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手游 > 曙光英雄

文艺评论 | “光”系列作品登《现代艺术》杂志!

来源:网络 时间:2023-08-21 09:13:37
导读学术联动!四篇“光系列”作品文艺评论出炉!

# 文艺评论

“光系列”作品登《现代艺术》杂志 

近日,《现代艺术》杂志在公众号“百家文艺网”

发表四篇以“光系列”作品

《微光》、《曙光》为论述对象的文章。

前沿

载道之道与创新之心——

红色主题与沉浸式戏剧的融合创新

“沉浸式戏剧”作为一种剧场观演的新方式,打破了观众与舞台之间的界限,让观众不再是坐在剧场的座椅之上,而是在一个演剧空间里主动地探索剧情,以求更加身临其境的观赏体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在“万物皆可沉浸式”的时代,以沉浸式体验方式讲述红色故事、发展文旅新业态,可谓是为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2022年5月11日,全国首个落地在党群服务中心的沉浸式戏剧《微光》一经演出就引起文艺界、新闻界、文化界的广泛关注(详见《现代艺术》2022年7期),并于2022年11月,在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举行“光”系列之《微光》创作研讨会。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继《微光》之后,“光”系列第二部作品《曙光》于2023年1月9日在河南洛阳与观众见面。“从基层社区党建党课出发而发展起来的红色主题沉浸式戏剧《微光》《曙光》作为‘光’系列的前两部,将戏剧和党建、红色主题和沉浸式戏剧融合,焕发出新时代文艺载道与艺术创新创造的新活力。”

 “红色主题沉浸式戏剧,发掘本土革命文化题材,凝练出荡气回肠的革命主题,其中既有接地气的地方民风民俗、文化符号,也有沉浸式场景体验、人物角色扮演互动的崭新戏剧形式,这些丰富的元素汇合为新的艺术创造。如此一来,红色主题沉浸式戏剧可以将革命文化的大众化魅力更好地释放,推动文艺大大方方、有力有效地载正道、扬正声;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在新时代新语境下,与时俱进,抓住年轻一代人的审美趣味、心理特征,发展出深入民心的新艺术,进而拓宽艺术创造路径,实现主旋律和通俗文艺形式的结合。”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白浩表示。

如今,沉浸式文艺作品及产品,琳琅满目,内容丰富,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因空间的区别,沉浸式景区、沉浸式场馆逐渐走进大众视野,也涌现出一批演艺新空间。从舞台艺术角度来看,沉浸式演艺及沉浸式戏剧的实践越来越强调观演互动和身临其境的体验,这既反映出观众需求的提升,也表明演艺大范畴内的戏剧作为一门综合艺术从“综合”向“融合”转型的潮流趋势,而文旅融合的行业构想和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刺激而加速演变的线上线下演艺互动,则让新的戏剧形态浮现出了初步的轮廓。基于此,四川省沉浸式文艺剧本创作协会于2023年3月在成都应运而生。

为推动红色主题沉浸式戏剧更进一步发展,让红色主题沉浸式戏剧的现实意义与艺术价值相统一,《现代艺术》本期“前沿”栏目特别呈现“光”系列之二《曙光》的评论文章,与读者、作者一道探索红色主题与沉浸式戏剧的更多可能。

生动讲好红色故事

——沉浸式体验开启洛阳红色故事新通道文丨王  丹2019年9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如何发挥好洛阳红色资源的价值,让观众充分感受红色资源中信仰的力量、让党史学习教育入心、入脑,自觉传承好红色基因,关键在于如何讲好红色故事!2023年1月9日,由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国家二级编剧、导演、制作人潘乃奇担任总编剧、总导演,中共洛阳市委组织部、中共洛阳市委宣传部、中共洛阳市委党校、中共洛阳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洛阳市国资委、洛阳市文联等单位支持指导,洛阳城投集团推出的红色主题沉浸式戏剧《曙光》,为河南省洛阳市打造了文旅融合发展新模板、带来了红色学习教育新体验,成为引领洛阳红色文化传播的新标杆。

《曙光》以1921年河南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洛阳组成立前后的革命历史为背景,通过场景打造与演员真实演绎的方式讲述中共洛阳组组长游天洋到洛阳铁路工人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建立陇海路同人俱乐部,在党的领导下成功组织陇海铁路工人大罢工并在大罢工胜利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与白眉珊、王福顺两位罢工组织者、党员共同成立河南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洛阳组等感人肺腑的故事。演出开始前,观众在引导员的引领下换上代入感极强的服装和道具,随着故事情节不断推进,观众自动融入剧中。他们或跟着工人一起在工人夜校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或帮助工人制作罢工用具,或跟着工人走上街头为反抗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摇旗呐喊。故事在中共洛阳组的成立中达到高潮,观众纷纷起立跟随演员握拳宣誓。热血沸腾的场面,让观众热泪盈眶。演出结束后观众纷纷表示红色沉浸式体验方式很生动,很难忘,很具有教育意义。

