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手游 > 曙光英雄

第四届全国中小学生华语辩论锦标赛·初中组、小学组辩题公示

来源:网络 时间:2023-08-26 14:45:31
导读写在前面 大家好,一直以来,全国中小学生华语辩论锦标赛都将辩论作为一项教育活动而非单纯的辩论竞技来看待。我们认为辩论,是一项输出倒逼输入的过程,是学习和体验的过程。比赛准备中的思考、资料查阅、交流讨论等等远远比比赛场上的几十分钟来得重要、来得有趣。 因此,全国赛辩题向来以“难”著称,很多问题都是领域专家,乃至众多先贤争论了多年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之所以要求中学生讨论代表了赛事对大

写在前面

大家好,一直以来,全国中小学生华语辩论锦标赛都将辩论作为一项教育活动而非单纯的辩论竞技来看待。我们认为辩论,是一项输出倒逼输入的过程,是学习和体验的过程。比赛准备中的思考、资料查阅、交流讨论等等远远比比赛场上的几十分钟来得重要、来得有趣。

因此,全国赛辩题向来以“难”著称,很多问题都是领域专家,乃至众多先贤争论了多年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之所以要求中学生讨论代表了赛事对大家的期许——“打开眼界,深入现实。关注真问题,思考真问题”,这也是全国赛贯穿至今的命题思路。

初中命题思路

今年初中组的赛事命题思路遵循“拓宽视野,引导阅读,深入思考,贴近生活”的原则,初赛设四道阅读题,通过输出倒逼输入引导辩手深入阅读书籍。辩题关注学生身心成长,鼓励辩手“目光长远,换位思考”。

初中组辩题公示

01.

于连是/不是一个英雄

向上滑动阅览题解

题解:《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司汤达创作《红与黑》时,拿破仑领导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已经失败,《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虽然疯狂崇拜拿破仑,觉得拿破仑给自己开辟了一条路:出生低微的年轻人也可以凭自己的聪明才智打拼出一番事业,却也不得不放弃穿上拿破仑军队红军装的理想,而改穿上教士的黑道袍。他既以利己主义为信条,却又无法舍弃灵魂上的骄傲;他既有反抗精神,又极易妥协;他内心追求仁爱,又愿意以伪善对抗伪善;他既憎恨贵族的卑劣,又不惮于与之为伍;他既崇拜拿破仑,又选择了一条截然相反的路;他既已交付灵魂换取了地位,最终又愤然选择了死亡。他靠着自己的才华智识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为了实现自己的巨大野心而孤身一人在彼时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辛苦地奋斗着,其间还不乏采取了种种不光彩的手段。正当他自以为踏上了飞黄腾达的坦途和得到了超越阶级的爱情之时,最终仍然被无情地送上了断头台。

有人说,于连是个骗子,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他的悲剧源于他骨子中的自卑,他利用自己姣好的面容,骗取女性的感情以获得上流的地位;他虚伪,明知上流社会的卑污却仍然削尖了脑袋想挤进去;不相信神却又孜孜不倦地研究神学;虽然忍受着骄傲与清高对自己内心的啃食,却步履不停地在愤怒与不屑中向上攀爬,最后却还是因为皮不厚,心不黑,而迎来了死亡的终局。有人却说,于连是个英雄,他有雄鹰般的孤高,对未来有无限野心,也甘愿不惜万死地奋力追逐,哪怕内心备受折磨,无法获得片刻的安宁。但是他就如同一个注定失败的悲剧英雄,勇往直前,冲破阶级的桎梏挑战权威。于连将利己主义作为信条,但是他实际上却未能完全按照这种信条生活。他的飞黄腾达首先要求的是自尊心的满足,而不是舒适的享乐,他的伪善与心机更多地用于自保,用于逃离可能遭受的侮辱,他未曾为了自己的前途而刻意去谄媚或陷害某人。在获得钱财时,他立刻将钱寄给谢朗神父并要他分给穷人。他在彼时别无选择的社会背景下,秉持了内心的纯粹,哪怕每日备受内心如火般的炙烤,都将自身之痛苦抛之脑后,上下而求索,最终在尽力一搏后安然接受了自身的局限性。

“人类分为英雄和蝼蚁两种。”

“英雄可以为了好的结果而做所谓的坏事。”

这两句来自于陀斯妥耶夫斯《罪与罚》,其实有更多的文学作品,都对《红与黑》中这一于连式的矛盾有过描述。

英雄的特征就是有自由意志,他们有理想有欲望,执着于欲望,这种是极少数。另一种是蝼蚁,没有自由意志,他们的运动轨迹就像预先安排好的般容易推测,人生一眼就可以望到终点。

当于连们看到了时代与社会铺就的大网,不安于固有的阶层,如此的志气,是属于英雄还是属于蝼蚁呢?

