儿女们》笔下人物众多主要是流浪者和知识者,压迫重担的下层人物。1.原始的强力的描写是探索人物的一个中心线索1.通过力量爆发最终失败表现了自发斗争的历史画面柔弱民族性深处的蛮性《郭素娥 卸煤台下》

2.《蜗牛在荆棘上》渲染了原始力的神秘色彩又礼赞了反抗的疯狂性对病态的东西给予复杂的承认和表现,路翎把人性中的强弱结合在一起歌颂强力写出精神奴役的创伤《王兴发夫妇 老的和小的》,挖掘落后的奴性又从暗淡平庸的心灵世界中看到了人民精神力量的闪光小人物都有颗伟大的心。

3.历史的表现抗战前后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道路的主旨,短篇《谷 旅途 人权》写知识分子精神上的落荒和封建残余《财主底儿女们》在一二八到七七以后大历史背景下通过苏州首户蒋捷三(封建支柱)家的分崩离析第二代大儿媳金素痕(家族破坏者加速灭亡)蒋蔚祖(促成封建崩塌),少祖(倒退的新落伍者典型),纯祖(未能与人民结合美找到光明出路知识分子的典型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不可重复的深刻体验)三人不同的思想历程表现以青年知识分子为辐射中心点的现代中国历史的动态,描写封建大家庭及其子女道路的宏达作品。.

4.现代心理小说探索方面有得有失实践胡风主观扩张拥入客观的理论。作品主观色调强烈对人精神世界无意识世界开掘为特色,现代派观念对人的理解:社会烙印与人性兽性的混合,他的作品认为人的本性被社会表象掩盖人的生命是痛苦高贵而孤独的是一个搏战的过程深层的挖掘会令人战栗,他运用错综的表现人物心理深广度的写法在掌握大起大落的心理节奏处理心理感应的波澜方面显出一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气质,这是七月派小说独特性所在。

40年代剧作:《云雀》以精神战士的姿态对历史转折期的知识分子丰富复杂的内在精神的开掘,人物通过对旧精神负担的格斗达到自我精神的升华与完成。体现七月派的理想与追求  当代十七年:50年代话剧本《迎着春天 人民万岁 英雄母亲 祖国在前进》短篇《求爱 朱桂花的故事》陆续有批评,1953——54朝鲜战争为题材的短篇《战士的心 初雪 你的永远忠实的同志》关注人的心理现实的倾向,将现实情境与往日生活的生活经历体验加以连接对比是叙述的基本方法。是当时罕见的探索情感心理性的作品。但亢长缺少变化的心理叙述艺术衰减。他的作品中表达对个体生命关切的温情,暗示战争与个人生活间的矛盾和悲剧,矛盾性因素的来源,批判者认为攻击了工人阶级的集体主义,赞美了温情主义。

类似于路翎华北和东北沦陷区后期爵青《欧阳家底人们》溃倒的废墟的意象暗示的写法预示知性作家的特点《废墟之书 遗书 恶魔》通过叙述传达现代人趋向追索抽象生命意义的精神特质。袁犀:短篇小说集《时间》用故事本身的抽象性来象征性阐释现代人复杂心理体验相当出色。将体验直接化为知性命题正是袁犀这些受外国寓意小说影响的青年作家的一种生命苦痛象征。

冯至历史题材的诗化叙事体《伍子胥》真正把象征体的小说写成了杰作,作者擅长控制语言的情调节奏将一种人生认知用纯净美的境界来表现,用战时生活的独特领会把一个古代逃亡的故事与一种真实的人生体验合而为一了,用散文诗的片断来表现各种人事风物在伍子胥一路漂泊中所引起的感觉和体验,这就是40年代体验型小说在现实与历史生活的错综之中升华出一个存在主义的人生命题:在关于怎样取舍的决定中使人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复仇的主题被消解转化为一个抉择的主题。写诗到小说领域的尝试符合了小说诗化散文化的创作潮流。

40年代原京派左翼作家经受初期震撼转向对土地民族的追忆和思索,抒情怀旧倾向平静诗意写法贯穿着对历史的思索精神而非前述作家现代主义的人生叩问,师陀。。。

汪曾祺:沈从文的传人于40年代末表现出京派回忆型小说的持续传统1948《邂逅集》他的京派风格1.人物形象轻利诚朴守节的平民风尚2,对逝去美的倚重,最后一个的模式由现代社会的缺憾引出京派内心深藏人类的童年土地古朴人情美自然美的光影象征着对现代社会人性完美的无限向往对逝去美的倚重追忆过去而连接明日3.继承沈与废真与幻的统一更爽朗脱离隐晦,小说描写情绪内涵深平而散发文化的意味气氛营造浓厚文化小说的路子。

左翼东北作家群。。。夏衍。。李广田《引力》严文井《一个人的烦恼》从热情到消沉王西彦:浙东题材向战乱知识分子精神历程追寻三部曲《古屋(闻名) 神的失落 寻梦者》重视战时农村忧患环境的铺陈农民知识分子命运的叙写,作风朴实忧郁寂寞感探索大时代中如何自处题旨

三 通俗与先锋

求新求异推动了为文学由先锋状态向通俗层面运行的速度,上海为首沦陷区都市中海派并行呈现出通俗和先锋的两面。

予且:40年代重要通俗杂志的领衔作家新市民小说的代表,小说趣味性强思想意识浅与上海石库门小市民生活贴近,将西式写实小说通俗化。

张爱玲:熔古典现代小说为一炉的古今错杂华洋杂错的新小说文体,被称为新鸳鸯体新洋场小说娱情小说雅俗共存的文学气味 1943《沉香屑 第一炉香》熟悉金钱化都是旧家庭的丑陋,最主要的文学切入点是用华美绚丽的文辞表现沪港两地男女间千疮百孔的经历,现代环境下依然存留的封建心灵的文化错位。大部分中短篇收入《传奇》集,成名作《倾城之恋》《封锁》一篇都市邂逅的寓言《红玫瑰白玫瑰 年青的时候》男女人物不彻底的与飞扬的都市之子相对一些软弱的凡人构成了现代都市人的主体,从上海市民家庭的窗口来窥视城市的浮世悲欢,世俗男女婚恋离合的故事中暴露出人性深处的脆弱暗淡。《金锁记 连环套 红玫瑰与白玫瑰》女性同时成为不幸的承受人与内在动因,缓慢的毁灭过程画下女性痛苦挣扎的轨迹心理开掘深。张爱玲小说女性解剖和都市发现相当的具有现代性,写出来既有传统的语汇和手法也有意识的流动,在叙述中运用联想使人物周围的色彩音响动势有照映心理的作用充分感觉化造成意象的丰富而深远的西方现代派先锋的痕迹。构造故事设置人物以古典小说为根底从题目到叙述风格极强市井小说的色彩。她的小说贴近市民通俗又先锋传统也现代(国统区徐訏无名氏)——影响港台文学  40年代小品散文:《流言》集《公寓生活记趣 更衣记》散文细节描绘的意象化,不时插进议论显示语言的机智,注重自我感觉玩味庸常人生。

沦陷区上海苏青,北方沦陷区南玲北梅的梅娘。苏青:无旧通俗小说的笔法用平实的写实体以女性大胆的笔触描写男女情事有言情的构架,自传体小说《结婚十年》《歧途佳人 涛》基调是女性涉世但终遭幻灭的情怀,务实不避利俗气不失真诚实录通俗故事的品格。40年代:散文集《浣锦集》平实直爽世俗却隽逸透露。

梅娘:小说以描写宦商封建大家庭的女性生存状态为显著特色,婚姻恋爱题材中凸现追求独立自由的女性形象和生活遭遇叙述比张俗比苏雅。代表性作品《蚌 鱼 蟹》揭示了大家庭女性的三种生命处境(似蚌肉等待宰割 似鱼无法钻破渔网 似蟹勇敢的出走)小说讲究标题的象征性表明对人的生存困境的注视程度,青年男女故事有可读性行文舒展有致女性讲述故事的细致敏感

徐訏无名氏是上海孤岛和国统区内典型的通俗先锋两栖作家,他们既有浪漫理想又渗入现代主义精神的后浪漫主义精神,海派那种中西文化中的类型。

徐訏:《鬼恋 荒谬的英法海峡 风萧萧》大众性主要是善于编织奇幻虚渺的传奇故事包括爱情故事把高品位文学传向大众。他纯文人倾向的书斋的雅静,无名氏:浪漫爱情小说作家,施济美《凤仪园 鬼月》潘柳黛长篇《退职夫人自传》,都是40年代后期上海女性作家兼通俗和先锋, 40年代讽喻类小说——体验类小说——通俗先锋小说,中国小说与世界文学同步的联系很明显

四 现实与民间

30年代左翼小说——解放区新型小说(文艺政策下与西北农村农民结合将革命现实主义的小说民间化,与苏联文学,西方现实浪漫主义有联系却与现代主义世界文学隔绝)——50年代大陆文学

国统区暴露讽喻小说,解放区歌颂工农兵新人物的作品也有丁玲《在医院中》揭露矛盾的小说,国统沦陷区通俗,体验型小说,解放区孙犁为代表的抒情型小说,赵树理通俗作品。与40年代整个小说发展趋同。

农村题材短篇 孙犁:小说着重于挖掘农民的灵魂美和人情美,艺术上追求诗的抒情性和风俗化的描写浪漫主义艺术气质。1.刻画赞美的人物都是妇女《走出以后 荷花淀》王振中 两个女孩子,独特的人物体系:这些妇女各具神采在恶略环境下高尚刚毅革命的激情乐观,通过描写思想感情反映多彩的时代光辉。之前描写劳动妇女所受苦难或是大时代冲击圈外受伤灵魂美或任性角度的灵魂美,孙犁笔下的妇女没有艾芜人物的病态而是更多健康的色彩,发展了劳动妇女灵魂美的传统2.表现妇女灵魂美独特的美学及主题:表现农民尤其是农村妇女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觉醒挖掘农民内在的灵魂人性美,歌颂美的新时代新农村的诞生美的革命表现自己对于美的追求3.捕捉生活形象的独特方式:紧紧抓住与自己心灵契合的一瞬间印象式的抓住形象打动自己的一部分突出描写。《吴召儿》抓住打动自己的几个瞬间描写对象外在与内在美与作者主观感情对美的赞赏融为一体。塑造典型形象的方法:主观感情注入客观形象,抓住人物思想性格最主要特殊的部分强调突出鲜明,以点带面去串通展现生活的全面,非主要特点不鲜明的部分舍弃达到单纯与完整的统一。

孙犁的小说采用散文式追随人物感情流动的诗情结构,情景交融诗的描写手法,语言浓厚泥土气息通俗和优美简练和细腻直率和含蓄清淡和浓烈和谐的统一,清新明净的语言风格。小说含蓄的追求中和之美的原则传统民间性——荷花淀派

康濯:描写农村新生活人物似孙犁,着重从时代的对比中表现农民精神世界家庭成员间的变化,代表作《灾难的明天 我的两家房东》从平凡的言行中表现人物细腻的内心世界,文笔细致不烦琐平淡不刻板,清新朴素的风格。

孔厥: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病态和缺陷进行解剖与表现代表作《受苦人》倾力揭示封建婚姻制度的野蛮与丑恶《一个女人翻身的故事》生活矛盾和人的处境的紧张感减弱乐观的语调加强。其他描写新农村短篇小说还有秦兆阳,葛洛。

短篇部队生活军事题材(农村题材的延伸发展):刘白羽:诗人气质作家激情外溢语言激昂奔放气势磅礴擅长宏伟的战斗场面的勾勒,著名短篇《政治委员 无敌三勇士 战火纷飞 血缘》中篇《火光在前》真挚表现了战士官兵间的血缘关系强烈的爱,恨的仁爱刚烈的灵魂丰富的内心感情世界。代表作《无敌三勇士》结构方式和语言上有意识的借鉴了说唱文学(邵子南 地雷阵)解放区短篇知识分子题材作品少着重在工农对比中的思想弱点以后导致否定的左倾。

丁玲:40年代《在医院中》揭示了知识分子与农民小生产者思想习气官僚主义的矛盾。是对知识分子改造主题的开拓与发展,第一次提出反对小生产者思想习气的问题现实丁玲对现实生活敏锐的思想穿透力及坚持独立思考勇于揭露矛盾的胆识。

土改作品: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周立波《暴风骤雨》解放区土改小说成就与不足的代表作 对比1.《太阳》最大成就正确表现了农村的阶级关系广度深度,真实反映生活固有的复杂性对人性的分析批判,《暴风》文学典型化原则导致生活阶级关系简单化描写影响了现小说实主义成就2.对生活的表现:《暴风》浓郁的生活气息真实生动的生活场景,农民情趣幽默活泼的生活细节,单纯明朗简洁的语言形式。以饱满激情描写壮阔群众场面细致入微的描写家庭生活《太阳》则单调的缺少色彩的叙述。3,人物形象塑造:《太阳》善于通过精细而富有历史深度与真实感的心理刻画写出人物思想性格心理的复杂性,着重于写农民与地主斗争的同时如何克服自身的弱点而成长。《暴风》中的地主形象塑造的不够立体,主要成功在于农民的塑造阶级觉悟的觉醒。另一类是老孙头摇摆不定思想起伏的人物开朗风趣卖弄老一代农民的典型4.语言特色:《太阳》语言细腻有时失之沉闷却不乏优美篇章,丁玲是坚持文学探索精神基础上对农村新世界观察《暴风》明快简净富有地方特色农民特有的幽默感有些口语失之冷僻。周立波是站在民间的地位上用政策思想仿制一个接近农民的叙述文体。当代十七年:周立波1951《铁水奔流》1955长篇《山乡巨变 三里湾 创业史》农业合作化运动三部重要长篇,以集体化是农村小生产者必由之路为主旨,作品略带幽默风趣的叙述语调,生活美感的价值上表现农村人情风俗自然风光,地域色彩的方言俗语使用。从暴到山艺术风格阳刚偏于阴柔,50末60初在散文诗短篇中

反映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作品:欧阳山:《高干大》成功塑造农民干部联系群众和迅速官僚化两类典型形象柳青:1947《种谷记》两者向社会主义文学过渡的桥梁作用。弱点是思想大于形象认识价值大于美学价值反映了过渡时期的历史特色。

这一时期反映工业生产工人阶级的作品不多草明中篇《原动力》 解放区小说主题模式:反映现实生活敌我斗争和人民内部先进落后斗争的模式,在斗争中人民舍弃旧我换成新我的模式,部分表现性格心理作品时有出现,在民族化群众化的内容形式两方面开辟了符合自己政治文化条件的道路

第二十四章 通俗小说(三)

一 雅俗对立的渐趋消解

此时期现实主义文学完全定型失去先前的先锋光芒,通俗小说大量采用变得常规化的现实主义写法互相消解对立趋势。1.俗向雅的移动主要加强了文学的现实批判性,历史文化的探索精神,不经过章回体阶段的新通俗小说家予且是雅俗融合的标志之一2.纯文学按文学审美陌生化及文学自律性的规例不断向前争取读者,张爱玲雅俗之间的无名氏赵树理徐趋。

《万象》最具代表性通俗文化刊物文艺色彩浓厚,继承旧传统(部分旧体笔记诗词学术考证文字)调和新旧关系努力追去自身的现代化新文学化,表现40年代文学融合的意义。

雅俗融合:1沦陷区通俗文学繁盛,华北北派武侠小说代表现代武侠的高峰2.国统区:新文学力量强大,老舍向俗张恨水向雅多样雅联手的过程3,解放区:面向农民的新型通俗化文学作品,真正通俗文学是此时期确立的

二 各类型通俗小说的现代化

言情小说:国统和沦陷区社会言情小说继承了30年代的高度,只是社会的主题更深入重大,用言情探索人生人性的意念更显著写法多样,张恨水刘云若通俗言情体现代性特征。

秦瘦鸥:孤岛上海时期代表作《秋海棠》全书悲情动人主题严肃故事讲述一丝不懈,挖掘人生含义升华同情平民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形式采用新文学手法内容情调则通俗,大量舍弃纪实成分进行虚构的中心内容显示40年代通俗小说的现代化水平。

王小逸:擅长言情中暴露社会阴暗写作技术趋于现代但趣味不高具有一定代表性《明月谁家 石榴红》

予且:小说主要写沪上男女婚恋弄堂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字纯白话轻松明快。《照相 伞 君子契约》写现代物质文明及其爱情媒介,物质在都市人和人关系中的贯穿作用是他小说的基本主题,探讨浪漫婚恋如何沦为生存手段从经济解剖言情是他小说的现代品质最鲜明处。小说接近西洋式把纯文学创新成分转为大众成分《埋情记 追五记》心理分析通俗化,叙事注意顺畅如插笔闲笔节外生枝制造噱头调节讲述速度起伏的办法追求趣味,巧思世俗性喜剧感等。市民风情系列表示新类型。

北派武侠的崛起:北派四(五)大家:还珠楼主,白羽,郑证因,王度庐,朱贞木对侠精神现代性的阐释:1.表现武侠世界的困境2,以侠的世界批判现实向深层延伸揭露现实增强隐喻的性质3,以侠的人格生命境界开拓肯定现代人的战争搏战反省进取肯定现代人的人道主义思想人性。

白羽:本命宫竹星成就社会武侠小说。通俗作品新文学性现实主义特别强烈表现为按现实规律来描摹世态武侠都是于现实社会的背景下活动的成名作《十二金钱镖》《联鏕记 武林争雄记 偷拳》突出他表达武侠思想与现实社会矛盾的主旨现代思索。他于武侠中写社会情武的套路侠的思想境界都有成就。武术技击的创新描写与还郑一期为新武侠小说命名武技开拓思路。

郑证因:北派技击武侠小说一路,1941代表作《鹰爪王》系列八十多部作品,武功描写偏于写实。又实到虚艺术化的境地,阳刚之气直接影响硬派武技的描写。

王度庐:以悲情武侠著称代表作《鹤惊昆仑 宝剑金钗 剑气珠光 卧虎藏龙 铁骑银瓶》互有联系又各自独立,鹤——铁系列达到了武侠文学写悲情的现代水平,人的心灵撕裂所造成的悲剧效果友爱情爱亲子之爱所构成的人类的温情使武侠言情小说也进入人的文学序列,小说获得了社会命运性格心理悲剧的综合美感。

朱贞木:擅写奇情武侠小说的高手诡奇格调的情代表作《七杀碑》布局高超笔法细腻侠情兼长《魔窟风云 罗刹夫人》幻想极其瑰丽,有南派通俗小说的笔风。

武侠小说40年代现代品质的确立1,对侠义侠情的现代理解2.对章回体式的消解,保留说书故事讲述模式章回格式的淡化,内在章回体叙述人称的多变化描写能力的加强和以人物为中心的结构形式的大量运用超出言情小说后来居上。侦探小说:1.孙了红成熟社会表现力增强侦探世界的扩张2.侠盗鲁平的反侦探形象的发展由盗匪气到侠气占据上风《学纸人 一零二 三十三号屋》侦探小说和武侠合体发展的可能性

三 解放区的文学通俗化运动

解放区通俗对象不受市场文化机制的支配对象为农民,解放区通俗文学的一般特征首先是理论推动的结果大众通俗文学的创作顺理成章的变为惟一的成就。主力是一二十年代出生的新人有新文学的滋润学习民间农民文艺互相融合。通俗小说有章回体演义体和新小说体,通俗诗歌有街头诗枪杆墙报诗,访民歌体,通俗戏剧有广场剧农村小话剧秧歌剧。两大潮流:1.访民间的通俗文学(诗歌信天游的形式)2.化民间道的通俗文学(赵树理)

《吕梁英雄传 新儿女英雄传》这是新的英雄传奇:描绘农民英雄及主义,浪漫主义情怀气氛传奇性的情节大开大合张弛有致穿插儿女情长口语叙述与描写生动活泼通俗传神的特长赋予了革命的新思想内容与色彩——革命英雄传奇的小说模式对《林雪 敌武 铁游》直接影响,形成一个强劲的文学潮流传统

第二十五章 艾青

一 艾青的历史地位

艾青:第三个十年最有影响的代表吹芦笛的诗人创作汇入了世界近现代诗歌潮流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与民族多灾多难的土地与人民取得了血肉般的联系,早期显露出的世界潮流民族传统与个人气质的交汇显示个人及新诗近二十年发展必然出现的历史趋向。解放战争时期深入人民思索民族命运探索新诗通向民族心灵深处的道路,影响七月派诗人及新诗派的代表诗人穆旦。艾青的诗典型的表现了中国新诗是20世纪诗歌的一个组成部分的历史特点。他的诗完成历史的综合任务:1.坚持发展诗歌会忠于现实战斗的传统2.克服扬弃幼稚叫喊的弱点批判的吸收现代派诗人在新诗艺术探索中的成果进一步丰富发展新诗艺术。50年代:被认为对社会主义生活缺乏热情深入生活不够《海岬上》里《双尖山》等显示艺术个性的修复,对诗性的敏感和处理上的细致。

80新时期:坚持写作自由独立创作的理念,创作取得显著进展,个人体验和情感表达的外部障碍有所突破,艺术发昂发的选择开阔。许多作品饱经忧患而洞察人情世态的意识,情感的表达为哲思充实,语言句式趋于简洁凝练。短诗《鱼化石 失去的岁月 关于眼睛》平易质朴的诗歌方式,透露了坎坷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豁达和沉痛。《光的赞歌 古罗马的大斗技场》概括时代的宏愿,局限于缺陷的思想视野和情感方式。成就不如30至40初。

二 独特的意象与主题

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土地与太阳,1.土地的意象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里永远唱不尽的主题《我爱这土地》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爱国主义感情的典型与普遍性2.土地的意象还凝聚着对于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命运的关注与探索《大堰河》大堰河成了大地,母亲(乳母)农民,生命多重意象的组合(与纠结)以后关注的中心始终是与土地合而为一的普通农民的命运《雪落在中国大地上 乞丐 复活的土地 春雨》通过对于土地的痛苦复活与解放的描绘真实的写出了中国农村现实的灵魂。

太阳的意象表现了灵魂的另一面: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不息的追求讴歌着太阳光明春天黎明生命与火焰永恒的主题《向太阳》(独特的角度歌颂了抗日解放战争给民族带来的新生)《黎明的通知》(乐观明朗的调子宣告新时代的来临,诗人是一个时代的预言者与理想世界的呼唤者)

三 忧郁的诗绪

艾青的诗神是忧郁《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旷野》浸透了诗人灵魂的忧郁是艺术个性的基本要素之一,个人境遇气质与西方现代象征印象诗派文学思潮结合形成早期流浪汉的漂泊的情愫,抗战时期农民的忧郁与漂泊情愫上升到农民式的忠实于生活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雪落在土地上》对战争长期艰苦性深刻认识与体验的忧郁,表现了对美好生活执着追求与坚强的信念。

四 诗的艺术与形式

感受世界和艺术的表现世界的方式中心是感觉,艺术方法强调主观情感对感觉的渗入追求外在感受与内在感情思想的融合,并产生出多层次的联想创造出既明晰又具有广阔象征意义的视觉形象,艾青诗里的色与光是一种暗示象征有自然形态的形式美又积淀着社会历史心理哲学的深刻内容,在形式与内容色彩与主题之间存在对应的关系,同时又为诗人个性所渗透《旷野》灰黄(土地的意象主题使现实苦难更沉凝)与金黄(太阳的主题光明与生活的美好)是艾青的两种基本色调表现着他所拥抱世界的两个侧面。与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相连接——通过西方印象绘画主义——与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取得了内在联系(既世界又传统与新诗历史趋势一致并成为代表)

艾青自觉提倡自由体诗(少格律制约表达酣畅容量大适应动荡时代),诗的散文美,艾青的诗体特点是:奔放与约束之间的协调即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变化里统一,参差里和谐运动里均衡繁杂里单纯,形式上不被外形束缚,体现了抗战时期主流派自由体诗体所达到的历史高度。

第二十六章 新诗(三)

一 从同声歌唱到七月派诗人群的出现

卢沟桥事变——中国抗战新诗的诞开端  30年代两大派别对峙——40年代中国诗歌会强烈时代性战斗性的写实主义诗风成为不同流派的共同归趋,徐迟所代表的现代派诗新月派诗人自我批判否定,自觉意识到时代民族呼唤的压力放下缠绵的牧歌和哀曲——民族解放时代的的诗歌诗集——郭沫若《战声集》任钧《为胜利而歌》冯乃超《宣言》臧克家《从军行 泥淖集》徐迟《最强音》戴望舒《元日祝福》何其芳《成都,让我把你摇醒》——情绪昂扬乐观,抒情内容健康浅露(健康不成熟性)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呐喊,议论式的陈词产生现时性的效果却空乏失去诗歌历时性的回味,还有大量诗是直面现实广泛的人生世界生活之风,叙述直接描摹具体再现的简单粗陋形式上。

诗歌形式的探索和改造在爱国民族主义的推动下形成小调,大鼓,皮黄,金钱板等民间形式,但这类用旧形式表现新内容的试验不成功。

诗朗诵运动主张使诗成为听觉艺术服务于抗战和人民,冯乃超锡金徐迟,高兰《我的家在黑龙江 哭亡女苏菲》光未然《屈原》代表作自由无拘的形式融进戏剧抒情独白的部分特点,抗民地街头诗运动,国统区街头诗传单诗的创作试验由于压制未形成广泛运动,推动语言与形式向通俗散文化方向发展。

抗战前诗从散文化向纯诗化,抗战则冲破诗歌格律走向散文化,自由体诗再次崛起成为诗歌形式主流——

田间:时代鼓手第二个十年开始创作《未明集 中国牧歌 中国农村的故事》抗战初期《给战斗者》产生影响,创造鼓点式的诗,闪电似的感情突击,第一节将诗歌的感情思想重点叙述出来将铺垫过渡全部省略,又利用诗句的分行形成急驰的旋律,一行精而短以诗句的连续反复来渲染雄壮的气势。形式自由鼓点式节奏对抗战诗歌散文化民间化是新的创造和推动。

抗日相持阶段大部分诗人集中于如何丰富和提高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表现力推动其成熟的时代要求,力扬《我们底收获与耕耘》认为革命现实主义流派与新月现代派是互相渗透有互相影响的交点(部分诗人共识)。艾青式的忧郁(象征主义诗歌艺术,语言暗示性的追求总体象征式的抒情手法)和《射虎者及其家族》沉思如雾及其他优秀诗作中形成这一时期沉郁凝重诗的氛围,属于民族阔达诗风。50年代:试图以六言为基本运动象征等方法扩大诗的想象空间,危机在于以现成的政治概念和流行的社会观点取代诗人对社会生活和心灵世界的独特感知和发现。

对诗内容与形式达到新的水平:把新诗艺术探讨提高到理论高度的学术著作有了现代诗学的雏形,这是现代新诗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艾青诗论,李广田诗的艺术)。艾青诗的散文美概念的美学高度,自由诗体的提倡形式主义的否定,朴素审美趣味的崇尚结合在一起。对现实新诗形式美的追求冷落后又回到更自觉的阶段——对诗的个性新的自觉追求——戴望舒成熟的诗作《我用残损的手掌》(爱国主义激情更加深沉,在艺术表现上以地图象征祖国土地还增加了梦幻的色彩,舒缓而柔婉内涵庄严悲壮的情思)阔达又纤细遒劲又柔情的新诗风。中国诗歌会诗人开始注重具体的形象艺术表现诗人的性格情操与人格。王亚平长篇抒情《火雾》火雾的意象注入了诗人战士的性格与情操——逐渐形成新的诗歌流派,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写实性的解放区诗歌,艾青影响下以胡风为中心,《七月》《希望诗垦地泥土呼吸》为主要发表阵地的青年诗人群,代表诗人绿原:(童话 ——浪漫憧憬 政治抒情诗:给天真。。 终点。又是一个起点 你是谁 名篇政治尖锐历史感繁复形象愤激而嘲讽的诗情 )新时期:直面现实揭发时弊的风格。《重读圣经》故事人物成为现实政治的隐喻和比附。组诗《西德拾穗录 酸葡萄集》冷静的语调取代直率热烈的风格,选材与表现趋向平淡自然哲思更多蕴含于信手拈来的吟咏中

鲁藜:(延安散歌 红的雪花 草)清新而明丽《泥土》新人生哲学朴实而隽永 冀汸《跃动的夜》 阿垅:《纤夫》 沉稳坚忍 曾卓:《铁栏与火》新时期:写于50——70年代的作品1.《给少年们的诗》30首2.受难者情感和信念的记载的写作基本主题。思想情感寄托于自然物象,温暖和美感,节奏与意象逼人的感染力,凄苦中甜蜜。《悬崖边的树》沉重时代感的挣扎不屈的形象,众多复出者的心态,落寞不沉沦,遭遗弃而不倦的重确定位置。孤独而渴望被接纳,有怨恨但更多信念和爱。

芦甸 孙钿 方然

牛汉:《鄂尔多斯的草原》草原黑的死寂红的壮丽和绿的生命的复活 新时期:复出后成绩显著对自身局限不断调整的超越者,坚持诗和人生一体的诗人,代表作《华南虎》诗人精神性格的自我写照。情感激烈的作品,《悼念一棵树》情感体验映像的自然物,超出简单比喻象征的关系。物我对应的诗意构成方式是这个时期基本形态。80中后期,《梦游 空旷在远方 三危山下的一片梦境》写作上的裂变,历史语境的变化,生命挖掘的层面深度上的转移超越40七月派对完整自足的生命个体信心,察觉了它内在裂缝和它的限度。确定执着坚韧诗品的同时,对流动扩展虚谦探寻随物赋形的倾慕。

化铁《暴雷雨岸然轰轰而至》气势磅礴的唤来大破坏的雄浑的力 提倡革命现实主义与自由体诗为旗帜,在抗战解放战国统区产生巨大影响。

七月派诗人生活态度超越诗歌会,强调发扬主观战斗精神去能动的影响改造现实(鲁迅摩罗诗人)鄙视小市民犬儒主义,艺术上鲜明的反对客观主义的旗帜(1.反对琐碎描摹生活现象本身2,反对冷淡描摹生活)强调突入生活(由客观发掘包含个体又深广历史内容的历史形象)的底蕴诗歌中主观与客观历史与个人的统一融合,对诗歌会主张直接描摹现实自我消融于大我中的诗歌观的历史纠正艺术实践确定历史地位:突入生活的发现,注入客观对象的主观精神个性,抒情主人公形象的新艺术内容。新时期80:从诗歌史上确认作为重要诗歌流派的存在,文革后七月诗派的名誉得到恢复,1981《白色花》合集复出后的作品以人生苦难体验作为基点去把握历史的特征,体式依然依循自由体诗的传统追求语言运用感情表达上的自然朴素流畅有控制。

阿垅《纤夫》(纤夫形象既有历史具体性又包含历史深广内容:普通人民身上坚韧强劲的民族精神和古老民族的顽强生命力,全诗有象征意义的思辨力量。绿原《给天真的乐观主义者们》直面现实生活揭示脓疮打破粉饰现实的诗。诗人发掘的正是一种民族的自信力与历史乐观主义精神,这两者对生活的开掘在七月派创作中是典型性。七月派表现的是坚韧强劲的民族生命力与历史乐观主义的民族自信力。20年代自由解放抒情主人公——30年代迷惘感伤情绪的抒情主人公——40年代七月派行动历史强者的抒情主人公(主要价值)和内在力相适应,七月派形式自由奔放追随艾青提倡散文美把自由诗推向一个坚实的新高峰。沦陷区:特殊曲折的方式表达对祖国与民族刻骨铭心的爱1.时代记录者的姿态(金剑啸 兴安岭的风雪)2.与乡土文学呼应对乡土与大地的恋情(夏穆天 在北方)3.歌唱青春与爱(丁景唐 星底梦)微弱但富有生命活力的歌唱,顽强证明民族文化精神的不可征服。

抗战结束新旧交替时代,讽刺诗与抒情政治抒情诗是此时期诗歌创作主要潮流,郭沫若《进步赞》讽刺反语中蕴积巨大的愤怒,臧克家。。。学生运动中二次诗朗诵运动:艾青《向太阳 火把》绿原《你是谁》等广场朗读的佳作。

袁水拍:追求平民化的诗《马凡陀山歌》1.与城市小市民的深刻联系:把握其情绪不为左右又嘲讽精神弱点的革命立场,艺术上融入鲁迅杂文笔法漫画式的夸张怪诞的手法,怪诞与真实的统一批判锋芒直指反动统治者,该诗大量运用通俗民间语汇与歌谣形式反映毛讲话对国统区诗歌创作的影响。