沉浸式戏剧《曙光》剧照

该剧沉浸式的体验方式,教育性、感染性极强,令观众仿佛穿越时空,近距离触摸到真实、鲜活的人物,见证革命的艰辛与不易,更加深刻地了解党的故事,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为讲好红色故事提供了重要参考,是落实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推动红色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的重要尝试。洛阳是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革命传统的城市,有着灿若繁星的红色资源。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承载了党在洛阳波澜壮阔的革命史、奋斗史、创业史、发展史,是党优良传统和作风的体现,也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沉浸式体验作为红色故事生动表达的创新方式,在带给我们耳目一新体验的同时,也面临着认知、审美、经济、技术等多方面的考验,但是如果能在这条路上有所突破,必将为红色文化的传播发展带来极大益处。以沉浸式体验方式讲述红色故事、发展文旅新业态,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搭建合作平台。要警惕在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中,过度娱乐化、庸俗化、市场化,要加强对革命历史的研究,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思想内涵,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要搭建研究合作新平台,探索建立跨地区、部门、行业,研究开发合作新机制,使各方资源、力量得以有效整合,形成红色文化资源挖掘、红色文化创新型转化的合力,推动红色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沉浸式体验方式讲述红色故事、发展文旅新业态,要对受众群体进行细分,吸引青年群体的参与。沉浸式体验作为红色文创的一项重要内容,关键在“创”字。要吸引公众特别是青年参与到红色文化的体验中,需要对公众进行群体“细分”,尊重和考虑不同文化群体的现实需要、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以及审美情趣,有针对性地选择具有个性、吸引力和亲和力的载体。据《中国红色旅游消费大数据报告(2021)》显示,超过40%的年轻游客对红色旅游的兴趣点在“沉浸式”体验。那么在针对青少年的红色文化产品开发中,可以通过引入沉浸式党课、红色剧本杀、红色剧场、红色动漫、实景游戏,以及基于VR、AR等构建数字体验,与红色主题博物馆、纪念馆、景区等跨界融合,解锁文旅新体验。从而使青少年对红色文化所彰显的精神产生深度共鸣,激发他们学习党史的兴趣和热情,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涵养他们的情怀、志向和操守。

沉浸式戏剧《曙光》剧照以沉浸式体验方式讲述红色故事、发展文旅新业态,要促进资源要素融合发展,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国内的沉浸式文旅项目受政策、人才、产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经常会出现跟风潮、同质化,红色沉浸式项目也不例外。为避免此种现象出现,在项目开发过程中一方面要促进红色文化与教育、艺术、科技、体育等多行业融合发展;另一方面还要不断挖掘当地的红色资源,与当地重大历史事件、革命人物、革命文物相结合,与红色旅游、乡村振兴等相结合,针对市场需求及时有效地进行产品更新,始终与观众保持黏性。与此同时,在沉浸式项目开发过程中,开发主体还可以采取合作、授权等方式引入竞争机制,吸引社会力量、专业机构开展红色沉浸式项目的研发、经营,达到整合专业力量、打造红色文化品牌、激活红色文化产业的目的。有深度、有内涵、有意义的红色沉浸式戏剧,不仅是生动讲好红色故事的一种新方式,为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还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文旅业态提供了新思路。

王   丹WANG DAN

中共洛阳组诞生地纪念馆馆长。穿越时空的红色故事——沉浸式戏剧《曙光》的艺术探索文丨戢  涯  焦  阳沉浸式戏剧作为现当代表演艺术的新形式,在我国发展迅速,无论是数量、类型和创新技术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其具有的独特价值,为戏剧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当中国本土文化与新型艺术表达形式相融互通,使观众得到了更加多元化的情感共鸣和艺术体验。本文从沉浸式戏剧的艺术特征出发,结合红色革命故事《曙光》,探讨沉浸式戏剧所带来的多感官体验,兼顾互动与体验的同时赋予戏剧的教育意义。

一、沉浸式戏剧的艺术特征

沉浸式戏剧作为一种新颖的戏剧艺术表达形式,它从传统戏剧到质朴戏剧再到环境戏剧,由环境戏剧与后现代主义艺术绝妙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的一种新兴的戏剧表达方式。沉浸式戏剧的理念可以追溯到美国创新戏剧理论家理查·谢克纳的环境戏剧,他针对这一概念强调了戏剧空间、戏剧文本、观演关系等多方面的新的美学追求。随着戏剧的发展及语术的拓展,“沉浸式戏剧”这一概念表述所具有的天然感染力,接替“环境戏剧”成为戏剧艺术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名词。