是蝼蚁?但显然这样人思考问题的深度、行动的能力远远超过它们。

是英雄?但这样的人往往混得连我们称之为失败者的蝼蚁都不如。

到底是什么啊?

02.

楚杀得臣文公当喜/不当喜

向上滑动阅览题解

春秋时期,楚晋争霸战于城濮,楚国战败于是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城濮之战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根据《左传》记载,时任楚国令尹成得臣虽然在战局中表现卓越,但依然没能挽救楚军溃败,因此被逼自杀。而晋文公得知后按照《左传》原文记载:“晋侯闻之,而后喜可知也。曰:“莫余毒也已!”成语“莫余毒也”也出于此。汉末三国时期,马谡失街亭当斩,蒋琬劝谏时也用了这个典故“昔楚杀得臣而文公喜。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谋之臣,岂不可惜乎?” 

有人说,敌国杀掉得力大臣,自己当然应该高兴,毕竟别人的衰落就是自己的胜利,晋文公喜形于色无可厚非。也有人说,作为大国,不应因为别国的错误而自喜,晋文公之喜,幸灾乐祸也不够大气……现实生活中,印度疫情、日本地震、美国动乱,每次这类事情一发生,到底应该为之祈福还是见之自喜,网上都充满了争议。时至今日,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当年晋文公的“喜”呢?期待双方辩手为我们解析。

03.

如果科学能够实现,要不要给先天的盲人三天光明

向上滑动阅览题解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美国著名聋盲女作家海伦凯特的代表作。该书以自传体散文的形式,真实记录了这位聋盲女性丰富、生动而伟大的一生。

在书中,海伦·凯勒写道:“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第一天我想见几个人,这几个温柔善良的人一直陪伴着我,让我觉得我有活下去的意义。 …………第二天我要在黎明起身,去看黑夜变成白昼的动人奇迹。我将怀着敬畏之心,仰望壮丽的曙光全景,与此同时,太阳也唤醒了沉睡的大地。…………第三天我将在当前的日常世界中度过,到为生活而奔忙的人们经常去的地方,去体验的他们的快乐、忧伤、感动与善良。”

似乎,哪怕只有三天,收获光明也依然是美好而幸福的事情。可真的是这样吗?

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就曾经写过:“如果我没有见过太阳,我本可以忍受黑暗”。中国也有这样的说法:“井底之蛙,其实比扒着井边看了一眼,又重新掉回井里的青蛙更幸福”。这也许就是人类,相较于对获得的感受,对失去的感受更敏感。

但是也有人说,也许从光明退回黑暗会让人对世界充满绝望与不安,但是短暂的光明所让人获得的欣喜与幸福能克服接下来人生中无尽的黑暗吞噬,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虽然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但是价值的毁灭至少还让人见识到了价值,更大的悲剧却是从未得到却没有这个经验。

那么各位同学,假如真的有一项技术能实现给盲人三天光明,你是觉得美好还是残忍呢?

04.

雁门关前,萧峰应不应该自杀

向上滑动阅览题解

金庸先生《天龙八部》书至终章,迎来了萧峰的结局,雁门关下,萧峰阻止辽军南侵大宋后,以半截短箭插入胸膛,自绝而死。

英雄归处身死灯灭,有读者认为这样的结局大可不必。辽兵已经退兵,已不存在需要萧峰通过舍身取义去获得的价值或者解决的问题,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英雄不必走到末路,活着才有希望,活着便可继续由天地日月壮我情怀。而书中萧峰于雁门关前自杀说明了人生的奋斗和拼搏没有意义,天龙中众生无论如何挣扎始终逃脱不了生命之轮的碾压,这是消极的人生观。

另有部分读者认为,萧峰自尽虽然令人扼腕叹息,但也是属于萧峰的最佳结局了。萧峰其人以“仁、忠、义”为最高准则,虽然遭受不白之冤,但是在这几条最高准则上问心无愧,但是终篇雁门关外,忠义不得两全,其已无法释然自己的民族族属,认同混乱的问题。萧峰以死明志,为了两国不至于生灵涂炭,英雄归处,是“教单于折箭,六军辟易,奋英雄怒”,以一人而罢两国之兵,这是英雄的华丽谢幕,而非英雄末路。

