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手游 > 曙光英雄

方城文学2021年第14期

来源:网络 时间:2023-08-29 15:37:43
导读《方城文学》2021年第14期目 录小说面包、房子和媳妇儿(续6)-----------------

《方城文学》2021年第14期

目     录

小说

面包、房子和媳妇儿(续6)

-------------------谭国伦

散文

魅力孔雀湖--------李占云

星与云-------------张俊岭

寻鸡---------------张永明

诗歌

思念已成为一种习惯

------------张恩浩(外一首)

寒----------边英华(外一首)

立秋--------------张润林

文学评论

历史的底色 时代的血脉

------------苗雨时

红色引领我们勇往直前

------------孙朝梅

  12

“难道你不会笑吗?”在新生监狱的接待室里,夏芳看到葛发才以后,心里特别不满意,敦实的个子,大黑脸,还不苟言笑,噘着个嘴,好像别人欠他多少吊钱似的。她虽然坐在轮椅上,但是高傲的眼神,命令着不敢抬头的葛发才。

葛发才听见夏芳的指令,就笑起来,没有笑料的源头,那笑就只能是干笑,咧嘴一下,嘴角单一向一边斜,一下子让夏芳感觉恐怖:真丑!她见的俊男靓女多了,哪个不是溜光水滑的,哪个不是养眼养心的?世界上还有这么丑的人,竟然当了兵,让她想起《巴黎圣母院》里的那个敲钟人卡西莫多。也许他的心和卡西莫多一样善良,但是无论如何,葛发才的形象进入不了她的身心。

“你把我推出去吧。”夏芳又下了第二道命令,“轮椅后面下面有个脚踩的刹车,你踩上刹车才能控制轮椅,过门槛的时候,要把轮椅往后仰,你难道要让我往前栽吗?”

葛发才第一次见到轮椅,第一次操作轮椅,如何使用,当然是陌生的。见了女孩就紧张,面对夏芳的指令,更让他手忙脚乱,越发体现了他的笨拙。

对于葛发才来说,夏芳的气质和形象是无与伦比的,和他在盘锦百货公司看到的高冷美女一样漂亮,他愿意为她做好服务,愿意照顾她,让她开心快乐。他在答应父母答应指导员以后,就认真地考虑了这些。他在想,以后到了盘锦市里,转一转新华书店,看看有没有对残疾人护理类的书籍,他要认真学一学,要尽快进入角色,他当兵还有半年时间,半年时间很快就会过去的。菜地的事情,有孙少林和李中路就全办了,这两个兵也能够担当起来。他坐在指挥员的位置上,做好指导工作,时间和精力也有了富余。指导员说过他,早知如此,何必让人费那么大心思?言语中还有对他很大不满,他怀疑指导员以后会不会给他穿小鞋。

但是从相亲的效果来看,气氛并不好。很尴尬,两人的气质形象差异很大不说,学识、言谈都不在一个频道,思想肯定不同步。因为客观因素在一起,葛发才的笨拙又为他自己打了折扣。

对于指导员苏大千来说,他心里终于坦然了,算是为夏家做了些工作,为夏芳解决了个人问题,尽了心。而夏海也认为葛发才还可以,虽然人丑了点,但是勤快,不怕苦和累,应当靠得住。

葛发才和夏芳的事情,在部队被传得沸沸扬扬,很多恭维的话语。鸡犬飞升,一日得道终日成仙,残疾女神的奴仆,富人的勤杂工……这些议论让指导员苏大千知晓后,开中队大会严禁议论和传播,同样提升到政治高度,表扬葛发才同志能够为部队建设的大局考虑,为军地共建添砖加瓦,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于那些不积极的议论,葛发才心里有些酸楚。是啊,自己一个健全的人要终生同残疾人为伴,为一个残疾人做好服务,感觉这是对他来自贫困家庭的蔑视和侮辱,这样的思维对与否让谁也无法评判。但是从苏大千指导员那个角度来看这件事情,那么葛发才无疑又是伟大的。

    其实,在遥远的河北廊坊葛家,也是两种心思两种态度。正面阳光的想法是,葛发才因此改变了自己未来的生活环境,有了令人羡慕的城市户口和稳定的城市工作,还会对葛家经济方面有所帮助,让葛家在村里扬眉吐气,也是令人羡慕的事情。从负面的观点来说,用一个正常的健全人去伺候一个瘫痪女子,与变相的奴仆有什么两样呢?看城里人的白眼和冷脸,那滋味也不一定好受。有高兴的也有叹息的。最后在葛大成和韩树花的威严下,统一思想:这是发才为部队的贡献,这是部队大领导给保的媒,这是葛家的荣耀,这是好事情,谁也不能乱说,这个家庭同样也不能有任何杂音。大家要积极面对和等待发才退伍后和夏家的婚事。怎么也算是解决了葛家老五的个人问题,为葛家去了一块心病。

中队的思想认识和葛家的认识都得到了高度统一,葛发才也在全身心做好成为残疾女子夏芳丈夫的精神准备。没有想到,半个月过后,夏家竟然没有任何消息了。

夏海夫妇倒是认可了这么一个丑女婿当上门的姑爷,只要人踏实就好,以后不会有什么花花肠子,等他们老了以后,能够一心一意照顾夏芳一辈子。但是夏芳是个很有主见的姑娘,经历了那次相亲后,她实在是看不到葛发才身上有吸引她的地方,形象上实在是不能让她接受,学识和气质上更是一天一地。她犹犹豫豫半个多月,试图在感觉上接纳葛发才,但是怎么强迫自己,感觉都不能听从意志的使唤,最后就明确告诉父母:不行!坚决不行!!她宁可独身一辈子,她也不能和这样一个形象不顺眼的人在一起,虽然她没有双腿,但是她有手,还能工作。

夏海夫妇无论如何做工作,说工作代替不了生活,父母不能照顾她一辈子,等等诸多理由。夏芳就是不松口,最后逼急了,夏芳以死相逼。没有办法,夏海夫妇只能作罢,摇摇头,一声叹息。

事情就这样来回地反转,让苏大千也气恼得不行。苏大千还在沉浸在当良媒成功喜悦之中,他认为自己功成名就,对于夏家他从一个“有罪之人”变成“有恩之人”,他岂不是“功高盖世”?夏芳的坚决不从,让他如坠谷底,让他的一番心血付诸东流,这就怨不得他苏大千曾经负于夏家的期待和厚望了。他心里这样想,也替葛发才打抱不平:这不是涮人吗?即便葛发才再老实憨厚,也不能这样反复吧,他认为葛发才是最好的人选,把葛发才情况和夏海一家说,夏海一家还认可,好不容易把葛发才这个老倔的工作做通了,结果见面半个月后,竟然又不行了。

