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手游 > 曙光英雄

足不出户看军校(七):武汉分校的巾帼女英雄

来源:网络 时间:2023-08-23 08:46:16
导读巾帼不让须眉。一个女性觉醒、妇女解放的新时代,召唤着年轻的女性​。

黄埔军校诞生于风雷激荡的大革命时期,汇集了国共两党的一代英才。曾三迁校址,分别迁往南京、成都、台湾。随着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在全国各地陆续地开办了许多分校。在这些分校中,有一所分校,他的影响和规模都是最大的,这就是武汉分校。武汉分校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听小编给您娓娓道来。

1924年黄埔军校创办之初,只招男性。伴随着军校事业的快速发展,其社会声威与日俱增,不仅吸引着男儿从军,也同样吸引着女性的兴致和追寻。最终,在1926年,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成立,在其存在的短短八个多月时间里,破天荒地招收了一批女兵,创办了中国第一、世界最早的在正规军事院校学习和训练的女兵队伍——女生队,培养出李淑宁(赵一曼)、胡兰畦、黄杰、谢冰莹等一大批在近现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巾帼人物,在中外军事教育史和中国妇女解放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序章

1925年“三八”国际妇女节,黄埔军校《中国军人》杂志发表洪筠的《军人与妇女》一文,文中说:“女子在社会上之贡献决非少于男子,欧战以还,妇女之能力尤为充分的表现,事实昭示吾人。欧战期中,妇女不独从事于纤巧之事业,荷枪实弹以从事疆场者大有人在。远者姑且不论,即吾同居之密拉同志,即俄之女红军,伊曾受高等军事教育三年,服兵役六月,又曾任连营党团代表。”

发表于中国青年联合会会刊《中国军人》第三号的文章

这篇文章大声疾呼道:“世界各国妇女已乘时兴起,为政治、立法、经济、伦理上之种种斗争,异军突起,蔚为巨观。”“吾人不欲女权发达则已,如曰欲之,则必须荷枪实弹,拔剑出鞘以争之,断非仅仅宣传组织、示威游行可以了事也。”

巾帼不让须眉。一个女性觉醒、妇女解放的新时代,召唤着年轻的女性。

金慧淑

1925年,广西灵川女子金慧淑来到广州,要求考黄埔军校。她于6月9日致书廖仲恺和蒋介石,后又致书黄埔军校政治部和国民党特别党部,陈述投考黄埔的迫切心愿。她还往见廖夫人何香凝,请求援助。

金慧淑致廖仲恺、蒋介石的信说——

木兰从军,千秋共赏,罗兰死节,今古同称。岂以中国二万万之女子,概不能从事革命军中工作耶?男女同校,吾国行之已久。而于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则谓男女不能同学,似于理有不通。下次招生,切望本男女平权之旨义,予招收壮年女生。他日女军练就,未尝非革命军之一健助,历史之一大况光荣也。

金慧淑的两封信,《中国军人》都给登出来了。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制,黄埔军校在广州未能招收女生。但《中国军人》倡导的女子从军的思想,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胡兰畦

一道深巷。一户小康人家。

一位女子翻动着一叠《新蜀报》,上面登着黄埔军校的招生广告。

这条广告写道:北伐军占领武汉之后,革命形势迅速发展,中央急需大批工作干部。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特派招生委员陈维中来四川招考学员400名,凡属身家清白,有志革命,具有中学文化程度的男女青年均可报名。

细心读报的女子名叫胡兰畦,是一位标致的巴蜀女郎、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少将。

读了报上登出的招生简章后,胡兰畦意识到女孩子也可以当兵了。

胡兰畦在她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我在学校唱过《妇人从军歌》,“天有美人江,地有少女风,谁云巾帼不英雄。红是桃花骢,青是莫邪锋,谁云粉黛可怜虫。”也读过木兰从军的诗,它们都使我产生过从军报国的愿望,但以前都是幻想而已。这次军校到四川来大规模地招收女生,能使我过去常常涌起的夙愿变成现实,这高兴是无法形容得出来的。

1926年,25岁的胡兰畦,兴高采烈赶到重庆报名。

胡兰畦

游曦

街头上走着兴高采烈的市民,他们谈论着北伐,为胜利的消息欢欣鼓舞。

大树底下,几位女生聚在一处,神情振奋,似乎在热烈讨论着什么话题。她们就是赵一曼、陈德芸、游曦等。

游曦,原名游传玉,重庆渝中区人。读师范时,萧楚女是她的老师,是她十分尊崇的人物。萧老师后来去了广州,任黄埔军校教官。游曦于是也对黄埔军校魂牵梦绕,幻想着有一天会当上黄埔女兵。1927年,游曦随叶挺领导的教导团南下广州,参加广州起义,任教导团支部委员,在战斗中,游曦奉命率领女兵班在珠江北岸长堤执行阻击敌人的任务,由于敌众我寡,起义失败,最后英勇牺牲,年仅19岁。