二 从冯至等校园诗人群到以穆旦为代表的中国新诗派

战乱中的校园诗人:西南联大:前辈朱自清,闻一多,卞之琳,李广田英国现代派文学理论家与诗人威廉燕卜逊,热情敏感的年轻诗人:穆旦(查良铮)郑敏 杜运燮 袁可嘉 俞铭传 王佐良 赵瑞蕻——中国新诗派的佼佼者 成型和未成型的诗人一起进入沉潜状态1.丰富生命体验与个人与人类本位形而上色彩生命思考的生命沉潜2。艺术的沉潜:吸收西方20世纪现代派诗歌与内在生命适应的诗观念与形式,进入艺术的沉潜状态1.观念的改变:经验内化为生命体验的主观化进而深层感悟底蕴即知性与感性的融合(思与诗)沉思的诗。30年代现代新月派诗歌是大时代幻灭的产物逃避现实浪漫的感伤强调,而40年代校园诗人则直面现实人生自我矛盾为主要追求与特点,上升为个体独特又普遍超越人类经验的形而上的生命体验,同时对现代诗的思维与语言的探讨与实验转化为审美形态,知性的提升与融合与文本实验的自觉是其特色。学生诗人集中在东青社文聚社新诗社《文聚》杂志与《大公报.星期文艺副刊》共同阵地。

冯至:情感的内敛和规范,朴素具体简洁的语言形式与深层的哲理凝思的结合,实现校园诗歌理想并具鲜明个性特征《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深夜又是深山》所有关于生死转化生的美妙与死的庄严关于生命的孤独与交流都是对身边事物个人化新的发现。七月派在战争中是叙写阶级与民族感骄傲的活着与不屈的死去生命价值的思考,冯至则是转化为关于个体与人类生存状态人的生命形而上的体验与思考,是刻骨生命体验到哲学层次的。《十四行集》:27首诗组成表现生命主题沉思者的歌形而上的品格,与传统思想的联系有东方哲学的底蕴。诗人的美学理想:试图将自然流动的美(自由无拘)凝定(有形的感兴呈现形式的规范与定型)为一种有法度的美,意象有传统原型且与生存关系有关,现代白话口语将这种外来诗体达到内在诗情哲思与外在形式的和谐,整体庄严单纯与从容表明中国诗人有思想艺术力量消化外来形式转化为民族新诗。以后校园诗人到了北平天津继续发表诗作与诗论。40年代小品散文:《山水》多以诗的笔法写散文,好哲思,山水题材的散文贯注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对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描写流动着诗的韵味。50年代:个人体验的沉思转向对新社会生活,西北工业建设者的表现歌颂。《西郊集1958 十年诗抄1959》丧失了默察沉思化为意象结晶艺术品格流失的过程。

中国新诗派:1981《九叶集》九叶派的确立,将他们作为群体看待《中国新诗 诗创造》吸取古典诗歌传统和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的艺术观念和表现方法,舍弃伤感肤浅的陈词滥调,运用清晰结实的现代白话,在词语的创造性组织中表现现代体验和意识,揭示现象下面复杂深刻,内敛又凝重的风格,表现自我与世界的平衡的寻求与突破。南方杭约赫 唐湜 陈敬容 唐祈四人核心加辛迪北方的穆旦提倡新诗的现代化即新传统的寻求,综合是一个基本观念1.现实的因素(生活的现实与心灵现实的突进的新诗派个性)2,以玄学作为诗学的基本要素追求思想的感兴显现,彻底抛弃了诗的本质是抒情诗学观,追求意象与思想的凝合把传统的主观抒情变为戏剧性的客观化处境(30年代现代派象写法征与浪漫抒情是一体 意象与诗情的融合实现了诗的意境化)2.个体风格的相异50年代:现代主义认为诗独立的品格,取材政治化和主题阶级化的评论受到批判停止创作。

现代诗的定义:辩证的作曲线行进,包含的能融入诗中的种种经验,戏剧的从矛盾大和谐,复杂的晦涩的,创造的象征的诗行为,有机现代的,强调诗的思维与语言的根本改造集中体现了中国新诗派诗人的反叛与异质性与早期白话诗呼应。但反对民间日常语言及散文化无选择无条件的崇拜,对早白话诗的纠正与发展。

穆旦:思维:最能体现中国新诗派的反叛与异质性,穆旦的笔下出现诗歌史上从未有过的残缺的世界里的残缺的自我,站在不稳定点上不断分裂破碎的自我,永远矛盾张力上的自我排斥中和与平衡将方向各异的力量相互纠结撞击撕裂。所有现代人的困惑相互对立渗透纠结一起(思维的复杂化情感的线团化)诗人以怀疑主义的眼光观照现代生活思想生命命题,冷峻的逼视清醒的超越对真理的追求收获了丰富的痛苦。(打出去 我向自己说 出发 五月)

艺术:《还原作用》用非诗意的辞句写成诗(与传统抒情相异的抽象隐喻的抒情方式),使诗的形象现代生活化(矛盾怪诞的意象及由美丽向荒凉的转换是诗人在现代生活中的充满荒诞无奈的真实感受与体验)与他叛逆的思想与诗情相一致。

语言:坚持现代白话诗的传统却有形象的色彩和韵律的乐音,充分发挥汉语弹性利用多义词语繁复的句式表达明白白无误的深思想,同时大量现代汉语关联词以揭示抽象词语跳跃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创造出介于口语书面语间的文体扭曲多节内涵丰富。穆旦是诗歌现代化的标志性诗人1,显示出对传统诗学的叛逆与异质性对早白的隔代呼应2,鲜明强烈的民族性:代表作《赞美》全是本土的一切呻吟痛苦斗争和希望,冷峭里有沉雄之美。

新时期:1976《智慧之歌 演出 冥想 自己 秋冬》等新时期发表,一些触及社会情势,更多对现代生存境遇中个体生命对现代知识者心理悲剧的质询与揭示,节奏趋于平缓,用语朴素冷静,回想的语调,睿智怀疑反讽的精神态度,奥登式的语言方式,在以春夏秋冬的四首诗中,以严冬回望春绿和秋熟,追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具有繁复交错多重情绪的结构。

郑敏:她的诗雕塑般的深沉与静穆,细微缓慢持久而又留有想象余地的效果《树 金黄的稻束 寂寞 马 鹰》

新时期:建立与细致宁静哲思的联系创作意识由此形成抒情格调和冥想的哲理氛围《古尸 昙花又悄悄的开了 白杨的眼睛》从《心象》开始超验力量和死亡是不断涉及的主题,以宗教式的虔诚,与谜样的力量对话,组诗是常用的写作方式《诗的交响 裸露 心象组诗》思绪和哲理的阻断又连绵延续的形式表达。《诗与形组诗》试验的诗包括具象诗,借用绝句的短诗,口头白话中加入古典诗语。

陈敬容:诗歌特征是鞭打感情敲出智慧《智慧 划分 黄昏,我在你的边上》

杜燮:讽刺幽默对抒情的渗透代表作《追物价的人》别开生面的构思机智风趣的戏谑表现饱含心酸的生活内容。袁可嘉:新诗派的主要理论家《新诗现代化 戏剧化》 南方诗人唐湜(骚动的城 评论集:穆旦论 严肃的星辰)唐祈(时间的旗)辛笛杭约赫(复活的土地)

北方沦陷区校园诗人:以燕京大学《燕园集 燕京文学》辅仁大学《辅仁文苑》北大文学院《文艺杂志 北大文学》等校园刊物为阵地进行严肃的诗歌艺术试验,吴兴华 黄雨 沈宝基 查显琳为代表年轻诗人,诗艺同样对抒情浪漫主义的放逐,出现了暗示性的意象中隐含哲理的尝试(如黄雨的诗)更弥漫着古典气息,南星 呼唤,朱英诞 读陶集后作。

最重要的代表诗人吴兴华:古题新咏的长诗写作《柳毅和洞庭龙女 褒姒的一笑 吴王夫差女小玉(自由生命形态渗透了主体形而上层次的哲理沉思)》诗人从主体体验出发以奇诡的想象和溢出常规的视角赋予古典素材新意义,表现了对生命本能心理冲突对激情死亡时间现代命题的关注与思考,完成了古代题材向现代文本的转化。“十四行诗体”《西珈》十六首与冯至《十四行集》呼应,

此外沦陷区诗人闻青刘恩荣路易士抒写沉重的独语,倾心于哲理的沉思主知的倾向。

三 敌后根据地的诗歌创作:诗的民间资源的新的吸取与创造

40年代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导致诗的歌谣化发展到极致1,通过政治动员群众运动的方式开展工农群众性新歌谣的创作运动2,组织知识分子到工农兵中去采风同时进行人与诗的改造。

新歌谣:在民间传统歌谣形式中注入革命内容以达到宣传教育普及革命思想的目的,歌颂革命,革命政权领袖与军队成为新歌谣的基本主题。

诗的歌谣化决定敌后根据地与40年代后期的解放区诗歌创作的基本面貌与特点:1.颂歌(歌唱革命带来的新思想生活歌唱革命政党政权领袖与军队)成为新诗的主要内容与体式2,诗人主体的消失成为大众代言人和民谣一样表现群体思想感情3.抒情的放逐趋向于群众斗争与劳动生活的如实描写与具体叙述4.追求语言的朴实易懂大量采用口语土语入诗4,吸收借用民谣的形象原型体式表现手法韵律与语言追求自然自由富有节奏感的音乐效果。

李季《王贵与李香香》此时期歌谣体新诗代表作,诗人将民间歌谣。戏曲情人历难而团圆的模式创造性的转化为在革命与爱情的考验中成长为新人的革命诗歌新模式。长诗在形式上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格式有新发展(信天游:抒情民歌体两句为一节表达完整的意思,每节中的两行押韵音节大体一致,节与节允许换韵既有鲜明的节奏感运用又相对自由宽松,多用以对唱联唱)以十节为一章构成相对完整的情节,以章连缀成部,三部合为一诗叙述了长篇故事。这样完成民间抒情诗体向现代叙述诗的转化同时又保留了信天游诗体中的浓郁的抒情色彩(对传统比兴手法的借用增强了长诗的艺术表现力)。王1.是民间文学与农民文化对现代新诗的一种渗透于改造2.利用民间形式进行革命宣传启蒙教育的尝试

初除此之外,长篇叙事诗张志民《王九诉苦 近于农民情感语言的实录 死不着》李冰《赵巧儿》田间《戎冠秀 赶车传》或为农村新人作传或以颂歌歌手姿态出现。1949年《漳河水》用民歌体反映更复杂的现实生活的新尝试,三条故事线索平行交错发展,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展现了妇女解放的时代主题的丰富与复杂性,艺术上借用漳河地区多种民歌小曲杂采成章更灵活自由富于变化。

40年代中后期,国统,敌后及解放区,沦陷区都出现了叙事诗的写作潮流。艾青《雪里钻 吴满有》沦陷区林丛《古城颂》等都是通过古今并列历史与现实的渗透,体现了具有群体性的史诗意象。

坚持抒情诗创造:田间刘御《延安短歌》蔡其娇《回声集》戈壁舟《别延安》 陈辉:自由诗的形式抒发游记战士的战斗情怀《十月的歌》充满青春的蓬勃朝气和乐观精神。他们接受自由体诗的影响,重视从诗人情感心理的反应爱表现时代和革命。

第二十七章 散文(三)

第三个十年散文创作总量超过前两个十年,抗战初期(1938年前后)报告文学是主角,抒情叙事类散文集数量可观部分作品艺术臻于圆熟。相持阶段(1940年后)揭露抵制社会弊端为主要内容的杂文唱主角,偏重社会效应的文体适合民族共性的时代,个性化散文小品低迷。抗战中后期及胜利后,散文创作多姿多彩的风致,艺术水准高。

一 报告文学的勃兴

报告文学简捷及时的文体创作蔚为风气。1.新闻性的的战地报告最初取得成就,曹白表现八一三战事中上海难民的惨象和不屈精神受人注意《这里,生命也在呼吸》暴露国统区的阴暗面他的报告文学笔调的感情色彩浓烈,语言富潜在的力度2。较好报告文学或写战士的英勇献身或后方民众爱国一心,或难民的颠沛流离,或敌寇残橫凶暴或政治腐败堕落或敌后武装生长3.区报告文学逐渐扩大暴露的内容,宋之的《从仇恨生长出来的》职业记者此时也很活跃4.实写抗战中著名人物的纪实性散文,人物特写较接近传记的写法,文学性比一般报告文学强带时实时性,沙汀1939《我说见之H将军》以素面方式着重勾画人物的典型性格与精神品貌,既尊重事实又采取小说的一些艺术手法,在言谈中追叙贺龙奇瑰的经历又精细的描摹性格化的言谈举止将他倔强豪迈英武与自信突现出来,非常真实感人的形象,以纪实性散文笔法叙写真实人物,传记文学中刻画人物性格做出探索。

1941年后进入相持阶段介绍解放区或苏联文学性通讯多起来,报告文学转向解放区。赵树理《孟祥英翻身》

二 继承鲁迅传统的杂文

国统区围绕文学杂志《野草》以聂绀弩,秦似,夏衍为代表的杂文作家群构成了40年代初期的杂文兴旺期。

聂绀弩:30年代成名 ,名篇《我若为王》构思奇特批判封建制度,揭示了民众民主意识的提高是最重要的改革。好用反语达到讽刺冷嘲的风格,引发读者现实联想中实现批判的目的。善于鲁迅式对论敌矛盾之处剖析驳难,寓庄于谐愠怒于嘲,平易质朴中见深沉。

冯雪峰:广泛涉及社会政治症结,尖锐的诗的争论。文笔曲折深透亲切,绵密的说理,偶用比喻有历史的脉络与哲理的渗透表现出语言的浑厚和思想锋利的风格,杂文集《乡风与市风 有进无退 跨的日子》

1937至1941上海孤岛杂文:现实的批判性又有不同的艺术风致,唐弢。。巴人:多对敌伪汉奸的挞伐善于简约之笔勾画各种社会脸谱风格尖锐泼辣《窄木集》周木斋:思辨性的杂文《消长集》

沦陷区杂文:周作人《秉烛谈 药味集 书房一角》等为杂文或大部分随笔小品题材多为补白式读书札记与回忆文字,文风较抗战前生涩平易通脱一些,杂文小品化的贡献。注重博识情趣以平民化的知识者心态去读书写作。

解放区杂文:创作少,集中在1942延安整风前,内容上多针砭革命队伍内的不正之风,著名作品丁玲《三八节有感》王实味《野百合花》

40年代杂文量大参与性强,短促突击的文体与现实对话的共鸣结果。难于体现艺术个性,重点于现实批判少了深层次的文化与思想批判。

三 小品散文的多样风致

北方和上海孤岛文学小品散文有发表,已成名散文家更成熟多样风致。萧红,何其芳,巴金,李广田,冯至。。抗战现实内容与散文小品(充分表达个人性格心志感情的艺术形式)的结合,丰子恺《辞缘缘堂 胜利还乡记》叶圣陶《西川集》爱国情

以旁观打量和揭示人生推崇生活的智慧,幽默闲趣。梁实秋:1939《雅舍小品》重议论,以生活常见事物为题材但谈论中博雅的知见和幽默交织,人生体味艺术化。《雅舍》行文优雅舒徐自如,知足自娱豁达的心境。钱钟书:以消遣为主《写在人生边上》议论人生百态措辞析理细致文字汪洋恣肆机智幽默。

40年代散文无色陈杂多姿多味,比较成熟。

第二十八章 戏剧(三)

一 “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

(一)抗战初期:向广场戏剧倾斜

抗敌宣传队(抗宣队)有着强烈政治色彩共党领导或影响的戏剧团体,信条规定以抗敌救国为目的忠实大众的理解趣味,痛苦和要求,使艺术唤起大众组织大众的武器,强调艺术风格和艺术人格的一体,艺术家刻苦耐劳为民族斗士,。演剧队抗宣队和孩子剧团奔赴后方宣传组织民众,把局限在城市的话剧运动推广到中小城市至山区农村。

剧场戏剧走向广场戏剧舞台,戏剧观念艺术表现演出形式一系列变化1,街头广场临时乡村庙会舞台2.煤油灯蜡烛的照明工具,幕布的运用3,观众底层人民农民。戏剧的政治宣传鼓动教化极致,削弱商业娱乐性,短小(人物少类型化情节集中口语土语化生动诙谐)演出灵活简便的艺术表现形式。

演出形式的特色:街头剧 广场剧 茶馆剧(演员扮茶客分别入座造成故事引起其它茶客注意不由自主进入角色)游行剧(化妆游行宣传的戏剧形式1938《汉奸和十字舞 争取最后的胜利》)谐剧(四川王永梭创造,方言演出吸取地方戏曲假定性手法,代表作《赶汽车》)《放下你的鞭子流寇队长》成功之作,鲜明特色是打破舞台和观众的墙参与到戏剧,整个广场成为剧场,演员观众互相多层次心灵感应与情感交流,这是政治教化功能与宣泄功能的统一。

话剧民族化的尝试成果:广场戏剧演出吸取锣鼓杂耍曲艺等民间艺术,民族的音乐曲调如游行剧大规模演出打破话剧单一格局将歌舞演唱融为一炉。广场戏剧对传统戏曲的利用推动了传统戏曲的自身改造(民族意识传统戏曲宣传,新观点编写)田汉《江汉渔歌 新儿女英雄传》

(二)敌后根据地:从秧歌剧到新歌剧

1940年初开始,延安的戏剧舞台以演出中外名剧为主——1943年春鲁艺秧歌队采用民间秧歌花鼓小车旱船高跷等形式掀起广场戏剧第二个高潮,新秧歌剧《兄妹开荒》延安向广场戏剧的倾斜的意识形态1.民间形式改造话剧与工作2.改造形式对农民革命启蒙教育以戏剧为突破口推动整个文学艺术转向文艺为工农服务的毛方向,戏剧的娱乐性

新歌剧的创造实验:受秧歌剧影响融会西洋歌剧的形式善于抒情的特长,精心设计脍炙人口的抒情唱段《北风吹 扎头绳 我们的喜儿那里去了》并参照传统戏曲手法加入道白使剧情明快晓畅适合农民群众,在民族化文化传统上吸取各种营养综合戏剧诗歌音乐舞蹈美术为一体建立起的音乐剧形式,代表剧作《赤叶河 刘胡兰》

《白毛女》(贺敬之 丁毅)是现代民族歌剧的奠基之作:1.对民间农民艺术资源的借鉴利用和改造和五四新文化及革命文化的三者融合(强烈的革命意识形态性,人鬼互变得民间与传统文学的基本模式)艺术处理上注意农民的趣味与习惯从民间戏曲中吸取养料(戏剧冲突尖锐 情节传奇色彩 人物黑白分明 充满生活情趣的场景描写)政治的革命意识形态与民间的统一使之成功,两种话语的矛盾也给改变带来空间,新歌剧的成功——对敌后及解放区1.促进话剧的民族化《把眼光放远一点 抓壮丁》力求艺术上农民喜闻乐见2,促进京剧秦腔传统戏曲的改革《逼上梁山 血泪仇》

农民戏剧的兴起:政党的领导下将传统戏曲与五四新文学及革命文化结合,广场戏剧源于农村《穷人乐 不能靠天吃饭 刘成龙告状》利用民间戏剧形式农民自我革命宣传与启蒙教育的尝试。

(二)40年代末:学潮中的广场活报剧

活报剧(活的新闻揉进写剧的技巧忠实的报道,报告时事新闻与宣传新方针政策为目的,文明戏言论正生方式的宣讲和诗朗诵与哑剧的结合,带浓厚的象征性) 1948《控诉 大江流日夜》政治行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极强的现场鼓动性,演员与观众融为一体,充分发挥了广场戏剧的特点,是政治群众行动的意识,也是浪漫主义英雄主义的狂欢的艺术。职业剧作家带有广场戏剧的特点,吴祖光《捉鬼传》宋之的《群猴》荒诞的表现手法鞭挞社会的黑暗

二 大后方 上海孤岛:剧场戏剧再度兴起

1938年后相持阶段,重庆成都昆明大后方据点与香港上海等大中城市,1.以周为首的国统区中共由战地广场演出向城市剧场演出为主,1941应云卫 陈白尘 陈鲤庭中华剧艺社,1942夏衍 于伶 宋之的 金山中国艺术剧社及国民党进步力量控制的中央电影摄影场剧团 中国万岁剧团 中央青年剧社组成强大的职业队伍,掀起了介绍学习坦斯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探索民族化道路的热潮2.上海孤岛形成了业余小剧场与职业大剧场相辅相成的局面,广场向剧场戏剧职业性商业化的倾斜出现三股潮流。

(一)历史剧创作的繁荣

上个十年初现过一个历史剧创作热潮,抗战初期主要精力在现实题材,历史题材《李秀成之死 正气歌》激发民族情绪作用,相持阶段文化背景:研究中国历史与哲学的热潮 现实原因:政治封锁所以采用历史题材借古讽今借古喻今 历史创作强烈的现实政治功利性的特点:借历史来表现现实人的思想感情心理且两者发掘表现集中于政治意识及与政治相关的部分道德情操成为创作根源于表现中心。立足与现实选取历史与今事精神相通的方面作为创作题材。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投降分裂倒退成为此时期历史剧创作的总主题。强烈时代性现实针对性高度政治化为主要特征 郭沫若《棠棣之花 屈原 虎符》阳翰笙《天国春秋》欧阳予倩《忠王李秀成 桃花扇》上海孤岛 阿英《碧血花 海国英雄》于伶《大明英烈传》构成现代戏剧史上历史创作的高峰,形成了现代民族特点与时代特点的历史剧理论,剧作的特色与传统。郭沫若是历史剧创作的主要代表。

阳翰笙:政治意识强烈,历史剧给黑暗统治的回击的斗争形式《李秀成之死 天国春秋 草莽英雄》创作经过周密政治考虑,雄浑阔大的气势,材料真实细致自我思想丰富弥补理念成分重而形象不足。。

钱杏邨:三大南明史剧《碧血花 海国英雄 洪宣娇》明末气象与杀身报国的下层奇女子形象对现实的讽喻。

姚克《清宫怨》心理剖析胜于主题现实政治意义。

(二)正面描写知识分子的创作潮流

抗战中后期大后方歌颂性作品《长夜行 少年游 法西斯细菌 岁寒图 万世师表》歌颂主人公由民众英雄(单一的崇高与悲壮)转为现实的普通知识分子的创作潮流(多元丰富复杂的美),这些题材主要模式特点:1.肯定歌颂的正面人物不是高大完美的英雄人物2.设置另外歧途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起着反衬作用尖锐提出知识分子的道路问题3.置于抗战背景下表现浓厚的时代气氛4。艺术表现偏于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把激烈内心与紧张的外在冲突有机统一起来。

夏衍:《法西斯细菌》这一潮流的代表作第二次艺术冒险,主人公写成悲剧里的英雄,自身理想无法实现的悲剧,时代民族无法给予精英创造性劳动条件和保护悲剧即文明暂时无力战胜愚蠢和野蛮的悲剧。俞实夫爱国主义理想献身精神,坚忍执着的性格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宽容谦和的态度是民族性格内在美,不晓人世艰难的理想主义的现代民族的弱点,艺术表现上简洁含蓄准确,时间空间跨度的扩大,开阔视野表现大时代背景的史诗性追求,从《上》到《法》发展了自己又保持了自己。

抗战时期《一年间 离离草》《芳草天涯》第三次艺术冒险的创作高峰具有史的价值与地位,突破时代尖锐性政治性主题的创作模式,深入到男女之间爱情的领域挖掘展示他所珍爱的描写对象,观察表现的角度从政治领域转向伦理道德,个人感情生活上的困窘与无能。《芳》通过对心灵深处阴影的精微揭示 否定了制造愚蠢和悲愁的社会与时代。

宋之的:擅长心理变化中的戏剧性《祖国在召唤》。交际花形象群,上个十年陈白露露沙及苔莉(雾重庆 揭露现实与人心深处的黑暗)时代女性形象系列的分支,似人似鬼非人非鬼的尴尬处境,心理,性格。

喜剧高手陈白尘:《岁寒图》喜剧艺术中的强烈对比手法,剧本抵抗社会病菌侵袭诱惑的主题 袁俊:《万世师表》从五四到相持阶段知识分子的思想性格心理发展史。两个剧本尖锐的提出知识分子的持操问题,处于强烈的现实感。

于伶:主要作品发表演出与上海孤岛,代表作《长夜行》构思接近《上》但重于平凡中发掘离奇并展现主题,从生活出发追求外在的强烈戏剧效果。

吴祖光:《风雪夜归人》展现下层艺人中的精神力量。田汉。。。路翎。。。   

(三)讽刺喜剧创作的发展

抗战初期暴露性作品讽刺锋芒中夹杂着激愤,喜剧品格里内含着悲剧的因素。之后辛辣讽刺对象集中于反动统治者荒唐的糜烂腐朽,出现强烈纯粹政治批判以宣泄感情为主艺术较粗糙的喜剧部分近乎闹剧,这样的自身发展历史线索最后成为时代戏剧主潮的喜剧创作潮流。

陈白尘:潮流的代表作家,抗初《魔窟》(暴露沦陷区敌伪丑态)《乱世男女》(嘲弄后方的都市的渣滓,暴露嘲笑民族弱点受到责难)《结婚进行曲》沿着《乱》的路子,借妇女职业问题暴露国统区社会的不合理现象的悲喜剧《后方小喜剧》对国腐朽热辣的讽刺,喜剧技巧的日趋成熟。抗战后《升官图》主要代表作纯喜剧,艺术手法更趋夸张,漫画化人物情节,群魔自我相互揭露扭打人民群众的登场。追求痛快淋漓明朗直接当场爆彩的戏剧效果。他的明快辛辣大起大落的喜剧风格属于历史大震荡转折的时代。

袁俊:丁西林。。。

三 沦陷区:职业化商业化的剧场戏剧的繁荣

较少政治色彩商业或纯艺术的动因,演出职业化商业化剧团企业化,坚持剧场演出以戏剧艺术的探索,市民转移精神苦闷的场所。职业性剧团大量出现,商业性演出的空前繁荣是沦陷区戏剧最注目处。东北地区大同剧团,沈阳协和剧团,哈尔滨剧团三大职业剧团鼎足而立。上海话剧的影响超过传统戏曲与新兴电影。

放大故事意义切合人生的形式溯本求源对早期文明戏的隔代呼应,1.舞台是戏剧中心环节,上演性成为创作依据,注重观众趣味需求2,即兴创作表演有演出无剧本的创作方式。消积是低级趣味粗制滥造布景豪华由于商业化的后果。3.《秋海棠》最成功,市民的审美范围影响创作,市民化的创作倾向于敌后创作农民化形成40年代戏剧文学的两级 市民化的表现1,创作题材集中于市民阶层最感兴趣的几个热点《清宫苑》宫廷历史剧《秋海棠》民间艺人悲欢离合的故事悲剧《职业妇女》都市家庭生活的轻喜剧或暴露旧式大家庭罪恶的悲剧《八仙外传》纯娱乐神话剧或侦探剧。这些剧目贯穿市民的伦理观,艺术表现上启用传说神话的民家素材,向戏曲的借鉴,审美趣味上注重清洁的传奇佳构形式热闹新奇,强调戏剧性,场面人物或象征性喜剧结局冲淡悲剧气氛,参差对比手法写出悲喜兼具寓哭于笑的剧作。

雅俗共赏的作品,杨绛《称心如意(中西方文化病态层的虚伪自私)弄真成假(封建地位与现代商品经济的钱财普遍联姻)》市民与知识界皆欢迎的代表作。《弄真成假》深入展示都市的里弄文化,周母小市民对物质的贪婪和生活态度的顽强活泼,立体生动丰富的审美特征,感情超过理智的喜剧智慧观照以雅入俗的态度。

改编——外国剧作中国化,其他文体小说戏剧化是沦陷区戏剧的特色。李健吾《王德明》改自麦克白,

中国当代文学史 洪子诚著

当代文学的含义:1.1949年以来中国文学2,特定中国大陆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文学3.当代文学这一时间是五四后新文学一体化趋向的全面实现到这种一体化解体的文学时期。

上编 50——70年代文学(十七年文学)

第一章文学的转折

一 40年代的文学界

以延安为文学为主要构成的左翼成为50年代唯一的文学事实。抗战后期结束后,各种政治力量试图以文学服务于他们的主张和行动,文学也难以回避在现实政治上的选择。

1945年10月中共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原抗敌协会)与第二年张道派藩为首国民党中华全国文艺作家协会相互对抗,团结的结束。国民党无体系理论有价值的文学创造失败,广泛的中间阶层作家普遍靠拢左翼路线的趋向(老舍 叶圣陶 巴金 曹禺 郑振铎 臧克家 冯至)40年代后期 自由主义作家群主张文学自主性,忠于艺术坚持独立的识见(朱光潜 沈从文)战后活跃力图匡正当时文学的强烈意识形态化走向试图开拓40年代文学另一种可能。

二 左翼文学界的选择

左翼40年代后期成为左右文学局势的派别。战后致力于传播延安文艺新方向,理想文学形态的一体化实现。以毛文艺思想为理论依据,以延安文艺为理想模式是左翼代表延安文艺路线的主流派别坚持的原则。

作家被分为革命左翼作家,进步中间阶层作家,反动作家(唯生主义文艺和文艺再革命朱光潜 梁实秋 沈从文 )及黄色的买办文艺色情趣味恶劣的鸳鸯蝴蝶三类。这种类型描述和划分是实现四五十年代文学转折的基础性工作。左翼内部胡风冯雪峰非主流派别逐步被划分剥离。

三 毛泽东的文学思想

毛文学思想及依此文艺路线政策在50年代大陆整体范围确立为遵循的路线政策,带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毛泽东发动支持一系列运动批判旧文化文学的理论制度和代表人物,领导1942延安的文艺整风,五六十年代发起电影《武训传》的批判,胡适政治哲学文学思想运动,发起与讲话文学思想上存在分歧的胡风集团的攻击,对1956——1957年文学异端力量的攻击,60年代十年文化大革命运动。

毛文学思想核心问题是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现实政治是文学的目的,文学是政治力量实现目标的手段之一,并规定文学规范性要求(工农生活,塑造先进人物英雄典型,光明面,歌颂,历史本质客观规律,乐观历史前景,语言形式明朗易懂,文学批判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

对于文学创作重视生活的重要性是艺术创造的唯一源泉,以先验理想和政治乌托邦激情改写现实,使文学作品比普通生活更高强烈集中性典型理想, 50年代革命现实主义个浪漫主义的结合是合乎逻辑的展开和延伸。

创建新文学的实践与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对传统文化加以批判的继承,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强调对西方文化遗产的接收,4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的文学运动政策说明这点。认为新文学的建设者是无产阶级的队伍,工农之中发现培养作家但工农作家创作水准有问题且一些人难以抗拒资产阶级文学的诱惑和侵蚀。

四 文学新方向的确立

政权更替,部分作家(胡适 梁实秋 苏雪林 张爱玲 徐吁)前往香港台湾美国等地,部分回国(老舍 曹禺 卞之琳)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7月2到19日在北平召开出席代表824人,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师大团结的会议,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朱先后讲话,大会通过了《宣言》确定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矛盾周杨为副主席,会后成立了全国文联(文艺报)下属的各个协会(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即作协《人民文学》),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意识发展史新的一页,是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第二章文学环境与文学规范

一 遗产的审定和重评

当代文学这一时期重新审定中外文学作品的作家作品对他们的性质和价值做出新的判断面临的重要任务,依据政治情势对古典文学,外国文学五四新文学(直接关系当代文学的建构)重评,在50年代初对国际革命文艺苏联文学的译介高度评价放在首要位置,文学理论和体系研究批评方法输入中国极大影响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教育,一直持续到50 年代后期。50年代对西方古典文学(包括俄罗斯文学)的译介超过三四十年代,这是由于受西方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影响的左翼作家建立当代文学资源的考虑,对中外文学遗产西方文学的态度,衡量点是19世纪以前现实主义的文学,对于20世纪外国现代文学只译介现实主义进步的社会主义倾向作品,而现代主义(新浪漫主义)和类似倾向的作品(欧美资产阶级没落期的颓废文学各派别)及苏联违背社会现实主义的创作被批判。对于等级的划分认为现实主义能揭示社会本质指出理想的前景代表文学的最高阶段,表现在作家和他们不同的作品,思想艺术的典型化程度,对劳动者的表现,封建资本主义的揭发,是评价古典作品常用标准。1956-57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介绍外国文学,出现怀疑正统理论和实践的思潮受挫,回到正统路线的崇拜,50年代后期冷落苏联文学的介绍60年代到文革前夕对外国文学的态度有恢复到一定水平。

二.刊物和文学团体

50——70年代文学活动被高度组织化,外部力量的介入转化为作家的自我调节和控制。50年代到文

革前文学艺术联合会和作家协会(文联所属作家的惟一重要组织:对文艺的开展实施决议的颁布,性质结构和功能继承30年代左联经验也仿效苏联作家协会,垄断性行业公会和政治权利机关的混合体)管理作家,中国文联和作协发动推进了一系列文学运动和批判斗争并在各个时期对作家皮庞家提出应遵循的思想艺术路线。核心刊物是文艺报(发布文艺政策推进文学运动优秀作品的阵地,控制权)和人民文学,解放军文艺 文艺月刊 上海文学等