葛发才也在设想半年后的人生应该怎样开始,如何努力,如何提高自己,把自己融入城市人的生活和工作节奏里,指导员苏大千告诉他夏芳不同意的结果,让他懵了。他葛发才怎么都好说,让他父母怎么去接受这个事实?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农村和城市的障碍原来不仅仅是通过婚姻就能逾越的,农村人和城里人的距离也不能通过婚姻就能拉近的。无形的高山压在葛发才心里,让他很难得翻越。面包究竟在哪里?在心里,葛发才默默地流泪,人要改变自己的境遇真是好难啊,城里人怎么就看不起农村人呢?孙玉娜和插秧妹看不上自己,都没有什么,因为他们都在同一地平线上,谁都有资格选择自己的人生,决定自己的理想,怎么决定都无可厚非。而夏芳和葛发才是两个地平线上的,本来不会有任何交集,非要生拉硬拽让他们重合,结果交集过后,还要回到各自原来的位置,这已经不是什么情感的纠结,这简直是人性的折磨。因为葛发才刚开始认识到了自己和夏芳的距离,就死活不同意的。

让葛发才接受一个新观点要有个漫长的过程,让他要面对这惨痛的结果同样也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脚下的土地承载着他的重量,只要踏实地走好每一步,就不会踩空。天上的白云是美好的,但是伸手是不能够得上的。那几日,指导员苏大千每天都对葛发才做思想工作,让他接受现实,还要继续努力工作,干好本职工作才是王道:坚守岗位,种好菜,依然是他神圣的使命!

经过心灵的阵痛,葛发才知道属于他在部队的日子不多了,他放弃了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只希望到11月份复员的时候,能够顺利入党,带着党徽的光环回到河北老家,面对亲人,这是很现实的想法。因为老班长梁海军就是在第三年底临复员时候入党的,他的贡献和功劳应当不会比梁海军差。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最后半年,还必须把菜种好,把工作干好。

在中队营区外地菜地,葛发才又恢复了新兵时期的激情和力量,和孙少林和李中路干一样多的活。积肥、施肥、浇灌、锄草、松土、摘菜、整地等都是葛发才主导和带头劳动。他心情愉悦地给泵站顾姐送黄瓜和西红柿,接受顾姐的开水,菜地和泵站的军地共建关系依然融洽,自从“两家”恢复“共建”后,他再也没有计较顾姐用黄瓜美容,他想多付出一份劳动,顾姐美容的黄瓜自然就有了。他也不再把顾姐当做女神看待,他认为都是普通的劳动者,只是人因为出生和工作岗位不同才有了本质的区别。

心态平和了的葛发才一如既往的工作干劲和热情,深深感染了中队其他干部和战士,尤其是对中队悠悠荡荡的第三年老兵做出了榜样和表率。让指导员苏大千和中队长王新再一次看到了这个从农村来的士兵朴实的本质、淳朴的胸怀、实诚的干劲。普通士兵同样有着闪光点,有着优秀的品质,中队两位主官对葛发才都有其他实质性的想法。

                      13

8月,盘锦大地进入雨季。气候比往年有些反常,三天一小雨,五天一大雨。葛发才和李中路、孙少林,每天坚守在两块菜地。每天巨大的工作量就是菜地的排水,排水是雨停后的首要任务。雨水太多,地里水汽饱和,蔬菜长时间不见阳光,根系产生厌氧菌,烂根烂菜情况很突出,病虫害较往年严重,蔬菜生长速度放缓,从而严重减产。面对大雨,葛发才忧心忡忡。

一日中午,雷电过后,暴风雨突来。葛发才站在菜地旁的小屋门前,看着这大雨倾盆的天空。他闻见雨水中的油气味道越来越重,以前在平时晴天里也会有这种油气味道,因为有几只”磕头机”在抽油,习以为常。

顾姐打着伞跑向了厕所,葛发才知道这是内急到了一定程度,要不然,顾姐不会这么急慌的,如厕的时间还肯定短不了。突然,他听轰隆一声巨响,从不远处油井升起一股冲天的黑柱,30米高,然后一个抛物线一样倾力砸向了厕所,厕所的泥巴矮墙经过几日的大雨冲刷,顶棚瞬间坍塌。“啊呀”一声尖叫,顾姐的声音通过雨声传到了葛发才的耳膜中。

“少林,赶紧跟我去厕所看看!”葛发才扔给少林一个脸盆,自己操起一个脸盆,顶在头上率先冲进了厕所,雨柱一样的油泥砸向了葛发才头顶的脸盆,嘡嘡山响,那个木顶棚已经死死压住了顾姐,让她不能动弹。

“快,你抬起顶棚,我把顾姐拉出来。”孙少林赶紧使劲儿地抬起木板,两人也不顾头上的脸盆掉下来,救人要紧。

顾姐的狼狈相真的无法让人形容了。她在蹲坑时,木顶棚突然砸下来,她的一只脚不经意地滑进坑里,被卡住,头朝下趴在地上,刚开始双手撑地还能动弹,油泥越来越重地压向她,裤子还露着雪白的屁股,感觉有座山压住了她,油气味道让她喘不过气来,不甘屈服的顾姐顽强地支撑着木顶棚。木顶棚起到了对顾姐的保护作用,要不然油泥直接冲砸下来,也许她会受到更多的伤害。

葛发才跪在地上,用肩膀支撑着孙少林抬起的木顶棚,顶住油泥的冲砸,把那个水桶也支在木顶棚下方。然后爬进去,将顾姐的腿抽出来,顾姐的头上满是血污和黑油,不停地呻吟着。葛发才双手把顾姐拖出厕所,给顾姐穿上裤子。转身背起顾姐就回到菜地旁的小屋里。三人浑身都是黑乎乎的油泥,在憋闷的油气味道中呼吸。

躺在小屋里的简易地铺上,顾姐有气无力地说:“快,快,去关气阀,不然会爆炸的,关作业电源。里面有电话,拿起来就通,说这里井喷了。”疼痛和恐惧布满了顾姐的脸,泵站的安全才是最主要的。

葛发才和孙少林赶紧飞奔向泵站房间里。这时候泵站里已经是火热一样炙烤了,让人喘不上气来。葛发才找到红色按钮,关掉电源,外面的几台还在工作的“磕头机”停止了抽油工作,找到气阀门关掉气源,锅炉里不再有气体燃烧的轰鸣声。孙少林操起电话,报告这里发生了井喷,对方询问井喷位置,孙少林不会描述,只说旁边是部队的菜地,对方就明白了。

那油泥形成的冲天黑柱,还在狰狞地嘶鸣,随暴风雨吹撒和狂泻。

回中队!葛发才临危不惧,他不知道这里有多危险。但是这里肯定不是安全地带,不知道井喷会多长时间才能停止。二人轮流背负着顾姐就回到了中队,把顾姐安置在勤杂班的屋子里。葛发才让李中路找出干净的军装,给顾姐打来干净的水,让顾姐自己清洗换上。卫生员给顾姐做了检查,除头部有流血的伤口、右腿软组织受伤、双手有挫伤、腰部有些伤害之外,其他没有生命危险的伤害。

