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手游 > 曙光英雄

初一、初二、初三历史课本封面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来源:网络 时间:2023-08-29 15:35:15
导读轩辕历史说走过这段最狭窄的地方,那些你吃过的苦,熬过的夜,都会铺成一条宽阔的路,带你走到你想去的地方。 我们初中阶段历史,涵盖了中国史和世界史两个部分: 七年级历史从中国境内早期文明讲到清王朝的灭亡,是为中国古代史; 八年级历史则进入近现代史,从鸦片战争讲到新中国成立后2017年; 九年级历史为世界史,从约公元前3500年古代亚非文明讲到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轩辕历史说走过这段最狭窄的地方,那些你吃过的苦,熬过的夜,都会铺成一条宽阔的路,带你走到你想去的地方。

我们初中阶段历史,涵盖了中国史和世界史两个部分:

七年级历史从中国境内早期文明讲到清王朝的灭亡,是为中国古代史;

八年级历史则进入近现代史,从鸦片战争讲到新中国成立后2017年;

九年级历史为世界史,从约公元前3500年古代亚非文明讲到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其实,关于每本课本都讲了什么内容,6本课本的封面就已经给出了提示,而这些封面图片里都有些什么故事呢?

今天就来说说,我们熟悉又陌生的课本封面背后的故事。

1

七年级上册历史:“青铜之冠”二号车

1978年6月份,专业的考古队在秦始皇陵墓进行挖掘研究的时候,意外在在秦始皇陵墓的封土西边的20米位置发现了大型的陪墓葬.

在经过了专业的国家文物管理部门同意之后,考古队于1980年的11-12月份对这个坑进行了小规模的挖掘,意外发现了两驾彩绘铜马车。

虽然说铜马车已经变成了三千多块碎片,但是整体位置没什么变动,所以可以根据碎片位置进行修复。

从1982年开始对2号车进行修复,到1988年一号车修复完成,整个铜车马的发掘、修复、整理共经历了八年时间。

这两架铜马车被命名为“青铜之冠”,在此之前,后母戊鼎被认为是最大的青铜器,秦陵铜车成功超过了后母戊鼎登上了冠军的宝座。

青铜之冠大小是真实马车的1/2左右,除了一些车马器和某些装饰是用了金银为原料制作的之外,其他的部分都是使用了青铜为原料来制作而成的。

秦陵铜车当中一号车古时候称之为立车,也可以叫做高车或者戎车,二号车古时候称为安车,也叫作辒辌。

而我们七年级上册课本封面的这张图就是二号车。

作为我国考古史上发现最早、体形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青铜马车,它的发现对研究我国秦代冶炼与青铜制造技术、车舆制度、车辆结构等具有重要的价值。

同时,作为秦代皇家属车,青铜之冠也让后人看到了秦王扫六合的气势。

秦的建立是创立了中国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制度,将青铜之冠作为七年级上册课本封面,也算是拎起了中国古代史的开端。

2

七年级下册历史:《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 ,绢本设色。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东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像今天的节日集会,人们藉以参加商贸活动。

全图大致分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

七年级下册课本封面的这一段来自城内街市部分。

描绘了汴河虹桥上的场景:

生意人不失时机在桥上摆上了摊。一个摊贩摆的藤竹编织篮筐,这种物品轻巧坚固耐用,一个做灯笼的更是生意兴隆,这种物品点上灯烛后即明亮又防风,是夜间照明的好伙伴,你看有人买了一个转身正要离去,小贩又在招乎另一个买主,桥上行人如梭,桥的两边护栏还有不少人向河里观看,是否有人在河里钓上了什么大鱼什么的。

城门前有一个地摊更有意思,摊主正在起身半蹬状与一位骑马的人招乎,似乎不放过每一个行人兜售他的商品,后面的几个人也在注意着他生意动向,真有点像生意的托儿。

3

八年级上册历史: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武昌起义”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在首都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议,其建筑目的在于“纪念死者,鼓舞生者”。

1952年5月10日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正式成立。该委员会主任由当时北京市委书记彭真同志担任,副主任由国际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同志担任,秘书长为薛子正。

