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手游 > 曙光英雄

爱看书的人赚足6大好处!一份「深阅读指南」拯救读屏的你

来源:网络 时间:2023-08-27 04:25:23
导读疫情期间学会和书“相处”

杨绛先生曾说:读书好比“隐身”地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

一本书,就是一道门,带你通往未知领域。对于身体来说,读书也是成本最低的投资。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生命时报》(微信搜索”LT0385"即可关注)结合2019年及疫情期间国人阅读调查报告,邀请心理专家详解读书对身心的好处,并教你在读屏时代如何“深阅读”。

受访专家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与神经科学研究所教授 李君

武警特警学院心理教研室 余淑君

约一成国民每天读书1小时

每年“世界读书日”前夕,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都会发布“国民阅读调查报告”,4月20日,2019年的阅读数据统计新鲜出炉。

阅读量

数据显示,成年人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略低于2018年的4.67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2.84本,较2018年的3.32本减少0.48本。

只有2.1%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多,6.0%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比较多,有40.5%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一般,37.5%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

阅读时长

调查显示,成年人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为19.69分钟,比2018年的19.81分钟减少了0.12分钟,仅超一成(12.1%)国民平均读书1小时以上,与2018年基本持平。

中国成年人纸质读物的阅读量、阅读时长均有所下降,而数字阅读的时长则有所上升。

对比这份“读书报告”,你的阅读量和阅读时长是遥遥领先,还是拖了人均阅读的后腿?

疫情期间,很多人学会了和书“相处”

2020年伊始,一场疫情给原本正常的生活按下了暂停键,许多人不得不宅在家中,也因此有了更多时间静下来读书思考。

在某电视节目中,主持人何炅与观众分享了他的感想:疫情宅家这段时间,真的很适合阅读。

他说:“我之前的阅读都是碎片式的,有的时候可能十几天,甚至一个月可能才读完一本书。但最近这段时间可能是因为心比较定,所以阅读的速度变得非常地快。有的时候一天就可以读一本甚至两本书。“

某移动社交平台发布的《2020网民阅读报告》显示,疫情期间,56.2%的网民读书量增加,31.6%的网民读书量甚至超过了过去一年的总和。

其中,上海人读书量居全国之首,湖北喜欢电子书的网民比例达54.2%,位居全国第一。

该报告的数据还显示,超八成网民认为读书有助于社交,近九成网民对爱读书的人更有好感,认为才华比美貌、财富更能提升好感度。

疫情期间,国人读书热情高涨,国外也不例外。据英国《卫报》,疫情期英国图书销量猛增。其中,以长篇小说和经典名著增长尤为突出。

英国《卫报》文章

3月23日,英国最大的连锁书店水石书店宣布闭店转为线上销售,线上销售量同比增长4倍。

英国官方图书销售监测机构尼尔森图书调查也发布报告称,截至3月21日,英国的实体书总销量在一周内增长了6%,家庭学习类图书的销量增长了212%,学校使用的教科书和学习指导增长了77%,平装小说比上周同比增长了35%,工艺美术书籍的销量也较前一周增长了38%。

读书给身心带来6大好处

读书不仅能帮助人填充闲暇,暂时摆脱烦恼,还能给身体和心理带来以下好处:

降低心血管、癌症死亡风险

《美国医学会杂志•开放》刊登一项由多国学者联合完成的新研究发现,读书多、受教育水平高,有助于降低全因死亡、心脑血管病死亡和癌症死亡风险,延年益寿。

研究对69.4万名亚洲人追踪12.5年后发现,在中日韩等东亚地区,多读书可使全因死亡风险降低28%;在南亚地区,这一比率则达到了39%。

减轻压力

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的研究者在2009年发现,阅读能减轻68%的压力,甚至超过了听音乐和散步。每天仅仅阅读报纸或书籍6分钟,人的心率和肌肉张力都有所下降。

延缓衰老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思考速度会下降,曾经觉得容易的认知任务,如记住人名、房间号,现在却越来越困难。

阅读能很好地延缓甚至阻止认知功能下降,有助于预防老年痴呆症。芝加哥拉什大学医学中心2013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在生命早期或晚年热衷于读书、写作的人,出现老年痴呆症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改善睡眠

美国梅奥诊所的医学家发现,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如睡前阅读轻松的书籍,能改善睡眠质量,因为它有助于人们从觉醒阶段向熟睡阶段过渡。

促进社交

2013年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读小说或其他文学作品的人,理解别人想法、愿望和信念的能力更强。

另一项来自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心理与人类发展系的研究认为,常读文学作品的人在同理心测试中成绩更高。这是因为阅读能让读者与书中的人物角色互动,增加了他们在现实世界中对别人的体贴、怜悯之情。