“小葛,顾姐让你们见笑了,顾姐谢谢你们了。”干干净净后的顾姐不再有恐惧的表情,羞涩地微笑,绯红着满脸,不敢直视葛发才等人关爱的目光,侧脸依靠在床头。那起伏不停的军装就证明这个油田女工心潮起伏。

“没事儿的,顾姐,救死扶伤是我们军人的职责,给谁在当时也会去救你的。”葛发才有了英雄救美的豪气,这些革命大道理也深入心髓。

接到警报后,采油厂的抢险队启动抢险预案,作业工人迅速达到泵站,五个小时后,“擎天巨柱”终于被初步控制,巨大的响声才渐渐消失,险情基本被排除。 

在井喷事故发生地旁边不远,几台”磕头机”恢复了作业,只有事故地点的采油机停止了工作。满地的黑色泥浆,包围着那孤独的“磕头机”,机身已经被喷黑,机座的发电箱锁头也没有了,油管还不时散发出刺鼻的味道。

“磕头机”四周,半径30米范围内的芦苇荡和部队的蔬菜已经干枯呈现黑色。可以看到明显浇过的痕迹,地面的土地也都有开裂,踩上去有些松软,“磕头机”挣断的钢丝散落在四周。“磕头机”的风口下方,就是黑色油柱落下的中心地带,也就是厕所周围20米区域,蔬菜已经看不到本来颜色。

“好在喷出物含水比例太高,还达不到燃烧的标准。这些油气的成分主要是天然气,还有泥浆和原油,对人体的毒性不是很强,农作物估计不能绝收。”事故过后,采油厂的负责人到部队介绍了井喷发生原因和抢险经过。

那日的井喷从下午2点一直持续到晚上7点多钟,整个过程惊心动魄。污水加压的管线老化造成某个部分开裂,14:15分,作业队报告发生井喷,第二作业队一个小时后达到油井,准备大吊车;15:10分,电力公司负责人到现场研究可能出现的送停电问题;16:05分,现场勘测,由于井喷压力较大,将影响到第一联合站、第一计量站和加热泵站;18:00分,作业公司按照现场方案开始抢喷,19:18,抢喷工作结束,井喷被控制。

事故后,采油厂迅速更换了老化的管线,并对正在工作中的设备也进行了重新监测和检测,确保安全,再恢复生产。

采油厂根据在油田医院住院的顾姐汇报,对事故作了详细调查,很感谢部队战士在危难时刻的帮助,防止连带事故的发生,减少了油田更大的损失。特别到中队向葛发才和孙少林进行了慰问和感谢,并为葛发才和孙少林向部队建议立功。

最让葛发才和孙少林喜悦的事情,就是他们退役后有了好去处。从葛发才和孙少林这样面对艰险能够奋不顾身的英勇行为中,采油厂领导看到了部队战士的优秀品质,油田更多的野外作业也需要能够吃苦耐劳的工人,这样品质的军人肯定也会是品质优秀的工人。他们表示,如果这两名战士复员后不愿意回老家入伍地,可以转业到油田去一线当采油工人。

这样的消息无疑是给葛发才和孙少林吃了定心丸,转业后的正式工人,多少人梦寐以求。这回葛发才和孙少林也不用别人做思想工作了,很痛快地就答应了,对于从贫困家庭出来的他们来说,这不是让他们走向天堂吗?

“我说吧,面包会有的,房子会有的,媳妇儿也会有的。”在支队农场留第五年的梁海军回到老连队看望当了见习排长的战友任向勇,也顺便看了葛发才。

“嘿嘿。”葛发才面对这个昔日的老班长,黑红的脸笑得开了花,腮帮子咧到了后脑勺。当然,葛发才也坚信:只要努力,面包会有的,房子会有的,媳妇儿也应该是会有的。

战友们贺喜的恭喜的络绎不绝。有的说葛发才真是有傻命,东方不亮西方亮,哪里都放光。葛发才新兵下班以来的系列经历,让很多同年入伍的战友大拍脑门:我当初怎么想到去种菜呢?机遇人人有,但不是每个人在机遇面前都能认识得到并能很好地把握的,通过量的变化,实现质的飞越。

葛家人因为夏家不同意婚事而懊恨城里人,但在得到葛发才复员有当工人的好去处,又转怒为喜。葛大成和韩树花为自己当初英明决策而自豪,那就是让葛发才去当兵!但是他们还有些担心:这回不会有什么变故了吧?

再说那块已经面目全非的菜地,葛发才是欲哭无泪。因为井喷,中队菜地遭受了毁灭性的损失;因为菜地,他和孙少林复员会有很好去处。但是当下的还要把菜种好,距离11月份复员还有三个多月,他不能当甩手掌柜,他还要恢复菜地原貌。

井喷出的油泥经过夏天爆嗮后,变成了软柿饼子。中队请监狱帮忙,让劳改犯们把菜地里的油泥一块一块地清理出来,堆积在菜地旁边,好几亩菜地的油泥堆积在一起,如同小山一样,黑乎乎地闪着油光。

葛发才和孙少林、李中路重新将菜地进行整平,新整平的菜地是不能再种上蔬菜了,因为上面带油的土层已经清走,地的肥力不够,种上菜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再有就是已经8月份了,蔬菜出苗以后也不能很好地生长了。只能是整理好,育好肥,留给来年栽种。如今只能把那些没有受到冲砸的蔬菜,好好管理起来,那是战友们的菜盘子。

菜地的“共建”单位泵站在白天也换了新的主人,顾姐因为腿部肌肉的戳伤和腰部肌肉的砸伤,还有脑部的伤口还未痊愈,就留在了曙光采油厂区。新来的是个年轻小伙子,小伙子对黄瓜和西红柿的兴趣没有顾姐那么强烈,每天手捧着一本书,雷打不动地阅读,沉浸在书中的“颜如玉”和“黄金屋”里。军民“共建”没有了实质内容,让葛发才和孙少林、李中路觉得无聊很多。

中队因为没有更多的蔬菜喂猪,连续杀掉好几头,那一阵子中队的伙食让其他中队很是羡慕,竟然达到了每人每天二两肉的伙食标准。这个标准在后来的五年后,全军才开始提倡。这个伙食标准,让过惯紧日子的苏大千和王新很是心疼。那一阵子,支队机关蹲点的干部都愿意往七中队跑,就因为七中队是先进中队,伙食还好。

每天在菜地里劳作的葛发才突发奇想,原油可以提炼汽油,那么原油在泥巴里干燥后,可不可以燃烧呢?他和李中路做了一次实验,选一块比较干燥的油泥,用柴草引火,有刺啦刺啦的响声,火苗也不大,如果给上吹风,肯定能很好地燃烧。带上一筐油泥,回到中队,填进灶膛,吹上火,燃烧得意外的好。