三 文学批评和批判运动

在50到70年代文学批评主要职能是体现党的意志,对作家作品文学主张和活动进行裁决的手段,它承担规范的确立实施的保证1.支持赞扬符合规范的作家作品(现实主义或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政治第一,艺术第二)2.警示打击偏离悖逆倾向的作家作品。真实和本质的结论必然由,政治文学的拥有者来宣布,这是真实问题的意识形态的构造性质和权利的关系。文学批评活动中,读者反映是重要组成部分,50到70年代读者大多是被构造出来的(捉刀代笔及产生自我检查审视切合文学规范的主体,是当代文学权力的基础,及利用自己需要的),不被具体分类分析的概念。这是为使文学走向一体化的保证。

此时期文学批评:文学论争和批判运动的大量文章,文学本体和艺术问题的讨论,作家作品的批评解读。

四 作家的整体性更迭

四五十年代文学转折,40年代一些重要的作家迅速边缘化,延安文学传统作家进入本时期文学中心位置。

左翼40年代后期对作家文学派别的划分的边缘化:1.自由主义,京派,新诗派的创作受到限制出现颓废边缘化,大学的轻视与新文学之间的关联削弱2,中心作家边缘化,一些作家意识到文学观念生活经验艺术方法上与当代文学的差距,一部分放弃一部分期望追赶时势。50年代前期国统区的作家广泛有过自我反省的行为(郭沫若 巴金老舍 曹禺 冯至 艾青 臧克家 夏衍 田汉 张天翼 周立波 沙汀 艾芜 卞之琳 骆宾基)想把握新的表现对象和艺术方法但与文艺新方向创作观念和方法之间始终紧张难以协调的状态。影响仍在难超越曾经的高度。3.5.60年代政治文学运动中国统解放区的罹难者(胡风 路翎 鲁篱 牛汉 绿原 吕萤 冯雪峰 艾青 丁玲 萧乾 萧军 吴祖光 徐懋庸 施蛰存)

五 中心作家的文学性格

5.60年代到文革发生前十七年文学的当代文学主潮中心作家大体范围是以新文艺为标尺的筛选来自解放区的作家(进入和成长的)是主要构成,部分在在大辩论中被清洗。:小说:《创业史 柳青 三里湾 赵树理 保卫延安 杜鹏程 红旗谱 梁斌 红岩》诗歌:《致青年公民 雷锋之歌 玉门诗抄等》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 东风第一枝》话剧:茶馆 明朗的天 蔡文姬 关汉卿 万水千山

理论批评与文艺政策阐释与对文学作品的批评难以分开。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新特征:1.地域经验取材出现了东南沿海到西北中原的转移,集中在山西陕西河北山东一带。表现当代文学从重学士才情文人传统,市民知识分子到重视政治意识社会政治生活经验,农民生活表现的变化2.文学服务于政治革命事业,明确的目标感和乐观精神是他们作品的基调3.文化素养:五四及后来现代作家传统与西方文学的熏陶有深度的文学开拓体验,而五六十年代中心作家学历低 文学写作普遍不足,思想和艺术的借鉴范围普遍狭窄,农村战争和革命运动因文学观念和艺术素养的限制而受到严重制约,高潮便终结的一本书作家成为普遍现象。十七年间毛泽东与左翼文学都有维护精神产品的纯洁性的强烈欲望,作家攀附于政治从中获取利益和政治地位荣誉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位置显要,前提是对文学方向和路线的服从

第三章矛盾和冲突

一 频繁的批判运动

政治对对文学界矛盾冲突的绝对控制支配和文学一体化的目标,使斗争激烈演化为当代特有的大规模批判运动,50到70年代主要有: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改良主义损害了以阶级斗争推动历史的思想和实践,问题具有根本的性质2.对萧也牧等创作(1951)《我们夫妇之间》歪曲嘲弄工农兵3.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对胡适的批判(1954——1955)以红楼梦研究为凭借开展对胡适的批判运动4,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1955 5.文艺界反右派运动,对丁玲冯雪峰反党集团的批判1957,和对胡风的批判是50年代文学界最重要事件。6.1962年9月毛提出不要忘记阶级斗争,63年开始全面的批判运动。

斗争和批判贯穿三十年的事件,以阶级对立政治力量的冲突处理文学观念,艺术倾向创作发方法。5253,5657.6162间歇期对非主流文学的短暂包容随后是更大规模的运动所拆毁,对作家思想行为制约,将文学写作看个人情感心态的自由表现的资产阶级文学观,将个体的认知体验表达纳入确定的轨道

二 左翼文学内部矛盾的延续

二三十年代政治——文学的矛盾,1.信奉文学服务政治的国统或共党的矛盾2.艺术独立性为艺术而艺术的中立寻求第三条道路的自由作家和上述的矛盾3.左翼内部见解和宗派的矛盾,两条路线1,为人民艺术2,为艺术而艺术。40年代左翼内部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文艺界反右运动结束得出结论:丁,胡。冯是资产阶级分子,民族形式两个口号的论争是两个阶级路线的斗争,构造了从20年代后期到50年代以左翼面目出现的资产阶级文艺路线包括托派分子王独清,第三种人,胡,冯,延安时期的王实味,丁,萧军50年代秦兆阳 钟惦匪,作为异己敌对派别从左翼文艺阵线中清除。

三 对规范的质疑

50年代围绕当代文学的方针路线,具体的文学写作批评问题,两次大规模的争论1,胡风等人1954前后的活动和《意见书》的发表,责难胡风主观战斗精神,否认了革命实践和思想改造的意义,崇拜西欧资产阶级文艺轻视民族遗产,否定胡风文艺的生命力和作家的人格精神,1954年3月7日《意见书》三十万字,最终导致全国性的胡风文艺思想批判运动的展开,5月18被捕胡风分子达78人2,1956——57文学百花时代(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毛泽东1956提出发展科学文学艺术的双百方针,之后一年的时间里文艺创作主流健康与文艺理论批评十分活跃),很快被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抹杀了,粉碎四人帮后双百方针被写进宪法)对文学革新的推动。作家们反对严重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的束缚的灰色公式概念化的作品,反对行政干预自主性和艺术创造的自由环境。最终被反右运动抹杀。

四 分歧的性质

左翼内部派别1.胡风 冯雪峰  丁玲 秦兆阳2,周扬 邵荃麟 林默涵 何其芳3,文革前夕江青 姚文元

共同点:对马克思及毛讲话的拥戴,文学为政治服务提倡现实主义,都坚持文学一体化的理想建立统一规范的必要,批判文艺自主纯艺术的主张现代主义倾向的文学思潮和创作,

重要分歧:1文学与政治,实践与观念的关系,周认为理论思想观念世界观是最重要的,胡冯,认为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具有决定意义。2.关于现实主义,周接受的是30年代苏联社会现实主义,从革命历史反映现实,表现革命远景和教育作用,胡则接承19世纪法俄文学批判生活的性质及五四思想启蒙的职责,精神奴役学说。3,创作主客观的关系,周是冷静客观关照的文学,胡适主客观融合的主观战斗精神,推崇揭示心灵搏斗受难式作品,拒绝肤浅的颂歌。攻击沙汀客观写实,沈从文朱光潜的审美距离和冷静美学4.关于当代文学的传统:胡更重视五四新文学传统以保卫五四传统作为文学理想和实践的中心问题,和西欧俄国19世界现实主义文学的继承关系,周在50年代已确立了毛思想正确阐释者和坚决贯彻者的形象。五四是讲话的发展源泉和最终目的,五四缺点没能和工农结合,这种阐释使讲话成为当代文学更直接真理性资源的目标。

第四章隐失的诗人和诗派

一 诗歌道路的选择

40年代后期,新诗现代化是普遍意识存在多种路向,要求诗和动荡现实生活的紧密关系,情感和语言上打破个人的狭窄范围,探索表达现代经验的有效诗歌艺术方式是诗界的主要潮流。40年代末到50年代前诗歌选择1,为当代新诗确立思想艺术规范2,对新诗历史重新整理评价确立了解放区诗歌和新诗革命诗歌在新诗史的主流地位。30年代郭等是新诗革命传统的代表主流,胡适,新月派,象征派现代派七月派,国统革命诗歌(1942年转变)是逆流

抒情主人公概念的创作主体,人民诗歌性质功能的规定衍生出两种诗体基本模式1.从主体体验情感的表达转移到客观功能生活的写实性诗2.政治抒情诗强调感情抒发的浪漫主义诗观,对主观抒情的矫正,象征现代派,神秘颓废形式主义的否定。在有关新诗发展方向和传统的选择上在1958年新诗道路讨论中被重新提出引发激烈的争辩。

三 普遍的艺术困境

政治对传统选择的主流窄化,诗人自我创作个性艺术经验和规范的冲突造成困境,部分老诗人(40年代初有重要作品发表者)——消失。郭沫若,臧克家,冯至,何其芳,艾青,田间

三 穆旦等诗人的命运

四 七月派诗人的遭遇

胡风  阿垅等被批判对抗题材决定论,强调了诗人的主观战斗精神的质量创作在创作中的重要性。

第五章诗歌体式和诗歌事件

一 写实倾向和叙事诗潮流

写实叙事倾向在5.60年代诗歌的表现1.40年代解放区叙事诗热潮异乎寻常的兴盛2.多数抒情短诗都有人物场景事件的框架,长篇叙事诗繁盛,50年代前期对少数民族民间抒情诗和叙事诗的整理搜集的小热潮

李季,闻捷,张志民是当代写实诗体的主要代表者,写作者在主体创造性受到极大限制,而民间诗歌的民俗和艺术形式的积累,又不能成为重要凭借的情况下所面临的重重矛盾(50年代要求对经济建设的表现)

闻捷:牧歌的笔调处理颂歌的主题,以抒情格调来叙事的艺术才能,1956《天山牧歌 (吐鲁番情歌 博斯腾湖畔 果子沟山谣)与新疆少数民族生活有关》50年代末《复仇的火焰》庞大的艺术结构,诗体小说。

二 青年诗人的艺术道路

四五十年代之交社会转折诗意的彩色,青年诗人涌现。作者大多军队服役,艺术经验借鉴五四以来一自由体诗为核心的新诗及西方浪漫主义,邵燕祥 李瑛 西南边疆诗群:公刘 白桦 顾工 高平 傅仇 周良沛 在西南边疆的作者创作水准高,题旨相似但自然景物和民族风情成为感情的背景或投影,民间诗歌丰富的比喻和表现方法,避免了肤浅描述和政治概念直白的演绎。

公刘:1955《卡挖山组诗 西蒙的早晨》健康的新歌唱受到赞美,1957《边地短歌 在北方》四部诗集,细致感觉,绮丽想象,清新的语言风格的特色。突出的建立在情感想象基础上的艺术概括能力,重视诗的整体构思,抒情角度转换的艺术趋向。1956《在北方》尝试南方北方结合呈现现象描述道哲思升华的结构,演化为诗体模式广泛运用,1957被打右派分子。新时期80:《为灵魂辩护 竹问 刑场》直面现实和问题表达迷信的造神运动民主与法制诗与政治社会思想问题的思考。坦诚的动人素质是的情感是痛苦的冷峻,以设问为核心的排比句式构成大哭大笑的的宣泄方式。部分诗复杂的思想和强烈的情感因奇特的想象成为独创性诗歌意象《家乡 皱纹 象形文字》

邵燕祥:1951《歌唱北京城》写实说唱的艺术形式,工厂,矿山和建设工地,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形象成为他强烈关注的对象。《到远方去 给同志们》两个诗集以自由诗的抒情方式,写沸腾的建设场景青春的献身热情,远方是确定地域,象征性中心意象。50年代中期浪漫诗情变化,新时期80:情感体验细致幽徽,长篇组诗《五十弦》对于人生情感的碎片有古典式的温婉和痛苦的诉说,80最初历史问题的取材倾向尖锐的论辩色彩,随后转向社会性主题与历史内涵交错的写作《我是谁 长城 走遍大地》等十三首抒情长诗,民族物质和精神的现代化追求的主题,正直秉性和维护思想感情独立的精神人格。

五六十年代政治社会对青年诗人构成产生变化50年代初的诗人活力衰减。

三 50年代诗歌事件

50年代诗歌事件:1.56——57年百花时代诗歌的变革及其受挫2.58——59年新民歌运动(1958年大跃进,大众文化的大规模群众性实践,民歌加古典的新诗发展基础论,忽视否定五四新诗传统的,大规模搜集民歌和写作新民歌的热潮主流,意味着工农大众的写作主体,艺术上民间歌诗谣谚为主要借鉴资源,写作方式转向公众集体参与的方式)和新诗道路讨论。

四 当代的政治抒情诗

50到70年代基本是政治诗,题材视角的政治化。政治抒情诗:五六十年代之交,邵燕祥《我爱我们的土地》郭小川《致青年公民》贺敬之《放声歌唱》,影响来源:1.新诗浪漫风格的诗风,力,宏伟的一脉。左联诗歌,抗战鼓动诗歌2.西方19世纪浪漫派诗人贴近现实政治主题,大众的猛烈感情的,楼梯式诗行节奏处理方式。

政治抒情诗:艺术形式观念演绎展开的结构方式,现实政治和社会问题的观点是规范的纲目,长诗,大量排比句渲染陈铺,节奏分明,声韵明朗,增强了政治动员感染力量。楼梯式创作融入古典对偶排比技巧,广场诗歌集体性的参与。是至文革期间重要组成部分。

贺敬之:作品两类1.格局较小,从民歌和古典诗歌取得借鉴,信天游形式发掘支持当代发展的精神力量《回延安 桂林山水歌》2.鸿篇巨制建立当代政治抒情诗的作用《放声歌唱 十年颂歌 雷锋之歌(时代精神公名象征意象的提纯上,发挥了诗歌特殊功能)》

郭小川:诗中自我解剖的抒情方式,思考评论生活的特征。《致青年公民》一组政治抒情诗,《一个和八个 望星空》》表达独特创见受到批判,60年代回到规范轨道。楼梯体,半格律体外,还试图融入古典诗词小令的词语,句式节奏,60年代以半格律的方式处理排比对偶,出现现代赋体的形式。

第六章 小说的题材和形态

一 现代小说家的当代境况

现代小说家在50年代的情况1,。40年代表现活跃有影响作品的小说家,或停止创作或移居境外,如矛盾,沈从文,张爱玲,徐区,钱钟书,废名,师陀2.部分一些小说家在取材艺术方法作品风格上改造适应新文学时代的需要。巴金朝鲜题材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1959 李大海1961》张天翼50年代前期《宝葫芦的秘密》无之前的风格,艾芜。。。。张天翼,沙汀。丁玲萧军路翎50年代受挫,周立波,欧阳山,周而复,赵树理,柳青,吴强创作活力的表现和无关政治取向本质的难题。

三 题材的分类和等级

题材问题关系到文学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真实程度,关系文学方向确立的重要因素。转移到新世界人物的论述。民族阶级的斗争与劳动生产成为压倒性的主题,工农群众成为主题表现对象,知识分子作为陪衬,为工农服务的文艺新方向,胡风等被批判反对写重要题材,创造正面人物的题材决定论。

五六十年代对题材的理解,角度方法基本相同1.题材严格分类,以阶级社会群体政治生活作为题材区分的根本性依据,社会生活空间,历史,现实生活题材。2.不同的题材分类被赋予不同的价值等级,与等级上的清楚排列紧密相关。派生出主要,次要题材,工农优于知识分子的生活形象,重大优于琐事,私人,现实政治任务革命运动优于历史,行动斗争的表现优于个人情感和内在心理的刻画(当代特有革命历史,农村,工业,知识分子,军事题材,强调特定领域的政治活动性质)主要集中在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题材。表现对象的选择,与对对象的观点,具有小说形态结构上的后果,涉及叙事观点,情节安排,语言方式,人物设计的影响制约了小说的总体风格。

三 当代小说的样式

五六十年代小说对长篇短篇的重视两极取向。

长篇:反映社会生活的规模和容量,时代的整体性被重视。题材上侧重表现历史,逝去的日子,50年代沉寂《铜墙铁壁 柳青 保卫延安 孙犁 风云初记 杜鹏程》50后期到60初,长篇小说的丰收期《55三里湾 赵树理 58 青春之歌 杨沫 63 李自成 姚雪垠》

短篇:迅速敏捷反映生活,对现实反映的快捷,对政治配合的及时成为时代主流体式,题材上关注现实,行进中的情境和世态。特定时代短篇小说作家的概念,赵树理,李准,马烽,王汶石,峻青,茹志娟等短篇是主要创作标志。讨论的整体相似点强调以小见大,部分暗示全体特点的特质和结构形态。表现生活整体和本质是文学总目标,表现时代先驱性的讨论推动重视剪裁构思,写横断面的潮流,特定小说创作群落,时段宣讲式和故事性通俗性的方面得到延续加强。留下了政治经济生活,社会意识文学思潮清晰的印记,慧心与匠心探索前驱的锐气。

四 类型单一化趋向

文学方向作品基调统一性的当代小说局限于题材的区分,形态的单一化。体现最积极的生活现象(英雄人物 先进事迹)正面评价小说处于肯定地位,写英雄典型,矛盾冲突涉及波澜起伏情节线索,在小说理论创作绝对地位,衡量作品价值的主要尺度。热烈宏伟的风格提倡。都市市民,心理剖苦闷,冷静观照写实,无主次的受到排挤。

1959——61对茹志娟小人物,平凡生活,雅致清新风格的批判。

第七章 农村题材小说

小说居创作主潮新文学小说传统的延续,农村小说艺术形态发展趋势1.表现现实斗争的强调,源于解放区的转变趋向,农村进行的政治活动和中心事件表现重心,弱化农村多元文化内涵的2.作家在立场观点情感表现对象的一致的深入核心,赵树理以农民自身感觉观点的描述基点,成为普遍依循的方向规范,趋同中存在差异,窄化了题材描述的视点,与乡土小说,沈, 吴,沙,骆保持距离。

南方取材(周立波 沙汀)北方(晋 陕 冀 豫)农村生活题材作品数量和评价高度占据当代农村小说的主流,延续解放区农村小说1.赵树理,马烽等作家,以本地人的思维在传统中发掘生命力的素质,艺术重视的是话本说书等宣讲,说话的本土资源 2,柳青,王汶石等作家富浪漫主义色彩更重视农村先进人物的塑造,概括时代精神和历史本质的雄心,以农村的外来者思维重视新价值观的灌输,借鉴西方和新文学中现实主义小说方法3.周立波 李准(依靠农村运动政策选取题材和确立主题,李双双小传 耕云记 ) 骆宾基 浩然等

二 赵树理和山西作家

四  柳青的创业史

柳青:1947 种谷记 1951 铜墙铁壁,史诗性《创业史》原计划四部,实际为两部加四章。第一部写互助组梁生宝的巩固和发展,第二部写试办农业合作社,通过村庄各阶段人物在运动中的行动思想和心理变化表现革命是如何进行的,作者对农民的历史境遇和心理情感的熟悉,1.反映农村生活的深刻程度,揭示生活潜流,潜在未充分暴露的心理动向和阶级冲突,历史深处挖掘矛盾的现实历史根源2.创造了相当艺术水平的人物,梁生宝是成就的主要标志,创业史夹叙夹议,人物口语化语言,叙述语言书面化(全知权威姿态诙谐幽默的评论)

60年代严家炎肯定两三老汉形象以传统现实主义的客观描绘,性格刻画,形象丰满作为衡量尺度,柳青反对。

第八章对历史的叙述

一 革命历史小说

革命历史创作大的分量和极重要位置,革命历史小说的历史有既定的性质,讲述的是中共发动领导的革命起源,和这一革命经历曲折过程之后最终走向胜利的故事。长篇《铜墙铁壁 铁道游击队 林海雪原 红旗谱 烈火金刚 红岩》短篇《山地回忆 孙犁 百合花 茹志娟 黎明的河边 峻青》

作者大都是事件情境的亲历者1.追忆光荣历史的愿望2.参与了革命叙事当代经典化进程。主要目的:对历史本质规范化叙述,为新社会政权的真理性作证明,以具象的方式推动对历史既定叙述的合法化,为处于社会转折期的民众提供生活思想的形态规范。该题材延伸各个领域。有差异的多种叙述形态:1.对历史整体史诗性的把握2.加入传奇的因素接近现代通俗小说的模式3.以现实处境产生的情绪,作为往事回忆的出发点和结构故事的基本线索。

二 史诗性的追求

史诗性是当代长篇的追求,也是达到思想高度的重要标尺(矛盾)在当代长篇中主要表现为:揭示历史本质的目标,在结构上的宏阔时空跨度与规模,重大历史事实对艺术虚构的加入,英雄典型的创造和英雄主义的基调。长篇《保卫延安 红日 红旗谱 红岩》一代风流为主题的《三家巷 苦斗》

杜鹏程:《保卫延安》是最早从史诗的角度评论的作品,取材于1947陕北延安故事,毛朱主动放弃延安到延安的收复。以对战争全局的把握来观照具体的局部性的故事各人物的活动,是作品的总体构思。高亢的情绪基调,单一的意识形态视角和单一缺乏变化的叙述方法,将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在虚构性艺术文本中作为艺术形象加以正面刻画。后来收到批判。

吴强:红日主旨在于对正义之师力量源泉的揭示回答胜利取得的根据,这是大多革命历史小说索要达到的目的,比《保卫延安》思想艺术的进展1.表现战争生活范围开阔,横向拓展的艺术构思2.人物创造上,人物性格丰富性的重要,维护性格阶级特征的前提下,加重了思想情感心理活动的笔墨,同一类型人物中赋予区别的对比性特征,坚持正面反面人物的对立结构基础上,对反面人物尽可能避免漫画化刻画。

梁斌:《红旗谱》欧阳山《三家巷 苦斗》是对于革命起源的叙述,通过对革命的参加者工农的生活心理动机的表现来实现,史诗性的概括被构思为多卷本,朱老忠严志和两家几代人的生活遭遇是各部的主线重大事件按时间顺序组织为各卷的中心情节,开头有独立成章的楔子,通过对朱老忠等的成长史来实现政党阶级意识和集体精神,朱老忠是当代人物塑造的重要收获。对革命农民和英雄性格在现代中国的发展规律的独特性的描述,作家寻找阶级斗争观念主题和乡村风俗传统文本的联结的民族气魄,地区民间语言的运用加强了小说的表现生活历史的连续性,缓和了观念主题阐释上的坚硬,紧张的程度。

三 《红岩》的写作方式

1961年出版,发行量最大的当代长篇小说,《红岩》署名作者罗广斌 杨益言,和刘德斌等是事件的亲历者,1966——61十年的成书过程,是当代文学组织生产的一次实践,在文革期间成为重要作品的主要生产方式,红岩作者是一群为同一意识形态目的而协作的书写者们的组合,以更分明强烈象征性更带人生哲理的方式,处理四五十年代历史转折黑暗与光明交替所赋予的种种含义。敌我全方位对比分明且有层次的,推向极致的描述。精神较量人生道路政治集团的论辩成为强化小说共产主义教科书性质的手段,这种设计规范极大影响六七十年代小说戏剧创作。

四 革命的另类记忆

短篇题材中峻青,王愿坚写作动机,记忆的搜寻方式性质共同点:强调创造幸福的过程艰苦和残酷,在这样的背景上刻画经历血与火考验的英雄。峻青:1954后,一组40年代胶东半岛及内战战争的短篇《黎明的河边 老水牛爷爷 党员登记表》战争年代生活环江的险恶残酷着力渲染,作品浪漫主义的素质(夸张渲染的语言风格,正面塑造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王愿坚:清晰简练,接近于故事形态的短篇《党费 七根火柴 三人行》30年代初苏区斗争和红军长征。

孙犁 茹志娟 刘真抒情性的作品传达更多个人经验另类的色彩。孙犁:抒情散文化的小说,纤丽的笔触和细腻的笔触,《荷花淀 芦花荡》50后短篇《吴召儿 山地回忆 小胜儿 正月》中篇《村歌 铁木前传》长篇《风云初记》驾驭功力欠缺,总体小说格局不大,平淡重复之处,一些短篇特色鲜明。对于农村阶级分化表达淳朴美真挚友情在时间中磨损变异的忧虑,回忆是结构框架情感的基调。战争革命的意义被表现为给存在于民间的生活信心,淳朴人性提供充分展示的典型环境。情感化的想象创造极致的生命形式(年轻女性)和人际关系,结构行文近于散文,艺术中心表现流贯于生活过程间的情绪和气质,明细恰切的描述及情感介入。

茹志娟:五六十年代短篇《高高的白杨树 静静的产院》集,取材1.50年代上海里弄及近郊农村的生活2.40年代的战争生活。1958代表作短篇《百合花》写出身农村的军队士兵与两个女性在激烈斗争间的情感关系1.50年代短篇艺术示范性成绩,注重构思和裁剪,故事发展与人物刻画的密切结合,结构的细致严密且富于节奏感2.通篇一气贯穿首尾灵活的前后呼应的手法3.规范性主题的成功表达上受到肯定,80年代后出于对政治性主题的疏离与厌弃,主题的阐释发生变化,《见记错了的故事 草原上的小路》被列入新时期小说最初收获作品中。

刘真 萧平以抒情性叙述方式来表现革命历史的短篇,

五 《青春之歌》及其讨论

杨沫长篇青春之歌描写知识分子在革命中的成长史,类似表现城市地下工作的作品中还有《小城春秋》。

杨沫:1958《青春之歌》仅次于林海雪原的畅销书,以作者30年代的生活作为写作重要素材的自叙传色彩的长篇,故事发生在1931年918到1935年129运动,社会政治风云和事变,构成人物生活道路选择的决定性因素。小说前半部完整,后部略松散,对林道静的情感心理刻画细致真切,场景描述传达特定时代地狱的气氛和特征。作品缺乏个性变化,长篇写作运用多种叙事手段的意识不很自觉。

在知识分子通过改造获得本质成为严重问题的五六十年代,青春之歌个体生命融合到工农为主题的革命中去,生命价值才能被证明的叙事,正是这部以知识分子为主人公的长篇获得肯定的原因。八九十年代《芳菲之歌 英华之歌》和青内容有联系,青春三部曲。

革命历史题材:姚雪垠《李自成》60年代一批历史题材短篇。李以历史辨证主义解剖封建社会和革命历史小说一起参与了对现代历史本质的揭示。李自成共五卷,1963一卷,1976,81二三卷,小说写出明清之际长篇呈现全景式的展开方式,社会图景笔墨触及从宫廷到民间,从都城到乡村等广泛的领域,小说注重表现复杂矛盾的社会阶级根源,把农民起义军与封建王朝的矛盾作为主要矛盾。评论界认为一切表现思想来源于20世纪工农红军的经验教训的总结。

第九章 当代的通俗小说

一 被压抑的小说

言情侠义侦探滑稽等通俗小说都是近现代都市的文化产物,主要以都市中具有初步阅读能力的市民阶层为对象,具有消遣娱乐的消费性,50年代后基本受到排斥的对待,50年代中期百花时代文学界对张恨水等的通俗小说作了有保留的重新肯定,表现了拓宽小说创造道路的意象。总体来看,通俗小说的文学样式在当代基本处于断裂消亡的境地。

二 寻求新的替代

赵树理宣讲试小说与解放区章回体小说(吕梁 新儿女)重视通俗性,旧小说章回体形式,运用接近日常口语的叙述语言,很强的行动故事性和传奇色彩。接受对象多为农村读者,40后期南方黄谷柳《虾球传》是左翼通俗小说争取市民读者肯定的尝试。

50后,赵树理实验评书体《登记 灵泉洞》《烈火金刚 借鉴评书 铁道 敌后 林海 吕梁》语言通俗故事性强,与传奇小说相近特征,革命英雄传奇,取代侦探小伙的惊险小说类型。

知侠:1954长篇《铁道游击队》传奇性的情节,笔法情节设计借鉴了侠义小说的表现方法,1958《敌后武工队 烈火金刚 萧飞的足智多谋神勇善战来去无踪的刻画融进传统武侠小说的因素,采用章回体评书形式,夹叙夹议,大段子,挽扣子》

曲波:《林海雪原》当代最重要影响大的革命英雄传奇,四次战斗依此构成小说的情节线索,革命英雄作品人民军队的共同特点各军事斗争的总趋势,独创性1.借鉴古典小说的结构和叙事方式的民族特色2.夸张神奇化赋予的故事人物传奇性,包括人物活动的环境的特征,故事情节的偶然,人物性格的烂漫色彩。

当时小说的艺术成规评价尺度来自经典现实主义,1,故事性强有吸引力,语言通俗群众化2,思想低性格单薄幼稚艰苦表现不够,反映出对这类小说暴露的尴尬和矛盾

三 都市小说与工业题材小说

当代表现现代都市生活经验的都市小说的受挫和断裂,对新感觉,海派的批判1.文化价值观上,近代都市是罪恶的深渊,道德社会腐败的场所,需要革命2.都市文学的消费娱乐的腐蚀性特征。对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的批判,都市旧小说的深刻疑惧加深。

当代城市的表现对象是工人的劳动和生活,以及工厂矿山建设工地的矛盾斗争,这一文学题材被严格限定为工业题材的创作。描述范围狭窄人物星界设置的公式化,五六十年代长篇《铁水奔流 五月的矿山 百年成钢》

周而复:长篇《上海的早晨》以资本家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小说,展示了50初期城市变革错综的轨迹,尤其是原先城市力量迅速边缘化过程中的复杂反应。

四 《三家巷》及其评价

欧阳山:总题为一代风流的五卷本长篇,《三江巷 苦斗》较为出色,都是有关革命起源过程的描述,不同是对重大历史事变的侧面描写角度,三家巷中几个家庭的日常生活和父辈,儿女之间复杂关系构成故事的基本线索,1,基于人情事理厉害等复杂纠葛的都市日常生活家庭关系,得到细致的描述2.人物创造上有着性格复杂的人物。

革命加恋爱的人物关系和情节类型,传统才子佳人言情小说的叙述方式和语言格调,60被批判言情小说在当代的合法性和可能性的问题。在确立表现对象叙述防守 语言风格上的犹豫,导致了小说结构上的内在矛盾。

第十章 在主流之外

一 非主流文学

50到70年代文学主张和文学创作的统一性是这个时期文学的总体面貌。非主流文学:本时期偏离或悖逆主流文学规范的主张和创作。思想艺术特征:对于既定观念的文学写作方向的怀疑,保护和重建质疑和批判现实的启蒙意识,解释想象世界山的人道主义。含义1.相对历史的概念2.,在高度一体化的语境里受压制的地位3.阶段性的状况,文革后性质超越左翼文学的趋势。

二 最初的异端

萧也牧:50初《我们夫妇之间 海河边上 锻炼》中短篇,《我们》的批判反映当代文学对日常生活表现和市民趣味的高度警惕性,延安文学进入城市后紧张脆弱的畸形心态。

路翎。。。

三 百花文学

1956和1957上半年,毛泽东1956年5月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发展科学文化的方针,给各个领域的强大变革推动和支持,文学界动摇突破僵化教条的现象,1956刘宾雁特写《在桥梁工地上》王蒙短篇《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其他干预生活的创作,以富于浪漫激情的青年知识者的叙述人身份来面熟他们所观察到的社会危机,一些作品中表达了对于前景的忧虑和英雄的悲剧。此后人民文学和各地文学刊物,发表思想艺术上的探索作品,取材主题新意或新的视点和表达方式。短篇《办公厅主任》特写《入党》话剧《同甘共苦》及相当繁荣的讽刺性杂文,上述作品由于时间的因素都是短篇创作,主要是四五十年代之交走上文学道路的青年作者,呈现两种趋向1.创作加强现实的干预性,更多负起揭发时弊关切社会缺陷的责任2.要求文学向艺术的回归,倾力社会政治的负累,被忽略的个人生活情感的开掘。

宗璞:《红豆》细致绵密,感伤属于20世纪现当代文学中革命与爱情的传统主题,小说包括对自己脆弱迷误的感情经历的反省,存在着叙事内部更复杂的内部矛盾,投身革命与个人感情生活小说中没有处理成一致的魅力。

上述创作1957夏受到反右派运动批判,创作上的逆流。

四 象征性叙述

60年代初,57年受挫的启蒙批判精神,对自由意志的抱怨,在一些作家那里故态复萌。由老作家的创作试验大都从历史故事,传说取材融入作家的现实评价。可以称之为象征性的或影射性的叙述。邓吴廖三人的杂感随笔,从古代正史稗史文人别集笔记或历史传说故事中撷取材料,阐发引申来议论现实范围广泛的现象问题。

此时期历史小说,历史剧陈翔鹤短篇《陶渊明写挽歌 广陵散》寄寓当代经历政治纷扰的感慨。冯至《白发生黑丝》黄秋耘《杜子美还家》孟超《李慧娘》受到批判。吴晗《海瑞罢官》文革中激烈批判。以上小说戏剧作品写正直者的仗义执言以道抗势却遭到迫害,报国无门的忧虑和感叹。文革主要攻击它微言暗讽,影射现实。

五 位置的置换

在文革前夕和文革中,大批主流当代作品受到批判,置于非主流位置,由于政治的变幻导致斗争目标的转变《保卫延安 刘志丹 红旗谱 青春之歌 红岩 山乡巨变 三家巷 上海的早晨》

