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手游 > 曙光英雄

通过非遗,把“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更好地传递给中国,传递给世界|《非遗里的中国》云南篇评述

来源:网络 时间:2023-08-20 21:00:09
导读一缕晨曦从富宁东边山顶上刺破蛋青色的天空,《坡芽情歌》缓缓传来,禾苗说他们的爱情正在丰满;此时,瑞丽小城下弦月还散发着熠熠光辉,大等喊村傣族传统

一缕晨曦从富宁东边山顶上刺破蛋青色的天空,《坡芽情歌》缓缓传来,禾苗说他们的爱情正在丰满;此时,瑞丽小城下弦月还散发着熠熠光辉,大等喊村傣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内一片安静,偶尔悠远鸡鸣传来,又慢慢地散到风声与花香中去了;云南最北面的德钦,火塘中余烬尚哔哔啵啵,蹦出的点点火星似乎对昨夜的锅庄舞还留恋不舍,最南面的勐腊望天树高耸,象脚鼓点在竹林边、在碧水奔涌的南腊河旁咚咚、咚咚……

这是云南,有不息的人间烟火;这是云南,有大美的岁月山河。13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非遗里的中国》云南篇播出,让世界对云南的非遗、对云南的传统文化又多了一个了解的窗口,“哇”“竟然是这样”“怎么会”“美妙、神奇!”等大量的评论一时间出现在各种平台,云南、云南非遗当仁不让地成为当晚的“C位”,风头无两,节目中出现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场景多年后都会被人们津津乐道,成为云南非遗的宝贵回忆。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欢快热烈、精彩纷呈的90分钟,无法做到将云南非遗的全部精华呈献给世界,145个国家级项目、686个省级项目再加上1万余项市级县级项目,它们才是云南非遗的核心,还有很多项目即将进入县级,它们构成了云南的斑斓、妙曼、精致、独特的非遗大家庭。无数非遗保护工作者、传承人坚持不懈、焚膏继晷的工作精神,守正创新、寻找出路,成就了云南非遗的过去,也成为了云南非遗未来方向。

保护非遗 《非遗里的中国》成为“引子”

《梅葛》与郭晓炜在正式节目开场后,第一个出现。当400余万字的《中国彝族梅葛史诗丛书》出现在观众面前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心平气和的编者郭晓炜,但是沉甸甸的几大本书籍却还原了无数个场景:在马游、葡萄、左门(均为地名)他脚踩熟悉的泥土,无数次在骄阳与暴雨下、在枯燥和繁杂里,唇焦舌燥、筚路蓝缕中如何一步步坚韧不拔地靠近自己非遗人的理想,那何止是他一个人的理想?那是这片土地的理想,也是这个民族能够生生不息、创造出斑斓文化的根本原因,理想最终能够实现,做好非遗保护层面的工作是重中之重。

他只是一个县级非遗中心的副主任。我们还有部分县份没有独立建制的非遗保护中心,那些往往身兼数职的非遗保护工作者多年来和郭晓炜一样,用自己的脚步,绘成了云南非遗保护的地图,云南每个经度、纬度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2021年,因为工作关系需绿春县非遗保护专干李龙沙提供一些《都玛简收》的资料,但是总是断断续续,间隔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算把这个项目的大致内容传过来,一开始还抱怨对方的拖沓,后来才得知那段时间这位老师因患病正在治疗;去年这个时候,到禄劝县做火把节的事前采访,陪同的县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钱春林每次开车,车上要带一个简易的坐便凳子,他因重病已经很长时间无法正常如厕,那一次他自己开车带着我们去了最远的一个乡镇……

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上三位,云南非遗保护工作者上至省级、下到乡镇级,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基本上处于全方位、全过程、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他(她)们不需要人们高山仰止,只是努力地在做一份应该做好的工作。这些年云南非遗保护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无论是去年23个项目进入国家级、还是已经取得了业内广泛认可的“云南省传统戏剧曲艺汇演”“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已经初现成效的“云南非遗直播公开课”,都和全省非遗保护工作者的辛勤工作、通力配合密不可分,2022年年底“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中云南六个子项目入选为当年的非遗保护工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而《非遗里的中国》云南篇开播,又为云南非遗新的开始提供了“引子”,也提出了新的任务。

守正创新理性地思考与感性地实践

非遗保护说到底是传承人的保护,除了节目总导演曾经专门提到过的阿尺目刮传承人,出现在节目中的金永才、何华封、海菜腔、独龙毯等等,无一例外都有感性实践的加持,同时他(她)们又具有理性的思考,这两点让其手中的项目有了吸引力进而有了竞争力,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乌铜走银项目传承人金永才和他的徒弟丁大为,一个负责守正,一个负责创新。作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金永才现在大部分时间里坚持传统工艺的再耕耘,在这些匠人眼里,自己的技术永远处于学生阶段,总有义务让很多作品历久弥新,更上层楼,而丁大为则是将目光前移与当下潮流与市场需要接轨,在市场的夹缝中闯出一条路来,进而游刃有余,虽然过程很艰难,但是曙光已经出现。

和乌铜走银相辅相成的则是云南的鹤庆银器,在庞大的市场中,鹤庆银器老的一派以寸发标、母炳林为代表,新的一派以“李小白”为核心,正在守正与创新上走出了一条云南非遗的新路径、新赛道。

云子从20世纪60年代技艺恢复至今,历经无数次失败与成功,直至现在奠定围棋子翘楚的地位,和一直在不断地创新有关系,守住云子制作技艺的核心,在此基础上可以充分发挥甚至天马行空,仅仅去年就推出了“云之蓝”“黛紫”四款新品及大量的以云子制作技艺为基础的文创产品,甫一面世即成潮流。

在很长时间里,云南乃至全国的大部分非遗还处在被保护状态,处于营造自己小生态而免其渐渐消失的阶段,还在守正上下功夫。当一些项目渐渐走出濒危焕发出生机的时候,创新则成为一种必然。

缤纷非遗努力构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场景

再看民族歌舞,云南的山川风物。《非遗里的中国》云南篇开场的“海菜腔”“左脚舞”“霸王鞭”等等都是云南特有的歌舞形式,众所周知能代表云南民俗、歌舞、音乐、戏剧的项目灿若群星,这几项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才是云南的全部。

和很多创造出巨大经济价值的项目不同,“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传统村落”以及出现在云南山川的风物,在外人眼中或许默默无闻,但正是这些散存于民间的生活艺术,和所有的云南非遗项目一样,构成了“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它们互相依托、互为动力、相得益彰,让云南有了与众不同的生活意境,有了云南独特的宇宙观及生命的体验,每个非遗项目、每个传承人、每个非遗保护工作者,都是云南非遗整个链条上都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我们应该致敬!

在云南非遗面前,没有渺小与崇高之分,他们都是云南欢乐、幸福、自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沿着河流奔跑,在阳光下歌唱,在四季轮回中体会大自然给予的美好,在美好中继续积极建设我们的家园。

我们从节目播出后的评论中可以看出:云南大量非遗项目仍然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传承人、保护工作者要利用更多的方式加大对云南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让更多的人“恍然大悟”,从量变达到质变,从这个角度讲,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非遗里的中国》云南篇只是一个提纲挈领的“引子”,只是一个目录的章节,更多的文章需要我们自己写就,我们需要更多的积极主动,争取更多的机会让外界了解、熟知云南非遗的神奇魅力。

通过非遗,把“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传递给中国,传递给世界。(非遗云南 王洪君 成霖宇 文 / 央视 图)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704559159@qq.com

Top
加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