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手游 > 保卫萝卜4

1934年百余名战士与大山齐消失,70年后一山村为世人揭开感人真相

来源:网络 时间:2022-09-23 06:27:54
导读1934年,红六军团遭受湘黔敌军和地方民团的包围之中。为了大部队安全转移,军团长萧克决定让红18师师长龙云率52团八百余名战士负责断后,掩护主力

1934年,红六军团遭受湘黔敌军和地方民团的包围之中。

为了大部队安全转移,军团长萧克决定让红18师师长龙云率52团八百余名战士负责断后,掩护主力撤退。

龙云临危受命,不负所托,不管敌人进攻多么凶猛,始终指挥52团坚守阵地,为主力部队撤离留下时间。

而红六军团在萧克领导下安全突围,并在贵州印江县和红三军团会师。

抵达安全地带后,萧克四处派人寻找阻击敌军追击的800战士,以及龙云的下落,但最终都石沉大海!

800名红军消失在了贵州大山之中,他们的下落和最后经历成为我军党史上的一桩悬案。

直到2003年的一天,时任贵州石阡党史研究所副主任杨又铸下乡走访时,发现一偏僻乡村有个十分奇怪的民俗,每到重阳节当天,村民们都会对着困牛山焚香跪拜。

这让杨又铸十分好奇,村民到底祭拜谁?难道和红六军团红52团八百名红军消失有关?

经过深入调查和研究后,杨又铸揭开了尘封近70年的历史悬案。

一 甘溪之战损兵过半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的心声,奉行“不抵抗政策”,反而将罪恶的大手看向红军,并召集五十万大军对红军发起了多方面“围剿”。

不过在毛主席的智慧指挥下,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四次“围剿”。然而,从1933年9月到1934年夏,蒋介石又集合百万大军发起了第5次“围剿”,受博古等人的错误领导,红军损失惨重,苏区范围日益缩小。

1934年7月,为摆脱苏区的困境,中央军委派出红七军团北上。

次月,红六军团又接到命令朝着湘中一带转移,并同贺龙的红三军团取得联系,策应中央红军长征。

任弼时、萧克临危受命,率领红6军团9700余红军战士冲破重围,开始西征。

但敌人得知红六军团的踪迹后,派出中央军、地方军阀前堵后追。

经过一番惨烈的战争,红六军团最终冲破敌军设置的层层封锁线,抵达湘西南一带。按照中央指示,红六军团在湘中一带展开游击战争,冀图建立新的苏区。但因敌人兵力太多,只能继续向贵州一带撤离。

同年9月26日,红六军团抵达剑河县,可还没来得及休整,就遭到湘军一个旅袭击,附近的桂军听闻枪声后也前来支援。

军团长萧克见状,只好下令部队立马撤离,并将18师留下来负责掩护主力部队突围。

师长龙云临危受命,率52团、54团阻击敌军。在龙云的沉着应对和冷静指挥下,18师顺利完成任务。

可正当他们准备和主力部队汇合时,后路被敌军切断。原来,敌军从小路包抄至18师后方,以至于52团、54团被包围。

经过一番苦战后,52团成功突破重围,54团却损失惨重,除少数官兵突围,其他人全军覆没。任弼时和萧克得知后心疼不已,但也只能无奈撤销54团建制。

为了摆脱数倍敌人追击,红六军团计划攻打旧州,再经瓮安县横渡乌江前往黔北一带,甩掉敌人。

乌江自古就是天堑之地,国民党早已布下埋伏,就等着红六军团钻进“口袋”。即将横渡乌江之时,红六军团收到中央发来的情报,称桂军已向南进发,红六军团停止渡江,向江口一带进发,和贺龙红3军团取得联系。

任弼时、萧克接到命令后,只好取消渡江,朝着江口一带前进。但让人怎么也想不到的是,正是这一部署调整,让整个红六军团陷入困境。

原来,蒋介石已提前预料红六军团行进方向,并提前组织湘桂黔地方军阀24个团驻守镇远、石阡、黄平等地。

因此,红六军团向东进发正中蒋介石下怀,进入地方军阀的包围圈内。

同年10月6日,红六军团抵达石阡县境内,因不知道敌情,当晚从容地安营扎寨。

甘溪镇

次日早上,任弼时、萧克派出先头部队探路,可当这支队伍抵达甘溪镇时,刚准备生火做饭,桂军就从东、北两方向朝着我军发起了激战。

这支敌军是战斗力十分强悍的桂19师,先头部队根本不是对手,再加上敌人增援部队已抵达,想要突围难上加难,最终只有李达机枪连600余人从东面突围,其他官兵被敌人全歼。