第十一章 散文

一 当代散文的概念

50——70年代狭义散文即抒情性散文近似五四美文。广义散文,还包括叙事性文学意味的通讯报告(报告文学 特写)文艺性短论 杂文杂感。在50年代以报告为主要特征的叙事倾向的写作构成散文的主体。5.60年代散文特写并举连用。

50初纪实性通讯报告特写在散文创作中占绝对。取材1.大规模的建设景象2。朝鲜战争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依依惜别的深情》为代表作,真挚的情感,对典型情景的选择与提炼,以抒情性议论来提升事件意义。提高通讯报告早文学中的地位。1958,1963到文革前都是报告特写的高潮。郭小川《旱田不旱地》穆青《焦裕禄》对时代精神的创造

二 散文的复兴

56年和次年的一段时间里出现最初复兴现象,老舍《养花》叶圣陶《游了三个湖》沈从文《跑龙套》端木蕻良《传说》表现了作家回到个人性情生活体验上的努力,增强了个性化语言和表达方式。,57下半年遭遇挫折。60初散文另一次复兴,调整的中心是文学与政治关系,题材风格上提倡有限度的多样化。1961年散文年直接展示作家的性情和文体意识的散文。

散文成绩表现1.萨文作家成为实体性的概念,形成专业的作家群。杨朔刘白羽创作的转移,秦牧,巴金,冰心,吴伯萧。2,艺术个性的努力,从古典散文和五四散文小品艺术经验取得借鉴。集中于情景交融,意境营造,谋篇布局曲折有致,语言传神达意的锤炼,普遍的诗化追求技巧的经营雕琢,以精致化掩盖精神创造的缺陷。

三 主要散文作家

60年代复兴中,杨朔,秦牧,刘白羽成就子突出对当代散文艺术贡献突出,作品演化为创作的几种主要模式。

杨朔:50中期《香山的红叶》转向散文,《雪浪花 荔枝蜜 茶花赋》当代散文名篇到80,拿着当诗写是这个时期追求,诗意包括谋篇布局的精巧,锤炼字句的用心,诗意境的营造,象征化以小见大的思维感情方式,个人性取材和古典散文联系的弹性。

刘白羽:50后期报告文学散文写作《红玛瑙集》收入60特色作品,《日出 灯火 长江三日 樱花漫记》采用现实生活的场景和战争年代的记忆交织的构思模式。记叙事件也描绘场面,主要是宣泄激越的感情。60和吴伯萧对革命记忆的挖掘

秦牧:《古战场春晓 社稷坛抒情 土地 花城》重视知识点,语言叙述方式杂感与随笔的调和,清晰的观念框架和论证的逻辑线索,历史材料的串联组织。情感的融入材料组织的丰富联想,夹叙夹议的趣味。

散文诗创作:柯蓝 早霞短笛 郭风 叶笛集 山溪和海岛

四  杂文的命运

夏衍 废名论存疑 叶圣陶 老爷说的准没错 臧克家 六亲不认

徐懋庸:百花时代正兴,随后受到抵制。邓拓 吴晗 廖沫沙杂文宽容中庸的形态中寄托对现实生活缺陷的敏感关切,对教条思想秩序的质疑,塑造了叙述者正直的思想品格。

五 回忆录和史传文学

在50和革命历史小说以具象手段确立现代叙述权威。50侧重英雄 人物故事《把一切献给党 不死的王孝和》不久后成为有组织的活动,《志愿军英雄传 一日》56年丛书《星火燎原 红旗飘飘》纪实体叙事文,作者是亲历者,另外不被纳入正轨的叙述非革命历史和身份敏感的人物。

第十二章 话剧

一 话剧创作的概况

50后重视戏剧电影的传统得到继续,戏剧与政治社会生活的直接紧密联系的观念的加强。这个时期话剧教学创作演出强调及时呼应现实政治,深入工行农村和重视话剧剧院艺术的矛盾关系。剧院艺术表示的主要是西方古典和三四十年代的话剧创作《威尼斯商人 玩偶之家 上海屋檐下 雷雨日出 北京人 家》50茶馆是罕见的例外。革命历史题材50前期佳绩有,工业建设和工人斗争《在新事物面前》农村生活和斗争《春风传到诺敏河》革命历史和朝鲜战争话剧《战斗里成长》老舍 龙须沟 曹禺 明朗的天,百花期间出现题材和风格上有所开拓的剧作涉及题材的扩大揭露生活的阴暗面,表现矛盾冲突,话剧的讽刺和戏剧性价值《新局长到来之前》第四种剧本,58后大量作品乏善可陈,现实题材对当时的政治诉求在反应上的急迫,使他们呈现了图解政治概念和政策性条纹的特征。50末60初历史剧创作热潮 《关汉卿 蔡文姬 武则天》,63年开始至文革戏剧成为这一时期文艺样式的中心。承担政治激情的表达与政治运动有关联的样式。

5.60年达话剧创作的1.五四有建树的作家 曹禺老舍郭沫若等水准不一,表现现实生活的少,取材历史的较有水准2.参加革命战争的喜剧工作者和50青年作家,胡可,史超,陈其通,

二 老舍的茶馆

三 历史剧和历史剧讨论

郭沫若 田汉 曹禺。。。

当代历史剧的讨论涉及的是历史与现实文学的关系,一些剧作家对传统戏曲中的历史剧和神话戏加以现代改编,这种强调历史对于现实的配合以现实改造的历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是杨绍萱《新天河配》牛郎织女的传说改编表现朝鲜战争和保卫和平运动,批评者认为现实剧还是历史剧都必须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50末60初被批评的仍是比附现实演绎历史的方式,但在咀嚼历史与叙事等同,强调历史本质的库惯性上是一致的。

四 话剧的高潮

1963到文革前夕,包括话剧在内的戏剧创作和演出的高潮,在大写十三年的创作口号下,大都取材于50时代的生活。另有关亚非拉反帝反修运动的想象《刚果风雷 赤道战鼓》

上述话剧《年轻的一代 霓虹灯下的哨兵 千万不要忘记》这些话剧所讨论的是革命传统延续的问题,政治激进派认为规范社会生活的观念方式和行为方式,赋予和平年代环境以严重的阶级斗争性质,提升日常生活的政治含义,把个体的一切组织规范化。

第十三章 走向文革文学

一 1958年的文学运动

1958年文艺运动大跃进的文艺实践是走向文革文学的重要步骤,1958毛文艺主张1.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创作思想和艺术方法上突出浪漫主义(革命热情 远大理想)重视与行动的直接关系,强调厚今薄古,将民间文艺资源作为文艺创造的主要凭借。60调整的退却政策,1.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削弱模糊政治阶级规定性,防止政治的简单依附,有限度的承认自主性。2.提出现实主义深化和重视体现历史复杂性的中间人物的创造,文学的真实性。,靠拢原来的胡风,冯雪峰。

二 文学激进思潮和纪要

1962毛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口号,两次批示1.对50年代文艺界领导者严厉的指责2.64年6月批示文联和协会官僚作风,文革前三年涉及文艺批判理论方面主要针对邵荃麟写中间人物论,写真实现实主义深化等主张,对邓拓 燕山夜话 三家村札记 海瑞罢官的批判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直接关联,江青对京剧革命的介入,革命激进派在文艺界确立主导地位,标志是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和座谈会议纪要的制定。纪要和另外一些文章讲话全面阐述了进行文艺革命的纲领和策略。要求彻底搞掉资产阶级的黑线,指出要创造革命新文艺,题材上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艺术方法采取革命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结合的方法。《纪要》表达的是主张不断选择决裂以走向理想形态一体化的激进文化思潮,这种思潮的当代形态特征1.提出有关革命有关文学的纯粹尺度2.政治权利干预的暴力性质。出现规模空前,文艺经典颠覆重评的运动。

三 文学的存在方式

政治的直接美学化,政治——艺术结构,文本的生产传播批评就是一种政治行为,大多数作家艺术家在文革期间被边缘化迫害,后期也涌现了一批新作者,遵循着激进的思想艺术规范。1966年7月全国的文学刊物相继停刊,文学批评最流行的方法是组织写作小组,显示了发言的阶级政治集团性质,以加强权威地位。由写作班子控制文学批评的文章。诗散文小说的发表以个人署名方式为主,集体创作作为一种方向的到鼓励和提倡(大型戏剧 长篇小说等体裁),其中一种方式是 三结合(党的领导工农兵群众和专业文艺工作者),文革与域外的文化交流几乎停顿状态。将世界看成两极对立的观念,文学写作戏剧化倾向。类型化的人物,构造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台词式的政治词语。

四  文革文学的特征

1.公开出版物上发表的作品,激进派提倡扶持的作品 2。秘密或半秘密的创作,既地下文学

文革样板作品多是对五六十年代延安时期作品的改编移植,公开发表的小说诗戏剧,艺术经验主要来自五六十年代的主流文学,文学创作的观念论证式结构,文学写作思维过程:表现(直接映像)——概念(思想)——表象(新创造形象,即个别到一般到典型。形象思维直觉和体验等被看成神秘主义拒绝和清除。革命浪漫主义的强调修辞表现为象征方法的广泛运用(确定的公共象征取代生活细节具体的描述)结构方法人物安排规则三突出(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突出英雄人物突出中心人物)。戏剧对其他文学样式结构上表现为诗小说散文的场景化,小说中人物大都角色化(在冲突中有明确的地位和性格特征)人物间戏剧台词式的对白。

第十第四章 重新构造经典

一 创造样板的实验

样板大众化的词包含可供模仿复制的涵义。1963——67三年前的京剧现代戏的观摩演出的京剧革命赋予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伟大开端,江青的等对戏剧的改编利用,八个样板戏京剧《红灯记 智取威虎山 海港 沙家浜 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白毛女》交响乐沙家浜,72后出现新的演出本又有一批剧目被列入革命样板戏中,但质量不可避免的标准化模式化问题。样板戏演出70达到高潮,普及措施1.组织样板团到外省演出和观众的参与互动,达到政治宣教与艺术观赏的交融2.组织学习革命样板戏3.利用电影忠实的复制达到普及的目的4.出版书刊发行

京剧革命和样板戏权威地位主要由国家政治权利保证,这一派别对文艺经典创造权和阐释权的绝对垄断。74年公众的热情大大衰减

二 革命样板戏

样板戏是对已有剧目的修改或移植,移植成为样板创作的主要途径,也借鉴了外国和传统形式,因而样板戏与过去文艺的决裂的强调包含策略上的考虑。样板戏特征1.作家艺术家个性化的角色认定和自我想象被否定,文艺生产被纳入政治运作中。2,意义结构和艺术形态表现为政治乌托邦想象与大众艺术形式的结合,一面删除模糊政治理念的部分,一面利用传统文艺形式程式化特征在人物和人物关系的设计中将观念符号化。

三 小说样板的难题

小说,诗的创作更具个人性,文革前,金敬迈长篇《欧阳海之歌》曾当作样板看待,文革期间长篇《虹南作战史》

浩然:50中期牧歌式的表现京郊农村新气象的短篇。长篇《艳阳天》60激进力量有关社会结构的描述的体现,阶级力量的性质更加清晰,对立阵线分明,冲突尖锐激烈,阶级斗争渗入到生活的空隙,笼罩一切的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有特色的叙述语言,现实主义小说对生活细节的重视,有一定的丰富可读性。中篇《西沙儿女》典型图解式作品。

四 经典重构的宿命

政治观念需要艺术来形象的情感的表现,但审美和娱乐也会对政治产生削弱和消解的危险。因此文革样板实验实际陷入难以摆脱的困境

第十五章  分裂的文学世界

一 公开的诗界

72——75大多诗集是工农作者为配合政治运动的作品集《文化革命颂》,群众歌曲等将语录谱写成歌曲,直截了当极端的修辞方式。小靳庄诗歌——用快板顺口溜形式写的政治宣传韵文,诗歌创作与个体体验表达无关,僵硬政治象征语言对诗的侵入,使诗完全失去传达诗人语言和想象上的敏感的可能性。从郭小川50《投入火热的斗争》贺敬之60《雷锋之歌 西去列车的窗口》到70《理想之歌》形成当年青年人生道路和理想的诗歌系列。主题连贯政治抒情诗显示各个时期个体的理想被组织进国家意识形态的方式和轨迹。

72年后被停止写作的诗人少数发表诗作但乏善可陈,李瑛:大多写北方乡村和边疆深山林区士兵的日常生活。对景物色彩的敏感,语言叙述方式清晰柔和的因素。

二  小说创作的情况

文革期间短篇继续对当代生活快捷反映的传统。72到76长篇写当代现实省会占主流,其余为革命历史题材。集体创作占一定数量。《万年青 山川呼啸》符码化模式化倾向。高大的英雄形象,围绕的次要正面人物,阶级敌对力量对立面,设置各种问题人物,分属不同阶级的人物环绕中心事件展开冲突,结局是主要战胜敌对。象征修辞方式,叙述者全知的视角干预并控制事件,意识形态权威的粗暴声音。

三  地下的文学创作

地下文学:具有异端因素,写作和发表处于秘密半秘密的状态中,以手抄本方式在一定范围传播,有的以手稿形式保存,没有任何形式的发表,联结了80年代出现的重要文学现象。

诗史负载具有异端性质的情感和艺术经验的先锋性样式,1.如胡风 牛汉 绿原 蔡其矫 聂绀弩 昌耀 公刘 流沙河等,写作保存的特殊方式 2.上山下乡中的知情,有的形成群落的性质。60末70初一些年青的革命参与者对真实感情世界和精神价值的探求是写作的心理动机。北岛 舒婷 顾城 江河后来成为朦胧派中坚诗人,

白洋淀诗群:重要的诗歌写作群体,大部分出身于知识分子或干部家庭,69年先后在白洋淀插队落户,根子,多多,芒克,方含,林莽,宋海泉。河北山西知青北岛,江河,眼力,郑义,甘铁生,陈凯歌等与之联系。更倾向接受俄国诗人的抒情方式。手抄本小说,张扬长篇《第二次握手》十七年主流文学所确立的框架。文革后期中篇《波动 公开的情书 晚霞消失的时候》思想艺术不同程度超越正统的因素。

四 天安门诗歌

《天安门诗抄》:76年底四人帮被捕,童怀周将搜集保存的部分诗词抄写张贴于天安门广场,发出征集散失作品的倡议书。选出一千五百多篇编成天安门诗抄,以旧体诗词曲居多,新诗只一小部分。旧体诗词的现成格式可被套用或翻新的比喻典故,现成的句子,是精炼而隐晦表达政治观点和情绪的号选择。天安门诗歌是种政治表达,是文革间美学日常生活化和诗歌政治化的另一典型体现。

下编 80——90年代的文学

第十六章  文学新时期的想象

一 转折与文学的新时期

文革后的文学成为新时期文学,新时期文学的发生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另一次重大转折。新时期文学的转折表现为文艺激进派主要依靠政治体制暴力所开展的文化革命,也为政治体制的暴力所中断。对在文革及十七年中被批判攻击的文学观念和作家作品正名辩诬是建构新时期文学的最初步骤,五四多元共生和精神解放成为文学界创造新时期文学的知识想象的重要资源。新文学,文学复兴的分歧:1.坚持工农兵文学的正当性,确立主导地位2.复活非主流文学线索并建立人的解放启蒙文学的关联。转折主要的表现是强烈离弃左翼文学工农兵倾向。体现为不同思潮派别力量地位的错动关系的重组。

二 体制的修复和重建

文革结束后损毁的文学体制的修复重建成为建构新时期文学的首要任务,五四以来资深作家和十七年文学界的权利阶层仍是新的领导机构的人员构成。50年代复出作家也吸纳其中(艾青 丁玲 王蒙等)80年代时期出现的文化思想冲突文艺政策分歧表现在文学权利机构内部有了不同派别的存在。

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再次被强调,政治意识形态前提原则再次得到坚定的强调,写作批评的自由度有了增加。

80年代文学生产体制内部以及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论述,由单一到分散化的现象。

三 文学规范制度的调整

新时期政治文学体制对文学生产的控制,规范方式1.对越界的观点创作的批评(80年代批判运动控制在一定范围)2.对合乎规范作家作品加以褒奖(鲁奖:1986年设立以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先生命名的文学奖项,鲁迅文学奖旨在奖励优秀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文学作品翻译的等门类,推动中国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每两年为一届,第一届评奖对象为95——96年度)

四 80年代作家的构成

文革后出现类似四五十年代之交作家分化重组的现象,主要以社会需求读者选择的方式实现。

80年代作家主体1.50年代因政治或艺术原因受挫者的复出作家(艾青 汪曾祺 蔡其娇 牛汉 绿原)写真实干预生活,人道主义题材扩大的方法的探索等是建构新时期文学的历史财产。在伤痕文学作品的结构情绪多表现为封闭与完满2.知青作家,落差式的特殊境遇体验,部分获得对世界认知表达的新的视域和方法,在伤痕文学的表达中躁动和焦虑。韩少功 贾平凹 诗人 多多 食指 芒克,复出作家和知青作家的称谓可能模糊差别和逐渐明显的分化,概念的有效性和时间性。3.文革后进入中年写作活跃期的作家,张洁,冯骥才,古华,刘心武,高行健,4,80女作家大批出现,二次女作家高潮

80 中期后复出和部分知青作家创作活力明显衰减,印证统一的总体性观念。80后期新锐的探索和革新精神艺术风貌的年轻作家,莫言,刘索拉,残雪,马原,余华,苏童。第三代(新生代)诗歌写作:海子,西川,于坚,韩东等显示艺术品格的诗作,倾向将文学理解为个体对人的存在状况以及人与世界复杂关系的探索

五 文学著译的出版

文革文化的封锁开禁首先从被禁锢的革命文艺开始的,中外文学名著的翻译出版也逐渐放开。70末开始大规模译介西方文化思想现代文学作品的持久热潮,对新时期文学产生直接影响。80文化界的译介重点转移到20世纪西方文论和文学创作上面现代派文学成为关注的重点,引发1978到1982针对现代派文学的争论。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重要成果译介也受到文学界的热情关注,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的重评和出版对新时期的文学理论和创作也发生重要影响。在50——70年代被忽视贬义的作家流派的著作也开会大量印行。

第十七章 80年代文学概况

一 80年代文学过程

1979年是新时期文学的开端,《班主任 伤痕》对个体命运情感创伤的关注,启蒙观念和知识分子主体地位的提出等。

1985年前后为界,80年代文学分为两个阶段,80前期人道主义精神现代派文学是集中的关注点,文学理论和创作都对文革的批判反思有关,伤痕反思小说的潮流,复出诗人的归来的歌和青年一代朦胧诗创作。戏剧主要是与文革有关的社会问题剧。艺术观念方法深入的变革未受到关注,总体这个阶段文学的取材和主题主要指向社会政治层面,社会——政治的干预性质。有关向前看与暴露黑暗,朦胧诗,人道主义与异化,现代派文学等问题的争论。

80中期离开十七年话题范围和写作革新能量释放,创作理论批评创新出现高潮。1985成为作家批评家眼中的转变标志,出现与伤痕反思在艺术形态上不同的作品《冈底斯的诱惑 北京人 爸爸爸 山上的小屋》。文学寻根的寻根文学(民族文化的探寻),现代派文学(从西方现代文学获取灵感)两者产生于80中期,传统现代的思维框架并根源于走向世界文学的巨大压力。朦胧诗的反叛者进行各种先锋性试验,改变80前期诗歌面貌。

80中期回到延续了对文学在人的精神领域的独特地位关切,也表现了对人道主义精神为核心的启蒙精神的某种程度离异。注重社会政治问题传统的分裂,日常生活和世俗关注进入作家的视野。文学自觉,诗到语言为止的说法,探索语言和叙述可能性的先锋小说,日常生活写作,个人写作在诗歌小说文类中的涌动。文学批评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的区分和强调转向内部研究的主张,是文学回到自身吁求在批评理论上的表现。1985文艺学的方法年。

二 新时期文学的话语资源

80现代人道主义主体性等成为80年代新启蒙思潮的主要武器,是进行现实批判推动文学观念更新的最主要的话语资源。

70末到80末,人道主义思潮首先表现在伤痕文学的创作及评论上,知识界对其他人性异化问题展开持续探讨和争论。争论涉及如何理解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人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异化的问题。人道主义及其持有者获得更多的同情和支持。异化是最敏感带来麻烦的问题。文学主体论赋予主体超越具体时空无限可能性上引发激烈争论。

人道主义思潮是新时期文学的主潮,文明与愚昧的冲突时新时期文学的总主题。

三 文学历史的重写

重写在还历史本来面目的口号下以显著或悄然的方式进行,重新建构文学史书写的理论依据和评价标准,是历史重写最重要的工作。启蒙主义现代化成为取代阶级论的标准。1.革命文学左翼文学解放区文学和当代50——70年代文学失去主导位置2.发掘提升在当代忽视湮没的作家流派的热潮。80中后期新文学整体观 20世纪中国文学 重写文学史活动得到凝聚和加强,以走向世界文学文学现代化和回到文学自身作为目标和尺度。

中国当代现代派:世界文学,现代化纯文学的特质。诗歌囊括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的各种名目的概念,它经过新启蒙文化逻辑的转化成为反叛的依据。以非写实的方法来对抗僵化的现实主义文学陈规和语言并提供摆脱当代文学时间上滞后性和空间上的边缘性,以汇入世界文学的有效方案。但现代派否定左翼文学传统矫枉过正。

四 文学诸样式概况

八九十年代现代消费社会及诗歌自身问题导致诗歌边缘地位1.新诗合法性的问题2.内部分裂,活动圈子江湖化,80总体艺术状况是对浪漫主义抒情传统修正的潮流,世俗生活细节和叙述性语言成为时尚。

小说:京派倡导的散文化是解放这种僵化文体的最初凭借。现代派中象征意识流变形等方法,明清白话小说传统都是80艺术创新的依据。叙事与历史真实的复杂关系,虚构权利得到承认。

70末开始,中篇小说数量质量很大提高。中篇小说在对现实问题反映的速度和容量上是短篇长篇的过渡形态。长篇小说80有一定数量《芙蓉镇 沉重的翅膀 活动变人形 浮躁 古船 金牧场》,90高潮期

戏剧主要是话剧配合时势表现切近的社会政治问题发挥论辩和教谕的功能。但文学文本的性质在新时期衰退。戏剧危机问题1.戏剧功能的再认识,调整说教枪题材赶任务的模式2.戏剧观和艺术方法上的多样化。不仅肯定写实也承认写意象征(排除幻觉)的戏剧存在合理性及传统戏曲经验。高行健《绝对信号 车站 野人》探索性的作品,80戏剧革新对形式手法因素的倚重。

散文受到回归文学自身潮流,从戏剧化模式中解放摆脱杨朔式矫情诗意,存在散文概念窄化的趋势。是对散文范围无边和叙事性中心因素的矫正。报告文学高潮文革后不久和80末和杂文受到分离。

具体境遇中的历史提问清算记忆的书写几乎是80作家有意无意的选择,沉重紧张是经常在作品中的基调。无数问题观念,过多意象隐喻象征寓言。探索创新的强烈意识是80文学另一特征。滞后和边缘的尖锐感觉,不同思想艺术基点和不同层面上的文学探索多各种表现,表明文学界的激情活力和目标感,但个人和整体面临的压力而过分焦躁。持续的超越创新的压力给80文学带来潮流化特征。各种社团式的文学圈子大量出现和创作上一定阶段取材主题方法的趋近,及强调表现个体经验的个人化写作。

第十八章 归来者的诗

一 文革后的诗歌变革

诗歌复兴对诚实各真实性的吁求脱离对政治权利的依附,涉及诗人与政治和自主性问题。诗歌双重合法性的诘难1.相对于现代诗歌的羸弱2.相对于古典诗歌的羸弱

诗当时承担了表达社会情绪的职责受到战斗性表达人民心声层面的肯定。新诗潮先锋性诗歌群体:《今天》为核心思想观念和艺术方法上创新精神,处于思想解放运动的前沿位置。

政治抒情诗:50——70年代主要诗歌样式文革后设计对文革的批判,对老革命家的个弄表达重获解放的快感,对现代化的呼唤。新时期的调整1.强调对社会现实的干预和批判精神2.个人体验的加入3.对现实社会问题处理上超越的追求。80初集体出演是最后的告别。

80不同诗歌力量的分裂是诗界的重要现象。以朦胧诗的论争为开端。总体而言具有先锋探索意味的诗人和诗歌群体被排除于国家文学组织刊物之外,更多采用自办诗歌报刊自印诗集的方式存在。外国诗歌和三四十年代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置于首要位置作为激活诗创造的主要推动力。80偏离反叛的当代诗歌传统的新诗潮运动是表现自身引起关注的重要方式。

二 归来者的诗

归来的诗人:一种诗人现象及诗歌主题。50右派诗人艾青《归来的歌》  公刘 流沙河《归来》 昌耀 胡风集团中 牛汉 绿原 五六十年代辛迪 陈敬容 郑敏蔡其娇。将有关历史断裂和承续的感受融入个人生命形态中,自叙传的性质,以历史反思为核心的理性思辨倾向等。艾青。。。公刘。。。流沙河:80祖品对岁月伤感青春逝去的失落《情诗六首 梦西安 碟》记录杂遇难时的情感慰藉,委婉细密情感上渗合着苦涩凄清和甜蜜。《故园九咏》诙谐的谣曲体制以调侃自嘲的语调写贫贱夫妻的恩爱等。蔡其娇:当代重要诗人40《兵车在急雨中前进》等以自由体诗的体式,表达诗人的感受和情绪50歌颂新生活却缺乏个性的作品《南曲 红豆》唯美反现实受到批判。强调以全人类文化成果作为背景,题材诗歌想象方式和语言受西方浪漫派及古典诗歌影响,《波浪 哀痛 祈求》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感和政治意识。女性美和大自然的美是常涉及的诗歌主题,揭示人的情感活动常从自然中找到比喻和意象,对自然的描述中关注人活泼的生命。人道主义是贯穿诗歌的精神线索。

昌耀:倾心于贯穿不同历史时代的古老然而新鲜的命题对爱和生命的审视和吟咏。冷峻雄浑的诗行中流贯着英雄的血脉体现伟力额内在质感。强烈的悲剧性因素对生命的不安与关切有种来自心灵深处形而上的孤独感到80后期扩大加深。他的语言是充分散文化的拒绝格律的润饰内在的节奏,有意采用奇崛的词汇句式并将现代汉语与文言词语句式相交错形成突兀冲撞紧张的效果。意象构成1.高原历史传说神话2.实存的民族世俗生活和细节。在短诗以及长诗的局部上,倾心捕捉凝定某瞬间,以转化构造具有雕塑感的空间形象。

二 诗歌流派确认

七月诗派。。九叶派。。。。

第十九章 新诗潮

一 《今天》与朦胧诗

80年代,以青年诗人为主体崛起的新诗潮,采用非正式发表方式。标志自办刊物1978年12月创刊与北京,北岛芒克主编《今天》发表了食指,芒克,北岛,方含,舒婷。顾城,江河,杨炼,严厉文革期间和当时的作品,很多成为朦胧诗代表作,1979——80年间,具有新锐探索性的作品在各刊物占有显要位置。对以《今天》为代表的新诗潮的评价很快成为诗界的中心问题,诗人公刘理解同情的态度但更多需要引导,谢冕对不拘一格大胆吸收西方现代诗歌的表现方式,背离诗歌传统的诗人给予支持,以理想的五四精神作为标尺表达了营造自由艺术创造空气,支持多元并立创新的看法。1980下半年获得备受争议在福建省,却延续下来的命名朦胧诗,新诗潮的影响迅速扩大并确立了它在当代诗歌转折期的地位。

《今天》或朦胧诗成员在诗歌精神和探索意象上具有共同点1,诗歌写作上对个体精神价值的强调2,启蒙主义激情,突破当代诗歌语言想象模式的变革,形成冲击力提供动力和经验3,朦胧诗的朦胧晦涩语言的异质性,语言的叛逆拒绝与单一的符号系统的合作。

朦胧诗建构自身的秩序定义成员经典文本的确立多方面,与今天,地下文学的关系。80中期后朦胧诗记忆线索建构受到重视,发掘地下诗歌1.作品的搜集整理出版2.新诗潮历史脉络的清理和意义的阐释,食指和白洋淀诗群的重要性。

二 新生代或第三代诗

83后今天作为诗群不存在,朦胧诗新锐势头衰减(有限的革新被过渡挥霍,表现领域和语言拓展的空间)新诗潮多出生于60年代,纯文学纯诗的想象成为文学界创新力量的主要目标,新诗潮主要采取自办刊物方式为了突围利用一段时间掌握媒体制造大规模的断裂哗变的景观。新生代(第三代诗)采取组诗诗歌社团发表宣言的运动方式开展,集结地四川上海南京一带。新生代或第三代诗的称谓广泛使用。

他们文学社:1984冬创立于南京,韩东 于坚 吕德安 王寅 小君 丁当 朱朱来自不同城市地区诗歌风格互有差异,1995停刊共九期,回到诗歌本身回到个人,日常口语的重视的整体倾向总结,自身诗学基础和实践路向对当代诗歌的转变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一些重要作品抹杀想象重要作品抹杀想象与本质的界限,部分干净清晰具体额语言形态少见的风貌。韩东提出诗到语言为止。

80中期上海新生代关注城市人的生活与精神出境,诗艺上重视控制的古典主义趋向,孟浪,刘漫流,王寅,陈东东,诗社海上 大陆 撒娇派,海上诗群,作品知性色彩和矜持 的贵族气息,日常生活的荒诞人的孤独。死亡是常涉及的主题。怀旧作为逃离或自救的方式普遍出现在作品中。

1984后,四川新生代实验诗歌,现代史诗的写作:整体主义:石光远 杨远宏等。新传统主义:欧阳江河,廖亦武。倾向从南方的远古习俗神话传说取材,构成一个想象之中的作为他们精神形式的远古世界——新的现代神话。这些史诗鸿篇巨制,密集着各种典故,传说,语言运用上的怪异,艰涩和复杂。莽汉和非非 对文化的反叛与超越,捣乱破坏以至炸毁封闭式或假开放的文化心理结构为其宣言,反文化的姿态。万夏,马松等,李亚伟《中文系》,他们玩世不恭嘲讽姿态随意性口语化的语调的风格。非非主义,杨黎《冷风景 街景 高处》是前文化的还原即感觉意识语言获得原初的生存状态,现实指向是对既有知识思想逻辑价值语言的逃避,超越和拆解。

朦胧诗退朝后,新诗潮中心转向南方。80年代女性诗歌翟永明《女人 黑夜的意识》陆忆敏《美国妇女杂志》当代女性诗歌开端的标志性作品,后期女性诗歌热潮,突出特征是黑色以及与黑丝相关的语象被作了集束性的刻骨铭心近于夸张程度的使用。自白的叙述方式。

三 新诗潮的主要诗人(一)

食指:朦胧诗派,80——90年代被发掘,写作主要贡献在个体经验的发现的基础上,对当时诗歌语言系统的某种程度偏离。诗体形式和抒情方法语言象征意象的程式化,空洞化《相信未来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后期作品沉稳和更多哲理意味。关于孤独痛苦死亡的主题,以诗跨越精神死亡峡谷的信心、

芒克:自然的风格或诗人,率真任性的生活和写作态度,重视感兴的质朴,清新的语言和抒情风格,想象诗意上与大自然的接近和融合。

多多;白洋淀时期《无题 当人民从干酪上站起》社会政治的主题,1973《手艺》对语言与自我诗与世界关系的理解,对于处境怨恨锐利的突入,对生命痛苦的感知想象,语言上的激烈,桀骜不驯趋向构成是的基本素质。以机智的反讽来控制感情和词语的风暴。

北岛:七八十年代怀疑否定精神,虚幻的期盼,缺乏人性生活内容的拒绝,《回答》批判否定中再生之路的激情,沉重悲壮是此时诗的主调。抒情骨架,象征性意象密集并置产生的对比撞击,悖谬性情境表现复杂的精神内容和心理冲突,《另一种传说 空白 可疑之处》前期强烈的社会政治意识转移为对普遍人性问题的探索处理。意象情绪与观念之间单一的联结方式得以改变,语言情感也朝着简洁内敛的方向发展。

顾城:早期片断句子,记录对纷乱社会生活的反应。《远和近 弧线》朦胧晦涩的争论,《一代人》对未来的信心,80初童话诗人,浪漫主义诗观,诗和生活保持和现实的间隔,自我放逐,死亡成为后期诗歌的持续性主题悲剧意味。超现实的梦境想象方式,80中期《应世 内画 方舟》简单平易的词和句子。

舒婷:《致橡树》自我情感和心理过程的揭示的诗歌特色。通过内心的映照来辐射外部世界,捕捉生活现象所激起的情感反应,探索人与人的情感联系。对个体价值的尊重。情感心理冲突之一是历史责任构成的精神压力,女性忧伤需要呵护愿望的倾诉,对个体人生价值的追求。意象对来自生活地域的自然景物,修饰性的词语,大量假设让步转折句式。

