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手游 > 保卫萝卜4

仙游凌姓激扬凌云志!偏僻小山村竟涌现许多人才,“网瘾少年”逆袭开设软件公司!

来源:网络 时间:2022-09-23 00:21:03
导读仙游今报(微信号:xyjb2013)主流官媒 权威资讯!

仙游《百姓故事会》

第48期:凌姓

度尾圣山村凌氏宗祠

“河涧”激扬凌云志

仙游凌姓主要集中在西苑乡岭峰村、度尾镇圣山村、盖尾镇仙华村、龙华镇建华村等地。

凌姓图腾

凌,本义是积冰。由冫和夌组成。冫,水冻结成的固体。夌,义为超越,翻越高处称为夌。后字形变为凌、淩。凌人应是专门制作和贮藏冰凌的氏族,以自然界的物理变化现象作为氏族的原始崇拜图腾。在西周时,专门有一掌管储藏冰及供应冰块的官员,就称为“凌人”。凌姓的起源与冰有关。

寻根问祖

皇家官职 凌姓来源

凌姓始祖暨河涧凌氏祖先甸公,本姓姬,名甸,是周文王姬昌的孙子,周武王姬发的侄子,卫康叔姬封的支子(嫡妻所生次子以下及妾妃所生之子称为“支子”)。甸公约于公元前一O二七年(甲寅岁,周成王姬诵十六年)前后数十年在世,生活在周朝的成康年代,生于周朝康国(今河南省禹州市西北康城),居于卫国朝歌(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任周朝皇宫(时称镐京,即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南泮河以西丰镐村)“凌人”之职。凌人是官名,为周代所设置,其职责是掌管藏冰,以供祭祀膳羞宾客大丧。掌管冰块的官员称为“凌人”。凌人官职虽然卑微,但非常受人尊重,只有皇亲国戚才有资格担负此职。甸公曾孙阅公承袭“凌人”世职有功,遂赐官职名命姓氏,称凌氏,为凌氏受姓第一人,凌姓自此始矣。

殷仲公于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任闽州别驾。因武宗灭佛兴道,历史上称“会昌法难”,殷仲公又因父准公在前朝地位之争中,于永贞元年(805年)遭贬官再降为连州司马,并于元和三年(808年)冬卒于贬所桂阳北山佛寺,且嘉莆阳为道学文邦,在莆阳壶南筑室而居,并书匾称其庐为“华林石室”,殷仲公为凌姓得姓后第68世祖,并为凌姓入莆始祖。

据族人介绍,仙游西苑乡岭峰村凌姓由泉州市德化县迁徙至此,后分支到度尾镇圣山村。目前仙游凌姓主要集中在西苑乡岭峰村、度尾镇圣山村、盖尾镇仙华村、龙华镇建华村等地。

家风家训
凌氏家训

凌氏宗族,合族九门。四言家训,定记遵循。思宗念祖,祭祀诚心。尊重长辈,孝敬双亲。义方教子,关爱后昆。夫妻好合,相敬如宾。兄弟友爱,礼重六亲。敦睦族友,礼让乡邻。其身必正,不令而行。利人是乐,报国是欣。慈善弱势,律己宽人。待人接物,诚信公平。不沾毒品,健康身心。不恋赌博,美好家庭。勤劳俭朴,富贵不淫。崇文有典,六经闻名。尚武有范,江表虎臣。为官有则,六印家声。读耕为业,载德行仁。知足常乐,养性修身。文明之族,礼义为宗。忠孝是本,世代传承。

领 衔
“河涧”激扬凌云志

“凌”本义,冰。汉族凌姓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裔,在周朝任凌人之职,掌贮藏冰块的冰室,属周礼天官之列,其后人以其官职为姓。

凌氏宗族,源远流长,自凌人受姓迄今已历三千余年。凌氏后裔先是世居河涧地界(河北省中部),当汉王朝安邦天下一统中国时,凌氏宗族在河涧郡渤海郡成为望族。那里是凌氏最重要发展之地,也是宗族根之所系及心中向往的“圣地”,梦魂萦绕的故园。仙游大多凌姓以郡望地名为堂号,立“河涧堂”。

3月17日,记者一行来到位于县城西北部的西苑乡岭峰村,这里山路蜿蜒,通讯信号不佳,平均海拔约500米。桂阳自然村是凌姓人的聚集地,得知有人来了解凌姓文化,山里的老人们一早便等候着,据说这也是该村第一次接受媒体来访。

