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手游 > 曙光英雄

“中华创世神话”天水采风感想

来源:网络 时间:2023-08-19 16:05:40
导读天水行是上海文艺界的一次集结和取经,祖先的思想传承时至今日都能够感召我们。这一股洪荒开天之力、创世突破的民族精神,期待在每一个艺术家心中被唤起,传承不断、激情永续!

情感的滋养 精神的升华

汪涌豪(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神话作为先民的认识史,以一种原始的统摄力量,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成为中华民族习俗、信念和制度的来源。近代以来,更被梁启超等人用作启迪民智的工具,他们将神话中那些感激人心的传说故事引入历史与文学领域,用来张扬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命活力、创造意志和想象力。所以不仅极大地增进了后人对上古文化遗产和先民集体无意识的了解,慎终追远,还进而激发了人们对本民族历史文化强烈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如果说,以前这种认同感与自豪感更多得之于书本,经由此次采风,它们被一一具象化了,似经由心肉的印证,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鲜活而生动地确立了起来。所以,现在我不仅将它看作是神圣空间中创造出来的传说故事,更认同它所反映的民族精神和这个民族最深刻的情感诉求,包括对自身命运及宇宙秩序的根本认知。我以为,当我们尝试着将历史认知与审美体验结合在一起作重新审视,是可以从神龙话中看到一个民族的原始信仰与行为方式的成因的,进而,看到这个民族文化精神最隐秘的印记。

在这六天里,自己始终为祖先崇高的德性与过人的智慧所感动,用句套话,确乎心潮澎湃,诗兴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当我吟出“上古有华胥,雷泽诞羲皇。教民能渔猎,结绳记微茫。驯养成家畜,导训明伦防。陶埙娱性情,琴瑟和八荒。尤感性纯厚,牧民极有方。大庭欣归附,卷须敛猖狂。再颂大智慧,俯仰决固常。一画开天地,万古始有光。嵯峨三阳川,渭水何汤汤。三皇允称首,百世尤为纲。”这样的诗句时,心中油然而生一种神圣的情感。

我希望自己在未来的专题评论中能时时温习这种情感,为上海中华创世纪神话工程的顺利推进多作贡献。

自己不被打动,忽悠大众的,都是“伪艺术”

陆培(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作曲教研室主任)

这次随“上海文联艺术家天水行采风团”活动,使我有了不少感触。在天水观看那宏大的伏羲祭奠仪式时,我一直在想,我们的祭奠是为了什么?我们所做的这一切是否都是发自内心对我们悠久、辉煌文化的虔诚崇敬、由衷热爱?我们是否真的从内心对祖先所创造的一切都要真诚地接过来、传承下去吗?在祭奠我们的祖先时,我们是否真正准备好了一颗真诚而虔诚的心呢?

在参观麦积山石窟的古老艺术中,我们看到先人为了他们的理想、梦想、信仰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奇迹。他们以他们发自内心的爱创造出来这一切——而这一切也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才是真正艺术的力量啊。

由此想到我们要创造的艺术——我们要用以表达对伟大祖先所创造的一切崇敬的艺术——我们是真诚的吗?我们是为了对伟大祖先所创造的伟大传统与文化、文明,而竭诚努力去创作了吗?

艺术家在观察客观世界时,对宏观世界、特别是对微观世界是异于常人地敏锐的,他们常常能发现常人看不到的地方,他们常常是从常人不注意的角度来发现事物的真谛。而一个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一定要先打动自己——从这一点来看,艺术家的创作首先是为自己而创作的。你对一个事物、一个事件、一种实践有了自己的看法,然后这种看法点燃了你内心的艺术之火,你被激动了。你有了激情,你有话要说,然后你又有足够的能力(技术、技巧)去把这种感情有效表达出来、传达出去,这就是好的艺术作品。

这里的前提是,你首先是被打动了的(第一)客体,然后你有话要说,而且到了不说不行的地步;再然后你作为一个艺术家,你使用了你的特定的艺术专长,把你的思考转化为特定的艺术形式,通过你的艺术手段,把你对客观世界的看法传递给受众(次客体),这时候你的感动、你的激情就会向受众辐射出去而感动他们。

这就是艺术创作的规律,有史以来的一切优秀作品无不是如此。如果不遵循这样的规律,我们就不会有好作品,我们就会呼唤大师而不得,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是“白打工”,就是神马都不是的“浮云”,而得不到受众的“艺术”只不过是“伪艺术”。从这一点来说,一切不经过真正思考,自己不被打动,不从自己内心的爱出发,敷衍了事,忽悠大众的,都是“伪艺术”。

这就是我通过这次采风,通过与同行的艺术家深入交谈,参观了我们伟大祖先留下的传统、伟大艺术遗产后,得出的结论。

采风中,点点滴滴的拾遗需要艺术家们用心灵的底线去缝合

张旭儒(上海音乐学院现代器乐系副主任)

参加上海市文联“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主题创作”采风活动,倍感荣幸。一路下来,感动还是聚焦在采风同行的这群人里,过程中每个人以自己的视角观察、发现着,从只言片语的交谈和简短的发言中,流露出对远古的推判,以及对当下的叩问和对未来的思考。是的,丁和老师拍摄的老农肖像是最有张力的发现,那些饱经沧桑、憨厚朴实的面目中所透露出的坚韧与倔强,应该是伏羲精神的遗存吧。千百年来,由一代代这样坚守的“老农”构建了华夏民族的脊梁。民风说,“没啥大不了的,饿了就吃馍,一个不够,就再来一个。”

采风中,点点滴滴的拾遗需要艺术家们用心灵的底线去缝合。努力吧,艺术家们,为这份稀缺的族群资源做出一份答卷,还给人民!