今天诗人中杨炼和江河:新诗潮初始阶段,内涵含混的自我表现,《祖国啊祖国 纪念碑 遗嘱》表现时代和民族历史里史诗,介入历史的强烈愿望鲜明的社会政治视角,对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探寻,获得对现实问题和历史的认知。自由体的长诗或组诗是使用的基本体式。继承传统当代真挚抒情诗,英雄激情,理性思辨,铺陈排比的抒情方式。感知和抒情方式在浑厚中透出内在的单薄缺憾。

80初,江河,器材古代神话传说的组诗《太阳和他的反光》温情平静,80中期杨炼从古代神话传说古迹从史书典籍取材,体系性长诗《礼魂 西藏 逝者》表现对人类生存存在与自然的存在关系的理解,活跃的想象力,热烈辉煌的氛围节奏的营造,处理感觉观念情绪的综合能力。

梁小斌:《雪白的墙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文革历史的心理背景,少年身份叙说者迷失仍坚持追寻人生理想。

四 新诗潮的主要诗人(二)

韩东:初受朦胧诗影响,沉重的历史感作品,《你见过大海 山民 有关大雁塔》诗风转变,平淡,冷漠的陈述语调,词语的具体朴素清晰。反刻意的强调生活琐屑平庸的日常性的诗歌方式。

于坚:80新诗潮大学生诗派的主要成员,与韩东,丁当创办《他们》80——90写作1.80初以云南人文地理环境的高原诗《高山 作品57号》2。中期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口语化写作3.90注重语言作为存在现象的时期。处理人生世界,局外人的俯视视角,拒绝隐喻的主张回到日常生活,朴素直接的口语写作,重视语感的诗风《尚义街六号》,《感谢父亲 避雨之树 怀念之二》静观与激情 淡漠与痛苦 排斥意义和追寻意义的矛盾交织其间。90创新实验《对一只乌鸦的命名 啤酒瓶盖》实验性质在诗的本体层面上引发相异理解,评价的争论。他的写作显示了渺小平庸琐碎的个人生活细节的文化意义和用它建构诗歌空间的可能性。

海子:三百首抒情诗,长诗《土地 弥赛亚 遗址》一幕诗剧《太阳》幻想仪式剧《弑》名篇《亚洲铜 阿尔的太阳》83——84诗歌道路两个阶段1.抒情短诗,单纯简洁流畅,想象力丰沛,语词在浪漫梦幻中飞翔。少年的乡村生活经验在诗中构成一个质朴诗化的幻象世界,麦子村庄月亮天空少女桃花带有原型意味的意象是基本元素2.史诗大诗阶段,从抒情出发经过叙事到达史诗的转变,他结合了伟大生命的传记集范畴史以为构造因素,锤炼了从谣曲咒语到箴言律令的多种诗歌语体的写作经验。探求着激情与理性个人的体验与人类文化精神的结合,并集中到对真理永恒的思索,追问的焦点上。

第二十章 历史创伤的记忆

一 创伤记忆与历史反思

70末到80中期,对文革伤痕的揭发和反思是文学中心主题,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的类型概念,伤痕文学主要是中短篇小说,总体上都是文革亲历者讲述的创伤记忆,或以这种记忆为背景,文革的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以揭发文革造成的肉体灵魂伤害为主旨《伤痕 班主任》产生强烈反向,表达对个体生命的关切,揭露文革对青少年灵魂的扭曲造成精神的内伤,对文革中知识分子的正名重建启蒙者角色和主体性地位。伤痕主要内容1.知识分子国家官员受到迫害,受辱和抗争2.知青的命运,高昂的热情和献身的决心投入革命,却成为献身牺牲品。主要作品《班主任 伤痕 神圣的使命 高洁的轻松》

伤痕文学最初延续了延安文学以来有关写真实有关歌颂与暴露问题的争论,后来很快确立合法的地位。

伤痕文学是反思文学的源头,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深化,深化指的是超越暴露控诉的情感式宣泄,引入思考理性分析的成分,对伤痕的表达和历史责任的探究,纳入权利机构已经做出清理有关当代史叙述的轨道,反思文学揭示文革对现代化的阻滞和压抑,改革文学则面对伤痕和废墟呼唤城市乡村的现代化目标。

蒋子龙:改革题材,《乔厂长上任记》开风气呈现文学与社会生活的独特关系。《沉重的翅膀 龙种》,对文革伤痕直接描写整体性潮流1979——82间高潮后减弱。叙事方式,反思改革表现社会改革的小说归入问题小说的类型,围绕所提出的问题展开观念性结构,借助人物或叙述者议论当代社会政治人生问题,常以中心人物的生活道路连结新中国的重要社会政治事件,命运感具体可感的生活细节使观念框架得到程度化的化解,短篇《内奸 李顺大造物 月食》中篇《布礼 蝴蝶》长篇《芙蓉镇》

二 三部中篇小说

文革中诗歌是反思的主要样式,几个中短篇也是最初的反思性叙述的重要例证。

短篇《幸福大街十三号》中篇《波动(更多的艺术探索成分,由不同人物的第一人称叙述构成多层的独白,和公相似诉说是这个时间写作的重要动机,提供了更多的细节描述情感观念的表达也更有控制) 公开的情书(文革中大学毕业在山区农村劳动的青年之间半年时间里43封通信组成,思辨说理色彩和强烈的感情抒发是构成要素,对未明道路的充满浪漫激情的思考,辩论使这一抒情性作品弥漫着紧张焦躁的情绪) 晚霞消失的时候(有关历史含混性的思考对理性力量和人控制历史的信心的疑虑是最具争议性的)》

三部中篇对文革的现实批判从精神悲剧的角度展开,涉及知识青年人生道路的问题,为精神叛逆的合法性辩护,情书张扬超人式的精英主义,重视积极的丝线探索和社会行动。《波动》表达了悲观却也反抗悲观。《晚霞》提出宗教式的心灵完善,作为拯救和自赎的理想道路,超越80启蒙主义意识形态和乐观的历史进化论受到批判

三 复出作家的历史叙述

50年代写作遭遇挫折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思想阴影,王蒙,张贤亮,宗璞,高晓声,刘心武,李国文,张一弓,从维熙,复出后个人和社会的创伤记忆取材中心。

王蒙:70末复出,作品以小说为主,涉及散文随笔,新旧诗,创作谈,文学批评,古典文学研究。以文革和当代史为题材的作品《最宝贵的 表姐 布礼 蝴蝶 杂色 春之声 海的梦 相见时难》一定思想深度和艺术控制力,重视心灵现实,历史理念的思辨剖析的倾向。中篇《布礼》到斗气季节系列长篇,主要作品基本主题是知识个体与他所献身的理想社会之间无法摆脱的复杂缠绕关系,对理想失败的辩证观点。警惕提防对纯粹的精神理念的沉迷,质疑知识者的精英意识,又对精神旗帜的留恋,矛盾和复杂性构成小说的丰厚内涵。长篇《活动变人形》80重要独特,表现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中,启蒙之时分子身心的困窘处境,表现了执着的反省精神。人的隔膜和嫉恨展示的残酷和野蛮由一组女性人物来承担。艺术探索:80初《布礼 蝴蝶 春之声 夜的眼》写人物意识流动组诗情节木结构作品的叙事方式,流动倾泻的叙述方式,词语上变化和多样组合,不断展开的变化句式,对于夸张机智幽默才能的充分展示。不乏鲜活的细节和场面的刻画。

张贤亮:79年复出小说故事西北地区乡村,题材1.80年代农村工厂的经济改革《男人的风格 龙种》2.二十年苦难生活经历为素材的代表作《土牢情话 灵与肉 绿化树 习惯死亡》80小说突出贡献,细致逼真展示生活情境和人物复杂心理活动,自叙传色彩的小说,中心人物是被流放劳改的右派,被社会遗弃的读书人,动人的爱情故事成为作品重要结构因素,知识者的懦弱委琐与无私热烈的鲜明对比,结构模式和人物设计上传统因素,男性读书人叙事中以贬抑方式呈现的优越感,凭借知识以求闻达根深蒂固的欲望。

高晓声:79到84创作旺盛期,80初表现当代农民命运短篇《李顺大造屋 漏斗户主 陈奂生上城》人物的坎坷经历与当代各个时期的政治事件农村政策之间的关系是作品的基本结构方式,有关当代农民性格心理的文化矛盾描写有关国民性问题的思考。《钱包 绳子 飞磨》简单富于民间色彩的故事寓意生活哲理,小说语言质朴有韵味,叙述从容清晰,善于在叙述中提炼有表现力的细节,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节制的幽默对人物适度的嘲讽中蕴含着浓郁的温情。

刘心武:1977短篇《班主任 爱情的位置 醒来吧弟弟》提出文革在青少年心灵留下的内伤后遗症问题。80以人道主义的精神立场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状况和处境,80后期纪实小说形式《王府井万花筒》写北京市民的生活和文化心态对特定社会问题提出而解决,长篇《如意 钟鼓楼 风过耳》裕如的视角和笔墨描述特定风情习俗世态的背景市民社会生活图景的京味都市小说。90《一窗灯火》试图沟通雅俗界限的作品,自我设定引导大众。

四 知青小说的演变

知青出身的作家是80文学的重要支柱,知青文学的创作专指叙事体裁的创作小说或纪实性叙事作品,1.文革中的知识青年2.作品内容有关知青在文革的遭遇包括生活道路返城情况,70末到80 以知青生活为题材有韩少功 王安忆,梁晓声,李晓。知青文学带有自传色彩书写与国家社会政治紧密关联的个人经历,有超出表现个人命运的重要价值。知青小说在形态上并不热心以个体活动联结重大历史事件,较少对洞察历史和人生真谛的圆满自得,《大林莽 归去来》更多的惶恐,产生于寻求的不安和焦虑。

知青小说开始呈现出体验和阐释的多向性,更着重于对文革悲剧的感伤揭露,青春信念的被埋葬心灵受到的扭曲《伤痕》——《本次列车终点》时间空间的间隔新出现的物质精神上的困扰推动对已逝生活的重构,主题情感意向上转移的征兆。——叙述开始分化评价的分裂,或批判或对青春年华献身精神的珍藏。梁晓声:持续讲述在北大荒军垦农场知青生活的处境并坚决捍卫精神价值是八九十年代小说的核心内容《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今夜有暴风雨》持续坚持分明的道德立场,文体表现的是粗矿悲壮,偏爱营造情感高潮场面的浪漫戏剧风格。80年代张承志史铁生:从民间生活中提炼有生命力的人性品格,作为更新自我和社会的精神力量。王安忆:插队淮北的乡村生活小说长篇《69届初中生》冷静的态度写知青生活和上山下山运动。李晓:短篇小说叙述方式寄寓着对主人公现实心里行为的溯源,青年人性扭曲过程及后果,嘲讽调侃的喜剧方式处理悲剧世态,流露了浓重的宿命悲哀。后来,知青的回顾转化为成功者的怀旧,对昔日辉煌的构造,反思批判色彩消褪,陈凯歌:《龙血树》沉痛的自省基调,深切的人性关怀。

五 几位小说家的创作

韩少功:知青作家,文学寻根倡导者80反思短篇《西望茅草地 飞过蓝天》超越控诉揭露的普遍形态,对历史复杂性的体验思考。1985《文学的根》——《爸爸爸(滞重古朴的叙述语调,阴阳压抑的总体气氛,对衰败腐朽的种族的悲观) 女女女 归去来 火宅》对寻根主张的实践,生活细节的写实性描述与变形荒诞的方法,哲理性的寓意结合,展示静态封闭的楚湘地域的原始性文化和群体性格,《马桥词典》先锋色彩试验的成果,寻根思路的延伸和深入 《暗示》将叙述从发生的故事本身转向事情如何被感受思考,打破文体边界,融合文史哲要素。

阿城 :中篇《棋王 对朴素本源推重的生命意识,推重直觉体验的感知方式》代表作《树王 孩子王》遍地风流的一组短篇,政治和社会矛盾在作品中被淡化,从基本的生存活动 表现众生的生活,寻根表现我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理想的精神,作为人对世俗生活超爷的凭借,阿城小说重视文学民族传统的继承,略带幽默的白描的叙述方式,语言自然素朴不浅俗,重视人物事件直接呈现,避免感情过分外露,抑制叙述人的过分干预。

史铁生:初期小说《午餐半小时》暴露阴暗面文学的特征。1983《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自传体的叙述语调,赞美原始朴素动人的人性,看出生活的荒诞为精神找可靠的根据的写作驱动力,对普遍性生存,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个人精神历程探索的叙述而意义深远,小说浓重的哲理意味和宗教感,情节故事趋于淡化,思辨议论和语言成分构成主要因素,《命弱琴弦》温情而宿命的感伤,对于荒诞和宿命的抗争。90年代《我与地坛 务虚笔记》重要中短篇《奶奶的星星 山顶的传说 礼拜日》

张炜 :80早期小说写农村青年男女的浪漫情感 中篇《秋天的思索 愤怒 古船 九月寓言》对生活复杂性展示加强,开阔的历史背景中通过家族阶级矛盾交织的关系来展示山东半岛农村社会变革中政治经济伦理的冲突,代表长篇《古船 史诗性意图 九月寓言 浓重的抒情色彩和哲理内涵的诗化叙述方式》对现实的体验思索出发建构寓言象征世界的方式《我的田园 家族及散文随笔 忧愤的归途》表达强烈的对社会文化现实的批判立场,以理想主义的人文精神为基尺的呼唤大地的情怀。

张承志:小说有散文化的倾向和浪漫主义格调,82《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坚持在严峻的现实里发现理想的光彩《黑骏马 北方的河》新时期独特地位,重要作品对理想的捍卫追求牺牲的主旨,内蒙草原,西北和蒙古族回族的李四和现实为对象。80末歌颂回族牧民,宗教意绪的展开和突现,成为对抗现代金钱社会理想道德衰败的根据。《神示的诗篇》自发式写作方法,真挚情感铺陈,语言之流倾泻的整体叙述形态。长篇《心灵史》大量引述秘史将虚构与纪实结合,实现心灵最彻底的表达,主要的作品。

第二十一章 80年代中后期的小说(一)

一 文学的寻根

文学寻根事件:以文学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坛兴起一股文化寻根热潮,作家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突出特点是理论与创作并行,主要内容包括文化守成和文化反思两个方面,主要角色是知情作家。其中韩少功《文学的根》是这一文学运动的宣言,认为文学的根深置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我们的责任是释放现代观念的热能,重铸镀亮民族的自我。贾平凹1982起商州系列,李杭育葛江川小说系列,阿城《棋王 遍地风流》韩少功《爸爸爸》张炜《古船》

批判职责复古倾向,对批判性反思传统文化的回归,文学取材和主题意旨潜入原始的生活形态,忽略对现实社会人生问题和矛盾的揭示。支持者认为一现代意识来重新观照传统,寻找民族文化精神的本原性构成,能为民族精神的修复为现代化的进程提供可靠的根基。文学寻根作为一各事件或运动很快不存在但对于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的文学写作标新领域的转移审美空间的拓展,起到重要作用。

二  寻根与小说艺术形态

寻根的主张推动了文学表现领域的转移,出现偏离强烈政治意识形态性,现实批判政治历史反思的现象1.小说对于世俗日常生活相关的风俗,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加强传统生活方式的了解,表现这一生活方式在现代的变迁被重视,寻根倾向的小说在历史美学观上,整体面貌或个别文本都显得较复杂暧昧,大多倾向于将传统文化做出规范和不规范的区分延续新启蒙的批判立场。犹疑多元矛盾等的复杂性开始呈现。

小说意识探索上把对于生活情境细节的真实描述,与幻想象征寓言的因素糅合,创造一种独特的艺术情境。叙述变幻的技巧:以现在时和过去现在时的叙述来处理历史,在叙述者和故事人物,叙述时间和故事时间上构成复杂关系,强化小说的叙述意识。以现代意识来审察传统审美思维表达方法开发传统小说的艺术要素成为艺术创造更主要的追求,1.小说整体情调氛围营造的重视2小说语言或平淡节制简洁的方向倾斜,或直接融进文言词汇,句式,以丰富语言的内涵表现力增强小说语言的柔韧性3.章法结构叙事方式向古代小说取法的情况,唐人小说的功利性,宋人笔记清淡自然自有情致。汪曾祺 贾平凹 阿城都师法朴素节制清淡自然的一脉

三 风俗乡土小说

80年代阶级和政治运动作为社会文学结构中新的理解隐退。对一种更开阔的观察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城市发生解体调整变迁的视境写作,市井都市小说(邓友梅 陆文夫 冯骥才 刘心武),乡土乡情小说(高晓生 汪曾祺 贾平凹 张炜)等概念。地域因素得到重视,出现以地域作为尺度的描述方式出现(京味 津门 齐鲁文学小说)

80年代北京记忆的书写文学现象(90后上海记忆书写)传统与现代的冲突纠结在都市日常生活中(心理行为方式居所空间习俗风物的那个)独表现,人对于城市对于北京文化的体验,成为一批作家自觉关注的对象,出现京味文学的概念(京味由人与城间特有的精神联系中发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的文化意味,京味尤其是人对于文化的体验和感受方式)邓友每 刘心武 陈建功 汪曾祺 苏叔阳作品存在一种历史激烈错动中对城市悠久文化标识和精神失落的忧虑,带有浓厚挽歌式怀旧情调。北京地域方言,四合院的空间布局及其生活方式对旧时人物的兴趣,构成这个时期京味小说几个基本特征。90年代这一艺术形态创作继续,夜广岑长篇《采桑子》

邓友梅:文革后小说写北京内(中短篇那五和烟壶京味小说代表作,性格走向相异的八旗子弟,此类作品人物阶层广泛,性格言谈举止中蕴涵了社会文化变迁的刻痕,在处理社会风俗与故事人物描写之间形成有机结构的关系,对帝都文化揭发与神往的矛盾以温和的贪渎出现,小说提炼的京白语言,叙述从容不拖沓呆滞)和写京外(我们的军长 凉山月)的两套笔墨,创作取材于生活经历对应(参加八路军新四军,劳工,50后在老北京市民间)

陈建功:创作系列1.以感伤笔调写知青和知识分子遭遇《迷乱的星空 飘逝的花头巾》2.表现居住于小胡同大杂院里的北京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的创作标识,总体为谈天说地的作品《丹凤眼 找乐 放生》文化景观生活细节社会变迁中的市民心态得到细致刻画。80早期作品明显国民性批判的启蒙视角,后来传统在现代下的崩解,逐渐增强挽歌式的怀旧基调。

冯骥才:77年《义和拳 红灯照》1.反思文革是持续的创作主题,中短篇《雕花烟斗 铺花的歧路》写文革历史和人的悲剧性遭遇,揭示人性的扭曲,人与人的温情构成作品的底色2.津味小说(怪世奇谈)笔墨上溯至清末明初,发生在天津的闲杂人和稀奇事地道的天津味,部分作品取材文化遗迹,人物命运生活方式与此相关甚至是文化的化身,章回体天津方言俗语作为小说语言的主题。有重视通俗小说故事性和传奇色彩的融入,加强娱乐性的传奇因素,严肃的思想批判深度也为所追求《三寸金莲 神鞭 阴阳八卦》

陆文夫:五六十年代短篇,取材苏州工厂里巷,苏州市井风情城市文化体验在人物性格日常生活细节描写和语言运用体现,文革后理考伤痕写作阶段,扔执着于对当代历史的反思,被放置在城市文化与个人命运关联的背景中《小贩世家 井 围墙》中篇《美食家》代表作,叙述张弛有序的节奏,韵味的幽默语言。

四 几位小说家的创作

汪曾祺:丰厚的生活艺术储备独立姿态,表现熟悉的经过情感心智沉淀的记忆,80后创作发挥,不涉足长篇或全景式巨构,短篇大多取材高邮乡村和市镇的旧日生活,昆明,张家口坝上北京等各色人等形状。传神的细节刻画流动着为记忆过滤培育的情感,1.一部分感情忧伤《职业 幽冥钟》2.对命运苦味的自嘲《云致秋形状》,总体是乐观的情绪缺乏崇高悲壮美,追求和谐的整体艺术基调。对于市井平民下层读书人嘲讽却含同情。对乡镇民间生活的美和健康人性美的发现,

注重风俗民情的表现,减弱消除戏剧化设计使叙述呈现日常生活般的自然形态,继承40京派质疑戏剧化小说,提倡散文化小说的努力,在散文化随意轻便的叙述中,让情致寄托也自然融贯其间,文字简洁节制质朴,幽默和典雅。

莫言:1985《透明的红萝卜》感觉想象力丰富,86中篇《红高粱》及相关联故事背景人物连续关系中篇《红高粱系列》《球状闪电 爆炸 红蝗95《丰乳肥臀》》少见的乡村天地:狂躁混杂充满酒气和血色,有骁勇血性的人物,无所拘束的激情,高密东北乡,部分作品当代生活将笔伸向历史,充满野性火力土司啊很难过有关仙人生命的奔放,和传奇性经历的叙述中,隐含了对后代在生存上压抑,人性扭曲的伤感迷惘。小说感性化风格,天马行空不受拘束的叙述方式,描述中,心理的流动跳跃联想使叙述的角度和驱动力,大量的感官意象奔涌创造一个色彩斑斓的感觉世界。90内敛节制的方向演变,运用转化民间资源表现其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探索。

贾平凹:83年后有关山西商州地区农民生活变迁的小说,商州系列的《小月前本 鸡窝洼人家 商州 浮躁》等,对陕南山区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用心描写,有意识的为人物的活动和心理特征提供地域文化的依据和背景。经济改革改变传统社会秩序,乡村中新的悲欢离合持续开掘的主题。社会转折期悲剧人物占有重要位置,社会变迁引起的人生体味是长期关注的问题,

90初对真切人生体验的开放,抵拒了宏大单一主题的诱惑《废都》文体实现重要的转换,风格和艺术韵味力求对于明清白话小说艺术的吸纳,形成自然顺畅,含蓄简约富内在韵味的格调。

第二十二章 80年代中后期的小说(二)

一 文学创新与现代派文学

文革地下诗歌小说——80朦胧诗作品 王蒙 宗璞 李陀 高行健探索戏剧——个体心理意识的重视 意识流叙事 荒诞变形寓言的现代技法——80初西方现代派文学热潮

80中后期与现代派文学相关的先锋文学探索集中爆发形成潮流,文学边缘化趋势日益明显,文学探索调整,诗歌有第三代诗和实验诗歌,小说寻根,现代派小说,先锋小说的出现,变革以西方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现代派文学)作为主要参照系,转化为艺术经验的主要来源,摆脱政治追求文体意味和永恒生存命题成为当时探索趋向。

刘索拉:85《你别无选择》徐星《无主题变奏》残雪等展示非现实意象的中短篇,写背离主流社会青年以或愤世嫉俗或戏谑的叙述,来质疑当代基于某种价值标准之上的观念和行为规范,反现代性的非理性精神,荒诞变形形象化的抽象,走出文革的一代在现代化实践过程中追求人性自由精神和主体创造性的情绪历史。伪现代派的争论

二  先锋小说的实验

先锋小说:个人主体的寻求和历史意识的确立已淡薄,重视文体的自觉,小说的虚构性,叙述在小说方法上的意义。马原:84《拉萨河的女神》当代第一部将叙述置于重要地位的小说,叙述圈套,《冈底斯的诱惑 错误 虚构》以西藏的历史文化为背景 洪峰:86《奔丧》《》87《瀚海 极地之侧》不限于文体的实验,奔以反讽态度和叙述方法处理传统的悲剧性故事的颠覆性。

87年先锋小说写作潮流重要作品,马原《错误》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苏童《罂粟之家》

重视叙述的共通点,关心故事形式,把叙事本身看做审美对象,虚构与真实在作品中有意混淆,拼接并把构思写作过程直接写进作品,参与文本的构成。拓展了小说的表现力强化了作家对于个性化的感觉和体验的发掘,抑制平衡了80年代小说中自我膨胀的倾向。内在的意识形态含义,对于内容意义不同程度的解构,对于性欲望死亡暴力等主题的关注。有关社会历史人性的体验和记忆以另类隐秘的方式展开。八九十年代转折的历史语境中潮流退去

三 面向世俗的新写实

先锋之后,新写实小说:现实主义的回归,文学精神转移的体现,创作方法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人生现实,新的开放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种流派艺术特长。方方《风景》刘恒《狗日的粮食 伏羲伏羲》刘震云《塔铺 一地鸡毛 新兵连 单位》池莉《烦恼人生 不谈爱情》新写实小说代表作

新特征1.对典型化表现历史本质目标的舍弃,重视平庸琐碎的俗世化现实普通人现实的生存表现,艺术方法开放,还原生活的零度叙述方式。较少介入故事或叙述人议论或直接的情感价值评价。不作主观预设的呈现生活原始面貌。90后一些人转向历史。

四 几位小说家的创作

残雪:《山上的小屋 苍老的浮云公牛 黄泥街》等 小说将现实与梦幻混淆,叙述人以精神变异者的冷峻眼光和受害者的恐惧感,创造一个怪异的世界,这个世界更多诉诸个人的感觉记忆和潜在经验所触发的想象。《五香街》风格变化

苏童:1934《一九三四年的逃亡 罂粟之家》先锋小说,叙述人身份叙述视点转换的诡异,作品的神秘感先锋特征。古典的叙事性,在故事讲述的流畅可读,与叙事技巧的实验中寻找平衡。《妻妾成群》写实元素增强,大多取材历史且虚构化,意象的经营,女性人物细腻心理的表现,对旧时家族叙事忧伤颓败的情调和气息。流畅优雅的叙述风格

格非:《迷舟 褐色鸟群》晦涩难解,叙述怪圈的结构,空缺的小说关节,由于意义结论真相故事展开的逻辑隐匿,阻隔了阐释想象的路线,使故事扑朔迷离。此后写作对特定现实和历史情景更深切入持续思考历史,人的生存。 对传统小说叙事方式自觉吸纳。小说叙述人知识者的姿态,叙述方式上的沉思,理智性品质鲜明的特征《敌人边缘》

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 现实的一种 世事如烟 四月三日事件》对于暴力和死亡的精确而冷静的叙述 ,以局外人的观点和冷漠不动声色的叙述态构造背离与现实秩序逻辑的世界,90年代,长篇《活着 许三观卖血记》冷静朴素的基调的控制和节奏的调整,含而不露的幽默和温情,透过现实的混乱险恶丑陋从卑微的普通人的内心经历中发现生存简单朴素的理由的重心。

池莉: 《烦恼人生 不谈爱情 太阳出世》新写实三部曲90转向市民阅读趣味的都市言情小说

方方:中篇《风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对城市底层卑微残酷生存状况的表现复杂,独特的视角(叙述人为早夭儿童)和叙述语调(节制有弹性)包含的批判性,80末90初《行云流水 一唱三叹》写当代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困窘,冷静细致的叙述中,沉重无奈的情绪

刘恒: 不同题材类型娴熟的驾驭能力,农村故事都以洪水峪的山村为背景展开,另一类写都市城镇知识分子和市民生活,短篇《狗日的粮食》独特风格作品。《伏羲伏羲 白涡》对于人的生存条件和基本欲望连续的关注,人性扭曲变态和卑微化现象深刻的揭示。生存环境人物的行动和心理内容,有清晰丰厚的特定历史内涵和感性形态,细致从容的叙述,和内在与人物行为心理重大额恐惧和紧张构成对比。90中期后,精英的人文生活理想,让位给对平民生活哲理的发现和肯定。《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平民化的乐观主义,幽默解嘲式的自我开脱,第渗透着苦涩温暖的寻找。

刘震云:80《塔铺 一地鸡毛 单位 官场 官人》侧重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社会结构中人的悲剧性处境,对单位特殊机制及销蚀力量做了具有发现性质的描述,人性弱点和严密的社会权利机制构成严密的网,人在此环境中性格扭曲,小说冷静不露声色,冷峻批判立场的叙述方式,喜剧反讽的方式。对琐屑生活的讲述对哲理深度明显的追求。90表现乡村生活的长篇巨制没有较大反响。

第二十三章 女作家的小说

一 女作家和女性文学

五四及庐隐 冰心林徽因 苏雪林(启蒙思潮中表达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的诉求和个体的情感经验)三四十年代丁玲萧红 张爱玲————50至70年代杨沫 茹志娟 草民 刘真 ——8 90年代女性作家大量出现,作品数量和艺术质量水准高

女性文学:概念发生在80中期,将性别身份与创作联结的关联,女作家写作女性题材的前提下,对女性历史状况现实处境和生活经验的探索,以及语言和叙述风格上表现某种对的女性主体意识。纯净抒情细腻的文化想象。

女作家创作的矛盾:1.倾向淡化性别特征的表达方式2.对传统文化女性身份的重新发现与风格的接受促使超越性别的特征,追求普遍化的风格。

80女作家构成1.五六十年代成名杨绛 宗璞 茹志娟 郑敏 陈敬容 文革后创作活力 张洁 戴厚英(80长篇人啊人,人道主义立场反思当代政治对人性的压抑,表现当代知识分子的悲剧性遭遇 是80初人道主义争论的组成部分) 戴晴2.知青,王安忆 舒婷 张抗抗(《分界线》80 许多小说知青生活的背景《夏 北极光》女性生活位置和独立意识问题)张辛欣(80 小说女性问题的探讨和自我反思的主题有关《在同一地平线上 我们这个年纪的梦》青年知识女性人格独立事业抱负与女性传统义务间的冲突被提出,描写了现代女性矛盾的生活处境和心理矛盾,叙事方法不执意追求现代技巧,却灵活变化叙事人称和视点。) 铁凝 刘索拉 残雪 蒋子丹无上山下乡经验

80另一部分 方方 毕淑敏 徐晓斌 迟子建创作文学观念和方法与上述发生变化,80作品到90之交形成创作特色。陈染 林白 海男 徐坤90后创作被重视。

二 女作家的小说(一)

宗璞;80年代中短篇《弦上的梦 米家山水 蜗居 三生石》部分作品变形荒诞寓言等现代技法,表现文革中经受严酷摧残的知识者主体的奔溃失落以及身陷绝境仍顽强寻找重建的过程。取材多以大学校园为背景。90长篇《南渡记 东藏记》题材范围有了拓展,宗璞小说的构思布局和语言运用含蓄雅致清淡自然的韵味,

谌容; 75长篇《万年青》农村两条道路斗争1980《人到中年》新时期文学复兴标志之一,《永远是春天 太子村的秘密》追求表现社会深度,人物放置特定历史时代追溯命运渊源的艺术目标,从社会现象的分析中提炼社会问题的构思方法,问题意识构成她的创作特德,也限制涣散了丰富性和感受力。80中后期伤感抒情增加了荒诞滑稽色彩戏剧性成分。

张洁; 79《从森林里来的孩子》清新流丽的语调,早期《爱是不能忘记的 伤痕文学代表作品 祖母绿 方舟》体现女性意识,反映女性问题的作品,以女性为主人公,写感伤细腻刻骨铭心的爱情心理和单身女性所面临的社会处境问题,《沉重的翅膀 尾灯 他有什么病》把握表现时代生活的重大题材80中期作品色调从对诗意的追求转向反诗意,从浪漫抒情转向粗鄙化。90《只有一个太阳——一个关于浪漫的梦想》尖锐表现男性知识分子精神上的焦虑沮丧。

王安忆;多产作家,视野开阔,驾驭多种生活经验和文学题材,80初雯雯系列,自我书写阶段。知青回城矛盾苦恼《本次列车终点》85寻根实践《小鲍庄 大刘庄》性题材《小诚之恋 荒山之恋 锦绣谷之恋》小说中女性意识表现在对两性微妙关系的支配关系,男女在欲望本能和社会权利间的挣扎,以及人的自然属性欲望对人的命运制约力量的探寻和揭示,对女性自主问题上视点和处理方式冷静旁观,她是少数以写作而不是对写作超越性目的的热恋的作家。

铁凝; 长篇《玫瑰门》展现女性历史命运的厚重之作,小说平实而传统,写实的笔法,写当代生活中的生活矛盾,女性的宁静,恬淡与充盈的描写抒情因素,

迟子建;取材黑龙江漠河,散文式的优美,朴素的叙述,作品中体现的人生态度。《秧歌 东坊》叙述故事渗透对善良隐忍宽厚的亲人的爱意,对脆弱却从容的大自然生命的领悟的温暖和安定感。

三 女作家的小说(二)

出生于60,90出现与中后期掀起女性文学热潮。林白 陈染 徐小斌 徐坤 蒋子丹 海男 须兰鲜明深刻的性别经验1.清晰的观察世界的女性视点2.对女性自我成长过程中生命经验,身体欲望独白,自传式的书写。

林白:南方热带小镇的生活和童年经验作品主要构成元素,80末90初《同心爱者不能分手 子弹穿过苹果》对色彩温度气味感觉细腻,对女性心理尖锐诡异的敏感,以女性独白语调描述孤立与平庸杂乱的社会生活中的女性形象94《一个人的战争》代表作,凸显女性个人的刻骨铭心的记忆方式,有关性体验和身体感受的描写