八年级上册历史课本选取的是位于纪念碑底座上八块浮雕之一的“武昌起义”,画稿董希文,雕刻傅天仇。

武昌起义,又称辛亥首义、武汉首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武装暴动,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

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清宣统三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

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并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是亚洲和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开端,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4

八年级下册历史:

天安门、华表

当同学们第一次看到八年级下册的历史课本,映入眼帘的封皮是这样的:

今天我们要说说天安门和图中红色框框中的物件

一、天安门

明清五百年间,天安门是新帝登基、皇后册封而颁诏天下的地方,是皇帝金殿传胪、招贤取士的场所。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宫廷广场两侧紧闭的大门自然而倒,东西长安街变成交通畅行的要道。自此以后,炳彪中国革命史册的“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开国大典、“四五运动”等等重大历史事件,都以此为舞台,威武雄壮地在这里演出。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天安门成了伟大祖国的象征,新扩建的天安门广场成了世界上最大最壮丽的人民广场。

1949年10月1日15:00在北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而举行的仪式,直到21:00才结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的券门上挂着毛主席的像,左右两边是两幅巨大标语“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

二、华表

图中红色框框中的柱子叫什么?干嘛用的呢?

带着这种好奇心,我们开始从头捋一捋

不少人知道这物件叫华表,是中华文明的代表之一。

华表,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相传在原始社会的尧舜禹时代就出现了,那时人们在交通要道竖立木柱,作为识别道路的标志,因此叫它“华表木”或“桓表”。

表者,标也,就是标示道路的木柱,相当于现在的指路标;

如今,华表实际上已经与中华民族,和中国古老的文化紧密相连,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我们民族的一种标志。

5

九年级上册历史:

古埃及、金字塔、狮身人面像

狮身人面像坐落在开罗西南的吉萨大金字塔近旁,是埃及著名古迹,与金字塔同为古埃及文明最有代表性的遗迹。

石像高21米,长57米,耳朵就有2米长。除了前伸达15米的狮爪是用大石块镶砌外,整座像是在一块含有贝壳之类杂质的巨石上雕成。

有人说这座塑像的面部是古埃及第四王朝法老(即国王)哈夫拉的脸型。但也有人认为,其原始面孔根本不是人类。有人认为它的坐姿更像是阿努比斯,狗神,也被视为“大墓地的守护者”。

雕像坐西向东,蹲伏在哈夫拉的陵墓旁。由于它状如希腊神话中的人面怪物斯芬克斯,西方人因此以“斯芬克斯”称呼它。

我们课本封面上的狮身人面像图片是处理过的,看不太清,实际上认真观察,会发现这个大石像其实已经千疮百孔,并不完整了。

据称,原来的狮身人面像高二十米,长五十七米,面部长约五米,头戴“奈姆斯”皇冠,额上刻着“库伯拉”圣蛇浮雕,下颌有帝王的标志——下垂的长须,一只耳朵就有二米多长,颈部戴有项圈。(原始形象是否是这样有多处还有争议。)

而历经4000多年的风吹雨打和沙土掩埋,狮身人面像的颈部、胸部腐蚀的尤其厉害。

其皇冠、项圈也不见踪影,胡子也已经脱落。不过不少人认为这个胡子极有可能就是后面加上去的,因为目前狮身人面像下巴上并没有损毁的迹象。

当然,关于狮身人面像,争议点比较多的还是它的鼻子究竟是怎么没的。

其中一个说法是和拿破仑有关,相传,当年拿破仑远征埃及,来到吉萨金字塔群,他下令炮轰狮身人面像,想找到进入大金字塔的秘密通道,结果士兵把狮身人面像当作练习的靶子,狮身人面像的鼻子就在试射中给轰下来了。

实际上,狮身人面像的鼻子脱落和拿破仑并没有关系,其中有个证据就是在作于1755年的素描里面,狮身人面像的鼻子就已经没有了,而拿破仑是1798年才远征并占领亚历山大的。

