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手游 > 保卫萝卜4

原创 薛仁贵两个孙子在安禄山治下故不得已参与安史之乱,后归降唐朝

来源:网络 时间:2022-10-01 15:09:53
导读由于这一场战争是李世民亲自指挥的,所以他目睹了薛仁贵的精彩表现,因此他在战后再次接见了薛仁贵,赏赐给薛仁贵马二匹、绢四十匹及俘虏十人为奴,并擢升其为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 在安史之乱中,安禄山将战火…

原标题:薛仁贵两个孙子在安禄山治下故不得已参与安史之乱,后归降唐朝

提起薛仁贵,想必是人尽皆知,都知道他是唐朝著名的武将。不过薛仁贵有两个孙子曾背叛过唐朝这件事就很少有人知道了。但是薛仁贵的这两个孙子虽说背叛了唐朝,但他们都是身不由己,而且最后完美回归,并干出了一番出色的政绩,没有辱没薛仁贵的名声。

薛仁贵一生功绩显赫,让家族再次发扬光大

薛仁贵出身于河东薛氏,其先祖为蜀汉蜀郡太守薛永,蜀汉灭亡后,薛永的儿子薛齐迁往河东汾阴居住。

薛齐有三个儿子,其中次子薛雕这一脉十分昌盛,因此号为南祖,他的四世孙薛安是北魏时期的著名将领,封为河东王,而薛仁贵就是薛安的六世孙。

可以发现,薛仁贵出生在一个武将世家,家族历史十分显赫,他的祖父薛衍官至北魏御史中大夫,父亲薛轨也在唐朝担任过高官,而他则是家中独子。

薛仁贵出生于隋大业九年(614年),他出生后不久父亲薛轨就因病去世了,因此家道中落,长大后家境十分贫困,只能以务农为生。

薛仁贵从小习武,有将才,但一直没有机会施展抱负,后来他娶柳氏为妻,柳氏是个贤惠而有见识的女子,李世民将要亲征辽东的时候,她对薛仁贵说:“夫有高世之材,要须遇时乃发。今天子自征辽东,求猛将,此难得之时,君盍图功名以自显?富贵还乡,葬未晚。”

薛礼

薛仁贵觉得妻子说得有道理,便离家到长安拜见辽东道行军总管张士贵,张士贵十分欣赏他,便留在军中效力。

贞观十九年(645年)二月,李世民亲征辽东,在安地战场上,薛仁贵表现出色,郎将刘君邛被高句丽军队围困,他单枪匹马挺身而出,斩杀了高句丽一名将领,并将其首级悬于马上,高句丽将士因此胆寒,于是撤军而去,刘君邛因此得救。

薛仁贵的表现给了李世民很深刻的印象,事后李世民对他说:“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

在随后的安市大捷中,作为普通将士的薛仁贵表现出色,“太宗分命诸将四面击之。仁贵自恃骁勇,欲立奇功,乃异其服色,著白衣,握戟,腰鞬张弓,大呼先入,所向无前,贼尽披靡却走。大军乘之,贼乃大溃。”

由于这一场战争是李世民亲自指挥的,所以他目睹了薛仁贵的精彩表现,因此他在战后再次接见了薛仁贵,赏赐给薛仁贵马二匹、绢四十匹及俘虏十人为奴,并擢升其为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

在随后的战争中,李勣“请克城之日,男子皆坑之”,致使城中将士更加齐心协力,唐军因此损失惨重。

李世民对此十分不满,后来他在唐军班师回朝途中又对薛仁贵说:“朕旧将并老,不堪受阃外之寄,每欲抽擢骁雄,莫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

李世民

返回长安之后,李世民便提拔薛仁贵为右领军中郎将,镇守玄武门,保卫皇宫安全。

因为李世民的慧眼识珠,所以薛仁贵走向了成为名将的道路。

李世民驾崩后,给儿子李治留了很多文臣武将,但其中最特殊的一个,就是被火线提拔的薛仁贵了,这个后起之秀名气特别大,很多职务比他高的人也都去拉拢他。

在整个李治执政时期,薛仁贵的表现都是相当不错的,显庆三年(658年),他第二次击败了高句丽,斩杀三千余人;第二年,薛仁贵再次击败高句丽,生擒大将温沙门,并在当年与契丹作战的时候生擒契丹王阿卜固,他自此威名远扬,被李治封为左武卫将军,河东县男。