 (一)观演关系下的沉浸式戏剧

沉浸式戏剧与传统戏剧的观演模式有所不同,传统戏剧演员的表演大多局限于镜框式舞台,演员与观众会因此产生距离感。在20世纪60年代格洛托夫斯基提出质朴戏剧的原则为:只要有演员和观众,就有观演关系,就可以形成戏剧。因此他通过质朴戏剧,将戏剧从传统的表现形式中脱离出来,让演员与观众的界限模糊化,从而拉近演员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而在谢克纳提出的环境戏剧这一理念中,戏剧不再受镜框式舞台的局限,打破演员与观众的界限。所以,沉浸式戏剧不再是“演员在台上,观众在台下”的传统戏剧观演方式,而是把演员、观众、空间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观众不再局限于座椅上单一且被动地接受剧情,而是让观众徜徉于戏剧空间之中,沉浸于整个戏剧故事,演员与观众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互动交流,因此整个表演由演员与观众共同完成,相比于传统戏剧,沉浸式戏剧所产生的不确定性为戏剧增添了一份神秘感。

(二)现代化发展下的沉浸式戏剧

随着沉浸式戏剧的发展,其运用了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例如数字媒体、人工智能等,形成了多种多样且灵活自如的互动体验,从听觉、视觉、触觉等方面来调动观众的感官,使观众享受到多感官体验,将观众放置于立体的氛围中,并与戏剧空间浑然成一体,形成视听盛宴。

沉浸式戏剧引入中国后,作为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在相当短暂的时间内发展迅速。因此,中国许多戏剧创作工作者,对于沉浸式戏剧理念的了解并不全面。所以,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在宣传沉浸式戏剧的同时,应更好地掌握该艺术的表达形式,扩展沉浸式戏剧的应用领域,将中国的过去、现在及未来的本土文化与之相结合,创作更优秀的戏剧作品。

沉浸式戏剧《曙光》剧照

二、历史革命故事的当代诠释

——以沉浸式戏剧《曙光》为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沉浸式戏剧《曙光》中,亦有一批青年演员正在演绎着党的故事,用艺术形式传承着党的精神。

(一)还原历史原貌  讲述革命故事

《曙光》以1921年中共洛阳组成立前后历史革命故事作为创作背景。讲述了洛阳市陇海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来反抗当时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剥削,他们深信正义和善良终将战胜罪恶残暴,民主自由必将掀翻欺压强迫,炽烈革命烈火必将照亮光明的未来,工人们展开了搏斗,让敌人胆颤身寒,罢工取得胜利后,陇海铁路工人思想高度统一,紧紧凝聚在一起,斗志日益上升,中国共产党火速在陇海铁路开展建党活动,迅速建立中共洛阳组的红色革命故事。《曙光》让观众穿越时空回到1921年,它不仅让我们深刻的了解历史,还让我们沉浸于剧情中留连忘返,感受剧情和场景的美,同时感受工人们对历史局势果断勇猛、不可阻挡的革命热血,展开激情澎湃的革命浪潮。《曙光》将沉浸式艺术表达方式和手法展现得淋漓尽致,戏剧创作组为该剧多次赴洛阳市各革命历史文化公园、革命历史文化长廊、博物馆、纪念馆等地收集大量的历史资料。为了观众能更好地沉浸于剧情,剧组在观众进到剧场前,为观众准备了民国服饰和“革命胜利袋”,在袋中装有车票、探照灯、演讲稿等剧情发展中所需要的道具。为观众们在场景设计方面,最大程度上还原了符合当时时代背景的洛阳机务段修理厂、洛阳工务段修理厂、工人周刊发行站以及工人夜校等众多前辈为了革命的成功而艰辛奋斗,抛头颅洒热血的场景,为观众展现最真实的历史场景和革命事迹。

(二)歌颂红色文化  追忆红色事迹

为《曙光》定制的原创音乐在该剧中也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因为音乐能烘托戏剧表演的氛围,也可以更有效地帮助演员融入角色,而戏剧表演的舞台空间有限,道具、场景会根据戏剧表演故事情节的变化而随之改变,难免会出现硬件设备缺乏和不足,硬件设备发挥的作用有限,所以音乐在戏剧表演中的巧妙灵活运用,可以将有限的舞台空间所蕴含的信息无穷无尽增强扩大,有利于配合演员打造一个充满沉浸感的舞台。推广曲《洛阳红》不仅传达出对洛阳这片土地的热爱,更通过歌词描绘出对洛阳革命者的追思与赞颂。展现出较高的艺术价值,其在剧中也能增强观众的画面感,发挥渲染力,达到情感的共鸣。

该曲主创吴瑜婷在接受采访时曾提到,创作过程中以“红”为核心。“红”不仅仅是一种色彩,更是中华名族的精神底色。在《洛阳红》中“红”是一种精神、一个剧场、一种梦想。在红色氛围的熏陶下创作出的歌曲让人回味无穷,以此来深刻纪念和歌颂革命英雄的先进事迹,并表达对洛阳这片充满文化气息和具有历史意义的土地深深的挚爱。这部沉浸式戏剧是为秉承红色文化,发扬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激发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沉浸式戏剧《曙光》剧照