另外还有一个说法是来自中世纪著名的史学家马格里齐的记载,他说石像的狮身部分一度曾为沙土所覆盖,经常有人前来对它顶礼膜拜。

马格利里齐说,有一位名叫沙依姆·台赫尔的苏菲派教徒为了反对偶像崇拜,就爬上石像的头部,用斧头将它的鼻子砍下,造成石像被毁容。

马格里齐还说,狮身人面像被毁容以后,飞沙把附近的农田掩埋,造成了十分严重的自然灾害,当地老百姓将其视为太阳神发怒的结果。

当然,也有人认为,狮身人面像的鼻子被毁并非人为,而只是自然风沙侵袭造成的。

6

九年级下册历史: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在罗马神话中,“阿芙乐尔”是司晨女神,她唤醒人们,送来曙光。而“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原为沙皇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的军舰,于1900年在圣彼得堡的海军船厂下水,1902年建成服役。

那么,这艘军舰为何能够荣登九下历史教科书的封面呢?

十月革命标志着世界进入了现代史。

曾有一句名言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而这声炮响,很可能就是从“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上发出来的。为什么是“可能”呢?先来大致了解下这艘军舰。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曾在日俄战争期间被派往远东增援,后被扣留在菲律宾,战后被归还俄国。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阿芙乐尔号在芬兰湾执行巡逻任务。1916年因作战受伤到船厂维修。

1917年二月革命时,列宁到正在工厂大修的"阿芙乐尔"号上发表演说,使水兵们受到教育,纷纷加入布尔什维克党。

据很多资料宣称,1917年11 月6 日,“阿芙乐尔”号的官兵执行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命令,把军舰开到涅瓦河口,停泊在尼古拉耶夫桥(即报喜桥)下。7日晚9时45分,奉命开炮,发出进攻冬宫的信号。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成为十月革命的象征。

●课本选取的这幅油画中的探照灯光就来自“阿芙乐尔”号

不过,十月革命中射向冬宫的第一炮到底是不是“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来的,却很有争议。

其实,在1917年11 月7 日,有报纸报道“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用152毫米主炮轰击了冬宫之后,就引起了轩然大波,反对者们纷纷指责,“阿芙乐尔”号居然用舰炮轰击具有历史意义的冬宫。

针对这些反对声,舰上的士兵则立刻在报纸上发表了郑重的声明:

有关媒体所写阿芙乐尔号向冬宫开炮一事,不知诸位先生知否,倘若我舰发射实弹,不仅冬宫,甚至周边街道一砖一瓦都将荡然无存。事实上,我舰仅以六英寸舰炮发射空包弹一枚,警示停泊于涅瓦河之所有军舰提高警惕,准备战斗。

根据考证,落到冬宫的几发炮弹可能是来自冬宫对面的彼得·保罗要塞。布尔什维克领导赤卫队在要塞西端对冬宫开了至少30炮。

那么这些炮击为什么会算在了“阿芙乐尔”的头上?

这点可以从后来的宣传上窥知一二。根据苏联时代的宣传,这一事件是“列宁和他的亲密战友斯大林”一同策划的,而后者正需要这个“神话”来标榜自己。

不过,即便真的只是发射了一枚空包弹,“阿芙乐尔”号的象征意义也被确立了下来。

二战期间,“阿芙乐尔”号参加了前苏联卫国战争,因无力抵挡德军的轰炸在港口自沉,直到战争后期,于1944 年被打捞出水并进行了修复。

从1948年起,“阿芙乐尔”号作为"十月革命"的纪念舰永久性停泊在涅瓦河畔,并成为海军博物馆供游客参观。

如今,“阿芙乐尔”号还在,只是上面那颗红星必然陨落,也早已陨

来源:网络下方查看历史文章

1.初中历史专题知识汇编

2.八上历史《意义、影响类问题大汇总》

3.初三中考专题复习

4.初中历史常识汇编

5.2018福建省中考历史论述题及参考答案

6.2019福建省中考历史论述题及参考答案

7.2020福建省中考历史论述题及参考答案

8.2021福建省中考历史论述题及参考答案

9.2022福建省中考历史论述题及参考答案

10.世界近代史--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近五年中考真题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704559159@qq.com

Top
加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