油泥可以代替燃煤!对于这一重大发现,高兴了指导员苏大千和中队长王新。菜地旁这堆油泥,最少有几千吨。如果中队烧饭和冬季取暖都用油泥,那么这一个秋季和冬季可以节约煤火费几万元。细账一算,菜地的损失又回到了账面上来,眉开眼笑的是中队主官和管后勤新提拔的朱副中队长和新上任的胡司务长。

“你行哈!”苏大千和王新见了葛发才,总是要拍拍葛发才的肩膀。

从那个秋天开始,别的中队在大块大块地烧着燃煤的时候,七中队却在呼呼地吹着油泥的火热。

应该给葛发才记上一功!几个中队干部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起。葛发才也因此在中队大会小会上被表扬:一个有着大好前途的战士,面对部队的损失,没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是想方设法为部队建设考虑问题,油泥的使用,为部队节约了几千吨燃煤,贡献巨大。全中队都应向葛发才学习。

因此,葛发才入伍第三年第二次荣立三等功。

“兵当傻了,越当越傻。”在第三年退伍季到来的时候,战友们对葛发才的选择很是不理解。尤其是战友邹彦军愤怒地骂着他的老乡葛发才,对于这样好的机会,还不赶紧离开部队,他这两年和孙玉娜聊得热乎,在第三年利用探亲机会还和孙玉娜举行了订婚仪式,把喜糖带给葛发才,他认为见好就收,部队不能久留。这个期间,采油厂曙光二区负责人已经来中队,沟通了葛发才和孙少林退伍到油田当工人一事。油田人说话算话,他们不能让这样好的战士回到地方。

在很多人都认为葛发才也会见好就上的时候,让人惊了眼球的是,葛发才面对中队领导的挽留第四年,没有任何犹豫,就答应留下了。因为当年老班长梁海军留队的情景出现在葛发才眼前:我们是为了部队需要来到部队的,那么部队还需要我们留下,我们责无旁贷,义不容辞。这三年的当兵过程,让葛发才的“面包会有理论”有了更多的内涵。更何况,他已经是一名预备党员。

中队几个干部认为,那块带油污的菜地还需要像葛发才这样的种菜能手,才能恢复以前的种菜规模,所以他们征求葛发才意见希望他留下来。又因孙少林当兵还不满三年,也不能提前退伍,葛发才再留一年,到时候一起退伍,一起到油田工作。对于这样的实际情况,油田人给予了理解,给予了支持。

油田的顾姐很早就知道采油厂有吸收葛发才到油田当工人的想法,她也很高兴。她从葛发才奋不顾身地救人壮举看出了这个农村小伙子的心底美好,看出那个黝黑军人的朴实和可爱,如果和他成为工友,还是很开心的。对于葛发才最后的决定,她还真的是很不理解,很是遗憾。但人各有志,她还能说什么?更何况葛发才和她不沾亲不带故。不过那两个兵每天憨憨地给她送黄瓜西红柿那个傻样子,还是蛮温暖她的内心。

葛家沉浸在葛发才到油田当工人的喜悦中,因为他们家有了吃国家饭的工人了,葛家门庭有了变化,一家人喜气洋洋,一改以前的低眉信手,反之是扬眉吐气。在全世界都知道葛家出了油田工人的时候,他们从退伍回乡的邹彦军嘴里,知道了葛发才留在了部队,还是当着大头兵,不同的是入了党而已。至于以后能不能到油田当工人,那就不好说了。

这个消息狠狠地打了葛家人的脸。韩树花当即大哭起来,似乎天要塌了:我以为你们葛家祖坟上冒了青烟,要改改门风了,原来是空欢喜一场,真的是烂泥就扶不上墙!我倒了八辈子霉,瞎了眼睛跟了你们葛家,生了这么个不争气的东西。我怎么就迷魂上你这个老东西,怎么笨就怎么把笨传给儿子,就没有一点灵光劲儿……。女人一旦怨恨起来,铺天盖地都是词语,而且那些话都不是一般人能想出来,几辈子的狠话,八百年前的事情都会抖落出来,像竹筒倒豆子一样,稀里哗啦,让人应接不暇。葛大成好像习惯了韩树花这样的狂风暴雨,一句话都不说,陪着韩树花唉声叹气。

韩树花哭累了,喊累了,擦把眼泪安慰自己:是儿就不会死,是材就不会烂,他愿意怎么着就让他怎么着吧。然后,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当什么事情没有发生过一样,就像夏天的雷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别人还沉浸在和她一起为葛发才不争气的难过之中,韩树花已经是雨过天晴了。葛大成好像习惯了韩树花这样的疾风骤雨,他也拿不出什么合适的话来安慰韩树花,只能附和着叹息。

不过葛家人出门的时候,感觉欠了村民一个交代似的,尴尬地讪笑,像霜打了的茄子。

                  14

5月,二支队党委会议室。硝烟弥漫。

“我认为这个名额应当给三中队的王武,他是未来优秀军事干部的好苗子,几次军事比武都是不错的。”司令部参谋长作为军事主官当仁不让地开了第一“枪”。不用明说,这个王武肯定是参谋长树的典型;

“我认为还是让机关的司机刘新光去,当兵四年来,车行十万公里无事故。”后勤处长据理力争,刘新光肯定是后勤机关的标兵;

“我认为让十五中队陈铜山去,这个兵是咱们总队的学习标兵,思想理论比很多部队干部都强。”支队赵政委也不能让花落别人家;

“你们认为你们树的典型都优秀,那么一中队的高宸东就不优秀啦?”曹副支队长也有自己培养的典型;

“我看大家谁也别争了,让十一中队卢展朋去吧,也立过两个三等功,综合素质也不错。”宋支队长发言,欲一锤定音;

…… ……

八个支队常委,七个领导都有自己优秀的人选,都据理力争,不把这个名额拿下,不善罢甘休。烟雾缭绕的会议室,每个领导都低着头不去看其他人,但是谁发言,其他人都会去把目光射向他,希望这个发言是站队自己的立场上,如果不是,那目光恨不能变成子弹。脸都是红的,都要让自己树起来的标兵和先进典型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中央。

“要不然,咱们放弃这个名额,让它作废,给谁谁满意,其他人都不满意?”另一位张副支队长竟然提了一个废弃主张。

“这是什么话?大家都有典型,说明我们支队建设好,才有这么多的典型和先进,如果放弃,那说明我们支队建设平平,放弃是无能的表现,也是窝囊的表现。”宋支队长一番话,引来其他人的赞同。

但是每个人都是寸土必争,寸步不让。这里面的权利并不能做主,因为每个团职干部的去留都是总队党委决定,并不是支队长是军事一把手就能决定,也不能政委是党组织一把手就说了算,有民主,还要集中,集中并不是一个人的集中,是党委成员大多数人同意的集中。