提升智力

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研究者2014年发表的一项论文显示,在7岁时阅读能力强的孩子在智商测验中的得分要高于阅读能力弱的同龄人。这是因为阅读能增加一个人的词汇量,而后者与智商提高之间存在着正相关。

读屏时代更应该“深阅读”

相比纸质书,你可能更愿意用手机随时随地浏览信息,“读屏”逐渐成为大多数人新的阅读方式。

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

中国成年国民人均“读屏”时长超100分钟,比2018年增加了15.54分钟;

青壮年尤其喜爱选择数字阅读,数字阅读的人群中近八成为18岁至49岁人群。

虽然数字阅读让读书变得更便捷和个性,但也助长了阅读的碎片化,某种程度上使阅读变成一种低效学习,降低了深度思考的能力。

培养“深阅读”习惯,推荐从以下几点做起:

1

进行针对性学习

从碎片化的学习误区中走出来,需要真正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的起点不是别人在朋友圈晒的一本书、推荐的一篇文章引发了你的兴趣或焦虑,而是你真实遇到的问题,根据问题搜索材料。

2

筛选学习资源

说到找资源,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上网,然而网络是个无底洞,很容易越陷越深,迷失方向,离答案越来越远。信息爆炸时代,最重要的不是增加信息,而是筛选和删除信息。

你可以请有经验的人给出清晰的建议、方向;看看行业领先的企业或个人是怎么做的;搜索书评后再系统地看书。

3

利用721法则

行动学习理论认为,人要掌握一门技能,用10%的时间学习知识和信息,用70%的时间练习和践行,用20%的时间与人沟通和讨论,这个原则叫做“721法则”。

所以,光接收知识还不够,你要花大量时间去做、去和别人探讨。

4

输出倒逼输入

如果我们只是去读、看、听,而不输出创造,那我们很难真正掌握这些知识。

你要给自己定一些目标,比如写一篇读书心得、做一个课件、和别人分享一个话题等,逼着自己去形成论点、搭结构框架、找支撑资料……这样不断地形成作品,思想和知识才真正属于自己。

读书的4个“硬指标”

躺在床上看书、高亮的电子屏下阅读、蹲马桶时拿起一本久坐不起……这些读书习惯可能悄悄伤害身体,其实,读书也有几个“硬指标”:

读书环境

看书要选择明亮的地方,比如阳光下的阳台或草地;夜晚可使用台灯,注意不要让头或手挡住光线。灯泡可选护眼灯、白炽灯,光线相对自然、柔和。

不建议选择日光灯,一是挂得较高,单位光线强度不够,二是会闪烁不停,对视网膜刺激较大。

电子书选无背光

电子书设备最好选择没有背光,视觉感受接近纸质书的,对眼睛损害较小。

多眨眼

看书时要有意识地多眨眼,以防眼睛变干。每读45分钟休息15分钟,可站在窗边远眺,尽可能看远处,以调节眼睛玻璃体的紧张度。

书本距离

读书要保证书面离眼睛达到30厘米;在舒服的前提下,还要注意保护脊柱。最好是端坐,背部挺直,胸部稍稍挺起,把书举起来。

坐靠着看书可以将一腿弯曲、另一腿伸直,每隔几分钟就换一下,避免让身体的受力点集中在骨盆或腰椎上,导致肌肉疲乏。

最后,生命君想跟大家分享一个关于阅读的温暖故事。

女孩Ann Morgan决定用一年的时间,尝试去阅读来自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一本书。为了达成目标,她利用社交平台发出了求助信息,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幕故事令她感动。

从中她真切地感受到:“如果你想阅读整个世界,你要以一种开放的和谦卑的心态去迎接它,那么整个世界就会来帮助你。”▲

匆忙的生活中,每个人都该有短暂的“关机”时间,试着抱起一本书沉浸其中,也许会带给你久违的体验。最近你读了什么书?在评论区分享给大家,并说出理由吧。

本期编辑:张宇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科普

(上下滑动查看)

上阵最早、战线最长、坚守最久……湖北医护的抗“疫”之战

绥芬河拉响战“疫”警报!为何这座7万人口小城成了输入重灾区?

夏天还能开中央空调吗?广州疾控回顾一起“餐厅空调”引发的聚集感染

反转!从抵触到支持,一文剖析欧美“戴口罩”观念转变原因

6类人易被新冠病毒攻击!免疫力强的人也逃不过……

新冠病毒在户外更“活跃”!新研究:跑步、骑行至少隔10米远

抗疫环卫工人一天处理300个垃圾桶,医疗废物都去哪儿了?