真正让薛仁贵成为当世名将的战争,那就是三箭定天山了,他于龙朔元年(661年)率军与十几万九姓铁勒对峙,“时九姓有众十余万,令骁健数十人逆来挑战,仁贵发三矢,射杀三人,自余一时下马请降。仁贵恐为后患,并坑杀之。更就碛北安抚余众,擒其伪叶护兄弟三人而还。”

击败九姓铁勒对唐朝来说意义重大,自此唐朝失去了一个强大的敌人,边境安全性大大加强。

由于薛仁贵作战勇猛,功劳巨大,因此军中开始传唱说:“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三箭定天山

不过,在这场战争中,薛仁贵也有让人诟病的地方,他将抓获的俘虏妻女数十人私自纳为小妾,并接受了九姓铁勒的重金贿赂,这件事被人上书给李治弹劾,但李治念及他的功劳而没有追究。

从乾封元年(666年)到总章二年(669年),李勣作为主将,薛仁贵作为前锋将领,率领唐军数次发起了对高句丽的战争,最终将高句丽彻底灭亡,薛仁贵在战争中战功卓越,连克扶余川四十余城,斩杀高句丽将士数万人,占唐军总体战绩的近三分之一。

高句丽灭亡之后,唐朝在此设置安东都护府,薛仁贵被李治任命为右威卫大将军兼检校安东都护(大致相当于代理安东都护),并封为平阳郡公,率军二万留守平壤。

那时候,高句丽军民复国之心强烈,薛仁贵便在高句丽实施仁政,治理盗贼,赡养老人和孤儿,并大力提拔当地人才为官员参与治理工作,因此很快就稳定了局势,大多数高句丽人甚至忘记了亡国之恨。

咸亨元年(670年),薛仁贵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李治任命他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率军五万进攻吐谷浑(在唐朝和吐蕃之间来回摇摆)和吐蕃。

吐蕃疆域图

起初,战事还比较顺利,薛仁贵率军击败吐蕃大军,但吐蕃心有不甘,发兵四十余万进攻唐军,薛仁贵不敌,只得与吐蕃请和,以此来保存主力,“仁贵遂退军屯于大非川。吐蕃又益众四十余万来拒战,官军大败,仁贵遂与吐蕃大将论钦陵约和。”

但仅仅过了一年,由于高句丽在新罗的支持下发生叛乱,李治再启用了薛仁贵,任命他为鸡林道总管,但不幸的是,他被新罗给击败了(可能是因为兵力太少),因此被流放到象州。

一直到开耀元年(681年),李治念及薛仁贵的功劳以及救命之恩(曾在万年宫发大水之时将李治救了出来),再起启用他,任命他为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

薛礼

在随后爆发的云州之战中,薛仁贵率军击败突厥,斩杀数万人,俘获牛羊无数,取得了云州大捷,这是他军事生涯的最后一战,因为他在第二年就因病去世了,死时七十岁。

纵观薛仁贵一生,他不但勇冠三军,而且功绩卓越,是唐朝不可或缺的军事将领,堪称一代名将,他的子孙也因此受益,成为了将门之后,也获得了无穷的政治遗产。

薛仁贵的子孙为何造反,结局又如何?