游曦

赵一曼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学名李淑宁,是四川宜宾市女子中学学生。

赵一曼的孙女陈红说:那时赵一曼正在上高中。码头运输那些洋油,当时被称为是“仇货”,革命民众提出反对“仇货”,反对“仇油”。她经常旷课,带着同学一起上码头去反“仇油”,结果被学校开除了。之后,党组织安排她上另一所学校。

赵一曼很快得知黄埔军校要招收女生的消息,跟着就与游曦、陈德芸几个人相约,要同去报考黄埔军校。一群胸怀男儿之志的年轻女孩,一起走进了黄埔军校的考场。

赵一曼

谭珊英

在长沙报考黄埔军校的,有来自湖南第一女子师范(稻田师范,校长徐特立)的20岁女孩谢鸣冈,她的同学谭珊英、曾宪植等也一起报了名。

谭珊英又名谭浩郁,稻田女师15班学生。

谭安利听母亲说过报考时的情况,说要过三关,第一关就是体检关,因为很多女生当时都很害羞,体检的时候要把衣服解开,有些人就害怕了,那一关就缩回去了;第二关就是笔试,笔试过了,初试才算合格。

晚年的黄埔女兵谭珊英、谢翔霄、王容箴

谢冰莹

谢冰莹,原名谢鸣岗,字凤宝,出生于湖南省新化县铎山镇(今属冷水江市)。

1921年开始发表作品。在谢婉莹、苏雪林、冯沅君等"五四"时期崛起的女作家中,她是小妹妹。而在这些作家中,她的人生和创作道路是最壮美、最坎坷的一位,也是和中国的命运连得最紧密的一位。她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女兵,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兵作家。

1926年冬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经过短期训练,便开往北伐前线与敌人恶战。《从军日记》就是在战地写成的,发表于《中央日报》副刊。

谢冰莹(谢鸣冈)

黄杰

湖北江陵女孩黄杰,原名黄曙莲,最初是因抗婚而出走武汉的。考上黄埔军校后,她被编在第二区队。穿上军装后她拍了一张照片,寄回家中。

后来黄杰回忆说:“到军校后,我照了一张照片寄回家中,我伯父家中大骂,说是‘家族的败类’,‘太伤风化’。我的一个叔伯姐夫在沙市开钱庄,有一次来看我,说:你们这样。今后怎么见人。我听后义正词严地说:‘有什么见不得人,我们就是要革你们的命。’他恼羞成怒,回去后,我的那个叔伯二姐让人带信给我,今后不准我走她门前那条街。其他姐妹也有同样的遭遇。但我们不气馁、不低头,敢于向旧势力挑战,决意在黑暗中冲杀出一条光明的路。”

黄杰

胡筠

胡筠,湖南平江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

北伐时任叶挺独立团政治处宣传员。大革命失败后返回平江老家,组织了一支秘密游击队,在幕阜山下发动农民暴动。她自任暴动委员会主任,4个月组织20万农民暴动,点燃了武装斗争的革命烈火。1928年7月,彭德怀领导发动平江起义,胡筠率游击队协助作战。她革命坚决,打仗勇敢,被誉为红军的“难得女将”。1934年1月的“肃反”运动中,胡筠被王明“左”倾路线执行者以“反革命”的罪名秘密杀害。1945年,中共“七大”追认她为革命烈士。

胡筠

危拱之

危拱之,又名危玉辰,化名林淑英、魏晨,河南信阳人。她7岁入私塾,9岁进教会小学。她禀性刚强,为了学好体操课,毅然扯去裹脚布,争得一双“解放脚”。

1922年到汝阳道立女子师范学校读书。

1924年夏,考上私立河南第一女子中学。1926年11月到武汉,加入共青团,后考取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女生队。中央红军长征时,她跟随干部团行动136年在延安任人民抗日剧社社长兼导演。在延安时期与叶剑英结婚。西安事变时,她作为中共代表团内务成员驰往西安。后任中共陕西省委妇女部长,河南省委秘书长、组织部长、赤峰市委副书记、书记。1949年年初因过度劳累,积劳成疾,她的肺结核病很严重,因不能坚持工作不得不休。1973年2月8日在北京病逝。