三、感知与体验塑造《曙光》艺术特色

《曙光》将中国共产党的红色革命历史故事和耳目一新的艺术形式相结合,通过现代化的方式展现出来,以戏剧的方式呈现中国红色革命历史故事,将创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与革命历史故事相结合,以沉浸式戏剧的形式进行演绎和表达,秉承红色基因,弘扬中国共产党伟大的红色精神。以沉浸式戏剧形式进行演绎,使戏剧内容更完整充实,场景和人物的表达更加刻画入微,形式丰富多彩,能够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沉浸式戏剧形式的运用,就观众而言,不仅仅能欣赏到演员的表演,而且能够参与到整个过程当中。在《曙光》里设置了三次演员与观众的互动,分别在“曙光工人周刊”体验印刷、在“晨曦餐馆”进行洛阳民俗知识问答、制作罢工游行运动所需的条幅,这些互动的环节中使观众置身于戏剧剧情,走进故事情节,体会内心真实的感受,以此来拉近演员与观众的距离,体会沉浸式戏剧的独特魅力。《曙光》的艺术表达形式,最大限度上增大了戏剧的观演互动和置身于剧情之中的体验,在观演的过程中,展现出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艺术色彩,营造如梦如幻的舞台空间。观众在剧中形成戏剧符号,通过发现线索积极主动加入戏剧故事,并收获独特的戏剧体验;空间打造与原创音乐相互配合,形成多感官体验,使观众身临其境;此外,还增加观众观演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最终让观众与场景相交相融,浑然天成。其中,演员与观众的极佳互动效果是沉浸式戏剧《曙光》的一个闪光点。

四、结语

文旅融合、数字赋能、提升审美、全新体验是戏剧改革的新观念,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科教融合在沉浸式戏剧中广泛运用,通过丰富观众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体验来提升戏剧观赏价值。沉浸式戏剧《曙光》在创作上进行了重大改革,运用红色革命历史事迹,用全新的艺术表达形式呈现出来,让观众沉浸在时代背景当中,根据剧情发展引导观众积极主动地探索、领悟红色文化。将红色革命历史故事和沉浸式戏剧这类新型艺术形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打磨创作出完美的艺术产物,是党史工作者和戏剧创作工作者的新突破。《曙光》使观摩者在体会和感受这种崭新艺术的同时,将记忆拉回到民国时代,使观摩者能够领略过去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可敬可佩的英雄故事,明白建党初期英雄人物为党、为民、为国临危不惧、奋不顾身、勇往直前、舍生忘死的伟大革命精神。《曙光》的教育意义不仅包括了传承和弘扬革命英雄,不畏艰难、不屈不挠、义无反顾等伟大的革命精神,还告诫世人在人生成长的过程中遇到艰难险阻也绝不轻言放弃,勇于克服困难,为此实现人生的理想;新时代的新青年理应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爱党爱国,在党的指引下,开拓进取谋发展,与时俱进创辉煌。

戢   涯JI YA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2022级艺术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焦   阳JIAO YANG

博士,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场域构建与党史钩沉——沉浸式戏剧《曙光》的创造性表达

文丨徐若冰  李春燕

沉浸式戏剧《曙光》是以1921年中共洛阳组成立前后的革命史实与英雄人物为创作素材,利用沉浸体验的方式完全打破传统戏剧的镜框式舞台,在党史题材戏剧的表现形式上进行沉浸式、数字化、交互式创新,在场域构建的叙事性、思想性、感情化的呈现上具有突破性的表达。本文以沉浸式戏剧的本土化革新、党史题材戏剧叙事空间的创新性表达、党史学习教育模式的交互式创新三方面对戏剧《曙光》的创造性表达进行剖析。

一、沉浸式戏剧本土化革新

(一)红色文化精神的嫁接

随着全媒体时代来临和信息交互方式的日趋多样,当代戏剧观众开始追求更为亲近和易于融入的个人体验。戏剧《曙光》以党史故事为素材,将红色文化、历史精神渗透其中,在演出样式上与沉浸式戏剧深度融合,创造出新型戏剧体验空间,观众通过近距离参与和感受的方式与历史破冰,达到推己及彼的艺术效果。剧中以历史人物为引领者,和观众共同还原了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洛阳市全路工人同盟罢工胜利的史实,剧情内容并没有简单罗列历史事件或强调知识记忆,而是深度触及红色文化精神的实质,使观众置身历史、融于其中,让观众和故事形成跨世纪共情,共享峥嵘年代的激动与悲怆,深切体现了红色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