徐小斌:90主要《迷幻花园 双鱼星座》小说故事和人物心理内容带有神秘色彩,以一个可读性的故事包裹着关于命运生命和文化思考成为常见的结构方式

第二十四章 散文

一 八九十年代散文

60年代散文写作模式:以表现时代精神的目标的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的主题和结构趋向,刻意追求散文的诗化和对意境的营造,杨朔,刘白羽等。泛化的概念包括叙事形态的报告文学和议论性杂文

80年代散文:回到个人体验日常事态和心绪,个人生活情绪心境的书写语言的个性特征的追求,窄化概念的趋势,抒情 艺术 美文等名称的重新提出,散文与别的体裁因素渗透交融形成的混生性文体的命名如汪曾祺 小说的散文化或散文化小说,郭风 柯蓝诗的内涵又容纳诗意散文细节,化合了诗的表现手段和散文的描述手段的某些特征的某些特征的抒情性文学体裁,的散文诗。

80年代散文变革略显平淡,总体创作回应延续二三十年代书写个人生活体验和内心感受的流脉,但文章语言结构受当代制约的痕迹。

90散文热,二三十年代写日常生活闲适情调的散文小品被发掘,周作人 林语堂 梁实秋 张爱玲 钱钟书引导90散文写作方向,思想美学倾向各异,作品风格更具个性。如闲适表现为与世俗化的认同倾向,是对物质消费文化的呼应,不似30与世俗保持距离对抗的文化姿态。

90散文文体新趋向:规范性强调的声音减弱,宽泛平易多样为更多人接受,学者散文加重了散文的思想知识品味和文化分量,随笔成为散文的主体,从个人经验出发引入关于文化和人生哲理的思考作品,被称为文化散文或大散文,

二 老作家的散文

散文提供个人真切个人性的表达,少历史本质和典型性的压力,老一辈的作家直接讲述个人的经历体验思考。

八九十年代老作家散文随笔,主要有巴金:《随想录》杨绛《干校六记》萧乾《北京城杂忆》丁玲《牛棚小品》90季羡林《牛棚杂记》五六十年代80后出版的《沈从文家书》

巴金:1978——1986《随想录》150篇随笔,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对历史的反思多痛失亲友的追忆,自我的拷问,不认同思想言论的批判,质朴直白的讲述。文字朴实,技术流畅。

孙犁:五六十年代《津门小集》他的散文个人经历体验为题材,以类型典型化编写而警示后人。笔墨平淡古朴耐人寻味,对往事故人回忆中流露人生无常的感慨和饱经忧患的残破意识,化绚烂为平淡,超然平静眼光看待人生悲喜,隐藏自我感情与平淡中

杨绛:《干校六记》个人亲历亲闻的琐碎之事,《将饮茶》回忆亲人往事的出色部分,文字简约含蓄,语气温婉,对历史事件距离感,平静审视的态度。笔触专注于大时代事件中的小插曲。

三 抒情 艺术散文

抒情 艺术散文,美文:强调自我表现和重视抒情性的倾向,将个性心灵的抒写表达放在首要位置,提倡语言篇章结构上的美文素质

周涛(80新边塞诗的提倡和实践者,80中期散文,描述西部边陲的自然人文景观抒发在这天地的情思为主要内容 思路开阔,语句密集情感充沛对边疆自然山水的描述,赞美勇猛强健野性生命力。长篇散文《游牧长城 伊利秋天札记》议论抒情和叙事于一体) 贾平凹 王英琦 赵丽宏 唐敏 苏叶 李佩芝散文突出,

女性散文:细微中发现诗意,对自我心理情绪的蜜柑捕捉中,营造细腻的感性情调。王英琦:取材开阔,以自我体验生活领悟为核心,超越性人生存方式精神世界的思考 唐敏:《女孩子的花》温婉而细腻的感受传达。

小说家和诗人的散文:张洁:80《挖荠菜 拣麦穗》对失落的爱纯洁温情的感伤怀念 贾平凹:早期《月季 一棵桃树》单纯诗意境界80中期《商州初录》转向风土人情,其后闲适风格描述当代世态人情90追求虚静境界与简洁古朴文风的互为表里 汪曾祺:《塔上随笔 浦桥集》回忆追故旧念的文字,从容简朴文字真切深情。小说家的散文或抒情性或直接表达理念或主张,语言运用篇章结构上更留心。

80后期诗人随笔。西川《让蒙面人说话》王小妮 王家新 北岛

四 学者的散文随笔

学者散文:八九十年代散文的重要现象,从事人文或社会科学研究者学者创作了融会学者的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的文章,自我表达或关注现实的形式较自由的写作散文形态。代表作家金克木:80以来大量散文随笔,主要是思想文化随笔,读书札记文化漫谈,文献考订等宽泛内容。针对特定议题生发开融进丰富的知识,思维活跃充满智慧又诙谐从容的文风,谈论问题足额书针对性的散文小品学术化,散文随笔朴素干净

张中行:80始《负暄琐话》以30前期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旧人旧事随笔,以诗与史的笔法传达闲散温暖的情趣,人事的各种掌故的熟知,品评指点透出理趣和淡雅的文化品位。

余秋雨:《文化苦旅》将文史知识与情思,历史踪迹追寻与现实问题思考,将人历史自然交融的构思,格局独创一格。语言追求文雅,行文直抒胸臆,讲究思绪情感对史实文化知识的引领与贯穿。

第二十五章 90年代的文学状况

一 90年代的文学环境

90市场经济内化为文学的实体性内容。文学的整体格局,不同文学形态的关系,文学生产流通评价方式,作家的存在方式等明显的变化。

90年代文化突出表现是被称为大众文化的通俗流行文化(以大众娱乐节目和电视连续剧为主要内容的电视蓬勃发展,时尚消闲性的报纸杂志,书籍的大量涌现)借助大众传媒的迅速崛起。成为主要的文化需求对象,成为主流文化中的显要组成部分。文学领域主要是为了满足窥秘猎奇感官刺激时尚需求欲望的作品(小说通俗故事纪实性文学)大批涌现,大众文化生产了自身典型特征产品,在颠覆笑容其他文化精神产品释放巨大能量。媒介和文化市场竭力放大引导的主要是对于禁忌私密苦难欲望等感官式消费以构造90年代文学图景

二 文学界的分化

80对现代化整体的理想主义文化氛围。90看待大众文化,在知识分子的精神价值和社会功能上思想态度发生分化。

90文化论争1:93——95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核心围绕知识分子的精神价值和社会功能问题展开。2.90中后期新左派和新自由主义的分歧,集中在看待解决中国现实社会问题,知识分子与现实文化如何实践。分化更体现在文本中,在语言意象叙事方式问题格调中的到更深刻的表露。

三 文学的总体状况

文学潮流的淡化是90年代文学现象之一,在一个逐渐失去单一主题的社会,对世界和文学的理解更多元,市场选择和需求,历史的反省对潮流的趋势削弱。90年代诗歌边缘化最突出,长篇小说(此时期文学成就和特征的主要引例对象,作家文学成熟的标志,长时间专注作品创作,就更广泛复杂的问题作出表达,融入更丰厚深入思考和体验)和散文表现突出。

90批评的理论化重要征象,在文本阐释基础上的理论创作,由80对欧美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引进有关系,文化研究的兴起,是文学批评另一重要现象,关注文学产品的商品性质,文学生产传播接受的体制,市场运作方式的那个问题是文化研究着力的一个方面。批判的分析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性,揭示其在民间大众的等正义性面目下实施的暴力也是文化研究的主题。90先锋探索逐渐式微。

90文化意识和文学内容中,上个十年进化论式的乐观情绪的削弱,犹豫困惑冷静反省颓废基调的凸显,世俗现象,都市日常生活人的欲望代替重要社会问题成为取材关注点。与五六十年代史诗性和80处 政治反思相比90历史重视表达抒情诗式的个人经验的新历史小说。90后期有关50至70历史书籍包括纪实性回忆录的出版,十七年小说《红旗谱 林海雪原 红岩》红色经典的命名,与50——70未能发表的一起构成世纪末反观历史要求中各异的呼应。

八九十年代生存的精神问题,90现实批判的趋向,作家有知青生活80年代确立自己艺术个性和文学地位《我与地坛 马桥词典》人的生存意义与价值的形而上的得到强化。

90年代诗人小说家个人经验获得特别的含义,脱离了制约社会思考的意识形态,将未被同质化的个体经验作为观察表达的主要依据,也指历史个人化。诗歌历史个人化和只为个人写作的提出,小说方面个人经历和体验片断式感受组织小说。陈染林白自传体小说,亲历者的身份切入新状态新体验小说

90年代,文学对现实社会问题,对现代都市物化生活和农村的现实景况的表现新特点,被现实主义理论和方法整合,取材和内涵:1。继续整体性的意识形态经验,表现现实政治经济社会的错综复杂矛盾,达到虚构性的弥合发展主义的现代化目标与传统社会主义政治遗产间的裂痕。2.着力表现都市层出不穷的新现象,都市消费性生活市民的生活趣味,及体制外的人和事。

第二十六章 90年代的诗

一 90年代诗歌概况

90年代诗歌边缘化,无法满足大众消费需求,对抗现实批判性功能的预期,写作和于都圈子化现象更突出。

90年代诗歌如何处理复杂化的经验,向历史讲话的能力是不断提出的问题,80抗争宣言的诗人身份自我形象,与诗的叙述人之间的浪漫主义式重合的情景,90诗歌向着诗人的个性个人经验收缩的诗歌,个人化是重要的诗歌征象,对复杂现实经验和个人感受的容纳,推动语言形式技巧上的包容性和开放性的探索。自我叙述式的关键词描述90诗歌大面积艺术特征。

综合性刊物对诗歌的热情日减,90前期诗歌思想艺术探索调整上,民刊重要的支持作用展现活力的诗歌实绩,个人自印诗集成为普遍现象,网络诗歌的兴起,诗歌朗诵与歌舞声光结合构成大众娱乐一部分。

二 诗歌事件与活跃诗人

按代际方法分90活跃诗人1,老一辈诗人活力开拓,牛汉 昌耀 蔡其娇2.80确立风格新诗潮诗人,翟永明 于坚 西川 陈东东 李亚伟 欧阳江河 柏桦3,80发表90确立个性 张曙光 孙文波 藏棣 90中期年轻诗人以小型民刊作为聚合联结的方式,接受朦胧诗第三代诗90诗歌艺术经验,偏移包括制度化的艺术观念方法诗歌的运动方式,策略性写作,对自身诗歌技艺的调整反省。北岛 多多 萧开愚 张枣90重要组成移居海外

90重要的诗歌事件,1.诗人之死引人关注这些现象蕴涵呈示的形而上意义层面,追寻可能性的转化,在与中心话语的距离中探索生存,新感受性,开发文化批判功能的探索中心点。2.90后期新诗潮内部以知识分子写作(书斋间的固守)和民间写作(边缘处的狂欢)的营垒划分形态呈现的论争。

三 几位诗人的创作

西川: 80作品古典主义特征描述自然农业爱情愿望的诗篇重视抒情的纯净性和语言节奏的形式感,《体验 起风 在哈尔盖仰望星空对超验,无法驾驭的隐秘兴趣与敬畏。《致敬 厄运 芳名 近景与远景》从唯美气质到包容复杂异质性成分的综合技艺的转变,从体验出发借助冥想回忆虚构穿越来表现带有哲理意味的思考诗歌方式继续与延伸 。对基本文化价值的坚守,博学多识对想象力的支持,叙述者先知身份姿态的突出

王家新: 80初朦胧诗风影响80中期《中国画 组诗 醒悟》禅道意味捕捉微妙情境,营造冥想气氛。

欧阳江河:84——84长诗《悬棺》庞杂晦涩,90初提出中年特征和知识分子立场问题,将写作建立在稳固的智慧与学识的基座上,在现代诗的理解上强调词与物的异质性,对现实的编织中探索当代人的生存处境。陈东东:清澈明净的诗歌追求,早期《远离 雨中的马》蕴涵古典诗歌的韵味,梦幻追忆唯美。明净中的迷恋,诗的想象描述具体细致,节奏音乐性。90 现实情景的关注,异质成分的加入和形成的冲突。匆促急骤。 

第二十七章 90年代的小说

一 长篇小说的兴盛

90年代长篇历史题材占据分量,二月河帝王系列《康熙大帝 雍正大帝》唐浩明《曾国潘》凌力《少年天子》刘斯奋《白门柳》长篇家族题材,对中国现代历史变迁作全景式的史诗性描述。家族小说竭力融入政治经济党派宗教文化欲望等复杂交错的因素《白鹿原 九月寓言 茶人三部曲》90中期长篇社会问题热潮的现实主义冲击波。现实主义的召回实现了文学界对文学贴近生活和读者的预期。其他《许三观卖血记 一个人的战争 白鹿原 长恨歌 马桥词典》,长篇在90取得明显进展。

1993长篇收获《白鹿原 废都(90前期人文精神论证的重要部分)》的陕军东征,

陈忠实:《白鹿原》将对个人家族村庄的经历命运的讲述放置在现代史的广阔背景中,联结重要的历史事件,探索回答历史变迁的因由和轨迹,乡村名族命运的问题。与儒家文化传统相关的宗族制度组训相约祠堂祭拜耕读传家的书院等构成小说展开日常生活的基本内容,直面了以传统文化支撑的个人家族村落在现代观念制度的保卫冲击下出现破裂与溃败的命运的揭示,

阿来: 1998《尘埃落定》川藏间的康巴地区臧明在现代的生活变迁,题材传奇新异现代文类的特质。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方法,傻瓜儿子边缘的自觉意识,表现游离于中心的观察体验和情感,排斥和悲剧结局寓意人类基本事物事物的涣散逝去,对特殊诡异的风情习俗展示,词语句式轻灵不浅薄由细节刻画营造境界,激情表达上的控制力,魔幻色彩的感兴厚度。

二 小说创作与文化事件

90小说这个时期复杂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冲突的症候,王朔小说的争议,女性私人写作,废都 白鹿原,王小波评价,现实主义冲击波,马桥词典事件。

王朔:1988年后作品挑战性的冲击,《动物凶猛》出色,个人化的历史叙述倾向的显示,挑战文革的统一书写拓宽这一题材的表现空间。顽主是中心形象和作品主角,叙事人显示的姿态。对主体意识的抗拒,在世俗情境中展开,调侃嬉笑怒骂基调的语言,争议是道德精神倾向上的选择,文本内在混杂性,对主流意识的颠覆却留恋,转型期特征的写作姿态。

王小波:和王小波至四十90 重要文化事件,指向文学创作和有关知识分子的身份道路责任时尚问题,价值在于想象文体语言抗拒流行模式的原创性,带有先锋意味的创造,背向现存文化体制与观念大众和流行文化,《黄金时代 革命时期的爱情》处理文革历史和文革经验,不同于荒诞辩证式的方式,而是呈现了更具个人性的被合法陈述所掩盖的生存体验。他不断强调的是智慧创造思维的乐趣,游戏与公正的游戏规则,是文本自身的欣悦与颠覆,严肃文学的态度。

现实主义冲击波(主旋律小说):90中期刘醒龙谈歌关仁山何申小说的效应,后扩大至90后期大量以现实主义方法表现当前乡镇工厂城市的现实生活接触经济生活为核心的社会矛盾的小说早文学界产生影响。平民情感的叙事冲动,叙述现实生活从中短篇至长篇,题材乡镇社会结构的激烈变动,还以全景式书写90经济政治改革过程中的问题与冲突,另一方面对于官场遍及社会各个角落的腐败现象的揭发和抨击,反腐小说的概念。《分享艰难 支书 大厂 大法官》

强调的是文本与现实关系的同一性,现实感等同于贴近生活。与十七年一样采用全知叙事,矛盾最终解决的封闭式结构。正剧的庄严感一致的美学规格,适度的悲剧色彩加强阅读感情的宣泄,抚慰的效果。主旋律小说担负表达主流意识的形态,长篇依靠曲折复杂的叙事结构感情化的方式完成对现实秩序合理化的论争,对现实矛盾做出想象性的解决。

《马桥词典》事件:尝试打通文史哲将故事随笔议论考证释义风俗调查加以综合的方式,不仅评价存在巨大分歧,更由于媒体渲染付诸法律诉讼的方式。

90小说叙事探索的趋向1.跨文体写作,形成一种类乎百科全书式的风貌2.向纪实方面靠拢,或对生活现象的描述上叙述者尽力退出的那种自然主义姿态。

三 90年代的小说家

90小说家代际划分1.90重要作品发表,阿来,阎连科,鬼子,何顿,陈忠实2.60后出生90开始写作,90写作多元的取向,女性写作:林白 陈染 徐坤个人写作私人写作。现实主义冲击波的推动,召回革新传统现实主义的艺术态度。

晚生代新生代断裂的姿态(林白 毕飞宇 陈染 徐坤 何顿强调写作的个人性),80从事诗歌写作,大学教育,边缘性和非制度化生活方式和文化身份定位,强调个人的直接经验写作意义。取材上现代都市生活的物化现实,都市体制外的边缘人行为欲望的关注点。个人体验和日常生活状态的捕捉。上升到主要位置。

阎连科:创作题材包括军旅生活古典开封文化风情为对象的历史题材小说。97代表作《年月日 日光流年(乡土底层的生存状况)》苦难极度化突出渲染对惨烈情节设计的偏爱,对时代焦灼悲愤情绪和所有承担的责任感,《受活》暴露式的情节被放置在荒诞性的叙事框架中,悲喜杂糅的风格,叙述增加了柔韧的成分,赋予现实感极强的故事以寓言化隐匿和伸展的空间。

毕飞宇:短篇《哺乳期的女人 青衣 玉米》取材家乡地区的城镇生活,对当代人现代生活意义的探询内在的意蕴。先锋的中庸姿态,通俗小说人物情节元素的加入改造赋予新色彩。,江南温润,迷茫的情调。

搜索文档或关键词

考研笔记

最新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版)现当代文学文学考研笔记 最全名词解释 作家、代表作品分析

2019-01-09 36页 用App查看

教育幼儿教师的店 

关注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

第一个十年(1917——1927)

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八事

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

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

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

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

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梅光迪,胡先骕,吴宓。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学术文化的进步依赖少数精英分子,反对的社会变革,站到时代主潮的对立面去了。稳健的文化抉择。基本点是否定文化与文化转型的突变形式,否定革命的逻辑的。

鲁迅《估学横》,批驳。

文学革命实绩:1。白话文的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与新文学社团的风气,思想大解放局面。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的成果。

意义:文学观念:否定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倾向于反映人生,时代的积极文学思想。

文学内容: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觉醒的时代精神。

语言和形式:摈除文言文和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吸收运用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世界文学发展的联结,民族特色,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

新文学社团的建立,标示:新文学运动从少数先驱者破坏旧文学,转为大批文学生力军建设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北京。周作人,郑振铎,(矛盾)沈雁冰,王统照,(叶圣陶)叶绍钧等12人。

会刊:《小说月报》。      文学研究会丛书。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做“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现实主义的一派。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

创造社:1921年6月。日本东京。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田汉等。

《创造》《创造周刊》《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

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忠实表现作者“内心的要求”,强调创作的“直觉”与“灵感”,文学美感,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革命”,侧重自我表现,浓重的抒情色彩。

初期创作:郭沫若《女神》,郁达夫小说,田汉戏剧。

以1925年五卅为界

后期:“表同情于无产阶级”

新月社:1923年,北京。 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

由此产生新月诗派:1926年4月,徐志摩《晨报》开辟《诗镌》(代表刊物)

宣称:要把创格的新诗当做一件认真的事情做。倾向于自由主义,前期新月派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语丝社,浅草社,湖畔诗社。

胡适与周作人的理论贡献。

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1.理性精神的显现。

2.感伤情调的流行

3.是个性化的追求。

4.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第二个十年(1928——1937.6)

进入第二个十年的标志:1928年1月,全部共产党员作家太阳社创办了《太阳》月刊,蒋光慈,钱杏屯。+创造社新成员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文化批判》创刊。《创造月刊》突变。在上海共同倡导“革命文学”。

同年3月,胡适,徐志摩,梁实秋为核心的《新月》月刊创刊。“独立的原则”“健康的原则”“尊严的原则”。

此时期显著特征:1,五四时期的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文学主潮政治化。

2,革命文学运动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运用,决定此后面貌。

3.左翼文学兴发,多种倾向文学互竞,丰富30年代文学创作。

基本线索:国民党建立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提出“三民主义文艺”口号。发动“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文艺月刊》《民国日报》《觉悟》《前锋周报》《前锋月刊》

决定面貌的是(基本历史线索):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左翼文学运动)及其文学+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运动(政治和文艺上倾向不同,分化)。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同盟军:自由主义: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所保留,不以反对现行制度为目的。

民主主义:对现实社会制度批判。

革命文学论争:背景:1.现实政治的推进。

2,作家的思想自身的发展。

3,国际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的影响。

创造社和太阳社VS五四时期已成名的作家,鲁迅,矛盾等

文学的工具论。对五四文学的全盘否定VS文艺揭示和认识生活的现实主义观点。

革命文学的倡导者主要观点:1.上层建筑随经济基础变化而变化,革命文学是历史的内在发展。

2、阶级社会里一切文学都有阶级性,无产阶级文学功利性要求。

3、以“农工大众为我们的对象”

4.作家要确定无产阶级立场与世界观。

左联:1930年3月。上海。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是文学与政治兼有的社团

常务委员:冯乃超,鲁迅,田汉等七人。成立大会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讲话。

刊物《拓荒者》《萌芽月刊》《北斗》《文学周报》《文学导报》《文学》

工作: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翻译,介绍,研究。

加强与世界文学,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创作方法的革新,新的现实主义的推行。

从苏联引进“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意义:1.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无产阶级文学)

2.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了对中国文学运动的领导权,组织领导,把革命文学的发展纳入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主义轨道。

3.分散的文学团体统一于左翼。革命的文学队伍。

文艺思想对立:

马克思主义VS自由主义

决定于:政治斗争尖锐。

特点:论争始终集中于文学的外部表现上,对内在的语言,形式等不深入。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为主潮,自由主义文艺思潮起补充作用。

自由主义作家:梁实秋,朱光潜,沈从文。“为艺术而艺术”“超脱现实”原则。

这两种文艺思潮的论争贯穿30年代。较重要的是:

左翼作家VS“新月派”

新月派(梁实秋)观点:人性论。(永恒的人性的文学,以人性的普遍存在论反对阶级论)

天才论。(一切文明是少数天才的创造,文明与资本主义制度联系,优胜劣败的定律注定反文明的无产阶级被文明征服)

革命文学等是五四时期浪漫主义的延续和发展,左翼文学“伤感的革命主义”“浅薄的人道主义”

评价:保守倾向和贵族色彩,但也看到主流派的公式化,概念化弊病。

左翼与自由就“性灵文学”的论争:

论语派:1932年,林语堂,《论语》《人间世》《宇宙风》,标榜“性灵文学”

特色:1.对内面灵魂的封闭性的自我审视与表现,绝对排斥自我以外事物。

2.强调人的性灵,自然本性流露,文艺摆脱社会约束,回到自然。

左翼VS京派

京派:30年代,北方作家群,朱光潜,沈从文。

《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为阵地。

特点: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

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三大派别:左翼,京派,海派。

共同时代文学的特征:1.文学创作题材规模开拓,表现角度开掘。

2.文学形式为叙事,心理刻画艺术得到重视与发展。

3.个人风格,民族风格与时代审美特征的形成几乎同时。

第二个十年历史特点:广阔的社会历史内容,对民族灵魂开掘的历史深度,从历史潮流中吸取战斗激情和力的美。是中国现代文学日趋成熟的标志。

第三个十年(1937.7——1949.9)

特点:1.文学与战争救亡发生紧密联系。(最显著)

2.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学。

3.孤岛文学

战士形成的地缘政治文化,对文学的制约。分为: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上海“孤岛”

抗战初期:昂扬激愤的英雄主义,救亡。

文协: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武汉。

名誉理事:周恩来,孙科,陈立夫。

老舍主持文协日常工作。理事中无鲁迅。

会刊:《抗战文艺》

口号:“文章下乡,文章入伍”

具体:文学创作共同的爱国主义主题和思想追求。

报告文学和通讯热门,诗歌向广场艺术方向发展。

各种大众化的文艺形式唱主角。

标志着:30年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自由主义文学,国名党民族主义文学汇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包括国共两党作家在内的大联合。

相持阶段:沉静下来,正视战争残酷,现实腐败,沉郁苦闷,对战争,民族前途的忧虑。

重新认识民族,自己,寻找民族振兴的出路。

具体:1.爱国主义主题的扩展与深入,题材纵深立体开拓,多样化趋向。

面对现实,总结历史。面向自己(财主底儿女们,路翎)

2.长篇小说,多幕剧,长篇叙事诗,抒情诗。(财主。。,霜叶红似二月花,四世同堂)

3.主题集中:黑暗的诅咒,对腐朽现实政治的否定+知识分子的自我内省,历史总结。

解放区:民族形式的革新与大众化,创作基调明朗,朴素。对新社会新制度的赞美+人民斗争生活的热情描绘。翻身解放成新人。形成新评书体,新章回体小说,民歌体叙事诗,新喜剧。

评论:优:作家与农民互相吸收,引起自身质变。农民从新文学中得到现代文明,新文化,促进觉醒。农民觉悟带来文艺创作热潮,中国民族传统文艺复兴,推动新文学发展。

缺:某些传统文化道德中的封建性因素。文学发展的片面性。忽视了文学自身的艺术规律,轻视知识分子,放松艺术形式手法现代化,忽视高雅优美部分,单向突进。

“孤岛”文学:1937年上海沦陷,作家留在上海租界继续创作,配合抗日救亡运动。

戏剧最活跃 “上海剧艺社” 《夜上海》

沦陷区文学:(七七事变后,东北+华北沦陷区)

乡土文学。雅文学和俗文学在对立中接近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2年座谈会上。正式发表于1943年《解放日报》

内容:党如何领导文艺,文艺的“外部关系”问题,

核心命题:革命文艺“为群众”及“如何为群众”。

根本的,原则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首先为工农兵服务”“工农兵方向”

如何为群众:世界观和思想感情的改造。大众化。

文艺源于生活,比生活更高。

文学思潮,论争:

1.关于“民族形式”问题 

2..关于“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关系”

3.现实主义与“主观”问题

胡风:主观战斗精神。三大支柱:到处都有生活,精神奴役创伤。“民粹主义底死尸”复活。

小说

第一个十年:

1.五四小说取得文学正宗地位:

从文学边缘地位向中心移动:原因:梁启超“小说界革命”,出版传播手段进步。

五四革命给小说现代化的契机:原因:阅读群体扩大,西洋小说的引入。

2.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

问题小说:问题产生的原因:五四塑造了“思考的一代”,受到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作品的直接刺激。

代表作家:冰心,王统照,庐隐,许地山,叶圣陶。

叶圣陶:从问起步迅速转为写实派,《潘先生在难中》,诚实,细腻,摆脱了问的幼稚。典型的灰色人物,暴露色彩中内蕴的讽刺喜剧手法。“不动声色”的讽刺。

人生派写实小说:主要由文学研究会的乡土小说作家群组成+叶圣陶。王鲁彦《柚子》集,彭家煌《怂恿》集成就最大。

乡土小说: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

主要作家作品:王鲁彦《菊英的出嫁》“冥婚”。彭家煌《怂恿》《活鬼》。台静农《地之子》。许钦文《疯妇》

意义:题材和视野的扩展,艺术表现手法的转换。

3.“自叙传”抒情小说: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

作者多集中于创造社。

郁达夫。《沉沦》。

其小说特点:性的苦闷,生的苦闷,客观上反映伦理道德。

独特的题材:城外留学生中青年人青春期的性心理。

独特的人物:多情,得不到感情的孤独的游子,“自悲症”患者,麻痹自我,缩小自我的孤独者。

独特的表现形态:“心理情绪”模式,主观抒情,感性为主。

“自叙传”小说特点:1.抒情性(主观抒情)

2.自传性(以创作者为艺术中心)

3.自我暴露(侧重表现创作者心境)

4.创作者,叙述者和作品主人公的统一性(三位一体)

第二个十年:

上一时期的写实小说和抒情小说流派——1.以左联为核心的左翼

2.远离文学党派性和商业性的“京派”

3.接近读者市场的“海派”

原因:政治和商业对小说的介入。

1.“左联”和左翼小说

左联:造成革命现实主义的小说。

其准备期间的小说代表:蒋光慈。

其中一支:以矛盾为首,沙汀,吴组缃,叶紫——社会剖析小说。

还有:太阳社,创造社中的。

共同特点:自觉运用文学为革命呐喊,在变革年代里以热情写出“思想大于艺术”的,具有重大社会效果的作品。

柔石:《为奴隶的母亲》:典妻,春宝娘。悲剧性:对自身命运的习以为常,欲有所动,无处表述。

《二月》:对中国知识分子思考的结晶。萧涧秋。强大的封建主义习惯势力面前,个人奋斗,人道主义理想的碰壁。

丁玲:五四后第二代善写女性并始终保持女性立场的作家。第一个革命女作家姿态。

20年代末期:

处女作:《梦珂》,1927

《在黑暗中》《自杀日记》《一个女人》三个集子

主要描写:新一代青年女性性爱的苦闷。

女子“新”在:1.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新思想影响,逃离封建家庭,有家难回的漂泊者。

2.个性解放,爱情至上。

3.崇尚自由,博爱等源自西方的思想,充满憧憬,心地善良。

《莎菲女士的日记》莎菲: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的知识女性。

(自我感伤小说)      执拗的寻觅人生意义而无出路

鄙视世俗又感到要沉入纵情声色

重感情爱幻想,狂想

反抗带有病态但仍是反抗。

知识分子时代病的反映。

三十年代左联时期

《一九三O年春上海》知识分子从个人主义走向集体主义。

开始试写表现工农大众的作品。

代表作《水》农民觉醒,反抗的群像描写。突破了“革命加恋爱”的模式,题材意义标志着左联文学的转变。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正确的表现了农村的阶级关系,写出了生活的复杂性。结构匠心独具,十分严谨。

张天翼:讽刺小说家《包氏父子》

蒋牧良:《雷》

沙汀:《法律外的航线》《代理县长》《凶手》《兽道》《在祠堂里》

吴组缃:《西柳集》

叶紫:《丰收》

艾芜:《南行记》

萧红:中国诗化小说精品(首创)

处女作:《王阿嫂之死》

成名作:《生死场》 北中国农村的生活的沉滞,闭塞,造成的对民族活力的窒息。

这一方浸润着血污的黑土,是人轮回的“生死场”

讽刺长篇《马伯乐》

代表作:《呼兰河传》北方小城镇的单调的美丽,人民的善良与愚昧。传统的落后文化对人的戕害,中国社会滞后的发展,生与死,空间的永存,时间的永动的生命体验。精神被扭曲,人性被毒害的呼兰河人,还写了农民的抗争与觉醒。有着回环复沓的感觉,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没有强烈的矛盾冲突,只是一个个片段诗化的链接。

其作品:1。直面惨淡的人生,继承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的主题。艺术的沙漠,有隔阂和沙漠,没有光和热。

2.具有诗的体裁与散文的风韵。

3.结构散漫,但非散乱,有一根情感的主线索。

4.信马由缰的方式。

5.强烈的抒情色彩。自我抒情,心无城府,超越审美观念。

2.京派小说与其他独立作家的小说

京派:代表作家作品:废名《桥》《莫须有先生传》,

芦焚(师陀)《谷》,杨振声,萧乾

汪曾祺《受戒》

萧乾:第一篇小说《蚕》

《篱下》:借用儿童眼光看世界,清澈中透出酸楚,寄人篱下,世态炎凉,返璞归真。

《栗子》:把爱国情怀与男女恋爱交织。强烈的政治情怀超越京派。

代表长篇《梦之谷》:自叙传长篇。感伤的诗。

李劼人:“人生派”的延续

《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以四川为背景,描写出自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后二十年间广阔的社会图画。宏伟的构架和深广度。——“大河小说”

海派: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的畸形繁荣产物。

初期特点:1.新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

2.过渡性的描写都市

3.提出“都市男女”这一海派常写常新的主题

4.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

张资平,叶灵凤

第二代海派:新感觉派

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表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处于独立地位。

施蛰存:《在巴黎大戏院》《魔道》心理分析小说,城乡二元倾向。

刘呐鸥:《都市风景线》《残留》《风景》在批判中迷失,与中国现实结合不够,洋味浓。

穆时英:“新感觉派的圣手”“鬼才”,真正意义上的新式洋场小说家。

《南北极》集《上海的狐步舞》批判,迷恋,潜在的哀婉抒情气息,更能体现现代都市人灵魂深处的悲哀。

特点:1.快速的节奏表现现代都市生活,半殖民都市的畸形和病态。

矛盾:左翼代表,站在阶级立场上,揭示民族资必将灭亡

新感觉派:受现代物质文明的濡染,融入其中,认可与接收,沉醉,压抑,批判。

2.刻意捕捉新奇的感觉印象,追求小说形式,手法,技巧的翻新,表现其“新现实”

通感,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等

3.注重挖掘潜意识,隐意识,生活中微妙心理,变态心理。

刘呐鸥《残留》施蛰存《春阳》

丰富了心理小说的表现手法,夸大“本我”的作用

第三个十年

1.暴露与讽喻

张天翼《华威先生》“包而不办”抗战文化官僚的典型。

攫取权力的狂热,无孔不入的亢奋,外部具有“开会迷”的行为。具有历史预见性。

钱钟书:学者型讽刺小说家

抗战胜利后《围成》:揭露抗战期间中上层知识界的众生相。

多重意蕴:1.生活层面。40年代抗战时期中国老城乡,农村的落后,闭塞及知识界,教育界的腐败。

2.文化层面: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对西方文化的批判。

3.哲理层面。对现代人命运的哲理思考。没有一个英雄,均是盲目寻梦者,为命运所玩弄。人类困境的感受,精神的孤独感,反讽。人生到处是围成。

主人公方鸿渐:性格怯懦,柔弱,弱智知识分子,嘴上机敏。传统文人的正义感,忠孝为核心,儒道合一的文化性格。

没有一帆风顺的原因: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遇到的困境,西方价值评估体系,重利益,重自我实现,个人,拜金主义等,他处于这样一种虚伪自私的重利社会中肯定无所适从,对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不以为然,东方重义轻利的观念使他被现实击垮。

小说传达:对现代世俗的揶揄和讽刺。

主题深刻,意蕴多面。

独特风格的讽刺特征。

叙述故事,旁征博引,引用了丰富的比喻。

2.体验与追忆

“七月派”小说:胡风(理论代表),《七月》,国统区,路翎,丘东平。

主张:现实主义旗帜下反映活的一代人的心理状态,生活血肉感,对人心灵的直视。

特点:1.小说审美内容和艺术风貌异常复杂。竭力挖掘生活本身复杂性。(路翎《燃烧的荒地》)表现人物性格复杂性。(财主底儿女们)

2.深刻而丰富的心理刻画,心理斗争和心理状态的极端变化。(财主底儿女们)

3.重体验的现实主义色调,融入作家热情和战斗精神。

4.沉郁,浓重,激越,悲凉的创作风格,悲剧气氛。

其作家笔下都有倔强的灵魂,坚韧的品性《饥饿的郭素娥》,但都趋于毁灭。

语言拖沓,重浊,不透明,粗犷,压抑。

路翎:创作代表。《饥饿的郭素娥》《蜗牛在荆棘上》《财主底儿女们》

师陀:把悲凉中国乡镇的衰败和人生命运的难以把握相结合。

《无望村的馆主》勤俭的,暴力的,靡费败亡

《果园城记》朴素,纯情,柔和,凄凉。活在昨天的宗法制小城。

《结婚》最好的讽刺长篇。

3.通俗与先锋

张爱玲:

处女作《沉香屑 第一炉香》

新旧杂糅,雅俗共赏,中西结合。表现泸港两地男女两性和两性心理,男女之情——贯穿小说的主线。

成名作:《倾城之恋》范柳原,白流苏。

新感觉派写的是对“性”的沉溺,张爱玲是女性的悲剧,写出了女性在新的生活环境中的生活情境,与旧小说不同。.