战斗到最后的“留守天团”:专访最晚撤离的5支援鄂医疗队

全球面临「呼吸机」告急!一线专家详解:呼吸机是如何救命的?

屋里太干燥,呼吸道病毒传得快!世卫组织给「健康湿度」划了标准

天暖能阻止新冠病毒吗?专家:这两个因素增加了难度

猫感染新冠会传染人?别慌,病毒学家的解读来了

关于“无症状感染者”的10个疑惑,专家一次性解答清楚

营养专家一份「复工带饭攻略」,解决上班族的午饭难题

欧洲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意大利,病死率为何居高不下?

国内疫情是否会“二次暴发”?一线权威专家是这样回应的

全球首个确诊超20万国家!美国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暴发”局面?

心理学角度解释:为什么人戴上口罩就变好看了?

日媒:确诊数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日韩疫情真的控制住了吗?

时评 | 他们生来未必是英雄,只因患者需要才赴汤蹈火

权威解读病毒8大“疑点”:全球病例为何暴增?一人会感染两次吗?……

致敬!17年前他们抗击“非典”,如今再披铠甲战“新冠”

「免洗洗手液」能杀死病毒吗?专家:这4种可能无效

多国效仿中国“封城”,一文说清「封锁」为何能控疫情

宅出来的身体“时差”,是时候学一套「生物钟调整法」了

中医药抗疫有一套!专家揭秘“三药三方”到底牛在哪?

疫情期间有这5种表现的人,你体内的维生素D“余额”不足了

无意识“摸脸”增加染病毒风险!你可能每4分钟就摸一次……

感染科专家N条“复工”建议:让病毒不复燃,疫情不反弹

事关14亿人安危!中国怎样守住境外输入这条红线?

日本节目实测:这里是办公室最的地方,马桶圈反而最干净

为什么洗手一定要用肥皂洗20秒以上?看过这个实验就明白了

【疫问医答】新冠肺炎患者会留下“后遗症”吗?

灾难是最好的「教科书」:保护动物也是人类的一种自保

【疫问医答】“身体素质过硬”的运动员,为什么频频感染新冠病毒?

这场疫情“教会”我们的9件事,事关每个人以后的生活

亚洲人人都戴的口罩,为何欧美人却有“抵触”心理?

【疫问医答】抗疫中药方,黄芪为何被多次“提名”?

护肺第一步:防止室内空气污染!4个房间要重点“排查”

抗疫MV《呼唤》:愿所有的病痛都会被春天治愈

超1亿人正接受“隔离”为何欧洲成为新冠肺炎大流行震中?

H5疫情结束后,我最最最想做的是这些事……

距离“摘口罩”的日子还有多远?一线专家回应了

美国抗疫让人看不懂!”中国为西方争取了时间,西方却把它浪费了“

疫情让礼仪悄悄改变,看各国首脑如何“花式”打招呼

这些菜在家就能“种”!疫情期间不方便买菜的人有救了

日本实验:病毒沾附手机上可存活24小时!手把手教你给手机消毒

心理学家告诉你:谣言是怎样让你深信不疑的?

运动专家的「疫期户外运动」指南,拯救“宅”了一冬的你

钟南山院士喊你用公筷!经此一“疫“,让公筷摆上每一张餐桌

【疫问医答】研究称病毒已“变异”,是不是更容易被感染了?

“医生,我体温总是偏低,这是种病吗?”

从“封城”到“封国“,解析意大利新冠死亡率为何全球最高?

禁食野生动物后的疑问:到底都有哪些动物不能吃?

密闭空间新冠病毒可传至4.5米!一份「公共交通指南」平稳度过复工期

为什么一定要找到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病毒专家分析传播路径

“37℃”成了历史:人类的体温为什么比一百年前低了?

“隔离14天”变“马上回家”!一线记者接到志愿者的求助电话……

一线重症专家:解读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提到的8种疗法

告急:新冠肺炎境外确诊近3万例!李兰娟院士呼吁全球重视并行动

不刮胡子,口罩白戴!美国疾控中心:漏气几率增20-1000倍

日本测试:外出回家忽略这件事,2小时病毒“感染”全家人

张文宏医生喊你把窗户打开!收下这张疫情期“通风时刻表”

身体每天上演的「消化道大剧」,远比食物本身更精彩……

医生亲自示范:疫情期怎样出门买菜更安全……

哪有什么超级英雄,她们只不过是挺身而出的平凡姑娘

解剖报告再添“罪证”:不仅肺部,新冠病毒是如何“侵害”全身的?