薛仁贵一共有五个儿子,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大儿子薛讷和小儿子薛楚玉。

薛讷继承了薛仁贵的事业,成为了一名武将,官至左羽林大将军,在与契丹和突厥的战争中功绩卓越,是武则天和唐玄宗李隆基手下爱将。

这里要重点说一下的是薛楚玉,以及他的两个儿子薛嵩、薛崿。

薛楚玉其实十分平庸,他武功马马虎虎,才能也很一般,只是因为门荫入仕,先是担任幽州刺史,后来靠着哥哥薛讷的关系,得以升任范阳节度使。

安禄山

这范阳节度使正是后来安禄山担任过的职务,范阳也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地方。

薛楚玉担任范阳节度使的时候,是唐玄宗开元年间,他虽然才能一般,但跟父亲薛仁贵一样有雄心壮志,在任期间进行了大规模军事改革,取得了一些成就。

薛楚玉之所以要进行军事改革,其实是他的哥哥薛讷倡导的,因为那时候唐朝府兵制开始走向没落,薛讷看到了帝国潜在的危机,所以发起了转向募兵制的改革,但遭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为了检验改革成果,薛楚玉领兵讨伐奚和契丹,但以失败而告终,保守派趁机对他进行弹劾,他因此被革去职务,以平民的身份回家养老,不久后郁郁而终。

薛楚玉虽然失败了,但他的精神还是可嘉的,至少他为国家富强付出过努力,没有辱没薛仁贵的一世英名。

薛楚玉之后,范阳节度使这一职务被张守珪取代,而就在之前一年,安禄山被张守珪收为义子,并被提拔为偏将,他的人生开始起步。

张守珪

在张守珪的不断举荐下,安禄山逐渐被唐玄宗熟知和赏识,于开元二十八年(740年)被唐玄宗任命为平卢节度使,并在张守珪去世之后,兼任了范阳节度使,时间是在天宝三载(744年)。

根据有限的史料记载,那时候薛嵩、薛崿兄弟已经在范阳担任校尉了,是安禄山的直属部下,由于他们是名将之后,所以安禄山和史思明都很重视他们。

后来,安禄山通过认杨贵妃为母,并对唐玄宗进行巴结,又兼任了河东节度使,他因此手握三镇节度使,是当时势力最大的人物之一。

而河东正是薛仁贵的老家,他的许多子孙都生活在那里,也都被安禄山统治着。

从天宝十载(751年)开始,安禄山在范阳郡城北边筑起了雄武城,暗中招兵买马,打造兵器,储备粮食,由于他严格对外封锁了消息,所以当时唐玄宗并不知道这件事。

据记载,薛嵩膂力过人,擅长骑射,性格慷慨豪迈,大有祖父薛仁贵的风采;而薛崿虽然隋饶稍逊于薛嵩,但也堪称人中之杰,在范阳一代名气很大。

薛嵩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之后,薛嵩、薛崿兄弟二人都被史朝义挟持,被迫参与了安史之乱,其中薛嵩被安禄山任命为相州刺史,薛崿作为他的副将辅佐他,二人一起留守后方,但被史朝义派人严密监视。

很显然,薛嵩、薛崿兄弟只是安禄山用来当金字招牌的,其目的是为了告诉世人,就连薛仁贵的后代都造反了,大家还有什么犹豫的呢?

在安史之乱中,安禄山将战火引向中原,范阳作为他的老家则相对平静,所以薛嵩、薛崿兄弟并没有与唐军作战的经历,这也使得他们后来有机会投降唐朝。

安禄山及儿子安庆绪、史思明相继去世后,史朝义继续作乱,但他最终在唐代宗宝应二年(763年)兵败自杀,安史之乱接近尾声,但范阳、平卢、河东三镇依然在叛贼余孽手中。

而早在安禄山起兵之初,薛嵩、薛崿兄弟就已经开始积极策划投降朝廷了,他们在相、卫、邢、洺四州拉拢将士,并以准备进攻洛阳为名,招募了大量士卒,史朝义的眼线也被他们给欺骗了。

仆固怀恩

唐宝应元年(762年),唐朝大将仆固怀恩发兵进攻洛阳,史朝义下令薛嵩出兵洛阳,但他以军心不稳和粮草不济为由拒绝,导致史朝义因为孤立无援而被朝廷军队击败,并在第二年兵败自杀。