提起凌姓世祖,老人们仍能凭借祖上流传,说出一段关于蔡襄师友——凌景阳的故事。而这一段历史在凌姓代代翻抄的族谱中也可以找到:凌景阳父亲为宣州泾县(今属安徽)人,宋太宗时期进士,生六子皆入仕有名望。其中,凌景阳为凌策长子,在父亲故乡丁忧三年后,同母亲返回原籍我县钟山,为了便于照顾母亲,凌景阳上书请求就近赴任。在任仙邑县尉期间,他见年幼的蔡襄兄弟聪颖好学,便将蔡氏兄弟两人收入县学作正规培养。景阳调兴化军任职后,又将蔡襄兄弟带去兴化军府学深造,并向阁僚晏殊(父亲的好友)推荐蔡襄的作品。据知,此事在宋宰相苏颂的《魏公谭训》和南宋《仙溪志令佐题名》中均有记载。宋仁宗天圣七年凌景阳陪同他们一起赴京赶考,府试过关后,为他安排备考的清静之地。及第后,又为他做媒,两人成为连襟。凌景阳与蔡襄是兰桂竞芳的师生,又是性情相投的兄弟。据传《凌氏族谱序》为蔡襄所作,但是不知道此序是何堂族谱所记载,也不知道是何支凌氏所承传。

凌景阳有3子,其中长子际宽懒于功名,近山不仕,在仙游繁衍生息。先祖早已不见踪迹,文人的血脉传承着书香气质,特殊的土地哺育着非凡的人。这个闭塞的小山村却涌现了许多书画能手和专业人才。

“能凌岁寒,而不易行改操。”这里的“凌”,义为冒着、忍受。温饱都难以维持的年代,凌姓族人在艰苦中仍做到不弃诗书画。

69岁的凌钟鸣与哥哥凌钟宾从小受父亲影响,热爱书法,兄弟两的字画在西苑乡是出了名的。“父亲就是纯粹的农民,但他对写字特别感兴趣,白天田里挥锄头,晚上在家拿毛笔。”凌钟鸣说,小时候写字是家里唯一的娱乐,一到晚上,父亲教哥哥写字,他就在旁边看,后来他也参与其中。那时候条件十分艰苦,写字用的笔墨纸砚都是自己上山砍柴,挑去山下店里换来的。山路崎岖,他与父亲、哥哥写字所需一向是自己赚取的。父亲常常教育他们仨兄弟:“做人要脚踏实地,要和睦乡里,多帮助别人。”在农村,为人写字有一幅字抵一刀猪肉说法,众所周知,凌钟鸣父子为乡里乡亲所写的字可以换来几十头猪了,然而他们从没有要过任何物质补偿。一家人待人真诚和善,赢到赞赏,祖上对书画的热爱似乎也成为一种特殊的DNA代代流传。凌钟宾的儿子凌朝晖现在在县城一小学任教,凌钟鸣告诉记者, 凌朝晖十几岁就跟着他到寺庙去画壁画写字,加上他自己父亲的影响,现在也写得一手好字。

当代,走出山村的孩子们更是光耀门楣。当天在场的人中,提起子女,他们个个都一脸欣慰。凌金顺的儿子,在市疾控中心工作;凌其清的一儿一女都从事医务工作;凌瑞玉的儿子,是留日博士,现在是机械工程师;凌钟鸣的儿子,是在加拿大工作的机械工程师……他们在岗位上有所建树,在学习上有所专研。 

山路通了,更多的凌姓人走出乡村,为了子女的教育,为了梦想和抱负,他们的足迹踏遍全国各地。如今的村庄,不单是土墙木梁,坚如磐石的现代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在这块土地上耸立着。

凡人优品
· “网瘾少年”编书致敬父母 ·

父亲的骄傲

“保卫萝卜”曾是风靡一时的小游戏。而你是否知道,这个游戏的主创人员之一竟是我县西苑乡岭峰村的一位青年——凌建风。

3月17日,记者来到凌建风家中,看到了他主编的《保卫萝卜2》,全书共有331页,内容主要结合《保卫萝卜2》以及多个实例详细介绍了cocos2d-JS游戏引擎。在书本扉页上,“但愿自己成长的速度,能够赶上父母老去的步伐——谨以此书,献给我伟大的爸爸妈妈”的字眼映入记者眼帘。

凌建风父亲凌庆文告诉记者,他儿子今年25岁,现在在厦门自己开设软件公司,这本书是凌建风2014年开始编写,历时整整一年才完成出版的。收到这本书的时候,他和老婆看得热泪盈眶。

提起曾经不谙世事的儿子凌建风,凌庆文说道,因为家里并不富裕,而且有二个儿子一个女儿,他在厦门起早贪黑地卖早点供他们念书。而处于叛逆期的凌建风却一直沉迷游戏,不仅成绩不好,还常常旷课上网吧,为此老师常常致电批评警告。班级总共有63名同学,他每次都考59名,家里为此操碎了心。高考结束后,凌建风也勉强考上了一所大学。

“进了大学后,他整个人都变了,经常泡图书馆研究编程计算机。”凌庆文说道,也许是因为长期接触电脑,才让他对电脑有独特的感情,对于电脑的软件开发,他更是情有独钟。大学期间,他就自主研究软件,还常常通过电脑给其他专业的学生讲课。而对于编写这本书的初衷,他儿子则表示不为别的,只想给父母收藏,让他们不用再担心他的未来,也希望将来能以此激励自己的孩子。