每个吃腻了家里饭菜的人,跟营养专家学5招“改造”家常菜

武汉一线的“她”力量!记者还原抗疫女将们的温柔坚守

新冠比非典狡猾的多!一线专家解读17年抗疫有哪些进步

从死神手里抢人!北京协和援鄂医疗队讲述战疫“红区”的32天

别再传谣了!这5种「抗病毒食物」,营养专家一个都不认可

新研究:烟民更易感染新冠病毒!吸烟到底有没有“安全量”?

时评丨禁野味就得“一刀切”

为何胖人和癌症患者易感染新冠病毒?北大医学部:跟体内这种酶有关

时评 | 坏情绪也是防疫的敌人

一首原创漫画MV,用160秒定格了战“疫”中的催泪瞬间

从黑暗,到曙光……听治愈患者讲述抗“疫”经历

美意日韩多国现本土传播病例!新冠病源究竟从哪里来?向哪里去?

食品专家推荐一份「囤肉指南」提高疫情期间的吃肉品质也能

【疫问医答】口罩戴久了,“闷”出皮肤问题怎么办?

一线抗疫护士口述:重症病房的20多天,我们是这样度过的

高速摄像机还原“咳嗽”瞬间,7个止咳法拯救不安的你

好好吃饭也能“抗病毒”,专家开出7个「中医汤方」

心理学专家:疫情让人更加宽恕善良,国人这10项品格悄然提升

新冠疫苗还要等多久?世卫组织:全球20多种疫苗正在研发

专访国博方舱护士长:我从不害怕患者抱我

防疫期,老人的一天怎么度过?这张漫画安排的明明白白

“遗体解剖”揭开病毒真面目,专家:可能颠覆现有诊疗方案

美国致1.4万人死亡的流感中有新冠肺炎?最新回应和专家分析来了

宅在家也要“勤洗手”吗?医生提醒:8个时刻必须要洗

时评丨“停课不停学”别走形式

【疫问医答】新冠病毒会通过“蚊子叮咬”传播吗?

时评 | 隔离病毒,不能疏离人心

援鄂日记丨独家探访辽、皖、川、湘四大医疗队的动人故事

研究发现:华南海鲜市场并非病毒发源地,专家解析下一步如何找到源头?

实拍保洁员的“舱内六小时”:工作四班倒,每晚处理50桶垃圾

免疫系统如何战胜病毒?7件事护好抗疫“防火墙”

“二月二龙抬头”,这套「零失误理发攻略」送给在家剪发的你

记者实拍医生“穿防护服”流程:9个步骤花30分钟,泡汗水里6小时

疫情期间每个被迫下厨的人,都需要一份「零厨艺」指南

中医专家:新冠肺炎5个病期各有最佳“治疗方”

@天天戴口罩的人:一组训练操让每次「呼吸」都顺畅

为什么呼吁康复者捐血浆?一文为你揭开「血浆疗法」的面纱

“婚礼延了他却走了……”我们用独家镜头记录同事眼中的彭银华医生

封城30天|15239位武汉读者,你们还好吗?

独家曝光朋友圈,护士深情撰文悼念:小彭医生,很荣幸护理你!

时评 | 科学素养是最有效的“抗体”

把7件事“顺序”搞错了,感染病毒的风险也就高了

古人怎么战胜瘟疫的?从古至今5个朝代各有经验

时评 | 阻断谣言也是全民战

生命熄灭那一刻寂静又凄美:四分钟「人体内旅行」,向死而生

时评 | 抗疫情,容不得一丝侥幸

疫情期间的“囤菜指南”,这样做帮食材延长保鲜期

时评丨感恩医者,不能只在当下

日本一项口罩测试:这样戴,外部细菌“泄露”率100%

专访北京第一例“非典”收治专家刘又宁:病毒传染力何时能减弱?

病毒是如何“悄悄”传播的?病毒学家详解8种途径

生产一个口罩仅需0.5秒,为何口罩还不够用?

闷在家胃口不好的你,跟营养专家学7招打开“食欲”

句句有用!老人防疫的7条“专属提醒”,转给爸妈

比病毒更有“传染性”的,是这些在朋友圈热传的9个谣言

首度曝光!新冠病毒「高清彩照」,一组图看清显微镜下的真面目

推荐!一位84岁院士的纪录片:“敢医敢言“钟南山

漫画战疫 | 这场“战疫”,你从来都不孤独

这8个真实的故事,致敬战“疫”中的爱情

“拐点”究竟何时来?一文梳理国内外专家的权威预测

两千多年历史告诉你:面对传染病,人类为什么选择「隔离」?

H5 | 听,野生动物的悲歌

【疫问医答】我是不是“无症状感染者”?