燕云十八飞骑,奔腾如虎风烟举,剧饮千倍男儿事,聚贤庄虽千万人吾往矣,都付笑谈中。

也有可能,萧峰在将断箭插入胸膛时,没有这么多大丈夫的烈烈雄心,只是忆起那塞上牛羊空许约,是啊,杀父灭门之仇已报,心中确已是了无遗憾,是时候履行我的诺言了:“这些刀头上挣命的勾当,我的确过得厌了。在塞外草原中驰马放鹰,纵犬逐兔,从此无牵挂,当真开心得多。阿朱,我在塞外,你来瞧我不瞧?

05.

初中阶段是否应该引入“死亡教育”

向上滑动阅览题解

我们要如何度过一生?《论语》记载,孔子的弟子对孔子说:“敢问死”,孔子的回答是:“未知生,焉知死”。而海德格尔则提出了另一种可能:向死而生。

活着,意味着一个人的意识可以呈现出某物,而该物同时也被意识所指向,二者共同构成了一个流变的世界,在流变的世界里,这个人也不断发生着变化,总是处于“成为什么”的过程之中。简言之,我们可以把生看做是觉知和变化。而死,则是一切觉知的终结和一切变化的停止。一个人死了,在最本真的意味上,是在说这个人再也感受不到经验世界,他的状态也永远停留在他死的那一刻,对他而言,可能性已经不复存在了。

对我们而言,出生是一个既定的事实,死亡是一个注定的结局,对于现代人而言,最有可能成立的存在图景是:你被抛到了一个暗淡蓝点上的某户人家,觉知着,变化着,很快就无法再觉知和变化了,而且这个过程没有特别的意义。即便这个图景是如此残酷,也未必每个人都真的意识到了这一点,甚至可以说,我们每个人既没有认真对待生,也没有认真对待死。很多人或早或晚都会迎来自己的惊奇时刻:我竟然活着?我竟然会死?当一个人觉醒到了这种惊奇,以及随之而来的恐惧与颤栗,就再也不能忍受生命的无意义,如果生命真的无意义,那么就只能由自己来赋予意义,从此,对人生观的追问就开始了。

相比较之下,我们目之所及看到的仍然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依然避讳谈及“死亡”这个沉重的话题,特别是在和家庭中较为年迈的长辈交谈中,“死亡”更是不可触碰的“禁忌”,同时在我国的教育体系内,死亡教育是相对缺乏的。既没有关于死亡教育的官方书籍,学校也没有开展关于死亡或者生命教育的课程。那么,面对这样一个人生必然要面临的终极思考,你觉得初中阶段要不要引入“死亡教育”呢?

06.

象牙塔式保护有利于/不利于未成年人成长

向上滑动阅览题解

象牙塔一般指的是远离现实生活的单纯美满之地,常代指不需要考虑太多现实因素,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大学校园。对未成年人所谓“象牙塔式保护”简单地说,就是将一切社会上现实存在的负面因素,与孩子隔绝开来。

有人对此十分不满,认为这不但起不到保护孩子的目的,更会使得他们缺乏对真实世界的了解;成长本身就是需要多方面接触,“负面”本身也是教育学习的过程,掩耳盗铃解决适得其反。也有人对此大加赞赏,认为现在社会上信息本身就良莠不齐,各种骗局、诱惑层出不穷,连大人都未必能独善其身更何况孩子;本身就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给他们相对单纯的环境让孩子变成更纯粹的人,而不是更“社会”的人,是我们的责任……

关爱未成年人是社会共识,但方法又如何得当?如何既精心呵护又不过分敏感,期待双方给我们思考。

07.