· “老地下党”回忆峥嵘岁月 ·

老游击队员讲述历史

在度尾镇圣山村,89岁的老兵凌洪坤正在侄子的杂货店里看人下棋。尽管他有些耳背,记忆却十分清晰,记者在他耳边大声问话,才了解他曾经的战场岁月。

凌洪坤1929年生于度尾镇圣山村,因为受到土匪的侵扰,1946年未成年的他便参加地下党,成了一名通讯兵。“为了幸福的生活,我们必须坚持战斗。”凌洪坤说道。

回忆起第一次战斗的情形,凌洪坤说道,“刚开始敌人一开炮,我就趴在地上,恨不得有个地洞躲起来,非常害怕。后来战友告诉我,炮弹其实不可怕,因为炮弹是从高处打下来的,可以躲避,而机枪扫射的杀伤力大,要注意。”因为是通信兵,常常是在枪林弹雨下躲闪送达部队的指令。

让凌洪坤记忆最深刻的一次战斗是在度尾镇后埔六角山战斗,“当时我们的3个战友已经牺牲,仅剩4个人被敌军团团围在一个寺庙内,机关枪疯狂的扫射让我们根本无处退缩。那时身上的弹药也所剩无几,而我的腰也因摔伤挺不起来,不过,我和身边的战友们已经准备殊死一搏。后来,好在莆田的援军及时赶到,拯救了我们”。

如今,凌洪坤除了听力有障碍外,身体还算健康。不过,每当天气转凉,战斗时留下的伤痕就会隐隐作痛。他说,电视上播放战争题材影视剧的时候,他都会情不自禁地向儿孙讲起曾经抗战的峥嵘岁月。

传家之宝
祖传打铁 技艺传家

打铁工艺

“铛铛、铛铛、铛铛……”在度尾镇圣山村的一个半山腰,一直传来这样的声响,原来,这是村里祖传的打铁铺正在打铁。

据村干部介绍,这家打铁铺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有了,村里人用的农具、刀具等基本上都是他们家造的。由于制作的铁具质量好,邻村的人也纷纷到这里采购所需的铁具。

“从我的曾祖父开始,我们家就开始打铁了。到我跟我弟弟这里已经是第四代了。”打铁铺的第四代传人凌庆和告诉记者,他从十八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学习打铁技艺。“很多人一开始都不理解我,为什么那么年轻不出去闯一闯,要在家里干这样的脏累活。其实我心里想的就是这既然是家里祖上传下来的手艺,千万不能丢了。”

打铁是一种原始的锻造工艺,盛行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的农村。这种工艺,虽然原始,但很实用;虽然看似简单,但并不易学。现在打铁匠越来越少,这项锻造技艺的传承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凌庆和今年56岁,现在和46岁的弟弟凌庆添还有弟妹一起经营着这家祖传的打铁铺。凌庆和表示,他们打铁整天都是蓬头垢面的,孩子们看了都避而远之,更别提来学打铁了。提到他和弟弟应该就是祖传打铁技艺的最后一代传人,凌庆和有些无奈。

采访手记
有你的支持 我们更谨慎

百姓故事会采访活动,经历的是一个采访过程,而这个过程进行得如何,却直接影响了读者在版面上看到的成果。

上周,在西苑乡岭峰村桂阳自然村和度尾镇圣山村东阳自然村采访凌姓故事时,凌姓后人聚集在一起,积极与记者沟通,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用的素材,这让我们的采访事半功倍。

在采访的前一周,记者与西苑乡桂阳自然村凌其清取得联系,提前告知我们的采访意向。当天晚上凌其清多次打电话来,原来他挂断电话后想到了多个素材,因此询问记者是否可采用。

在度尾镇圣山村,村支书提前组织,东阳自然村村民凌庆斗从家中拿来一本铅字印刷的淩氏族谱复印件,86岁的退休教师凌玉椿也在亲戚的搀扶下一同聚集在祠堂里,接受记者采访。

采访到没有成立组织的姓氏,我们往往只能通过村干部推荐,联系到族里比较熟悉情况的人。但是,并不是每个联系到的人都配合采访,也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对姓氏采访上心去准备。每每遇到这样情况,一些年轻的记者会感到沮丧,难以理解为何“落花有情流水无意”。

而面对一些认真对待姓氏文化的族人,我们也不由自主地更有激情,看到他们认真讲述祖先的故事,流露自己的情感,对采访结果充满期待的眼神。我们总会提醒自己,要好好记录这些故事,因为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族人在看着他们自己的故事。

本期文图:今报记者 陈慧贞

傅斯威 黄剑普

仙游《百姓故事会》往期回顾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704559159@qq.com

Top
加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