以此同时,红六军团主力部队也遭到了敌军的袭击,萧克只好仓促指挥大军作战。眼看敌人越来越多,萧克当即下令,由龙云率领52团担任前卫团,为军团开路前进。

萧克将军

龙云当即率部和桂军猛烈的厮杀混战,并成功打通一条通道。可红六军团主力撤离时,红50团因没能及时离开,被敌人斩断后路,经过一番血战后才突破重围,但同时也损失惨重。

战斗至同月15日时,红六军团官兵已身心俱疲,此时弹药补给严重短缺。

最重要的是,蒋介石在贵州执行“坚壁清野”政策,转移甘溪附近百姓,并控制粮食运输,以至于红六军团的补给缺乏,战士们多日来根本吃不饱。

此时,红六军团已损兵过半,萧克看着全军团只剩下三千余人,决定转战到石阡龙塘镇川岩坝,渡过石阡河同红三军汇合。

石阡河

二 八百名红军神秘消失贵州大山

可就在此时,红六军团又遭受湘黔敌军和地方民团的包围之中。为了保留革命火种,萧克决定让红18师龙云率52团八百余名战士负责断后,掩护主力军撤离。

萧克之所以让52团担此重任,还因这支团是全军有名的王牌战斗团,多次力挫敌军进攻。

而师长龙云本身就是骁勇善战的猛将,他早在16岁时就加入革命,参加过彭老总领导的平江起义,又跟随队伍会师井冈山。

土地革命时期,龙云就已是和粟裕、寻淮州齐名的战将。红军前三次“反围剿”中,龙云为保卫中央苏区贡献巨大。正是这样的猛将,让萧克对其十分信任。

龙云接到任务后,为了鼓舞士气,专程召开了动员会,他说道:“我们52团担负重要使命,决不能辜负党中央的信任,就算拼到只剩最后一人,也要保证军团主力顺利撤离。”

在龙云的动员下,52团官兵无不群情激奋,大家士气高涨,做好了视死如归的准备。

随后,红六军团在萧克率领下向南进发,而52团则留下来和敌军继续作战。可敌人实在是太多,他们仗着军力和火力优势,猛烈地朝52团进攻。

龙云毫不示弱,不管敌人有多凶残,他始终指挥52团坚守阵地、浴血奋战,击退敌人的数次进攻,为主力部队撤离留下时间,但短短几个小时部队就损失了300余人。

就算如此,52团战士们没有一个人退缩,始终战斗在最前线,不过这一切红六军团主力部队并不知晓。

此时的红六军团在任弼时、萧克领导下,沉着应战,并于同月24日杀出重围,甩掉了数倍敌人的追击,并在贵州印江县和红三军团会师。

抵达安全地带后,任弼时和萧克也开始疑惑,为主力军赢得宝贵时间的52团去哪里了?

任弼时

不过萧克等人仍抱有希望,他专程下令红六军团驻扎等待3天,此时其他断开联系的部队已赶来,唯独没有龙云和52团的身影。

可敌人大军仍在重新聚合追来,萧克只能忍痛下令全军继续前进。

西征途中,萧克仍不忘记52团官兵,多次派人前去打听,可每次都没有收获。

萧克始终不明白:52团八百名战士到底去哪了?他们经历了什么?难不成部队已被全歼?