沉默,沉默,无休止的沉默。看似平静的会议室,却是“刀光剑影”“刺刀见红”。

“休会,大家私下交流一下意见,下午继续开会。”宋支队长发了言,会议算是告一段落。

休会期间,常委们是否互相沟通和做工作,不得而知。但是下午的会议依然是火药味渐浓,看来休会的效果并没有达到统一。

“还有其他人选没有?”赵政委发了话。

“有,七中队葛发才这个兵不错,先后荣立两次三等功,开创性地提出中队建设大棚,让七中队成为全总队后勤建设会议的参观点和经验单位,成为咱们支队后勤建设旗帜和标杆。另外,葛发才去年秋天采取燃烧油泥,为支队节约几万元的煤火费用。”干部股股长苏大千说。苏大千是年初到机关干部股出任干部股股长,对于总队给支队的一个战士直接通过教导培训提为干部的名额,他想到了葛发才,但是他没有敢提出来,怕葛发才站不住脚,再有支队八个常委级别领导,谁手里没有优秀人选?应当说,葛发才是苏大千看着成长起来的,这个兵虽说形象气质差点,其他的没有任何毛病,是个优秀后勤干部的人才。既然政委提问了,他迅速地回答。

“我建议让葛发才去吧。咱们都想让自己所主管工作中的优秀士兵去,可以理解,也都没有错儿。如果让葛发才去,咱们的名额也不至于作废,也不会影响支队领导班子的团结。”政治处李主任只能打圆场,除了葛发才,他手里有没有其他人选?谁也说不好,但是他没有提,他想即使提了也不一定成功,他一看火药味这么浓,就把自己的想法咽了回去。

“行吧,那就让葛发才去。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工作的某个单一方面去考虑问题,要站在支队建设的全局去考虑。”宋支队长首先发了话,语气有些无奈,但也没有其他好的人选,他何不顺坡下驴,表现出高风亮节呢。

“我也同意。葛发才留队第四年也是咱们支队的考虑,本来油田已经接受他为工人,本人因为部队建设的需要放弃主动放弃,说明思想觉悟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这样的兵应该提,这个先进也站得住脚。”赵政委马上支持了支队长的想法,他的政治觉悟同样不低,也不再坚持自己原来的观点。

“同意!”

“同意!”

……

支队两位主官都同意了,其他人即便是再有想法,也不能坚持了。最后支队常委会一致通过:七中队后勤生产班长葛发才作为预提干部到武警沈阳指挥学院报到!

下午的会议云开雾散,一片亮堂,很简短就完成了会议主题。

葛家的祖坟上真的是冒青烟了。

中队去年被井喷油泥“浇灌”了的菜地,经过整理和重新积肥,在葛发才精心侍弄下,又恢复了青春活力。那一片绿油油、脆生生、油亮亮的蔬菜,花香叶茂,根深须密。豆角、黄瓜都开始吊秋千,摇摇摆摆,在阳光下妖艳地招摇,向蓝天不停地歌唱。

葛发才正在菜地里紧张地锄草,满头大汗,看着丰收的菜地,他的心像这蓝天一样畅快。被通讯员召唤的时候,他还说等忙完了再回,对于通讯员的召唤置若罔闻,一切都没有他的蔬菜重要。等通讯员火急火燎地强调重要性,好像有大事发生,他才情不愿地放下耘锄,嘱咐李中路抓紧干,他回来要检查。

“葛发才,赶紧做好工作交接,收拾好行李,后天到支队干部股报道,去沈阳指挥学院培训。你小子要当干部啦!”中队长王新面对满头大汗的葛发才说到。

“什么?中队长,你别拿我打岔了,开玩笑不是这么开的。”葛发才面对这样的消息,首先想到的是不可能,他几斤几两,自己心里没有数吗?经过几年部队生活,说话办事一点儿都不打怵,反映也快。

“傻小子,楞着干啥,你要当干部啦,两年后就是咱们支队的葛警官啦。”

“喔……喔……,葛班长要当官啰。”通讯员在旁边拍手欢呼。

“是吗?中队长。”葛发才还是有些不相信。

“傻小子,你是傻人有傻福。是真的,快去准备吧。”王新很高兴地看着这个手足无措的老兵。

“谢谢中队长,谢谢您们!”葛发才黑红脸上热泪盈眶,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一个农村出来的穷小子竟然会有今天的进步,他何曾有过这样的梦啊,想都不敢想!想都不敢想!!

怔了怔,他很快地反应过来,只见他:慢慢地举起右手,庄严地向培养他的中队干部,深情又无限感激地敬了一个军礼,长时间才落下。

“中队长,我想请半天假,去支队农场看望我的老班长梁海军,专程感谢感谢他,这些年他给我很大的影响,他给了我很多帮助和教诲。”葛发才擦了一把喜悦的泪水,嘴角向两侧努力地歪去,他太高兴了。

“去吧,你能去,说明你有感恩的心,是好事儿,带个战士作个伴儿,路上注意安全。”王新面对葛发才的军礼,他也深情地还了一个军礼。

“班长---,面包终于有了!”葛发才见到的梁海军已经是第六年兵了,在第六年春天,梁海军已经成为部队一名光荣的志愿兵,肩章上的红杠,带着黄色三角像翅膀一样,要腾飞军旅梦想。

梁海军,这个部队优秀的战士听说葛发才要提干了,也非常高兴,他长时间拥抱了这个农村来的诚实小伙子,用拳头砸了砸葛发才结实的后背:“好样儿的,发才,班长没有看错你,你有今天的进步,班长也特别高兴。我说得没错儿吧?面包会有的,房子也会有的,媳妇儿也会有的。”

“是的,班长,你说得没错儿,只要努力干,面包会有的。谢谢您这么多年对我的帮助,谢谢。”面对这个手把手教自己进步的老兵,葛发才更是激动万分,感激万分。

“好好干,部队不会亏待努力付出的干部和战士的,记住以后还要戒骄戒躁,听领导的话,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梁海军语重心长地对发才说。

“班长,我记住了,我永远也忘记不了你的教诲。”葛发才向梁海军做了告别。

                    15

两年后,葛发才挂着红肩章,回到二支队七中队当了见习司务长,志愿兵梁海军、油田工人孙少林、油田的顾姐还来中队给葛发才接风庆贺。两个月后,“葛老抠”的外号传遍全支队上下,不管你天王老子,不该花的钱,一分钱也甭想乱花。支队新闻干事得知后写了一篇新闻通讯《葛老抠轶事》,在人民武警报第二版显著位置,大版面刊发,引来一片啧啧称赞。

葛发才当司务长一年后,正好赶上秦克发在当副大队长后又履职教导员两年期满,被总队调到总队农场当副团职场长。总队农场在盘锦大洼县,也有几千亩水稻,需要有得力的干部为部队种好水稻,秦克发自然要选优秀的干部帮助他种水稻,葛发才就第一个被秦克发要到了总队农场。

又几年后,葛发才因为职务变动,被调到盘锦市支队司令部当了机要参谋。成为真正的城市人,拥有了面包、房子和媳妇儿。应当说葛发才干的每一项工作都具有挑战性,但他都能很好地钻研本职工作,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就这样,葛发才一直干到副营职转业,转业到了盘锦市税务局,当了一名税务干部,在税务局努力工作,很快又成为全省税务系统优秀的税务干部。

葛发才第一次带着妻子回到廊坊安次区,接待他的是战友邹彦军和爱人孙玉娜。邹彦军一看葛发才的老婆,惊呆了:“这不是顾姐吗?”