危拱之

陶桓馥

陶桓馥,岳阳人。1917年入长沙早稻田女子师范就读,1926年10月,投考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录取为军校女生队学员,并任女生队一班班长。192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秋转入中山大学学习。回国后,任中共上海市浦东区委妇女委员、组织部科长,中共上海市闸北区委妇女委员,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部长兼妇女委员等职。

陶桓馥60年代初期与同事合影

王亦侠

王亦侠,字英如,1903年生于山西省临汾县土门镇。她家境殷实,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不错,完全可以过着比较舒适安逸的生活。但受“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影响,怀着“改造中国”和“世界大同”的理想,只身一人到北京,考入北京世界语学校,希望能为祖国的富强和世界的和平,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1993年3月逝世,享年90岁。

王亦侠

周越华

周越华,原名周月华,又名周仲芳、周清尘,在广济,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父亲受封建传统思想的桎梏,强令她与一个素未谋面的人结婚。她反对这场包办婚姻,经组织同意,回到武汉。这时,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决定在武汉招收女兵,经共产党员董觉和引荐,她报名投考,成为在正规军事院校学习和训练的女生队一员。在军校里,她刻苦学习政治理论和军事技能。解放战争时期,她任东北民主联军、东北军区卫生部巡视工作组组长和政治部副主任。1949年8月,调中央军委卫生部。

1977年9月17日病逝,享年73岁。

周越华

彭援华

彭援华,又名彭文、彭汶,1905年生于湖南省岳阳一个进步士绅家庭。祖父官至云南镇守使,曾代表清政府参加中印缅勘界谈判,是一个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封疆大吏。在全国抗议日本人在上海屠杀工人顾正红而掀起的五四”运动中,她带头领导湖南女师学生上街游行,宣传抵制日货,同时宣传国民党一大"制定的国民革命宗旨。她的行动受到反动军警的盯梢,成为反动派眼中的“危险人物”。考虑到她的安全,后接任该校校长的共产党人徐特立和校总务主任熊瑾汀送她到北京,考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她也在那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彭援华

张瑞华

张瑞华,1909年2月11日生于河南省信阳农村。1926年10月10日,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克复武汉后,国民党中央为进步培养北伐的军事、政治人才,决定在武汉招收黄埔军校学生,不仅招收男生,也招收女生。她欣喜若狂,即请饶辉南介绍,到武汉投考。

12月,经过严格的初试和复试,她和河南信阳二女师的杨庆桂等都被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政治科录取。

张瑞华

曾宪植

曾宪植,湖南省湘乡荷叶镇(今属双峰县)人,1910年1月23日出生在长沙府后街曾昭正家,是清朝“中兴"重臣曾国藩九弟、攻克太平天国“天京”、任过两江总督的曾国荃的玄孙女。自小学琴棋书画,能唱多段字正腔圆、韵味十足的京戏。

入军校后,她不像许多富贵人家的小姐那样娇贵,很快适应了军校女兵紧张的生活。年纪虽小,但因读了三年师范,学的知识比较系统。她的身体素质不错,又有运动基础,军事训练也总走在其他女兵前面。

曾宪植

黄埔军校女生队的声誉,享誉中外,一直传到了遥远的莫斯科。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听说后十分高兴,表示嘉许,并且传话过来,要黄埔军校全体女生在“三八”妇女节前,拍一张集体照片给他,以作纪念。

于是,军校政治部请武昌显真楼的摄影师,在武昌军校内东首,为黄埔女生大队拍下了一张很有历史意义的照片。

武汉分校入伍生总队女生大队合影

这张照片,是“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入伍生总队女生大队全体摄影”,摄于1927年3月5日。

岁月悠悠,黄埔军校女生中有许多人,以她们的鲜血和生命为代价,去换取女性解放和民族解放的曙光。游曦等人在保卫广州苏维埃的巷战中英勇牺牲,赵一曼在东北抗日战争中英勇献身。

将近三十年之后,黄埔军校女兵浴血奋战、不懈追求的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国家独立等目标,终于在新中国成为了现实。

本篇内容和图片主要来源于:

《黄埔军校》——曾庆榴著

《黄埔纪事》——陈宇著

《武汉黄埔女兵》——袁继成、吴明堂著

••• End •••

文字| 黄尊平

校对| 梁莹

排版| 黄尊平

监制| 李兴国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704559159@qq.com

Top
加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