可随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到来,前线战事紧张,萧克无暇分身,只好将此事埋藏在心间。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俱兴,一切向前看,没能腾出时间寻找神秘消失的52团。

当年红六军团的老兵们却一直没能忘记这些奋战的战友们,他们为了弄清52团的真相,委托红2方面军的军史专家就此事展开详细调查。

这位专家接到老兵们的嘱托后,立即赶往贵州石阡县,本想着从档案中寻找蛛丝马迹,可并没有什么收获。

考虑52团战士们失踪时间太长,军史专家决定拜访当地的百姓,希望能找到红军的下落。

可石阡县这么大,不少乡村坐落于大山之中,这给调查带来了很多麻烦,尽管他曾拜访不少群众,可当地老人只知道当年这里发生过恶战,并不知战争的结果,也分不清是红军哪支部队和敌人交战。

无奈之下,这位军史专家只好选择放弃。

又过去10多年,因原红六军团的领导们年事已高,他们迫切希望知道当年的真相,又委托军史部门调查。相关部门对此高度重视,再次派出不少军史工作者前去调查走访,但仍然扑了个空。

就此,52团八百余名战士神秘消失于贵州大山就此成了一桩悬案。

三 因一奇怪风俗揭开感人真相

2001年的一天,时任石阡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的杨又铸参加县人大代表会议,会议期间他偶然从同事口中得知红52团消失在石阡县的事情。

当时杨又铸才30余岁,对工作热情积极,本着对革命烈士的敬佩以及对党史事业的忠诚,决心要弄清红52团的消失缘由。

县领导听闻后也十分支持,鼓励他放下其他工作,全面探寻红52团迷失的历史真相。

杨又铸先是来到石阡县档案室内,翻阅了大量地方史料和档案,从茫茫书海中找到这样一句话:100余名红军壮烈跳崖牺牲!

对红军历史非常精通的杨又铸十分警觉,他突然想到52团八百名战士下落不明一事,难不成这一百多名红军正是红52团官兵?

他沿着这一线索继续翻阅档案,但并没有得到太多的消息,相关的史料记载寥寥无几,就算记载也十分模糊。

为了弄清此事,杨又铸又前往附近几个县城,看看有什么发现,可没想仍没有太多收获,相关史料记载都很模糊。

拜访当地百姓

杨又铸决定转变调查思路,从人民群众中打听当年红军消失的下落,他先是拜访几个年长的老红军,他们隐约记得当年大战发生在龙塘镇一带。

为了弄清真相,杨又铸决定重点展开对龙塘镇的调查,为节省时间,他住在一个村民家中,每天都会前往各大乡村走访调查年长的老人。

周六乘坐公交车回家换洗衣物,他又利用乘车间隙和村民聊天,希望能从中收获一些线锁。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杨又铸走访附近的十多个乡村,并找到10多个见证红六军团和敌人对战的老者,在逐步地交流和了解中,杨又铸大致弄清“甘溪战役”的来龙去脉,但有关52团消失一事仍没有线索。

2004年的一天,杨又铸和一个村民交流时,突然听到龙潭镇一个偏僻山村甘溪槽村有个奇怪的习俗。

这个山村地理位置十分偏僻,处于深山老林之中,位于石阡、岑巩两地交界处,村民基本与世隔绝,不与外人打交道,历史上也没有什么大事,因而两地县志对该村的记载并不多。

但这个村民表示,甘溪槽村每到重阳节这一天,都会来到附近一座大山上祭祀,而其他村落均没有这一习俗。

杨又铸十分好奇,重阳节是祭祖节日,但为何全村人一起祭祖?为何其他村落没有这一习俗?

杨又铸带着问题来到了甘溪槽村,经过他的亲自走访调查,这才有了一重大发现,村民们祭祀的对象是红军战士,而祭祀的大山为困牛山。

联想到县志中记载百余名红军跳崖一事,杨又铸等人十分高兴,他们预感真相离自己愈发接近。

而随着全村村民七嘴八舌的讲述,当年红52团消失的历史真相终于被还原出来。

杨又铸

四 百余红军集体跳崖

红52团于1935年10月16日在龙云的指挥下在朱家坝完成断后任务后,只剩下400余人。

他们沿着红六军团主力留下的记号一路向南进发,计划和主力军汇合。

可当来到石阡县白沙镇时,有战士称在队伍后面发现几个陌生面孔,龙云立马对其审讯,这才发现他们是地方民团成员,奉国民党敌军的命令负责侦查红军下落,而此时湘黔敌军就在附近。