意象的特点:1.把自然景观化解为都市生活中的琐细物象。

2.意象的繁复(相互映衬又相互独立,产生新的意韵)

3.把人物心态植入客观物象,突出主观感觉,营造心理意象。

4.意象连缀。“月亮”

月亮:凄凉,阴森,寂寥。产生于最悲惨绝望的时刻。自己的生命感受,情绪记忆。

小说形式体现新旧,雅俗特点:

1.叙事模式:借鉴传统又自如运用西方蒙太奇手法。有古典章回感又融入现代人的情绪特征。(七巧变老)

2.语言上的新旧杂糅:工笔的细腻,写意的蕴藉,传统小说的清雅别致,现代人的创造。

3.风格:苍凉之感。自身经历,中外文学素养。

徐訏:

基调:浪漫虚构,大众传奇,爱与人性善恶的多重性。

《鬼恋》变态的出世心理和充满神秘色彩的恋情。

1943年写《风萧萧》,徐訏年。

无名氏(卜乃夫):浪漫爱情小说的畅销作家。

《野兽,野兽,野兽》《海艳》《金色的蛇夜》

后期浪漫派小说的特点:1.凭想象编织故事,多有夸张,理想化。

2.异国情调,神秘色彩

3.人生哲理的寻绎,对象征诗情的刻意追求。

4.现实与民间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新诗

第一个十年

1.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

散文化,平民化。打破诗的格律,白话写诗。

2.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

具有明白而平凡的特点,缺乏飞腾的艺术想象力。

3.“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表明新诗在经历萌生后蹒跚着前进。

小诗体:冰心《繁星》《春水》

宗白华《流云小诗》

即兴式短诗,表现作者刹那间的感性,寄寓一种人生哲理或美的情思。

冯至

《昨日之歌》诗集,鲁迅说:“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其抒情诗最大特色:出处表现出艺术的节制。幽婉的风格。

叙事诗。《蚕马》《吹箫人的故事》

4.新诗的“规范化”——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

新月派:提出:“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诗的形式格律化。闻一多:三美:音乐,绘画,建筑美。

闻一多(理论的基石)

徐志摩:(艺术的范本)贡献:1.诗歌音乐性的建立。

2.诗歌体式的变化多样,追求形式完美

3.创造深邃优美的意境。《再别康桥》

5.“纯诗”概念的提出与早期象征派诗歌。

象征派:

李金发(诗怪)《弃妇》,颓丧,感伤,忧郁的情绪,弃妇难以名状的“隐忧”。

题材:1.生命的哀歌。2.自然和爱情。3.怀念故乡家乡,追溯童年。

6.蒋光慈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诗歌

5+6显示了诗的“大众化”与“贵族化”不同趋向。

第二个十年

在前一基础上发展,出现了以殷夫为前驱,蒲风为代表的中国诗歌会诗人群。

VS徐志摩,陈梦家为代表的后期新月派+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

1.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

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

上海总会。机关刊物《新诗歌》

发起人:穆木天,蒲风,杨骚,任钧

其诗人特点:与中共领导的革命斗争有直接,自觉的血肉联系。

创作口号:“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纪的意识”

“要使我们的诗歌成为大众歌调,我们自己也成为大众中的一个”

这一时期的诗歌观:1.要求诗人站在“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的立场上去。反映现实,“诗的意识形态化”

2.要求“诗与诗人的大众化”

由此产生的创作特点:

1.表现工农大众及其斗争,强调诗歌对实际革命运动的直接鼓动作用

2.“诗的意识形态化”,作为主体的是奉行战斗集体主义的群体。

3.在艺术表现上,直接描摹现实。

中国诗歌会外,始终关注现实的诗人:

臧克家:乡土诗人,农民诗人,有别于新月派诗歌的绅士气和中国诗歌会的功利性

第一本诗集《烙印》,还有作品《洋车夫》《老马》

“坚韧主义”:正对生活苦难,倔强的精神,沉着迎接磨难。

鉴赏:简约明朗的古典主义色彩,注重炼字,提倡苦吟,用具体单纯的象征表现古典诗歌含蓄凝重的风格。以暗示代替说明。

2.后期新月派的创作

后期新月派:1928年《新月》月刊新诗栏+1931《诗刊》季刊为阵地。

基本成员除前期徐志摩等外,还有陈梦家等南京青年诗人群。

特点:出现向自由诗发展,幻灭的空虚感,迷茫的感伤情绪。

暗示,象征构成隐晦的艺术境界。

3.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的创作

现代诗派:形成于30年代,以《现代》杂志为中心,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诗歌群体,受西方象征主义诗歌影响,注重表现个人内心世界的苦闷,把外来诗歌的观念和形式与古典诗歌相结合,使现代诗歌中国化。

主要成员:戴望舒,施蛰存,何其芳,卞之琳,废名,林庚,李白凤,金克木等

由后期新月派和象征诗派演变而成。戴望舒的《雨巷》已经显示了新月派向现代派过渡的趋向。

起点:《我的记忆》

特点:1.用暗示和象征表现个人内心的深层情趣。诗歌主题的多异性和审美风格的朦胧美。捕捉微妙瞬间,神秘恍惚

2.西方象征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词结合,新诗的现代化,民族化。音乐性,旋律美。

戴望舒:早期特点:哀婉,朦胧,晦涩,爱,梦死的交织。成名作《雨巷》开启“诗的音乐性”时代。

抗战爆发后,后期:高亢,清晰,思想力度加深。

汉园三诗人:何其芳《燕妮集》,李广田《行云集》,卞之琳《数行集》。

《汉园集》为1936年三位诗人的合集。

卞之琳:《音尘集》《鱼目集》“小处敏感,大处茫然”

最醉心于新诗技巧与形式试验的艺术家。

特征(贡献):1.由“主情”向“主智”转变。

主客体关系的相对性。 《断章》“新的智慧诗”

2.“诗的非个人化”

第三个十年

1.从同声歌唱到七月派诗人群的出现

七月诗派:艾青影响下,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及以后的《希望》《诗垦地》《呼吸》等杂志为阵地而形成的青年诗人群。

代表诗人:牛汉,绿原,方然等

提倡:革命现实主义和自由诗体为旗帜,在国民党统治区的诗歌创作中产生巨大影响。

主张:1。反对琐碎的描摹生活现象本身,主张凭借历史力量,“突入生活”,

2.反对冷淡的摹写生活,主张诗人渗透到客观对象中。主观与客观,历史与个人的融合统一。

2.从冯至等校园诗人群盗以穆旦为代表的“中国新诗派”

中国新诗派:继七月诗派以后出现于国统区诗坛的一个青年诗人群。

1947年7月,杭约赫,上海,《诗创造》月刊和《中国新诗》,围绕两刊物形成一个以校园诗人为主体的诗歌群体。

主要诗人:王辛笛,穆旦,郑敏,陈敬荣,袁可嘉,唐祈,唐,杜运X。九人合集《九叶集》九叶诗派由此得名。

特点:表达内容上:1.寻求时代与自我的平衡(两点融合)

(强调对人类的苦恼和荒诞意识的表现,对人类存在的价值进行拷问和追索,表现时代的希望和自我的执着)

审美追求上:1.强调情感的理性化。

穆旦:中国的哈姆雷特,反叛性,异质性。代表作《被围者》

内向的,冷漠而又热烈,内敛的,冷酷的,哲理的深度,厚重,深沉。

郑敏:最具有沉思气味的人,雕塑感,绘画感,哲理的沉思。代表作《金黄的稻束》

4.敌后根据地的创作:民间化倾向

李季《王贵与李香香》  信天游诗体

阮章竞《漳河水》

散文:

第一个十年

2.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

周作人:

特点:内容上:1.自我心理剖析

2.写民俗

3.写个人私事

艺术上:1.个性化的文学观

2.真诚随意的创作态度

3.朴实自然的风格

4.冲淡,闲适的韵致,平和,中庸的性格,清冷,简洁。

作品:《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苦雨》《喝茶》

3.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

冰心:《往事》《山中杂记》《寄小读者》

朱自清:《荷塘月色》《背影》

5.“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散文

语丝派:1924年,《语丝》杂志,散文流派。

核心作家:鲁迅和周作人。其次林语堂。

主要成就:短小犀利的杂感

“语丝文体”:任意而谈,无所顾忌,催促新的产生,排击旧物。

现代评论派: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政治倾向与鲁迅和部分语丝成员相对立。

作家:徐志摩,陈西滢,吴稚晖

第二个十年

1.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

第三个十年

3.小品散文的多样风致

梁实秋《雅舍小品》,生活的智慧。

张爱玲《流言》集。讲庸常的生活陌生化。

戏剧

第一个十年

1.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

春秋社,进化团,“甲寅中兴”

2.“国剧运动”

国剧运动:徐志摩,1926年,北京《晨报》副刊上创办《剧刊》提倡

主张:1.从整理和利用旧剧入手建立中国新剧。

2.发扬传统戏剧娱乐,纯粹艺术的倾向,反对易卜生式的社会问题剧

3.探讨人心的深邃,表现生活的原力,糅合东西方戏剧特点。

4.“小剧场”培育的田汉,丁西林等话剧文学开创者。

田汉:多产,充沛的创造活力,积极参与者和组织者

第一个剧本:1920《梵峨嶙与蔷薇》对“真艺术”与“真爱情”的追求。是其早期创作的总的主题。

“艺术家”形象系列。《南归》

另一主题:美的幻灭与毁灭。具有社会批判性。《获虎之夜》

“诗人写剧”的特色:长篇人物独白,叙事,抒情。

丁西林:出色的剧作家+物理学家

为数不多的喜剧家,独幕剧,“超前性”,剧中常有充满机智,幽默感的警句。

处女作《一只马蜂》

其戏剧结构:“二元三人”模式。《压迫》《酒后》

附:常考名词解释

晚清文学革新运动

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2)在晚清,袭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女神》

《女神》是郭沫若的代表作。《女神》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它出版于1921年8月,全诗共三辑,以第三辑最为重要。《女神》所表达的思想内容,首先是“五四”狂飙突进时代改造旧世界、冲击封建藩篱的要求。主人公以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叛逆者形象出现,要求打破一切封建枷锁,歌唱一切破坏者。其次,是对祖国深情的热爱和对美好明天的憧憬。诗中歌唱太阳、光明、希望,处处洋溢着积极进取的欲望。《女神》在艺术上取得了新诗最辉煌的成就,它是“五四”时期浪漫主义的瑰丽奇峰。《女神》的格式追求“绝对自由,绝对自主”,而不受任何一种格式的束缚。它的形式自由多变,依感情的变化自然地形成“情绪的节奏”。《女神》的浪漫主义特征主要表现在:诗中采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并常借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表达感情。《女神》的诗风多豪壮、雄健、颇具阳刚之美。郭沫若的诗可以说是新诗中豪放的先驱,但同时,他也有许多清丽婉约之作

文协

1、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在武汉成立。主要人物有老舍、郭沫若、茅盾等。2、老舍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工作。文协是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3、文协的会刊《抗战文艺》是抗战时期历时最长的文艺刊物。4、文协的口号是“文章下乡、文章入伍”,这对推动作家参加现实斗争,密切与工农兵群众的联系,起了积极作用。

论语派

1、 论语派是30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人物是林语堂。主要刊物有《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性灵。2、 《论语》前期文章尚能触及时弊、幽默中含讽刺。1934年后,讽刺锋芒日益减弱,幽默也流于说笑话。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

1、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奠定了新文学的现实主义基础。2、现代最早、成员最广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其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理论上对文坛发生了重要影响;创作方面,创作了许多现实主义小说,有反映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3、除文学研究会外,当时影响较大的语丝社,基本倾向也是现实主义。

4、欧美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在这时期得到大量翻译。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

1、 异军突起的创作社,拥有一批创作力旺盛的作家,主要人物有郭沫若、郁达夫等。在创作方面有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集《女神》、郁达夫的《沉沦》。2、 当时最重要的新诗流派之一的新月诗派,就诗歌的主要倾向而言,是浪漫主义的。徐志摩《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3、 欧美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这时期也被大量翻译。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

1、 中国作家的大多数,选择和接受的主要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但又常吸收现代主义的某些因素于其创作中。2、 象征诗人首推李金发,象征诗的特点:朦胧、含蓄、暗示。

无产阶级文学: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是创造社和太阳社。创造社主要人物有郭沫若、成仿吾、冯乃超等;太阳社的成员主要有蒋光慈、钱杏邨等。

3 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

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而文学革命又成为新文化运动最重要最有实绩的一部分,文学革命的性质与导向,成就与局限都与新文化运动息息相关。(1)蔡元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促进了“新思想,新学术”发展,新文化运动借北大学术的自由空气推波助澜,导致了1919年五四爱国学生运动,文学革命在这种背景下发生。(2)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推动了一场旨在反对文言,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革命。这场革命的先驱者一身二任,同时又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文学革命自然纳入新文化运动轨道,成为新文化运动最坚实有力的组成部分,表现出浓厚的思想启蒙功利色彩。

21 胡适《论新诗》

必须“推翻词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后来胡适将上述主张概括为“作诗如作文”,包括两方面要求:一是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二是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也即实行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两方面的散文化。

22 北大歌谣研究会

1920年成立,发起人与参与者大都是早期白话诗人,如周作人,刘半农,沈尹默,由此开始了现代新诗”歌谣化“的努力,刘半农从故乡江阴采风同时,用江阴方言写作“四句头山歌”20余首,刘大白《卖布谣》借鉴了民间歌谣形式,这是对传统诗歌的文人化贵族化的反拨,与五四文学平民化一致。

《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发表于《新青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文章宣扬的是一种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从不同角度针贬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粗浅的触及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和推行白话文的立场。 

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双簧信: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新文学与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复古主义者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却暂时没有人公开出来讲话。于是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写信,再由刘半农写复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的社会注意。 

林蔡之争:最早代表复古主义文学思潮出来反对文学革命的是林纾(琴南)。这位古文家极力反对以白话文代替文言,写了《论古文白话之消长》《致蔡鹤卿太史书》,对白话文运动大张挞伐,又在《新申报》上发表《荆生》《妖梦》等文言小说,影射攻击文学革命领袖。北大校长蔡元培在致林纾公开信中则重申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则,李大钊、鲁迅也发文谴责"国粹家"历史倒退行为。林纾所代表的守旧派对新文学的反攻,并没有什么理论力度,只停留在人身攻击和政治要挟的层面,反而激起了新文学阵线义无反顾的抗争。 

学衡派:得名于1922年1月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月刊,主要成员有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他们既是欧美留学生,又是大学教授。他们以《学衡》为阵地,打着"学贯中西"旗号,提倡尊孔读经、复古倒退,攻击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和开始在中国传播的马列主义。1933年,《学衡》停刊。 

甲寅派:得名于《甲寅》杂志。1925年《甲寅》在北京复刊后,成为章士钊等宣传复古思想,反对白话文,为镇压进步学生运动制造舆论,维护反动军阀统治,抨击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经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革命阵营的奋力批驳,甲寅派很快败下阵。至此,白话与文言之争以白话文的胜利而告终。 

鸳鸯蝴蝶派:始于20C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因其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又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眉语》等。他们的文学主张,是把文学作为游戏、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的总体特征。代表作有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这股文学思潮存在时间较长,到1949年才基本消失。这一流派的出现有社会和文学自身原因,在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期间起过一定的承前启后作用。 

黑幕小说:中国近代小说流派 。约在1915~1918年间与鸳鸯蝴蝶派前后相继,盛行于上海。当时多种杂志、大小报副刊均刊载这类小说,代表作是1918年出版的《中国黑幕大观》及续集。此类小说反映了这一流派作者游戏的、消遣的、趣味主义的文学观。《中国黑幕大观》洋洋百万言,涉及社会各界人物、事件,但不外乎都是些风流案件、私娼秘史之类,专以揭露阴私、泼污水、进行人身攻击为能。虽然揭露了社会上的种种丑恶,但在写法上赤裸裸地描绘现实,社会效果适得其反,有些作品还成了军阀、政客相互中伤、攻讦的工具,在五四运动后即销声匿迹。钱玄同、沈雁冰、鲁迅曾撰文加以批判。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是文学革命后第一个纯文学团体,主要成员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等12人,后来发展到170多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新文学。其文学宗旨为"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明显表现出对"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倾向。 他们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写法上一般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重视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团体之一,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成仿吾、田汉等,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刊物。创造社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直觉"、"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主张表现作家的"内心要求"。他们同时又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不惜加以猛烈的炮火。创作上的流派特色十分明显,他们的作品大都侧重表现自我,带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的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翻译大多是西方浪漫主义的作品。 

后期创造社:1925年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创造社作家发生分化,提倡革命文学,并从行动上投入革命浪潮。大革命失败后,分化进一步加剧,一部分作家退出创造社,郁达夫因为与创造社个别成员意见不合也退出创造社。另外,又增加了一些成员,如冯乃超等。1929年2月,被国民党查封。 

新月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移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周刊。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主要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出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即新诗的"三美"主张。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徐志摩《再别康桥》、闻一多《死水》等是新月社的佳作。

54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1930年8月以上海艺术剧社为基础,集合了辛酉,南国,摩登等进步戏剧团体,成立了中国左翼剧团联盟,后又改组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在“演剧大众化”口号下,努力把戏剧这种形式向大众普及

55 中国新诗派

即九叶诗派,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在艺术上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结合,注重在诗歌中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传统,为新诗发展做出了贡献。

56 新诗戏剧化

新诗派诗人强调“从抒情的进展到戏剧的”,其依据是“现代文化的日趋复杂,现代人生的日趋丰富直线的运用显然已不足应付这个奇异的现代世界”,必须“放弃原来的直线倾泻,而采取曲线的戏剧的发展”,由此产生“现代诗”定义——“现代化的诗是辩证的,包含的,戏剧的,复杂的,创造的,有机的,现代的”。

57 《野草》杂文作家群

在国统区艰苦环境下,坚持鲁迅杂文传统,围绕文学杂志《野草》而形成以聂,秦似,夏衍等为代表的杂文作家群,《野草》1940年创刊于桂林,后迁香港改月刊为旬刊,期间出过“野草丛书”13种,聂结集《历史的奥秘》《蛇与塔》《早配记》《血书》,主题是抨击腐朽事物与黑暗现实之外,批判旧的伦理道德,力求改变中国人精神面貌。好用反语达到讽刺,其杂文多有冷嘲风格,他学习鲁迅笔法,善于接过论证的悖谬之论加以剖析驳难,寓庄于谐,蕴怒于嘲,平易质朴中见深沉,名篇有《我若为王》。秦似也是鲁迅的后学,其杂文用广博的生活与历史知识做基础厚积薄发,舒缓有致,文化气息浓重,

53 后期新月派

以1928年创刊的《新月》月刊新诗栏及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基本成员除前期新月派的徐志摩,饶孟侃,林徽因外,主要有陈梦家,方玮德等南京中央大学学生为基干的南京青年诗人群,后期新月派以徐志摩为主要旗帜,1931年陈梦家《新月诗选》理论调整,称”主张本质的纯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同时又”决不坚持非格律不可的论调,因为情绪的空气不容许格律来应用时,还是得听诗的意义不受拘束的自由发展”。后期新月派仍坚持超功利,自我表现,贵族化“立场,在这一基本点上与前期新月派是一致的,但”诗感“发生变化:从单纯信仰流入怀疑的颓废。

语丝社:得名于《语丝》周刊。《语丝》创刊于1924年11 月,1930年3月停刊,语丝社随之消散。《语丝》主要撰稿人有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极力加以排击,——但应该产生怎样的‘新’,却并无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觉得有些危机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词"。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28 春柳社

1907年2月中国留日学生(李叔同,欧阳予倩,曾孝古,陆镜若)在东京演出了《茶花女》第三幕,接着公演五幕剧《黑奴吁天录》,引起东京戏剧界的轰动,他们注重演出的布景道具服饰表演的“写实性”,以建立新的演出方式,1912年初,陆在上海邀欧阳成立了新剧同志会,正式从事职业演剧,它保持春柳社的宗旨作风,可算是“后期春柳”。

29 文明戏

要创作的是不同于中国传统戏曲的应适于现代文明需要的,主要借鉴西方的以言语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新的戏剧形式,当时称为“文明新戏”,具有全国性影响。

30 民众戏剧社

汪仲贤首先倡议,并联合陈大悲,及新文学界中的沈雁冰郑振铎熊佛西等人,与1921年3月成立,它是五四后第一个新的戏剧团体,同时创办《戏剧》月刊,这是以新的形式最早出现的一个专门性戏剧刊物。民众戏剧社强调戏剧必须反映时代人生,负担社会教育的启蒙人物,认为它是“推动社会使之前进的一个轮子,又是搜寻社会病根的X光镜”。是和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基本一致的,他们还介绍罗曼罗兰的“民众戏院”及西欧小剧场运动,以助长“爱美剧”声势。它的贡献是将五四革命精神在戏剧理论方面作了充分发挥,也强调舞台实践,鼓励青年学生参加爱美剧运动。

31 上海戏剧协社

1921年成立,是中国早期戏剧团体中历史最长的一个,成员最早有应云卫,谷剑尘,后来有欧阳予倩,洪深加入。明确提出创造“适合我们社会的戏剧”。反对“摹仿与复制别人的东西”。

浅草-沉钟社:1922年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员有林如谡、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创办《浅草》季刊,并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中出过《文艺旬刊》,其骨干成员又于1929年秋组成沉钟社,办有《沉钟》周刊、半月刊,致力于介绍外国文学,特别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方面则有冯至的诗歌,林如谡、陈炜谟、陈翔鹤的小说,多抒写知识青年苦闷的生活和忧郁的情感,富于感伤色彩。 

莽原社:1925年成立,由鲁迅发起和领导。成员主要有高长虹、向培良,韦素园等,以创办《莽原》周刊和半月刊而得名。《莽原》提倡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向旧势力、旧文明发起攻击。 

未名社:1925年成立,由鲁迅发起和领导。成员主要有韦素园、台静农等。这是一个着重于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的团体,有专收翻译作品的《未名从刊》和专收创作的《未名新集》。台静农的小说集《地之子》是未名社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乡土文学的成功之作。 

湖畔诗社:1922年4月在杭州成立的新诗团体,主要代表诗人有汪静之、潘漠华、应修人、冯雪峰四人。同年4月,他们的诗歌合集《湖畔》出版,并因此得名为"湖畔诗人"。他们写作抒情诗,但最有影响的是爱情诗,风格清新、自然、天真、率直,表现了对传统封建世俗大胆反叛的精神,艺术上也较成熟。1923年,又有合集《春的歌集》出版,这些诗作很能唤起一代新人的纯真和热情。被朱自清称为当时"专心致志做情诗"的四个年轻人。 

新剧:又称文明戏。是中国话剧运动的第一阶段。开始于1907年,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欧阳予倩等在欧美、日本话剧运动的影响下,组织话剧团体春柳社,改编演出《黑奴吁天录》等话剧。辛亥革命前后,新剧团体很多,演出以民族民主革命为内容的政治戏居多。辛亥革命后,新剧很繁荣,以演家庭伦理戏居多。"五四"前夕,新剧趋向衰落,其原因:一是新剧商品化,迎合小市民趣味,内容庸俗低下,二是新剧都是幕表戏,没有完整的剧本,只有分场的故事梗概,由演员上台随意发挥,艺术水平和演技很难提高。"五四"文学革命批判堕落的文明戏,一些戏剧家提出"爱美剧"口号,中国话剧运动由此进入第二个阶段。

爱美剧:中国五四运动后兴起的非职业戏剧运动,简称爱美剧。"爱美剧"系英文Amateur的音译,意为业余的,"爱美剧"指业余演剧。1921年1月,汪优游在"五四"新思潮推动下,针对文明戏商业化的弊病,首次提出脱离资本家的束缚、仿西洋组织一个非营业性质的独立剧团的设想,并与陈大悲等13人成立了民众戏剧社。不久,陈大悲著《爱美的戏剧》,遂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于是爱美的戏剧迅速取代已经没落的文明戏,成为20年代初期中国话剧活动的主流。爱美的戏剧运动以学生为主体,中心在北京、上海。它是现代话剧在中国舞台上最初的尝试,在批判文明戏的基础上,介绍西方戏剧的学说与方法,对中国话剧进行了革新。因而是文明向现代话剧过渡的产物,从理论上使新的戏剧观念进一步完善、具体化,主张"教化的娱乐"等等。 

南国社:1923年成立于上海,领导人田汉,先是创办《南国》半月刊,发表了话剧创作《获虎之夜》等,后又办《南国特刊》、南国电影剧社、南国艺术学院。南国社开展话剧创作活动主要是在1928-1929年,全部公演田汉创作的剧本《古潭里的声音》《苏州夜话》《湖上的悲剧》《名优之死》《南归》等。南国社发展了"五四"时期的爱美剧,他们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往往带有伤感成分和浪漫色彩。它在中国话剧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它的成员,以后不少成为中国戏剧、电影、音乐、美术等方面的骨干人才。 

象征诗派: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出现于20年代中期,后期创作社的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也是象征主义诗歌的重要作者。象征派诗人多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其作品的特点是注重自我心灵的艺术表现,强调诗的意向暗示性功能和神秘性,追求所谓"观念联络的奇特"。①运用一种象征性的形象和意象来表现自己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传达对外部世界敏锐的感觉和印象。②运用新奇的想象和比喻,表现微妙的情境。③依靠艺术形象的暗示来表达感觉和情调。④追求诗歌语言的省略和跳跃。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中国早期象征诗派的代表作,为中国新诗艺术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象征派诗歌后来趋向成熟,取得较高成就的是在30年代戴望舒手中。

现代评论派:1924年,胡适与陈西滢、徐志摩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称为现代评论派。其成员多是欧美留学归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们以《现代评论》为主要阵地,为美帝国主义及买办资产阶级张目,支持北洋军阀当局,诬蔑群众革命运动。1927年7月,《现代评论》迁至上海,遂由原来依附于北洋政府转而投靠国民党政权。 

太阳社:1928年1月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员有蒋光慈、钱杏屯阝(阿英)、洪灵非、孟超等,全都为共产党员。"这些《太阳》下的文学者,要求光明,要求新的人生,他们努力要创造出表现社会生活的新文艺。"同时创办《太阳月刊》,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左联成立时,该社自行解散。 

左联: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发起人有鲁迅、沈端先、冯乃超等,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是其纲领。"左联"的成立,实际上形成了比较广泛的革命文学统一战线,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迅猛发展。左翼文学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左联十分重视理论批评。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开展了文艺大众化运动。文学创作十分繁荣,左联还重视培养青年文学作者。代表作家有:蒋光慈、柔石、殷夫、叶紫等。"左联"也存在一些不足,思想倾向上存在"左"的错误,理论上存在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组织工作方面存在比较重的关门主义和分派主义倾向,文学创作上,许多作品存在严重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

41 《蚀》三部曲

写于1927-1928年,以广阔场面宏大气势真实迅速地反映了刚过去的大革命的历史及失败后的社会心理,三部曲第一部《幻灭》:静女士怀着小资产阶级天真幻想向往革命身临革命实际,幻想破灭由失望空虚而退出革命,回到个人恋爱小天地,《动摇》:知识分子方罗兰身处革命与反革命势力冲突中,不敢打击敌人也不敢依靠工农,在动摇妥协中葬送了自己和革命。《追求》:男男女女在大革命失败后,看不见光明与希望又不愿苟活沉沦,只能盲目挣扎而终不免失败,《蚀》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心灵历程角度反映大革命,不回避历史教训,显示了茅盾对革命的认识和现实主义精神。

42 两类形象系列

民族资本家和时代新女性。(1)民族资本家包括:《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的轮船老板王伯申,《子夜》中吴孙甫,《第一阶段的故事》中的何耀先,《清明前后》林永清夫妇。(2)时代新女性又分为两型,静女士,方太太属于同型,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属于同型。前一型和谐匀称有东方女性之美,后一型热烈狂欢,从道德伦理观,生活追求到性格都异于传统东方女性,是受欧风美雨思潮产生的西方型女性,也是中国现代社会出现的新人。

43 农村三部曲

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具有鲜明的三十年代特征。

45 巴金《爱情三部曲》

由《雾》《雨》《电》三部中篇合成,写革命,恋爱,写小资产阶级的反抗追求和苦闷,可说是《灭亡》《新生》主题的延续,不同在于它更生动更真实地展现了一群知识青年的各种思想性格,如近似雾一样的性格的“多余人”周如水,势利堕落的洋派青年张小川,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病态人物吴仁民,还有纯洁美丽坚强冷静的“近乎健全的女性”李佩珠,在《电》里,巴金用了不同以往的明快调子和诗意笔触多面展示佩珠的品质,在她身上倾注爱和理想,爱情三部曲写到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青年,使当时的青年读者读出一种同一代人的心境,思考不同的生活道路。

46 《激流三部曲》

《家》写成于1931年,最初题名为《激流》,1938年和1940年巴金顺着《家》的情节发展线索,写了《春》《秋》。这三部长篇合称《激流三部曲》。三部小说一开始并无总体构思,写作时间间隔长,每部各有其独立结构,但写作中兼顾到各部相互关照,是整体统一的长篇系列。

47《家》为代表的青春型创作

那由真诚热烈的心里唱出的青春之歌,特别能唤起青年人的共鸣,《家》只求与青年读者情绪沟通,不求深刻隽永,倾向单纯,热情,坦率,以情动人,情感汪洋肆意,语言流水行云,虽有时少锤炼,不耐咀嚼,整体上却有一种冲击力,渗透读者内心。

48 左联青年作家小说

左联青年作家的涌现标志着现代文学在创作上真正结束了革命文学时代而向前迈进。丁玲《水》,张天翼《二十一个》,沙汀《法律外的航线》曾称为“新写实主义”势头。他们扫除了概念化描写身边琐事风气,造成左联文学崭新地位,逐渐摆脱了“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力图把政治倾向性与艺术真实性结合,以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塑造人物典型,注重环境典型化,体现独特生活藏量,语言储备与艺术个性造成小说风格多样化。