葛发才面对老乡邹彦军吃惊的表情,表情稳重,微笑地咧着嘴:“对,就是顾姐。”

(续完)

孔雀湖像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镶嵌在固安新城。你若有缘来此,一定让你不负此行,满载而归,流连忘返。孔雀湖的魅力在于她四季不同的美!春天来了,春天是希望的季节。春天的孔雀湖有一种浪漫之美!早春的湖水刚刚解冻,湖水里就游来了成群的天鹅和野鸭,它们时而潜伏到水中,时而浮出水面。有的甚至游到岸上接受游人的馈赠,真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啊!阳春三月,岸边垂柳已伸出柔软的柳枝,婀娜多姿。小草好像刚刚苏醒,春意盎然,充满了勃勃生机。孩子们在小路上嘻闹,小狗跟在身后跳跃,春天就在孩子们的眼睛里啊!伴随着春天稀沥的小雨,天空中不时传来燕子的呢喃。湖中的鱼儿有时也蹦出水面,“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彷佛一幅春天美丽的画卷呈现在眼前!夏天来了,夏天是生长的季节。夏天的孔雀湖有一种“静谧”之美!初夏时节,新孵出的小喜鹊已飞出巢外,跟随着父母一起飞翔。墨绿色蜻蜓在水上穿梭,草丛中偶尔也会传来蝈蝈的鸣叫声!仲夏之夜,雨后的湖中蛙声一片,此起彼伏,预示着丰年的到来!高高树枝上的蝉也停止了歌唱,大树下对对情侣在长椅上依偎,情意绵绵!喧嚣了一天的孔雀湖终于平静了下来。这时候,天空中悄悄升起了一轮明月,在满天繁星的映照下月光中的孔雀湖亦玄亦幻。湖中的倒影更加称托出孔雀湖的迷人!湖面的波纹似鱼鳞般的闪闪发亮,整个孔雀湖沉浸在美丽的夜色之中!秋天來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天的大湖有一种风韵之美!仲秋时节,湖水呈现深蓝色,一对对鸳鸯在追逐戏水。岸边的枣树、石榴等结满丰硕的果实。小桥旁的枫树叶已由黄变红,高大的新疆杨挺拔峭立,秋日淡淡的白云让你人遐想、深思。深秋时节,阵阵秋风吹来,泛黄的落叶纷纷飘落。深秋的大雁列阵成行,即将飞向遥远的南方!最难忘深秋黄昏雨中游孔雀湖,撑一柄雨伞,徜徉在湖畔。吟诵着周作人“雨中的人生”,万千思绪涌上心头,往事如烟沥沥在目。面对此情此景,油然而生的是一中“淡泊名志,宁静致远”的情愫!冬天到了,冬天是收藏的季节。冬天的孔雀湖有一种简约之美!初冬时节,湖水四周结了薄薄的冰,野鸭、天鹅躲在湖心岛的暖巢里,沐浴阳光。金黄的落叶覆盖在草坪上。寒冬到来了,一阵阵凜冽的寒风袭来,湖面皆变成了一片白色。我最喜欢雪后游大湖,雪后的大湖银妆素裹,美丽而端庄,真有一种“万径人踪灭,独钓寒江雪”的感觉。雪后的大湖,独自慢步在小路上,脚下咯咯作响,禁不住想起宋代诗人卢梅坡的诗“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合作十分春”来,雪与梅合作韵育着春天的到来!自然界的春夏秋冬蕴涵着孔雀湖的神秘和生机。我爱孔雀湖,三年时光每天和你朝夕相伴,是你给了我生命的激情;是你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陶冶情操、休闲养生的福地。愿你魅力无限,充满生机!附:七  律咏孔雀湖   湖光水色风景新,   梦里江南此处寻。   鸳鸯戏水迎宾客,   喜鹊登高慰离人。   雨中石桥添幽静,   雪里梅花显精神。   人生有幸临佳境,   方悟此景不负君!

你是一颗璀璨的星,我是一朵漂浮的白云。在那星光闪烁、寂静无声的夜晚,沉闷的心加着忧郁的梦,听着偶尔传来的几声狗吠,痛疼的心在颤抖……黎明到来,曙光微露,鸟儿鸣唱,花儿泛香,星伴着雄鸡的高唱而沉醉地躲在了天际。那飘悠悠的白云,披着彩霞、载着疲惫在蓝天中尽情地舞荡,俯瞰着鸟儿的舞蹈,聆听着大海的歌唱,吸吻着森林散发的幽香,心又别有异样!白昼渐渐褪去,蒙蒙的夜色又悄悄的爬上了云端,云儿闭着眼睛在静想,鸟儿也双双依偎在池塘。风不再唱,鸟不再鸣,万物醉入了梦乡;寂静的天空,只有星星眨巴着眼睛在相望。猛然间,不知从哪传来一声惊雷,震撼着大地,摇曳着乾坤。顿时,风夹着雨,雨拖着云,大树仰起了脸,鸟儿四处张望,不见星光……风停了,雨住了,大地洗净了脸,花儿迎着晨曦争艳。望一眼东方的世界,星睡了,那蓝蓝的天空仍是白云悠悠,正在给微露的早霞扮妆。