尽管龙云很想和主力部队汇合,可考虑继续向南进发,势必会暴露红六军团主力的下落。

为了迷惑敌军,龙云决定将52团伪装成红六军团主力,改道向西前行,将围堵之敌吸引过去。

不过因对地形不熟悉,也没有地图,红52团绕了几个弯后来到了甘溪槽村,这里地理位置偏僻,四周高山耸立,河流湍急,行军愈发困难。

为了尽快通过这里,摆脱敌人的追捕,红52团决定雇佣当地一个向导带路。

然而,当时贵州为国统区,百姓们对红军并不了解,国民党军不分青红皂白的抹黑、造谣红军,称红军是“青面獠牙的恶魔”、“坏事做尽的强盗”,百姓们并没有接触过红军,故而将谣言当真。

当红军来到村子里后,村民们纷纷紧锁大门,不愿意和红军过多交流,也不愿将红薯、萝卜等粮食卖给红军,以至于战士们饥饿不已。

红52团在村子里转了很大一圈,这才遇到一个带路的村民,在其指引下,红军来到通往困牛山的道路。

看着眼前的大山,龙云这才意识到被带到阴沟里了。

而这个向导得知红军到来后,就快速向当地民团通风报信,然后再假意为红军带路,最后将这支队伍带上困牛山脚下。

困牛山三面环河,两面都是悬崖,地形十分险恶,百姓们上山放养、放牛从来不担心它们会逃走,只要守住进山的路口即可,因而有“困牛山”之称。

还没等红52团休整过来,数倍的敌军就尾随而来,龙云只好指挥战士们上山。

可敌人很快就占据四周的高山,居高临下朝着红52团开枪射击。

四百余名红军和敌人激战了两日之久,又因误食了桐油拌饭拉肚子,多数战士又泄又吐,拿不动枪、走不动路,只能且战且退,但即便如此仍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

此时,龙云见敌人援军越来越多,他决定亲自率领200余战士寻找下山道路突围,由团长田海清指挥剩下200余名战士继续阻击。

危急时刻,田海清担此重任,主动同敌军发起了进攻,以扰乱敌人视线。

但谁曾想,敌人知道红军从来不打穷苦老百姓,将山下的百姓抓到队伍中来,并让他们穿着和当地民团一样的衣服。

这些老百姓哪里见过这阵势,当场被吓哭。田海清很快就发现混在敌人军队中的老弱妇孺,气得大喊:“这支土匪部队,竟然拿老百姓当肉垫,实在是太可恶了。”

为了不误伤百姓,红军只打穿军装的国民党军,不打民团,生怕伤了百姓。

可在这一被动局面下,地方民团肆意妄为,大胆向前,击毙多位红军战士,团长田海清也壮烈牺牲。

不到短短2小时,留在山顶的红军只剩下170余人。而敌人则裹挟着百姓继续向前,不断缩小包围圈。

前有强敌和手无寸铁的百姓,后面是深渊悬崖,170余红军战士宁不做俘虏,也不伤害百姓,他们丢下枪支,纵身跳入万丈深渊的悬崖,用生命和热血谱写了长征中最悲壮的英雄壮举,他们也用自己的行动感染了当地的每个村民。