红色精神包含于红色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它是红色物质文化与红色制度文化所承载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与高度浓缩。沉浸式党史题材戏剧的创作有利于借助艺术手段强化价值观形塑,使红色精神内化为青年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是强化民族自信与爱国主义精神共鸣,达到自我认知升级的新途径。

(二)戏剧鲜活生态的重塑

进入21世纪以来,全国的戏剧艺术创排面临巨大挑战,它不仅要在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下为生存权而斗争,还要在商业化的环境中维护其艺术品性并寻求适当定位,虽然当下戏剧作品数量呈现井喷式发展,但从质量、形式上来讲,稍显心有余而力不足。

而沉浸式戏剧表现出的艺术兼容、受众广泛、临场交互等特质提升了戏剧生态的生长潜力,催生了中国市场革故鼎新的艺术实践,运用其灵活的空间利用、独特的语言表达、丰富的艺术技巧和开阔的艺术视界占领了其在戏剧艺术中的一席之地。沉浸式戏剧《曙光》是基于全国红色教育的大文化背景之下,围绕地方党史主题进行故事构建,从其文化输出和艺术审美的目标出发,打破固定场景和精神层面的局限,用巨大的思想穿透力转化为民族血脉觉醒的沉浸式体验,在“变革”中进行创新,在“培育”中进行赋能,将先辈在历史浪潮下的理念和思想润物细无声地滋润了体验者的心田。

沉浸式戏剧《曙光》剧照

二、党史题材戏剧叙事空间的“破”与“立”

传统的党史题材戏剧基本规定了舞台能展开表演的空间范围,所有的叙事需在空间中展开,通过有限的舞美、道具等呈现,对观众进行影响与暗示,并未将空间叙事的主体性发挥到极致。而沉浸式戏剧《曙光》以党史故事为“核”,以多维叙事为“形”,打破并拆解重构舞台空间形态,利用数媒技术、立体置景、光影效果呈现出沉浸式党史题材戏剧空间表现的巨大张力。

(一)多维空间的复合叙事

英国艺术家罗伊·阿斯科特提出:“场域要为参与者创造多重空间形态,让参与者在不同情境中寻找新要素。”沉浸式戏剧《曙光》充分挖掘了党史资料和表演空间设置的关联,在空间场景设置上,利用近一千三百平方米的空间打造众多独立场景——洛阳红车站观影,洛阳机务段修理厂寻觅工牌,“五四运动”时期焚烧日货,拓印曙光工人周刊,晨曦餐馆制作条幅,工人夜校思想学习,游行运动,罢工运动等。其中灯光、音乐、演员、支线剧情都是叙事集合的一部分,多种要素的配合完成演员、体验者与空间的相互建构,众多布景设计在单独空间内也并不固化,在还原时代的基础上尽量丰富空间,配合表演整体呈现恰到好处的时序感。在人物表演的同时,灯光呼应进行动态展现,在演员单方面输出环节时观众呈现静态观赏,数媒的运用也化解了情境冷却的距离感,进一步体现了多场景空间运用对故事内容的加持作用,提升场景的氛围和观者的感官效果,达到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的共鸣,突破了内容过于视觉化的问题。

(二)艺术道具的协同互动

艺术道具的运用是戏剧艺术表达中重要的沟通媒介。《曙光》中道具的运用并未只加强演员表演的真实性,而是运用道具打破主观与客观、时间与空间、物质与精神的通道,在历史观照下更注重微观的展现。

在众多道具的有机运用中看似简单的创新实则其中蕴含一定的智慧,其最大作用是带动观众活动并完成人物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制造自由活动的氛围来鼓励观众进行互动,共同打造观众体验的独特性,形成一种临场感。比如“沉甸甸”的革命袋、穿越时空的火车票和眼罩、启悟精神的《新青年》报纸、象征光明的探照灯、吟唱理想的演讲稿与宣言、激动人心的焚烧日货,亲手制作的周刊和游行条幅等等。利用艺术道具使体验者找到现实行动的依据,体验感层层递进,激发体验者对现代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当代年轻人学史启智、学史明理、学史力行是有极大意义的。

三、党史学习教育模式的交互式创新

随着全党、全社会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沉浸”形式的党史题材戏剧成为传播红色文化的新载体。此背景下,沉浸式戏剧《曙光》秉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理念,积极拥抱艺术新形态并赋能党史教育新模式。

 (一)体验与表现边界的模糊年轻一代的受众早已不满足于对党史学习的静态式、说教式、游览式教育方式,而是趋向于从文化的深度交互中找到思想上的共鸣,“交互”的本质其实是体验,可以让艺术创作者、观众、剧作间产生互动的模式。