50 海派

具有“现代质”的海派小说是由操新文学体而向市民读者倾斜的作家来写的,接续鸳蝴派文学商业传统再来突围,白话小说度过先锋时期,向通俗层面回落,张资平,叶灵凤带头“下海”,成为新海派作家。特点是(1)是新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2)过渡性地描写都市,(3)首次提出“都市男女”这一常写常新的主题,(4)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

44 京味小说

老舍是京味小说源头,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注入的文化趣味,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其次是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再次是创造性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最后是带有北京市民文化烙印的幽默和趣味。

39 左联的代表刊物

《拓荒者》《萌芽月刊》《北斗》《文学周报》《文学导报》《文学》半月刊,另外还改组了《大众文艺》《现代小说》《文艺新闻》等期刊。

革命文学论争:指1928-1929年鲁迅、茅盾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起因是创造社、太阳社在倡导革命文学时,由于受到国内外革命阵营内左倾思潮影响及自身世界观原因,在理论主张方面存在严重的机械论错误倾向,批判清算鲁迅、茅盾、郁达夫等,全盘否定五四新文学传统。鲁迅肯定无产阶级文学的发生有其历史背景,批评他们忽视文艺的特征、夸大文艺的作用及宗派主义倾向,茅盾也批评他们题材过于狭窄和标语口号倾向。这一论争的性质是革命作家内部的论争,扩大了革命文学的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学习,提高了思想认识;论争中鲁迅翻译了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等马义文艺理论著作,从而为左联成立准备了条件。 

文艺大众化运动:1931年11月左联执委会通过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的决议提出,今后的文学,必须以"属于大众,为大众所理解、所爱好为原则",明确规定"文学的大众化"是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个重大的问题",为此成立了"大众文学委员会",大众化问题成为左翼文学理论的焦点之一。左联时期有三次规模较大的文艺大众化讨论:第一次是在1930年春左联成立前后,第二次是1931-1932年,这两次着重讨论了文艺大众化的意义,大众文学的形式问题,也涉及到内容、语言向群众学习的问题。第三次是1934年,讨论旧形式的采用,提出大众语和文字拉丁化的问题。鲁迅在《论新旧形式的采用》中"拿来主义"思想是文艺大众化讨论在理论上的重要收获。

普罗文学:1928-1930年革命文学初期,是普罗文学阶段,创造社、太阳社作家是普罗文学的主要作者。普罗文学反映了北伐大革命时期和革命失败后的某些社会现实,描写了工农的生活和斗争,表现了一些小资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低潮时期白色恐怖下的心态。作品很多,具有很强的革命气息,一时风靡文坛,产生很大社会影响。但是普罗文学存在严重缺陷,最主要的错误倾向是"革命的浪漫蒂克",把残酷的现实斗争理想化,浪漫蒂克化,同时,革命文学初期的图解左倾盲动的政策等偏向未得到清算,因此成功的作品不多。代表作有蒋光慈《短裤党》《菊芬》等。 

革命的浪漫蒂克: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倡导时期,创作方面也存在过一些幼稚倾向,其中最突出的即所谓"革命的浪漫蒂克"情调。它在思想意识上流露出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和感伤情绪,在艺术方法上则带有公式化概念化的弱点。作品有华汉的《复兴》、蒋光慈的《短裤党》。这种现象一出现,立即受到鲁迅的批评;没有多久,也引起较多的革命作家的注意。像张天翼、丁玲、艾芜、沙汀等人,他们不再把作品作为政治概念的图解,而是从生活出发,以真实地反映现实,来激发人们批判和改造旧世界的热情;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也有所克服;从而提高了革命文学作品的思想艺术水平。 

革命+恋爱小说:英雄儿女的革命加恋爱,是普罗文学许多作品的重要内容,一时成为流行主题。一方面反映了大革命前后的青年知识分子面临个人与革命冲突的普遍问题,其中孕育着30年代知识新人的最初形象。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某种对生活的片面理解与表达。但正是此类小说曾积极影响了一代青年走向革命道路,这说明其确实和着时代的节拍,即便是带有浓重理念痕迹的故事与人物,也能投合当时一部分知识青年兴奋地追求光明的共同心理。 

华汉《地泉》及重版:1932年的阳翰生的《地泉》重版,可以看作是左联有计划地清算初期革命文学创作中错误倾向的一个重要事例。《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是初期革命文学中一部有影响的代表作。重版时,瞿秋白、茅盾、钱杏屯阝、郑伯奇四人为之分别作序,对"革命的浪漫蒂克"进行了清算,否定将人物描写变成"时代精神号筒"的简单化写法,以及概念化、公式化的弊病,提出新兴文学应当唾弃这样的创作方法,坚决地走向"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

12 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文学的历史只是一部文字形式新陈代谢的历史,是“活文学”随时起来代替了“死文学”的历史。文学的生命全靠能用一个时代的活的工具来表现一个时代情感与思想,工具僵化了必然另换新的,这就是“文学革命”。

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由"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提出,而于1930年11月国际革命作家联盟代表大会所确认。强调世界观对创作直线式的决定作用,完全用哲学方法或世界观取代艺术方法,认为作品成功的关键在于通过具体的人物和生活的描写将唯物辩证法体现出来,那么图解政治概念就是合理的。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后期从苏联引入这一口号,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其影响比以往其它方法更加深远,甚至一直延续到当代。作为无产阶级文学的一种基本创作方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1932年苏联首届作家代表大会确定的。它要求文艺家从现实的革命出发,真实地历史地具体地描写现实,这种艺术的描写还必须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这个口号的提出,是为了清算"拉普"机械论的文学思想以及"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的偏误,所以有强调"写真实"的一面。(传入时有些变形,由于周扬在左联的领导地位,文章几乎给此后左翼文坛对创作方法探求定下了调子,即既吸收了其中有利于现实主义恢复与发展的因素,又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左倾机械论的束缚) 

自由人和第三种人:1931年至1932年,"左联"与"自由人" "第三种人"展开论争。"自由人"指《文化评论》的胡秋原,"第三种人"指《现代》的苏汶。论争以文艺的阶级性、文艺性与政治的关系为中心。先是胡秋原发表《阿狗文艺论》,批判提示民族主义文学的法西斯主义实质,同时批评左翼文坛"将艺术随落到一种政治的留声机"。以后,他又发表《勿侵略文艺》等文。"左联"的《文艺新闻》载文批评胡秋原,苏汶即发表文章声援胡秋原。鲁迅、瞿秋白、冯雪峰等分别发表《论第三种人》、《文艺的自由与文学家的不自由》、《关于"第三种文学"的倾向与理论》等文,与胡苏二人展开论争。他们批评了胡苏二人有着文艺脱离政治脱离阶级而自由的错误倾向,同时也检讨了"左联"机械论错误和左倾宗派主义错误,这是论争的重要收获。 

两个口号论争:指1936年上海左翼文学界关于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这两个口号的论争。这两个口号都是因日寇扩大对华侵略和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为适应党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要求而提出的。国防文学口号先由上海文学界地下党领导周扬提出,并由此开展了国防文学运动和国防戏剧、国防诗歌活动。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由党中央特派员冯雪峰到上海和鲁迅、胡风等商量后由胡风撰文提出的。受到主张国防文学的一些作家的指责而发生论争。鲁迅撰文提出两个口号可以"并存",批评了主张国防文学的一些左翼领导人的关门主义、宗派主义错误。这是左翼文学界在新形势下围绕建立文艺界统一战线由于某些思想分歧而发生的论争。通过论争达到了新的团结,为过渡到抗战文艺运动和建立广泛的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准备了思想条件。

剧联:"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的简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进步戏剧家统一战线组织。1930年成立于上海。刘保罗、田汉、赵铭彝、于伶等曾担任党团书记。剧联成立后,起草并通过《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最近行动纲领》,除在上海设立总盟外,先后在北平、汉口等地设立了分盟和小组,使左翼戏剧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在演剧方面,团结进步的戏剧工作者,组成50多个左翼剧团。其中上海就有艺术剧杜、南国社等。剧联领导的演剧活动,具有革命性、群众性和战斗性的特色。为了开展工人演剧活动,剧联成立了工人演出委员会,推动了工人剧运的发展。左翼戏剧运动为后来话剧向职业化、实用化过渡准备了条件。为中国无产阶级戏剧运动初步开拓了道路,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戏剧人才。1936年初,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自动宣告解散。 

中国诗歌会:左联领导下的群众性诗歌团体。1932年成立于上海,由穆木天、杨骚、任钧、蒲风等共同发起。主要刊物是《新诗歌》。中国诗歌会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廓清新月派、现代派在诗坛造成的某些迷雾,推进和发展革命的诗歌运动。中国诗歌会在内容方面主张"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界的意识";形式方面则提倡"大众歌调",就是要创作大众化的诗歌,使诗歌普及到群众当中去。中国诗歌会成立后,不仅注意诗歌创作,而且注意理论研究。他们探索诗歌大众化的途径,出版"歌谣专号"、"创作专号"加以实践。中国诗歌会对我国革命诗歌运动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京派: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之处。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蕴。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论语派:论语派是30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人物是林语堂。主要刊物有《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性灵。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采取与政治保持距离的自由主义立场。《论语》前期文章尚能触及时弊、幽默中含讽刺。1934年后,讽刺锋芒日益减弱,幽默也流于说笑话、寻开心。由此引发了左翼作家与其的论争。 

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 

民族主义文学:是属于国民党的一个文学派别,主要成员有潘公展、王平陵、朱应鹏、范争波、黄震遐等。文艺主张鼓吹要建立"文艺的中心意识",声称"文艺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主要刊物《前锋周报》、《前锋月刊》。代表作是《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黄震遐的小说《陇海线上》《黄人之血》。"民族主义文学"的中心意识"民族意识",实质上是封建意识与法西斯思想的混合,以此否定阶级意识,抹煞阶级斗争。鲁迅、茅盾、瞿秋白等著文揭露其"屠夫文学"、"杀人放火文学"的实质及丑恶表现。 

现代派与现代诗派:现代派得名于1932年出版的《现代》大型文学杂志,主要负责人为施蛰存、苏汶、戴望舒三人。《现代》发表各类作家的作品,包括左翼作家的作品。在《现代》上发表诗歌的人很多,一批诗人从思想到艺术有许多共同倾向,称之为"现代诗派"。现代诗派的首领是戴望舒,主要成员有徐迟、路易士、卞之琳、何其芳等。后又编《新诗》杂志,推进这股现代派诗潮。现代诗派的诗作表现了幻灭中的追寻、对现实的理性批判意识和孤独寂寞的心态,追求语言的自然质朴、形式的自由舒展,以新异的手法提升了诗歌的表现力。这股现代派诗潮,因后期新月诗派向现代派转化,而汇成一股不小的潮流。被人称之为新诗的黄金时代和成熟期。除现代派诗外,还有现代派小说,以施蛰存、穆时英为代表,创作了一批心理分析小说和新感觉主义小说,称之为心理分析派和新感觉派。

心理分析派:(心理分析小说)代表作家施蛰存。其特点是运用弗洛伊德学说深入细致地严肃地描写人物的性心理、性压抑、性转移、性变态等等。此前,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叶绍钧、庐隐等的一些作品中,都有性压抑、性心理分析的成分,但一般都是以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为主要创作特色,性心理描写作为其中的因素、成分。而施蛰存这时期创作了一批性心理分析小说,代表作有《梅雨之夕》《春阳》《石秀》等。心理分析派小说在现代小说中别具一格,丰富了文学表现生活的内容和手法。 

新感觉派:(海派小说、新感觉主义小说)新感觉派是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上海文坛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代表作家有刘呐鸥、施蜇存、穆时英、叶灵风等。穆时英被称为是新感觉派的圣手,海派的大将。新感觉主义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日本。新感觉派内容多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态,着重病态生活的描写、畸形的两性关系及心理等,夜总会、舞场、酒吧、投机家、交际花等是经常描写的场景和对象;极力地捕捉新奇的感觉、印象,把人物的主观感觉投射到对象中去;对人物的意识和潜意识进行精神分析,着力表现二重人格,并追求小说形式技巧的花样翻新。代表作有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上海的狐步舞》。新感觉派开拓了文学表现的内容,但有一部分存在颓废、悲观倾向。 

文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简称,1938年3月成立于武汉,是抗日战争期间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发起人包括全国文艺界各方面的代表近百人,理事会推举老舍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文协"还提出了"文章入伍"的口号,对鼓励作家深入现实生和实际斗争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文协"的会刊《抗战文艺》是贯通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唯一的刊物,它对推进抗战文艺运动促进抗战文艺创作的繁荣,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孤岛文学:指抗战时期上海租界的文学,存在时间是从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这时期的租界,四面都是日军侵占的沦陷区,仅租界内是日军势力未到而英法等国控制的地方,故称"孤岛"。文艺工作者利用租界这一特殊环境进行抗日文学活动,称"孤岛文学"。孤岛文学最有影响的,一是杂文,孤岛作家唐弢、柯灵、王任叔(巴人)等发表了很多紧密联系现实、爱憎分明的杂文,王任叔和阿英关于杂文曾发生颇有影响的"鲁迅风"的争论,后出版杂文刊物《鲁迅风》;二是戏剧活动特别活跃,于伶和《夜上海》《长夜行》等反映沦陷区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剧本,阿英的《碧血花》《海国英雄》等南明史剧,歌颂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沦陷区文学: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结束了上海孤岛文学的时代,纳入了沦陷区文学的轨道。在此之前,已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沦陷区文学,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以北平为中心的华北沦陷区文学,统称为"沦陷区文学"。1941年上海完全沦陷时,最有影响的文学杂志《万象》,团结了一大批在上海的进步作家,发表了大量揭露旧社会黑暗腐朽生活的具有爱国主义理想的作品,如师陀的《无望村的馆主》,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等,苏青的《结婚十年》等。在北平沦陷区,最突出的是周作人的闲适小品,他的《药堂语录》等散文集典型地表现了一个民族变节者进退失据的矛盾心灵。 

七月诗派: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因胡风主编《七月》得名。代表诗人有艾青、田间和鲁藜、绿原、牛汉等。他们以《七月》、《希望》、《泥土》为阵地,强调诗歌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历史与个人的融合,多写自由诗,其中又以政治抒情诗为主。他们出版过《七月诗丛》《七月文丛》等。该派在革命现实主义雄浑的总风格中,又显示出各诗人充满个性的特色。胡风的《为祖国而歌》,牛汉的《鄂而多斯草原》,鲁藜的《泥土》等是七月诗派的代表作。 

七月派小说:胡风主持的《七月》、《希望》等杂志,在抗战时期国统区进步文艺界很有影响。它团结了路翎、丘东平等小说作者,主张在现实主义旗帜下反映活的一代人的心理状态,作品充满了生活的血肉感,以及对于人的心灵的直视力量。这些小说在某种意义上,比七月派诗歌更能体现胡风的理论主张,多数都被编入《七月文丛》,并由胡风亲自撰写序文,故称之为"七月派小说"。代表作有路翎《财主底儿女们》。 

九叶诗派:(中国新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战国策派:该派是1940年前后出现的国统区的一个颂扬国民党统治、宣传法西斯主义文艺派别,因出版《战国策》杂志和在《大公报》开辟《战国》副刊而得名。代表人物是陈国济、陈铨、雷海宗等。他们提倡历史重演说,鼓吹强权政治。在文学上他们力图使文学恭恭敬敬地为国民党法西斯政治服务,主张以"恐怖·狂欢·虔恪"为创作的"三道母题",并把文学纳入表现恐怖的特务文学和表现狂欢的色文学的轨道。陈铨的话剧《野玫瑰》把国民党间谍作为民族英雄歌颂,是其创作标本。 转

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于1942年5月,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当时解放区文学的主流是好的,但作家队伍的思想面貌也存在不少问题。为了总结经验教训,克服错误观点,让文艺给民族解放战争以更大助力,在延安召开了文艺座谈会。先由毛泽东作了"引言"的发言,经过作家三次讨论,毛泽东作了"结论"的发言。"引言"和"结论"合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强调指出要真正为人民大众服务,作家必须把立足点移到无产阶级方面来。《讲话》阐明人民生活是文艺的无尽的唯一的源泉,要求文艺工作者深入人民生活,履行思想,获取无限丰富的艺术源泉,并继承和借鉴中外优秀文学遗产,这样才能创造真正为人民大众的文学。《讲话》还论述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认为文学为政治服务在当时尖锐的斗争形势和正确的革命政策下,与文艺真实反映时代历史风貌和社会心理基本上是统一的,从主要方面说是起了积极作用。总之,《讲话》是对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从理论上解决了新文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对新文学具有重大深远的指导意义。

35 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1930年3月左翼的成立引起国民党宣传部门的恐慌,于是由潘公展,朱应鹏,召集王平陵,黄震遐,范争波,傅彦长等发动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出版《前锋周报》《前锋月刊》,在宣言中提出要铲除“多型的文艺意识”,统一于民族主义的中心意识,虽凭政权力量在各地办有十多个刊物,却未形成中心理论,未出现像样作品,只有黄震遐诗剧《黄人之血》,小说《国门之路》这种政治宣传品。

民族形式问题论争:发生在抗战中期。1939年和1940年,毛泽东先后发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和"中国文化应有自已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的问题。国统区文艺界在学习和讨论中发生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向林冰的观点。向林冰的观点是:①"应该在民间形式中发现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他认为喜闻乐见应以习闻常见为基础,而民间形式是大众习闻常见的;②否定"五四"以来新文艺的形式。另一种观点以葛一虹为代表:①对旧形式全盘否定;②肯定新文艺在民族形式上的努力和成就时,否认新文艺在形式上存在缺点。郭沫若、茅盾、胡风等在撰文讨论中,都从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上论述民族形式的问题,胡风把民族形式和现实主义、大众化问题联系起来,见解独到,郭沫若指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是现实生活,茅盾指出新文艺民族形式的建立,要学习吸收中外文艺的优秀之处,要继续发扬五四以来的优秀作风,更要深入民族现实,提炼熔铸新鲜活泼的素质。这次讨论,是"左联"时期的文艺大众化讨论在新现实之下的继续和发展,对新文艺向民族化大众化方向发展,起了重要影响。 

现实主义与主观战斗精神论争:发生于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论争的一方以胡风为主,胡风撰文论述作家在创作中主观和客观的辩证关系,十分强调主观精神的作用,克服创作中的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偏向,争取现实主义的胜利。胡风的理论是有深度的、见解独到的。文章发表后,受到一些人责难。论争延续到40年代后期,邵荃麟、林默涵、胡绳等发表批评文章,胡风写《论现实主义的路》进行答辩。 

文学与抗战关系的论争:1938年12月,梁实秋在他主编的副刊上发表《编者的话》:"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不必勉强把抗战载搭上去。至于空洞的抗战八股,那是对谁也没有益处的。"虽不能说他在宣传文学"与抗战无关",但他对抗战文学的态度,却不无偏颇之处。罗荪、宋之的、张天翼等撰文批判。郁达夫的《关于抗战八股的问题》既充分肯定文学为抗战服务,也批评分析了八股病的原因。 

新秧歌运动: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讲话》精神在文艺上显示的最初成绩。文艺工作者改变了轻视民间文艺秧歌的态度,与群众一起,指导改造了旧秧歌,使之成为反映阶级斗争、生产斗争新内容,熔戏剧、音乐、舞蹈于一炉的小型广场歌舞剧。1943年春节秧歌闹得热火朝天,涌现了一批受群众欢迎的秧歌剧,如"鲁艺"的《兄妹开荒》等。新秧歌运动表现了文艺工作者面向群众、向工农兵普及的实践。 

"随感录"作家群:1918年4月,《新青年》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刊发杂文。向其撰稿的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其中有李大钊、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等,而以鲁迅的杂文最具代表性。这些杂感作者被称为《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这个作家群奠定了杂文在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陈独秀的泼辣明快,钱玄同的汪洋恣肆,刘半农的爽直幽默与鲁迅的犀利凝重,展现了这一作家群的不同风格。而立论坚实、短小精悍、富于战斗力,则是其共同倾向。 

问题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发展进程中的第一个潮流,出现在1919年的下半年到1922年间,代表作家有冰心、许地山、叶绍钧、庐隐、王统照等。他们以五四新文化作为参照,重新思考社会人生问题,并通过小说的形式加以艺术的表现。文学研究会作家的"问题小说"广泛地涉及婚恋、教育、就业、家庭、妇女、儿童等问题,作家们对社会弊端的敏锐感悟,使五四文学具备了强烈的启蒙色彩和理性批判精神。主要不足是由于急于要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生的思考,社会功利的倾斜使其不免带有观念化与抽象化的陋病,人物形象被社会问题冲淡,削弱了作品的审美价值。代表作有冰心《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 

乡土文学:乡土文学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杰、许钦文、王任叔、台静农等。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这些寓居于京沪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从总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民族化的追求,开创了现代文学史上堪称一大创作潮流的风气。代表作有彭家煌《怂恿》,王任叔《疲惫者》,许钦文《疯妇》,台静农《地之子》等。

17 许地山的宗教题材小说

宗教传奇色彩始终不离许地山小说,宗教研究家的信仰与对宗教内在感情的体验,造成了他与郁达夫,与乡土回忆者不同的浪漫传奇小说,下笔是人生实景,出笔已达超现实境界。(1)《命命鸟》:人物对生命的态度,敏明企图逃婚,加陵在离奇的佛教式冥想中大彻大悟,厌却红尘,以虔诚祈祷感化敏明,双双走入绿丝奇湖,将入世的爱寄托在达天知命的宗教理想上。(2)《缀网劳蛛》:一种只管织网而不论网破的宗教人生观,上升到哲理层面。宗教的人生信仰渗入同一般五四姿态分离。(3)《玉官》,叙述一个女基督徒的经历,宗教气愤浓厚。(4)《春桃》,民间仁义和宗教慈爱混合在一起,”主人公不再进教堂,不再布道,可他们一举一动都合乎教义,宗教由外在的宣扬变为内在的感情体验,并通过行动自发表现出来。”

18 通俗文学

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是指以清末民初大都市工商经济发展为基础得以滋长繁荣,在内容上以传统心理机制为核心,形式上继承古代小说传统为模式的文人创作或经文人加工再创造的作品。功能上侧重于趣味性,知识性,可读性,但也顾及“寓教于乐”,惩恶劝善效应。基于符合民族欣赏习惯的优势形成了以广大市民为主的读者群,是一种被视为精神消费品的,反映其社会价值观的商品性文学。

自叙传抒情小说: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作者多集中于创造社。创造社的主要成员在日本留学期间,较多地接受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及近代日本"私小说"的影响,于是强调"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艺活动"。主张再现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境,减弱对外部事件的描写,而侧重于作家心境的大胆暴露,包括暴露个人私生活中的灵与肉的冲突以及变态性心理,作为向一切旧道德旧礼教挑战的艺术手段。自叙传抒情小说作为一股创作潮流是从郁达夫1921年出版的《沉沦》小说集开始的。 

零余者:郁达夫小说用抒情的方式塑造出了真实感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些抒情主人公大都是所谓"零余者",即"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他们是遭受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这些"零余者"同现实社会往往势不两立,宁愿穷困自我,也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他们痛骂世道浇离,或以种种变态行为以示反抗。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实际上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并经过拷问自己来探索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小诗体:是在周作人翻译的日本短歌、徘句和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飞鸟集》影响下产生的。主要作者有冰心、宗白华、徐玉诺、何植三等人。小诗是一种即兴式的短诗,一般以三五行为一首,表现作者刹那间的感兴,寄寓人生哲理或美的情思。小诗的出现,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诗歌形式的多方面的探索的努力,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捕捉自己内心世界微妙情感与感受的努力。小诗体在新诗的发展史上具有过渡的意义。 

纯诗:1926年早期象征派诗人穆木天在《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中提出"纯诗"这一概念,即"纯粹的诗歌"。穆木天所谓的"纯诗"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诗与散文有着完全不同的领域,主张"把纯粹的表现的世界给了诗作领域,人间生活则让给散文担任";二是诗应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方式与表现方式,"诗是要暗示的,诗最忌说明的"。早期象征派诗人提出的"纯诗"概念,在其更深层面上,意味着一种诗歌观念的转化:从强调诗歌的抒情表意的"表达"功能转向"自我感觉的表现"功能。

19 自由体诗

郭沫若一方面强调“形式方面我主张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同时认为“情绪的世界是一个波动的世界,节奏的世界”。“这虽没有一定的外形的韵律,但在自体是有节奏的”,基本有两种类型:(1)外在格律严禁,押韵,诗节诗行大体整齐。(2)情绪自然消涨的内在韵律与外在韵律结合,使诗在自由变动中取得整齐与和谐。

20 诗界革命

梁启超设想新意境,新语句与古风格,但新语句要打破传统诗词格律与文言语法结构,这与保留古风格是背离的,于是退一步:把诗界革命目标改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虽间杂一二新名词,亦不为病”,却拒绝引入新语句对传统格律与语法进行任何变革,因而晚清诗界革命限制在传统诗歌范围内,而向“散文化”方向努力,背离了唐诗传统而向宋诗靠拢,极限是:最终止步于宋诗的模仿风气中。

美文: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于1921年发表《美文》,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给新文学开辟出一块新土地"。王统照、傅斯年、胡适等曾撰文起而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徐志摩和周作人自己等一大批作家富有成效的拓荒,彻底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美文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地位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 

春柳社:1906年冬由中国留日学生组建于日本东京,因从事演剧活动而在中国早期话剧创始时期产生过重大影响。成员有李叔同、曾孝谷、欧阳予倩等。1907年正式公演《黑奴吁天录》。这是春柳社最有代表性的一次创作活动,演出在东京引起了轰动,其影响达于国内。辛亥革命后,春柳社员陆续归国。1912年初,陆镜若在上海邀集欧阳予倩等人成立了新剧同志会,正式从事职业演剧。它始终保持着春柳社的宗旨和传统作风,因此可算作"后期春柳"。 

上海民众剧社:"五四"以后第一个新的戏剧团体,1921年3月在上海成立。发起者为沈雁冰、郑振铎、熊佛西、陈大悲、欧阳予倩等十三人。5月创办了《戏剧》月刊,这是以新的形式最早出现的一个专门性戏剧杂志。民众戏剧社强调戏剧必须反映现实和负担社会教育的任务,认为它"是推动社会使前进的一个轮子,又是搜寻社会病根的X光镜"。总的说来,是和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基本上一致的。此外,他们还介绍了罗曼罗兰的"民众戏院"及西欧的小剧场运动,以助长"爱美剧"的声势。民众戏剧社的主要贡献是将"五四"革命精神在戏剧理论方面作了充分的发挥,也强调舞台实践,鼓励青年学生参加"爱美剧"运动。  

33 小剧场运动

起源于19世纪末法国“自由剧场”的艺术实验。以后风行于英德俄美日,这是一次以易卜生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戏剧,取代在西方占主导地位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戏剧的革新运动,它揭开了西方现代戏剧帷幕,在戏剧观念及文学导演表演舞美等方面进行新探索,中国的小剧场运动倡导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建立不同于文明新戏的新的话剧体制,使中国话剧走上正规化,专门化,科学化道路。核心是以“导演制”取代“明星制”。(2)提出并建立了一整套新的戏剧美学原则与表演体系和模式,即19世纪法国戏剧家创造的“第四堵墙”理论。

34 “革命文学”的倡导

1928年1月,全部又共产党员作家组成的太阳社创办《太阳》月刊,由蒋光慈,钱杏邨主持,创造社新成员李初梨,冯乃超等主持《文化批判》创刊,同月出版创造社另一刊物《创造月刊》第一卷第8号显出了“突变”,这些刊物在上海共同倡导“革命文学”。

国剧运动:1926年,赵太侔、余上沅等一批留美学生在徐志摩主持的北京《晨报》副刊上创办《剧刊》,提倡"国剧运动"。他们主张从整理与利用旧戏入手去建立"中国新剧":在戏剧观念上,主张发扬传统戏曲"纯粹艺术"的倾向;在戏剧表现上,提出要"探讨人心的深邃,表现生活的原力",因而赞赏西方象征主义与表现主义艺术,进而提出要糅合东、西方戏剧的特点,在"写意的"与"写实的"两峰间,架起一座桥梁,并预言"再过几十年大部分的中国戏剧,将要变成介于散文、诗歌之间的一种韵文的形式"。——他们的这一设想,带有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由于不适合当时社会的需求,终未能实现,但作为一种选择的可能性,在现代戏剧发展史上留下了痕迹。 

社会剖析小说:以茅盾为首的一类小说,其特点是:表现时代斗争的重大题材,在创作一开始就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进行理性的分析,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性格尤其是塑造时代性格,在戏剧冲突强烈的情节中描述人物的性格成长史或凸出人物性格的一瞬。在左翼内部,跟随茅盾如此创作的,有沙汀、吴组缃等人。这种小说模式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因而影响深远。 

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大河小说:原是法国文学中的一种形式,特指那种多卷本连续性并带有历史意味的长篇巨著。李劫人曾留学法国,受其影响。30年代中期,他以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变迁为基本线索,完成了三部曲式的历史性宏篇巨著《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具有宏伟的构架与深广度,被人称为是"大河小说",其长篇巨著亦被称为"小说的近代史"。 

汉园三诗人: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创作中三位风格独异的诗人: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1936年出版了合集《汉园集》,内收何其芳《燕泥集》、李广田《行云集》、卞之琳《数行集》,因此而得名。他们注重以诗歌传达独特的气质:何其芳主要表现青年人朦胧的理想和淡淡的忧伤;李广田的诗歌,风格质朴,蕴藉深沉;卞之琳善于在不露声色中深含着情感与哲理,对现代诗歌的客观化、非个人化等艺术手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文字奇巧。 

开明派:30年代独具特色的一支散文作家队伍,他们大都是上海立达学园的同事,30年代又聚集在开明书店周围,有丰子恺、夏丏尊、叶圣陶诸先生。"开明"同人散文家是积极的人生派,热切的爱国者,讲究品格、气节和操守。他们的作品平淡如水,明白如话,却擅于在平凡中开掘生活的哲理,追求高远的情境,严谨而有韵致。 

上海艺术剧社: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领导的第一个话剧团体。由郑伯奇、沈端先等发起,1929年秋在上海成立。社长郑伯奇。出版《艺术》和《沙仑》等戏剧刊物及《戏剧论文集》,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发展新兴戏剧及"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并先后组织了两次公演,介绍了法国左翼剧作家罗曼罗兰的《爱与死的角逐》等具有革命倾向的剧目。它有力地促进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戏剧理论建设,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后浪漫主义:上海"孤岛"和国统区内典型的通俗、先锋两栖作家,是徐訏和无名氏。这类作家的出现,一定意义上反映了40年代城市读者对小说的欣赏趣味的提高。有人称之为"后浪漫主义小说",强调了他们的文学品位,既有浪漫主义理想,又渗入现代主义精神。他们的小说具有浪漫主义的手法,抒情的笔调,但又不同于郁达夫代表的前期浪漫派小说,而是更多神秘荒诞色彩。代表作有徐訏的《风萧萧》等。 

街头诗运动:1938年,田间来到延安,发起街头诗运动,积极提倡"抗战的,民族的,大众的"诗歌。所谓街头诗,就是群众的诗,经是抄写在村庄的门楼、墙壁上或印成传单散发的通俗的政治鼓动诗,也叫墙头诗或诗传单。田间的街头诗最为突出,结构上采用"阶梯式"分行形式,诗句短而有力,节奏感强,在群众中广为流传,起到鼓舞人民、打击敌人的战斗作用,被闻一多称为"时代的鼓手"  

剧联:"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的简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进步戏剧家统一战线组织。1930年成立于上海。刘保罗、田汉、赵铭彝、于伶等曾担任党团书记。剧联成立后,起草并通过《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最近行动纲领》,除在上海设立总盟外,先后在北平、汉口等地设立了分盟和小组,使左翼戏剧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在演剧方面,团结进步的戏剧工作者,组成50多个左翼剧团。其中上海就有艺术剧杜、南国社等。剧联领导的演剧活动,具有革命性、群众性和战斗性的特色。为了开展工人演剧活动,剧联成立了工人演出委员会,推动了工人剧运的发展。左翼戏剧运动为后来话剧向职业化、实用化过渡准备了条件。为中国无产阶级戏剧运动初步开拓了道路,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戏剧人才。1936年初,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自动宣告解散。

58 广场戏剧

从大城市走向街头,村镇,以至战地“广场”,将戏剧“政治宣传,鼓动,教化”功能推向极致,削弱其商业性与娱乐功能,主题简单明了,通俗易懂,情节集中 ,演出灵活,最显特色的是演出形式,有街头剧,广场剧,茶馆剧,游行剧,活报剧,谐剧等,最鲜明特色是打破了舞台与观众之间的“墙”,使观众参与到戏剧中,整个广场成了一个剧场,不仅演员与观众之间,连观众与观众之间也产生了心灵感应与情感交流,它的演出,是戏剧政治教化与宣泄功能的统一 。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704559159@qq.com

Top
加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