一大早,公鸡就不见了。本为了遏制黄鼠狼,从亲戚家要来一只大鹅,过了没多久,感觉大鹅挺孤单的,而且凭它一己之力也消耗不了每天厨余的残羹剩饭,于是妻又从集市上买了四只鸡。倒是没有奢望每天能捡几个鸡蛋,只是看到鸡、鹅和谐相处,找到一丝久违的农家感,平添了一份乐趣罢了。清人袁枚有一首诗写道:养鸡纵鸡食,鸡肥乃烹之,主人计固佳,不可与鸡知。鸡主人无节制地喂鸡,待鸡长肥宰杀烹之,计划不错,但不能让鸡知道了。初读颇具情趣,细思极恐,多么可怖的人禽关系啊!相比之下,我养这几只鸡的初衷竟显得如此佛性十足。每天闲暇时分,我赤脚趿拉着拖鞋坐在院里的小凳上摆弄手机,那只公鸡便放肆地围着我打量,时不时喯啄我的脚趾、脚踝,那感觉让我想起在温泉池里,咬舐脚丫瓣儿的小鱼儿。小院儿本就不大,也没有置办鸡笼,樊篱类的禁锢设施,任由它们在台阶、窗台等处肆意践踏。时间一长,鸡们渐渐不满足于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安居乐业了,稍不留神忘记关门,它们就溜达到大街上去了,而我总是在第一时间及时地把它们赶进院内,搓碎一块剩饽饽撒给它们。今天,那只桀骜的公鸡故伎重演,趁大门未关的间隙,撒爪逃之夭夭了。  我迈步上街,往东看没有,往西看亦无,歪头向路南小胡同一瞅,那公鸡正在胡同里逡巡,我轻手轻脚向它靠近,试图绕过它抢在它前面将其赶回,不想这厮真是公鸡中的战斗机,警觉异常,在我距它3、4米远处就发现了我,拼命向南逃窜,我直追过去,它竟跑到了烧鸡店老板家的屠宰场。 说是屠宰场有些夸大,其实就是烧鸡店老板家门口的一小片空地,每隔个三、五日,烧鸡店就会在这里一次性宰上几十只鸡子。公鸡显然是收到了同类的血腥信息,扑棱一下翅膀又跑回了大街上,我左遮右拦,横竖是捉不到它,总算是把它圈到了西邻院内,我一个虎扑,它却振翅跳到了三轮车把上,我急忙双手成环,妥妥地把它掐在手中。一个寻鸡的过程草草结束了,静下心来我跳越的思维穿越到了三、四十年前的生活场景,那时,倘有某家丢只鸡、鸭、狗乃至日常生活用品之类的物件,大妈、大婶的会跳上房脊,双手拢在嘴旁,扯足了嗓子:跑谁家一只鸡去,你给我送回来,要不我可说不好听的了啊!如此反复多次,最终丈夫受不了了,立在院中冲房上呵斥:行了,别没完没了的了,滚下来。随后,大妈大婶只能嘟嘟囔囔地从房上顺着梯子爬下来,那鸡呀、猫呀狗的找没找回来就不得而知了。随着老式农家灰顶平方逐渐被大瓦房、楼房所取代,这种居高乱吼的寻失方式也就销声匿迹了。据说,我在大街上捕捉公鸡的过程被烧鸡店老板娘偷拍了视频,发到了某个视频平台上,我始终没有看到,但我想象,那一定是个很滑稽的画面。

               思念已成为一种习惯

事实无法改变

——我离家越来越远

孩子离我越来越远

行走的人生变得那么质感和性感

这些年,我们带着基因,和

姓氏走过异乡

把方言和一些小习惯丢在路上

只留下便于携带的微笑和善念

四十岁以后,我开始喜欢那些

布满真菌的老事物

它们会在雨季长出新鲜的小蘑菇

花朵开在我经过的路旁

那么温馨,也那么浪漫

我必须承认,这么多年了

思念已成为一种习惯

几张镶嵌着旧时光的老照片

竟让我泪流满面

               幸福的样子

朋友的孩子结婚了

推杯换盏

我和朋友又老了一次

红喜字沾满了春风

我们一起笑着

我和朋友又这样年轻了

我们说着20年前的事情

20年前,或者30年前

我们不懂爱情

后来我们长大成人

服从了命运

奔波,赚钱,养家糊口

模仿幸福

一不留神

便开始老了

老得这么可爱

这么悲哀

冰箱上的吊兰在瑟瑟发抖

而银杏却脱去了他的一袭华衣

何以给你安慰

暖阳与梦想

荒草上的麻雀在蹦蹦跳跳

而群星却落入无边黑暗

何以给你悲伤

堕落与死亡

你说你喜欢白雪皑皑

你说你喜欢大海漫漫

你把自己关进温室里

从不远行

也不觉寒冷

踩着落叶

披着暖阳

向着远方

念着过往

雁群过处

留下一片灰蒙蒙的天

人群过处

留下一片金灿灿的地

花开之时的绚丽

轮回为叶落之时

染尽五光十色

一个是为了繁盛而修饰

一个是为了落幕而致谢

匆匆的不只是花红

更有树叶

更有青春

七律 · 立秋文\张润林

云淡天高送爽清,

果香稷满待收成。

芙蓉婉转蓬生籽,

野菊缤纷蕊蕴情。

噪闹蝉蛙将入梦,

奇缘叶露又相迎。

人间美景金黄季,

且等中秋赏月明。

编者按

《方城文学》电子版2021年第九期,刊载了武振东在廊坊文联建党百年征文中的获奖作品《红色》,得到了社会各界朋友的一致好评。本期特刊载两位著名作家、评论家撰写的文章,供大家研读探讨。

红色,是时代的光华,也是历史的涵泳。它笼罩和浸染着中国广袤的大地。红色的党旗,辉映着我们党百年来血与火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红色的国旗,飘展着解放后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尊严与建设国家的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因此,红色融入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甚至成为中华民族整体的生命基因。在纪念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日子,作家武振东以《红色》为题,写了一篇散文,作为给党的一份献礼。这篇 散文,获得征文一等奖,是实至名归的。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对父辈的人生命运有着深切的感受和体察。他发现“红色”对一代农民生存命运变更的切身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但他不做理性概念的推演,也不做高远的宏大叙事,而是植根个人童年的生活经验,记写了乡村贴对联、剪窗花的年俗小故事,以此展现巨大的社会跃迁。题材虽小,但意蕴重大。仿佛一滴晶莹的露珠,反射着太阳的绚烂光彩。散文的核心意象,是“红色”。农村过年,春联是红色的,窗花是红色的,男女老少的笑脸也是红色的。红天,红地,红人心。在一片热闹纷繁的气氛中,作家开始讲述他的亲历的故事。先写母亲剪窗花:新糊的洁净的窗纸,母亲坐在新编的芦席上,拿出父亲新买的红纸,用剪刀灵巧地剪去各种吉样的花样,贴在窗户上,又用碎红纸剪些“宝葫芦”,分发给孩于们,贴在棉帽上,让他们欢天喜地地玩耍。然后,话语一转,重点集中在写春联。这在农村可是一件大事。贴春联是中国一个古老的文化习俗。从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开始,最初叫“桃符”,后来演变为春贴、门对、对联。此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但写春联对不识字的农民来说,却是一个难题。过去,多是请上过几年私塾的“大秀才”来写,写的也多是旧词:“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之类。但如今儿子上学了,读书了,父亲便满怀信心和热望地让“我”亲自动笔写。父亲铺开红纸,母亲桌旁研墨,父亲并凝重地口述对联字句:“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毛主席”!从父出亲那坚定的眼神中“我”一下子透视出家族身世的根本转变。爷爷出生在清朝末年,父亲出生在民国年间。那年代,军阀混战,民不聊生,逃荒,讨饭,四处流浪。农村孩子大多不识字。而现在,“我”七岁上学,八岁练大字,成了村里的文化人。父亲让“我”写春联,是他的自豪和幸福。而幸福生活的来源则是父所说的那对联的具体内容。一幅儿子写的春联,寄寓了老一辈人对共产党和毛去席多么深厚的感戴之情与“感恩“的心啊。而且,这是天地共鉴的。于是,“我”来了自信和勇气,提笔,蘸墨,在大红纸上,精神饱满地写起来。写“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毛主席”,写“抬头见喜”,写“春满人间”,写各种喜庆话……这些对联、春条,贴满屋里屋外,与母亲的红色窗花相辉映,加上孩子提的红灯笼,瞬时一切都红了。“不光是纸红,院子红,是哪哪都红,是红色的岁月啊!”这耀眼的“红色”,在苍茫的夜色中蔓延着,蔓延着,持续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幸福和欢乐!……这就是作家的记忆,乡土的记忆,历史的记忆。这记忆是红色的。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在物化与媚俗的风习下,我们对“红色”似乎有些淡忘了。人性的委顿与沉沦,使我们的心灵趋于麻痹,失去了很多蓬勃与美好。对我们生命的根源和底色,日渐疏离、忽略,甚或有意回避……,生命落入灰冷的暗影。仿佛心灵不曾有“红色”的照耀,仿佛翅膀不需要“红色”的辽阔……。其实,它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它深入了我们生命的本质,以至积淀为人们心理的集体无意识。它已成为维系我们民族大家庭的灵魂与纽带,就像一枚饱满、丰盈的石榴,有一个内在的核,对于每一个籽粒来说,都需向它聚拢,再绽开……那么,“红色”是什么?它是血的色彩,火的颜色,太阳的光焰。它是理想、信念,是旗帜、胜利,也是历史的高标、新时代的砥砺,更是人民全体的愿望和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也是每个人人生况味的精神指向。这篇散文对“红色”的深入在场的吟颂,表现了一代人的历史情绪的醒悟。它提出了一个人们必须面对的生存和社会的重大课题,让我们反思与追寻……