沉浸式戏剧《曙光》剧照

沉浸式戏剧《曙光》将党史教育方式进行由“静”转“动”,观众既作为“体验者”,又翻转观演关系作为剧作的“表演者”,比如剧目开始,体验者换上与时代契合的服装,背上革命袋成为剧目呈现的一部分,再如工人夜校中,观众会作为表演者进行宣讲。这些设计克服了传统党史教育互动性不足、感染性不强、媒介传播与观众连接失效等问题。可以说互动式教育方式是连结党史与现实的新型通道,调动了观众的多感官体验,始终保持观演的亲密度,在情景再现中模糊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关系,使得信息传递上具有高效性和强影响力,激发同理心和反思能力,这种党史学习教育的新模式是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观众主体探索欲的激发

“将剧情交付观众”是当代年轻受众易接受的一种方式,感知故事程度、把握体验深度都掌握在体验者的主观意识中。《曙光》的创作通过情境创设,将党史故事生动展示,激发主体欲望,通过感观升级、自主探索、独家记忆,使观众相信自己就是历史洪流之一粟。例如“洛阳机务段修理厂”寻找工牌的任务中,通过设立目标,用一种可以感知的场景使观众产生了追寻感,再如制作条幅、拓印周刊、豫剧学演等环节,使体验者拥有自主选择,忘记现实生活中的顾虑,建立独立感受,拥有了即时的重要性和价值感。

这种方式克服了传统党史教育“讲授”式的传播模式的不足,通过主客体的“交互式”传播达成了客体自主探索、自我教育的效果,引发深层思考。

四、结语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党史题材的文艺作品。”而今,戏剧文艺工作立于百年不遇的大变革中,主动寻求突破点,借助沉浸式戏剧的主题化、场景化、互动化特点构建其独特质感的场域,突破传统党史学习教育传播藩篱,沉稳应对观众观剧需求的转型,增强思想穿透力和艺术感染力,激发体验者在各领域顽强拼搏、砥砺奋斗的热血激情。

徐若冰 XU RUOBING

四川传媒学院教师。

李春燕 LI CHUNYAN

四川省剧目工作室三级编剧。沉浸式戏剧拓宽党建活动新路径——以“光”系列沉浸式戏剧为例文丨杜庸谨沉浸式戏剧是近年来中国市场上最具活力的戏剧形式之一,因其独特的观演关系为观众带来更具真实感与互动感的观剧体验而深受喜爱。党史教育是党建工作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以沉浸式戏剧为载体,宣传红色文化,丰富党建活动,开展党史教育工作,是探索党建活动的创新性路径。本文以党史教育为切入点,对沉浸式戏剧与党建活动相融合的优势进行了思考;结合“光”系列沉浸式话剧《微光》《曙光》探究新时代沉浸式党建的可行性与创作路径。

沉浸式戏剧与红色文化理论回溯

沉浸式戏剧近年来在国内外十分流行,其打破了传统戏剧台上表演、台下观看的观演方式。通过打造一个庞大且真实的戏剧空间,让演员在其中移动表演,观众在其中自由走动观看。基于其观演方式来看,沉浸式戏剧源于美国戏剧家理查·谢克纳提出的环境戏剧概念。在谢氏于1967年至1987年修改、订正的《环境戏剧的六项原则》中,他对戏剧艺术表现空间进行了全面论述,明确提出了其中的三项基本原则,一是所有空间都不是盲目的,都是为了表演而设计的;二是戏剧事件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空间中;三是观众关注的内容是可变的。由此可见,沉浸式戏剧的戏剧空间正是基于环境戏剧的基本概念发展而来,谢克纳对戏剧艺术的表现空间提出了新的要求。谢克纳也对理想的戏剧空间进行了描述,观众和演员就如同大海和海里面游泳的人,而大海中的岛屿和陆地就是这些人表演的区域,无论是观众还是演员,都在同一个空间中。由此便可以更加直观的理解,现在沉浸式戏剧的表演空间与谢克纳的理想空间有如出一辙的开放性与互动性。沉浸式戏剧最早的商业剧团是来自英国的实验戏剧公司Punchdrunk,也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成功的沉浸式剧团,其最著名的沉浸式戏剧作品《sleep no more》(《不眠之夜》)于2016年被引进上海,一经落地便产生极大的社会反响,获得一致好评。中国戏剧史上第一部完整意义上的沉浸式戏剧是由孟京辉导演的《死水边的美人鱼》,该剧于2015年公演,填补了中国沉浸式戏剧的空缺。除此之外,由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国家二级编剧、导演、制作人潘乃奇创作的“光”系列红色主题沉浸式戏剧——《微光》《曙光》一经推出就获广泛好评,让红色沉浸式戏剧彰显出别具一格的魅力。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戏剧家便开始了红色实验戏剧的尝试,比如《放下你的鞭子》就是其中知名度非常高的红色戏剧,该剧描绘了一对东北逃亡的父女在他乡讨生活的场景,他们四处流浪,沿街卖艺,女儿因太过饥饿而倒地不起, 惹恼父亲,挥鞭训斥女儿。这时一位演员扮演青年工人,躲在观众中间,站出来大声说道:“放下你的鞭子!”该剧采用与环境戏剧相类似的演出方式,因地制宜,在抗战时期激发了民众抗日热情,认清抗战形势。