百姓们目睹了这一切,这才知红军是一支真正为人民而服务的队伍,他们无不落泪,还有百姓跪下来,请求红军战士别再跳崖。

可这些年轻的壮士为了完成革命使命,选择了与天地同生,与大地同在。

而目睹这一切的地方民团也被惊得目瞪口呆,他们对红军的了解也多源于蒋介石的宣传,在他们看来红军“无恶不作”,却没想这样的“土匪”竟为了保护百姓而舍生取义。

杨又铸听了后泣不成声,红军战士大无畏的精神让他动容不已,他对此十分悲痛。

但一想到自己即将为消失的英雄们正名,让英雄壮举再现世间,内心也充满了自豪和激动。

五 幸存者何步荣为英雄赞歌

杨又铸进一步打听得知,当年跳崖的红军战士并非全部牺牲,幸存者何步荣就留在乡村中,只可惜他已逝世,其后代陈德昌向他讲述了那段历史。

何步荣是红52团司号员,当时仅16岁,他在跳崖前仍紧握军号,真正做到了人和军号同生死。

不过何步荣个子小,又因拉肚子浑身无力,跳得并不远,被悬崖上的一根藤蔓缠住。

红军跳崖殉难处

待到敌人离开后,次日早上何步荣才顺着藤蔓爬下来,并将身上的军号藏起来。谁知敌人再次来到村里搜寻,他被敌人抓住并准备杀害。

村子里百姓再也看不下去,纷纷谴责地方民团,要求饶过何步荣一命。

敌人见民愤这么大,又看何年龄较小,构不成威胁,进而将其放了。

不久后,何步荣被龙塘马场溪人陈国善收养,并改名为陈世荣,就此隐居在山村娶妻生子。

不过陈世荣并没有忘记牺牲的战友们,因红军战士跳崖当天是重阳佳节,他每年这个时间都会来到悬崖边祭奠战友。

其他村民为了感谢当年红军们的英雄壮举,也纷纷前来祭奠,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当地的一种特殊民俗。

新中国后,陈世荣入了党,当上当地的农会主席,当了二十余年村支书。

陈世荣

工作之余,陈世荣也经常前往当地小学、机关单位讲述当年红军跳崖的英雄壮举。

他离世后,村民们依旧沿袭这一习俗,每当重阳节这天,男女老少都会来到困牛山前烧香跪拜,祭奠红军英雄。

当然,除了何步荣幸存外,还有十余名红军幸运存活下来,他们多半被当地百姓收养,但随着伤病痊愈,很多人再次走上长征之路。

六 师长龙云被抓后壮烈牺牲

一百余名红军战士跳崖的真相已揭开,那么师长龙云率领的200余人又去了哪里?

原来,龙云和战士们顺着悬崖奉系,像山猴子一样贴近岩壁、手抓藤蔓,再加上山不太高,就这样一跃来到了山脚下,并顺着河谷顺利突围,躲到了深山中。

龙云带着战士们计划寻找红六军团主力,可因难以辨别方向,只能在深山里四处转悠,几天后来到了岑巩县境内。

这一天,龙云率部来到了冠璧山上,商议下一步该向何处进发。谁知,当晚一个商人生怕夜遇土匪,带着布匹藏匿于一个山洞中,正巧目睹红军的行踪。

这个商人为了立功行赏,当即下山,将此事上报给地方民团。民团得知后,立马派出大军对冠璧山层层包围。

凌晨,民团向红军发起了突袭,龙云立马指挥战士们抵抗。但此时红军已连续多日没吃上饱饭,子弹也已打光,只能和民团白刃作战,又因体力不支,很多战士倒在血泊中。

此战一直战斗到黎明,龙云在众战友的掩护下独自突围,其他人全部牺牲。为了避免被敌军发现,龙云不敢休息,在深山里跑了一天一夜,但已饥肠辘辘,头脑发昏,只能下山找寻点吃的。

可谁知,他刚下山就碰上地方保长,对方将他诱骗到民团驻地附近,龙云来不及逃走就被敌人俘虏。

民团头目见龙云谈吐不凡,自认为抓了个大官,连忙献给民团团长。

尽管龙云坚决否认,称自己只是个连长,可在叛徒的指认下,敌人还是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为了从他嘴里撬出机密信息,敌人对龙云进行残忍的折磨,可不管怎么样,他始终沉默不语,将一个共产党人的忠诚和信仰表达地淋漓尽致。

随后,龙云又被押到湖南长沙,当地军阀何键得知后多次对其劝降,可龙云始终不动摇决心,严守我党的机密。

何键大怒,随即将他关押到“军人反省院”,再次遭受更为严重的酷刑折磨。

就这样,1936年2月2日,龙云被虐待致死,年仅33岁。

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

杨又铸了解这一系列离世后,编写了《困牛山红军壮举》一书,并将收集而来的一手资料上交省党史部门。

2004年7月,官方将“困牛山红军跳崖壮举”公之于众,70年前的谜团就此大白于天下。

为了纪念牺牲的红军战士们,当地政府将甘溪槽村改为困牛山村,并建造纪念碑歌颂英烈,萧克将军亲笔为其题碑名。

困牛山壮举是红军长征时最悲壮的一场战斗,百余名红军面对强敌视死如归,诠释了什么是“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革命信仰。

而如今,困牛山村百姓们仍保留着重阳节祭祀“困牛山跳崖红军”,并将他们的英勇壮举代代相传。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704559159@qq.com

Top
加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