史朝义去世之后,仆固怀恩继续向北进攻,逼近相州,薛嵩便杀掉史朝义的眼线,然后带领二万余将士及四州百姓投降仆固怀恩。

起初,仆固怀恩并不信任薛嵩、薛崿兄弟,但后来军中有史朝义的亲信作乱,二人坚决予以打击,将作乱者全部斩杀,仆固怀恩因此相信他们是真投降,于是上书朝廷任命薛嵩分别为相卫节度使,任命薛崿为副使,掌管相、卫、贝、邢、洺、磁六州(后来加入了泽州和潞州)。

大历元年(766年),相卫节度使改为昭义军节度使,由薛嵩继续担任,后来他又兼任了检校右仆射和御史大夫等职务,并拜为开府仪同三司,封平阳郡王。

这里有个问题值得思考,一个投降的叛将,怎么会一路升迁,还成为藩王呢?

原来,昭义军所在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扼守着东、北各路节度使通向中原的通道,而薛嵩工作做得非常好,不但守住了这条通道,使昭义军成为朝廷的重要屏障,还在当地休养生息,大力恢复生产,为大乱后的重建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安史之乱形势图

从另一方面来说,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严重,唐朝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团,往往会拉拢地方节度使,薛嵩受重视就可以理解了;而薛嵩也表现良好,对朝廷忠心,工作也做得出色,这才使得他的官职不断升迁,还被封为了王爵。“时多事之后,姑欲安人,遂以重寄委嵩。嵩感恩奉职,数年间,管内粗理,累迁检校右仆射。”

不过,薛嵩的权势也确实非常大,与其他节度使一样,他拥有很大的自治权,皇帝跟他只是名义上的君臣关系,他曾上书朝廷封他年仅四岁的儿子薛平为磁州刺史,朝廷竟然同意了,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了,倒不是说薛嵩不忠心,这只是当时特殊环境下的一种产物,并不是他一个人可以决定的。

大历七年(772年),薛嵩去世,他的部将拥立十二岁的薛平为昭义军节度使,薛平并没有反对。

但奇怪的是,薛平很快就将职务让给了叔父薛崿,自己则带着父亲的灵柩,连夜返回了河东老家,这是怎么回事呢?

唐朝律法规定,边关主将去世之后,由其儿子或兄弟继任,薛平年纪小,所以决定将位置让给叔父薛崿,但一些将领试图篡位,他们准备先拥立年幼的薛平为节度使,然后再实施作乱计划,因此对薛崿进行排挤,导致薛崿无法正常继位。

唐朝藩镇割据示意图

薛平虽然年纪小,但十分聪明,他现实假装同意担任节度使,等他上任之后,经过一番谋划和操作,把叛乱者给处理掉了,然后将位置让给薛崿,自己则带着父亲的灵柩返回家乡安葬。

薛崿在担任节度使三年之后,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举兵作乱,他派人拉拢薛崿的部下牙将裴志清,裴志清率军赶走薛崿,然后将相州(昭义军治所所在地)献给了田承嗣。

薛崿逃走后,上书朝廷请求入朝为官,唐代宗表示同意,同时任命薛崿的族人薛择为相州刺史、薛雄为卫州刺史、薛坚为洺州刺史,但后来田承嗣攻陷了这几个州,并将这三人的家人给杀光了。

再后来,薛崿入朝为官,“诏遣弟崿知留后,累加崿太子少师。大历十年正月丁酉,昭义军兵马使裴志清盗所将兵逐崿,举众归田承嗣以叛。崿奔于洺州,上表乞入朝,许之。”其后历史记载不详,但大概率是得以善终了。

以上就是薛仁贵的两个孙子薛嵩、薛崿反叛唐朝的故事,可以发现他们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毕竟他们的家乡和工作地都在安禄山的统治之下,不参与的话,有可能全族被灭,所以顶多算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吧。

不过,薛嵩、薛崿虽然参加了安史之乱,但他们并没有实质上的罪过,而且投降后表现不错,对朝廷很忠心,也做出了重大贡献,所以不算是辱没了薛仁贵的名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704559159@qq.com

Top
加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