红色资源形成于革命岁月当中,是无数革命志士精神的凝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充分利用和发扬此类资源,当代年轻人也要更好的传承红色基因。红色文化通过沉浸式戏剧的方式展现出来,更有利于提高年轻一代对红色文化的接受程度。“文化和科技有效融合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新业态,沉浸式体验就是文化产业创新的一种形式,具有极强的成长性,并且在红色文化推广方面作用非常显著。(花建,陈清荷.沉浸式体验: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业态[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9.21.)随着文化科技的有效融合,戏剧形态在不断变革,人们的戏剧观念在不断更新,审美意识不断增强,让戏剧获得了崭新的发展机遇。某种意义上,沉浸式戏剧《微光》《曙光》就是打开戏剧形态变革大门、宣传红色文化的一次重要尝试。

《放下你的鞭子》剧照

沉浸式戏剧与党建活动实践联结

1.丰富党建活动内容

近几年各地方的党组织将主题党日活动作为培养、监督党员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对不同主题展开形式多样的党日活动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有的党建活动内容形式简单,始终欠缺吸引力,党员认为参加党日活动是为了应付工作,党支部组织开展党日活动也仅流于形式。2019年1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育党员干部政治气节、政治风骨。发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教育党员干部正确处理公和私、义和利、是和非、正和邪、苦和乐的关系。新时代下社会变化日新月异,党员也越来越趋于年轻化,《曙光》以沉浸式戏剧的方式丰富了党日活动内容的形式,通过剧中“焚烧日货”“制作游行条幅”“在工人夜校演讲”等互动体验激发党员干部及人民群众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增强党员对党建活动的接受程度,增强党性意识,让党员在体验戏剧魅力的同时,能够领悟剧中工人受剥削受压迫的悲惨命运,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光辉。2.开拓党史教育新模式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对党史作出定义,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经历千辛万苦、战胜各种挑战的过程,具体体现在实现民族独立解放、国家富裕、人民幸福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党史记录了共产党人奋斗和发展的过程,这一部革命的、英雄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我们党自身建设和发展的历史。(苗鑫桐.中共党史教育路径问题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7.)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加强青年党史教育,并依据青年党史教育工作的现实需求不断优化党史教育的学习氛围。(兰曾妮,刘纯明,李青嵩.习近平关于加强青年党史教育重要论述的逻辑理路及时代价值[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22(06).004.)沉浸式戏剧正是当下青年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红色沉浸式戏剧《微光》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成都遭遇日军大轰炸,一群成都的革命青年为了前往革命圣地延安,而挥洒热血的故事。“光”系列沉浸式戏剧另一部作品《曙光》,让观众瞬间穿回了1921年11月,当时中华大地上笼罩着阴霾,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践踏着华夏大地,人民群众正处于水深火热当中。洛阳爆发了陇海铁路大罢工,轰轰烈烈的罢工,掀起了人们内心的爱国之情,寻求民族解放、寻求国家独立的梦想在人们的心中生根发芽。这次罢工是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陇海铁路工人空前团结,罢工的力量逐渐强大,更多的人加入到了斗争的队伍当中,中共洛阳组也在此过程中正式成立,成为领导当地工人大罢工的核心力量。除此之外,《微光》《曙光》两部作品展现了当时革命先辈的奋斗故事,紧凑的剧情、紧张的氛围、丰富的任务、生动的表演,让观众在沉浸体验戏剧魅力的同时感受激昂的革命潮流,学习党史。沉浸式戏剧是对党史学习模式的一种新探索,比常见的展览、讲座等方式更生动、更震撼,让观众更为深刻地了解党史,了解艰苦的革命岁月。剧目在创作过程中全面融入了党的二十大精神,通过戏剧情节的描写,来彰显中国共产党人在任何时刻都能够牢记初心、不忘使命,同时也探索了戏剧发展的新形态,在赓续红色文化、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同时为党史教育的形式提供了新路径。

点点微光,汇成曙光

——“光”系列沉浸式戏剧创作路径

1.漫天星光——沉浸式戏剧《微光》

沉浸式戏剧《微光》巧妙的融入京剧元素,在成都金琴南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打造了全国首个落地党群服务中心的红色主题教育沉浸式体验基地及沉浸式戏剧,该剧也被形象地称为“一堂生动有趣的微党课”。创作团队选择沉浸式戏剧演绎这样的创新型艺术手法来与党建结合,力求最大程度还原真实的历史场景和革命故事,正确地传达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