当大人更幸福/当孩子更幸福

向上滑动阅览题解

14岁正是半大不大的时候,你说他是孩子吧,人家不服气不说法律也规定要承担民事刑事责任了。可你说他是大人吧,天天还被老师、家长管着,这也不许那也不让的。站在这个年龄,回望少时来路,展望彼时前景,最是来得有趣也有意义。

有人说,长大了会更幸福,因为那个时候没人管自己无拘无束,想买什么想吃什么想去哪里都可以,精神和物质上都变得更加强大,也有更多更高级的幸福可以获得。也有人说,孩子才是真正的幸福,没有欲望的束缚,没有社会的压力,吃到一根冰棍就能开心很久,比大人幸福多了……

所以,刚刚脱离孩子但又还不是完全大人的你们,不妨跟父母聊聊,也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告诉我们幸福之路到底在何方。

小学组个人赛命题思路

今年全国赛小学组以个人赛形式开展。对于小学生而言,除了鼓励思考之外,更在于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从身边事之中发现辨证思考的方式和快乐。

因此,辩题重点关注家庭关系和校园生活,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对于问题的理解,引导学生主动地与父母、老师探讨问题。

小学组个人赛辩题公示

01.

打,是不是有效的教育方式

向上滑动阅览题解

“打孩子”是很多中国家庭常用的教育方式,俗话说“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棒子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等等。在认知能力还不是很完善的孩童面前,用“讲道理”的方式可能很难让孩子听进去,特别是在面对孩子提出的无理要求或者是调皮捣蛋的时候,“打一顿”可能是很好的教育方式。

但是近些年以来,随着我国同各国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许多国外的教育方式也逐渐进入到我国家长的视野里。如美国儿童教育家海姆·吉诺特会认为,打孩子不仅没办法让孩子真正反省自己的错误,甚至可能会让孩子更加小心地掩饰错误。而且如果家长在和孩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常拒绝沟通,只是用“打”的方式表达对孩子行为的不满,还可能给孩子形成用“暴力”解决问题的不良习惯。

不知道我们的小辩手们有没有被父母用“打”的方式教育过,在你看来“打”,是不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呢?期待你们的精彩表现。

02.

居家上网课,可不可以随便一些

向上滑动阅览题解

《学生常规课堂要求》中有关于“上课坐姿”的具体要求。日常在学校上课时,大家也要“坐有坐相”。但是网课期间,需要使用电子设备听课,情况似乎就会有些变化。有穿着睡衣上课的,有边吃东西边上课的,至于其他的“小动作”更是不胜枚举。

有人说,线上教学大家都在家中,无论是衣着、坐姿还是状态都可以随意一些。毕竟居家环境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和“干扰性”,要求学生像在学校一样端坐实属不必,只要认真听讲就行了。也有人说,无论如何上课是个学习的过程,要想学习效果好,必须端正学习态度。而上课的状态就是重要的体现……

从新冠疫情爆发至今,已有不少学校选择以“线上网课”的形式进行教学,或许各位辩手也有线上网课的具体经历,那么从你的切实感受和实际状况出发,展开论述一下你的理解吧,期待你们的精彩表现。

03.

中小学生在校期间要不要统一校服

向上滑动阅览题解

校服是学校为了规范管理,而要求学生穿着的统一着装。目前中国大多数地区的中小学都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身着校服。

有人说这样很好,统一管理统一识别,显得人人平等,增加我们的团队意识。可也有人说,天天穿校服人人千篇一律扼杀了孩子的个性……

这是一个非常贴近我们生活的话题,相信各位都有非常深刻的认识,期待能听到大家精彩的观点和表述。

04.

团队中需要/不需要猪八戒这样的成员

向上滑动阅览题解

“猪八戒”是《西游记》中着力塑造的一个人物角色,在他的身上既有吃苦耐劳、憨厚率直的品质又有贪婪自私的本性。

有人说,在小说当中,由于猪八戒的懒惰、贪吃和好色,常常使唐僧师徒陷于困境当中。而且每到西行途中遇有劫难时,猪八戒总是第一个打退堂鼓、要散伙、卖行李,这样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成员是不被团队需要的。

也有人说,猪八戒在面对悟空的痛打辱骂,悟净的挖苦谴责后,从来就不计较。有好几回孙悟空掂着老猪的耳朵骂他是“呆子”是“蠢货”,人家老猪一回也没有生气过,依然是一口一个师兄地叫。而且猪八戒在性格上憨厚老实,在执行领导布置的任务时踏实认真,有其在团队中存在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团队”这个概念并非只在工作中存在。拿我们的生活举例,“辩论队”是一个团队,“家庭”也是一个团队,那么在你们看来,团队中需不需要猪八戒这样的成员呢?

说在最后

以上就是我们本次初中组和小学组的辩题公示。如果有对辩题感兴趣的同学,欢迎来联系“赛事助手”微信,报名全国赛个人组的比赛。

点击二维码

即可咨询个人组报名

-END-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704559159@qq.com

Top
加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