测体温没注意6个细节,别怪测出的结果不准……

【疫问医答】“假阴性”频现,核酸检测还可靠吗?

卫健委发布「心理调适指南」,帮10类人群走出“疫情困境”

【疫问医答】轻症患者为何病情会突然加重?

西汉至今抵御了300多次瘟疫的中医,为抗疫提供了什么思路?

著名呼吸科专家刘又宁:一文解答你关心的10大“肺炎”疑问

“战时”蔬菜也讲“战术”,营养专家推荐一份「囤菜指南」

【疫问医答】疫情期“感冒”了怎么办?

家里“口罩荒”了,这3种省法帮你再坚持一下

找到“新冠病毒克星”为何这么难?专家告诉你背后真相

【疫问医答】关于“气溶胶”传播,解读你最困惑的7个疑问

这份“居家消毒指南”,把你的消毒困惑一次说清了

《成语解“疫”》:9组词帮你给肺炎防护划重点

免疫系统如何帮你抵抗病毒的?一定要做好这4件事

【疫问医答】为什么病毒易对“心脑血管差的人”下手?

漫画战疫|谢谢你,为我们拼了命

为什么要建「方舱医院」?一文读懂它在抗疫救治中的重要性

张文宏教授讲传染病:一节18分钟的“硬核”公开课

“求求你,我不会传染病毒,请别抛弃我“

【疫问医答】中央空调会不会导致疫情扩散?

BBC纪录片揭秘:对人类来说,最致命的病毒存在于哪里?

最小确诊病例仅1个月!一套“全方位防疫指南”给儿童最科学保护

19名院士学者联名呼吁:立法禁食野生动物!敬畏自然才是珍爱生命

【疫问医答】我家小区/附近有确诊或疑似病例,该怎样保护自己?

病毒在飞机上的传播概率多大?一张示意图带你看清

钟南山院士:办公区这个地方最“高危”,3招教你躲开病毒

国家卫健委发布“口罩使用指南”,口罩问题有了权威答案

WHO推荐的见面姿势:戴口罩+一米线

收藏!最新版“新冠肺炎公众防护指南”,50个重点帮你划好了

洗热水澡能不能抗病毒?感染科专家告诉你真相

营养专家10个「居家饮食处方」,教你科学“吃”出抵抗力

@在家憋烦了的人,这6件事可以帮你再坚持一下

这件和「戴口罩」同样重要的小事,一直都被你忽视了

手机也可能是新冠病毒载体!疾控专家1分钟演示「手机消毒法」

疫情下的老年人如何避免感染?这18个建议转给爸妈看

【疫问医答】即将返岗工作的我,该如何预防感染?

疫情下的“宅”家锻炼指南,让你不出家门也能动起来

多家中医院实名推荐:7个方子有助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疫问医答】手机、超市物品、扶手……可能间接传播新型冠状病毒吗?

冠状病毒与人类“纠缠史”

【疫问医答】哪种特征的发热需要警惕?

一座一座城“封”了,别一颗一颗心“崩”了

【疫问医答】新型冠状病毒,到底怕冷or怕热?

致敬!疫情一线拍下的这12组图,每张都让人泪目

卫健委:病毒传播力似乎有所增强,疫情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疫问医答】宅在家的我们,怎样做好“居家消毒”?

疫情笼罩下的春节怎么过?六大呼吸科专家权威提醒

【疫问医答】一份新型肺炎轻症患者的“居家隔离指南”

漫说疫事|这个春节,我们打一场特殊的战“疫”

【疫问医答】“重大突发公卫事件一级响应”意味着什么?

爸妈,听话!预防新型肺炎,请听儿女6句劝

请扩散!面对疫情,我们有9个呼吁

【疫问医答】增强免疫力,有助于对抗新型冠状病毒吗?

除了不去武汉、戴口罩,我们还能做什么?

【记者直击】疫情中的春运回家路

汽车、火车、飞机……这份“防肺炎交通指南”助你安全回家

社评:必须向顾全大局的所有武汉市民致敬

【疫问医答】怎样分清“普通感冒”和“新型肺炎”的区别?

关于新型肺炎的13个疑问,卫健委专家给出了答案

权威解读:新型冠状病毒,是怎么从动物传染给人的?

划重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8问钟南山院士

扩散周知!多科权威专家:春运如何严防新型冠状病毒

戴口罩能否防住新型冠状病毒?一篇文章全都说清楚了

生命时报公众号矩阵

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

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

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

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

人民日报主管   环球时报主办

微信ID:LT0385

电话垂询

业务合作:010-65363765

内容合作:010-65363786

喜欢,就点个“在看”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704559159@qq.com

Top
加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