沉浸式戏剧《微光》剧照《微光》创作组选择在成都金牛区金琴南路党群服务中心内规划一个沉浸式演艺新空间。该空间内除了有《微光》的演出,还融入了很多党建方面的内容,让观众能够近距离的感受党史研学、党群互动等,观众能够获得更好的观看体验,也有利于打造一体化的党建文化产业链条。沉浸式文化实现了党建工作的创新。该剧通过实景搭建,真实地还原了成都烟火市井,观众如同身临其境,在这种沉浸式的氛围之内,能够更好的领悟戏剧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比如茶馆和餐厅,都采取的是实景建筑,不仅仅是戏剧表演的空间,而且也是联系群众的空间线索。《微光》的成功之处在于将党建活动与沉浸式戏剧相结合,进行党群建设,以习近平提出的“文化作品以人民群众为基础”为指导方针,创作出深入基层群众的党群文化作品。

2.沐光而行——沉浸式戏剧《曙光》

《曙光》通过对陇海铁路大罢工等故事的描绘,真实地再现了中共洛阳组成立前后的革命状况,其中塑造了多个人物形象,他们在党的领导之下,积极地投入到陇海铁路大罢工当中,用满腔的斗志来反抗剥削和压迫,用革命的力量来点燃人们内心斗争的热情,他们是马克思主义的践行者,是革命力量的推动者。为了真实地还原故事的具体情节,该剧在创作之初就组建了专家团队,对戏剧背景、红色文化等真实性进行全面把关。专家团队也多次到洛阳民俗博物馆等进行采风,展开实地调查,并开展了多次专家讨论会,力求在最大程度上还原真实的历史场景和革命故事,弘扬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前期充足的调研与采风工作为《曙光》舞美设计收集了充足的资料,《曙光》在洛阳市会议中心五楼近一千三百平的场地进行舞美架构,将原本现代化风格的空间进行拆解和重构,深度还原了当时工人夜校、陇海铁路洛阳段这些革命先辈挥洒热血的地方,除此之外还艺术化的架构“洛阳红”车站、历史回廊、餐馆、工厂聚落、密道等极具戏剧张力的场景。好的故事加上好的戏剧表达才能创造出好的戏剧作品,该剧总导演潘乃奇表示,“中共洛阳组成立过程中涌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如何通过沉浸式戏剧来展示这些人物形象?对整个创作组来说都是一种挑战,我们感到责任重大,也将以最严肃的态度、最真诚的投入来完成这一次创排工作。”正是由于创作者的严谨,才使得该剧广受好评,成为党史教育的新模式。

结语

近年来戏剧创作形式更加多样,其中最具有光芒的就是沉浸式戏剧,而随着红色题材的沉浸式戏剧,不断登上舞台,演绎了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能够对广大青少年起到有效的教育作用。“光”系列沉浸式戏剧《微光》《曙光》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让观众能够近距离的感受人物形象,能沉浸在具体的场景中并去体会其中的真情实感,感受红色文化之魅力。同时,“光”系列沉浸式戏剧以“党建+沉浸式演艺”的方式赋能党建引领工作,以年轻化、潮流化的沉浸式教育理念,通过沉浸式戏剧的方式化党史教育于无形,把党史知识融入于心,潜移默化中筑牢红色基因、培育理想信念、传承红色文化,也为党建活动,党史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与实践案例。

杜庸谨 DU YONGJIN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2022届硕士研究生。

追光·国潮

【追光·国潮】是国潮文旅科技公司旗下戏剧品牌。公司成立于2017年,内部拥有完整产业链及专家制作团队,行业耕耘超5年,承接项目横跨全国多省,包含大型商业体、景区、剧院等。在2022年,品牌开始探索用数字科技赋能沉浸式戏剧的产业领域,并顺势推出“光”系列沉浸式演艺。

“光”系列沉浸式戏剧,是创演团队以沉浸式戏剧为基本演出样式,以“光”为延续性主题进行原创演出的一系列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戏剧新业态项目,包含沉浸式戏剧《微光》(四川·成都市金牛区)、沉浸式戏剧《曙光》(河南·洛阳市洛龙区)等。

相关链接

白浩:红色主题与沉浸式戏剧融合焕发新活力

国潮资讯 | 多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解锁”《曙光》!

国潮资讯 |《曙光》创作谈登《中国文化报》

2023沐光而行!沉浸式戏剧《曙光》内测版成功上演!

终于来了!《曙光》宣传片首发,正式版演出即将推出!

沉浸式戏剧《曙光》推广曲《洛阳红》正式上线!新业态·新征程 | 红色基因的沉浸式表达,“光”系列之《微光》首揭创作历程!行业动态 | 红色主题沉浸式戏剧“光”系列之《微光》创评研讨会在成都大学举行!长按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获得更多“追光”信息

点击图片乘坐【追光·国潮号】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704559159@qq.com

Top
加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