散文《红色》刚刚脱稿我就读到了,当时就觉得,这是一篇好文章,是一篇既有生活、又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和意愿。用生活化的细节,表现出了仪式般的庄重。

首先,我觉得这个题目特别好。她既朴实无华,又寓意深刻。因为,红色在我们的生活中很是常见。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为的生活环境,它都是一种极普通的色彩。用这样一种司空见惯的颜色来代表隐喻引领我们走向幸福、走向更大的胜利的党,再恰当不过。一般情况下,我们会用“开门见山”,用来形容文章主题一望而知的表达方式,可《红色》还没等“开门”,刚刚望一眼门楣,主题就已经赫然在目了,那就是:中国共产党,是值得信赖的党,是引领我们不断走向幸福,走向胜利的党。坚定地跟着党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每一个中国人必走的一条康庄大道。父亲在文章中是重点描写的,他是一辈中国劳苦大众的代表,感恩于中国共产党给他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他从水深火热之中翻身得解放,过上了幸福的日子,成了社会主义的主人公。他勤劳善良,懂得感恩,这种朴实的情怀非常有代表性。而用红色装饰自己家年节氛围,是一般老百姓最普遍、最原始也是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所以,红纸买来了,接下来,就是在这红彤彤的纸上写下表达心意的文字。文中这样写道:“父亲把我唤到跟前,说:今年的对子你来写吧,并表现出“不容置疑的肯定态度以及非我莫属的信任眼神。”当我表现出有些不自信的时候,父亲又投以“期许、肯定和催促”的神态;当我犹豫着,不知道该写什么词的时候,父亲似乎早已成竹在胸,说“今年的对子你就写‘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毛主席’。”父亲说完,脸上立刻浮现出一片凝重。一片凝重,表达出父亲此时此刻的内心是不平静的,他肯定是想到了很多很多,不但想到了劳苦大众的前世以往,也想到了后世子孙今后要走的路。所以,《红色》看似是写对子这样一件平平常常的小事,作者却在字里行间蕴含着非常重大而深远的寓意。再说“我”。《红色》引用了一首儿歌,这是一首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小学课本中的一篇课文:“爷爷七岁去讨饭,爸爸七岁去逃荒;今年我也七岁了,高高兴兴上学堂。”幸福的阳光照在每一个人的身上,暖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包括这个刚上二年级的“我”。由他来写“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毛主席”,再合适不过,合情合理。因为我早已在父辈的影响下,耳濡目染、心领神会地知道:刚刚获得翻身解放的父辈们,对共产党、毛主席有着怎样的深情,是怎样的热爱:那是镌刻在心灵上的、不容置疑的、不可磨灭而又光明磊落、无比神圣的一种情感。更重要的是,我在父辈的自豪和骄傲里面也懂得了感恩,懂得了人世间除了天地之外,良心最重要!文章中对母亲的描写虽然着墨不多,但母亲的形象特别清晰,很暖人。她“靠窗坐在铺了新苇席的炕上,”三角形的红纸在她的手上“翻转跳动”、“旋转开合”,功夫不大,一片火红的窗花便开在了母亲的手上。她“脸上荡漾着幸福,完全融在了灿灿的光芒之中。”她不但把自己家要贴的窗花剪好了,还剪了红葫芦贴在我和弟弟的帽子上,还剪了更多的红葫芦,叫我送给一起玩的孩子们。文章中写到,“捧着母亲给我的葫芦,我好像捧了火炭一样,浑身都暖暖的发热。”在这里,母子间的话语交流省略了,只是用了小主人的一个肢体感觉来表达情感,什么情感呢?就是:捧着红葫芦,就像捧着母亲的殷殷嘱托:孩子,好好珍惜吧,这是一个幸福的时代!这话可别忘了告诉你的小伙伴们啊!用现在的话说,这叫分享。分享快乐,分享幸福。这种表达心境和情感的方式带着辐射性,带着母性的特征。不但把自己生活的环境布置得红红火火,一派光明,还使这种的氛围扩散开去,叫街坊邻居的老老少少,叫村里的大人小孩儿都融进这充满朝气的辉映之中,使人们的心境归拢在统一的格调里,那就是对党对社会主义的信赖和坚定地走下去的决心。我说,这位母亲真不简单啊!《红色》的结尾非常巧,也非常美。当大红的、喜庆的对子当贴的地方都贴好了的时候,父亲招呼母亲出来看看,母亲说了一句“今年的红纸特别红”;父亲接茬说:“是我儿子写的嘛!”而我却觉得这满院的对子都“叫我给写红了”!红纸红出了奇异的效果,而且一家人都是这样认定的。从文字上看,貌似诙谐,有些打趣儿,其实是作者对主题的进一步强调。所以说这个结尾非常巧。“那天晚上,我和弟弟戴上贴了红葫芦的棉帽子,提着灯笼上街了。”看吧,家家户户的红对子,孩子们帽子上的红葫芦,满街流动的有红福字灯笼……红色弥漫了家家户户,弥漫了整个村子,弥漫了广阔的乡野,弥漫了祖国的山川大地……《红色》真是一篇好文章。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704559159@qq.com

标签: 方城 年第 文学 2021
Top
加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