在创作中,首先要真诚,抓好形象

尹明五(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

有幸参加文联组织的本次采风活动受益匪浅。首先,身临其境地在中华文化发源地实地采风,让我深深感悟前人的智慧及处处蕴涵、散发出的灿烂文明,无数艺术经典之作到底体现着什么?我认为概括就是“虔诚”“纯粹”。

另外,与跨界的艺术大家、高手们一路相伴、相互交流,更多领悟和激发对艺术升华的原动力。因此,在创作中,首先要真诚,抓好形象,以个性化手段融入于清晰的层次性结构脉络中,努力做到主题清楚、形象鲜明,形成结构完整的作品,最终达到创作者所预期之目的,让人们引起艺术之共鸣。

一车的小大人和老小孩,各自身怀绝技却不怀鬼胎 

龚天鹏(上海爱乐乐团驻团作曲家)

早在临行前看到行程我就兴奋不已,充满了期待。然而又有些许担忧,因为以往我特别期待的活动多半会令我失望。而这次却比我期待的还要精彩、幸福万倍。

一来,这是我长年留学在大洋彼岸对黄土地的泪涕式思念。当大巴穿越在自己国家的山脉、当脚下踩在自己国家的泥土、甚至当看到自己国家的演艺同胞奉献出虽有待提高但包含民间真性情的作品时,都浓缩到我那个从儿时就埋下的家国情怀。

二来,文联这次组织的罕见的跨界交流,使我终于从十几年目睹的世界文艺固步自封的痛苦中看到了曙光。我们当下的文艺界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拥有更多的资源,却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跳不出自己那些早已玩烂了的游戏规则,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太在乎自己的那个小世界,却错把尊重他人当成放弃自我。因此,艺术家之间的那种淳朴、那种坦诚、那种不怕说错话的真性情,早已被这个充满套路的世界给抹杀了。

而这一次,一车的小大人和老小孩,各自身怀绝技却不怀鬼胎,各自个性锋芒却修养高深。连各路的导游们都从起先的完成任务开场白到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人文追求,因为他们平时碰不到这样一伙人的。以后若还有这样的采风,我会不惜一切再举手报名的。感谢文联和各位艺术家的爱护与支持。

先祖的思想传承在感召着我们,我会把这一切化作激情和动力

朱新昌(上海美协理事)

这次《创世纪神话美术创作工程》,我创作完成了《义娲创世》和《绝地天通》两本作品,此次采风团把已出版的整套连环画作为礼品赠送给了天水市政府。

天水是伏羲诞生地,我原先是准备自费去体验生活和收集素材的,没想到文联组织了采风团,尤书记亲自带队去天水。仅从这一点来说我是赚了,而且还赚大了,因为这是一支跨界的采风团。采风的同时,我们还能相互间进行横向的交流学习。跨界采风团里有年长我的前辈,也有年轻于我的后生,我既能学习到前辈们丰富的创作经验,又能感受到年青人全新的观念及蓬勃的朝气,真可谓受益颇丰。

团里音舞组的编导老师告知我说,他们很认真地看过这套连环画,并且参考了连环画里的动作来进行编舞创作,我听了真是既感动,又惭愧,早知连环画的影响有那么大,当初真应该更加倍努力去创作,少留遗憾和不足。

此次采风时间不长,但活动安排得很丰富,我对参加天水当地的民间和官方组织的两次祭祀伏羲大典活动印象尤为深刻。尽管祭祀在某些地方还不是尽善尽美,有待改进,但当地民众对祭祀大典参与的热情,以及对伏羲的那种爱戴和敬畏,是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 。他们有着作为伏羲故里一员的强烈自豪感,他们以继承伏羲精神为荣的那种责任和激情,也是我在现场能深切感受和感染到的。

天水之行,溯史通今,先祖的思想传承在感召着我们,我会把这一切化作激情和动力,投入到创世纪神话故事创作中去。

有精神追求、艺术高度和个人情怀,是出好作品的前提

张培成(上海美协副主席)

艺术家就应该真诚地对待自己的内心。作为美术工作者,对视觉艺术比较了解。听了其他艺术家对音乐和舞蹈艺术的交流,觉得跨界融合进行艺术创作非常有必要。

在进行“创世神话”连环画创作之初,大家对神话人物的服饰、形象等颇为纠结。听了大家的交流,觉得在连环画主题创作中,艺术为首位,要发挥想象力,注重细节的刻画和神话故事的趣味性。这次采风很有意义,在和其他艺术门类专家们的交流中,真切感受艺术是相通的。有精神追求,有艺术高度,有个人情怀,是出好作品的前提。

同行艺术家的生动感受激励我不断进取

周志高(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

有幸参加“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天水采风行”很有感触,颇有收获,简述有三。

一是拜仰炎帝陵,参加伏羲祭典,瞻仰娲皇宫,参观大地湾遗址等采风活动,增强神话传说中“中华魂”和“中国精神”在心中的地位,奋斗、创新的精神在今天更要大力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在中国走向世界进程中尤显重要,不能缺少。

二是出土实物与遗址改写了五千年为八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在自己头脑中的记忆。

三是为返沪后筹备“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书画篆刻展”跨界融合打下基础。同行艺术家的生动感受也激励我们不断思考与进取,天水从全国征集数千件伏羲庙楹联和数十篇优秀祭文也为展览内容作了充实与丰富。天水的优秀作品也可考虑作部分特邀参展。总之,不虚此行,衷心感谢尤书记带队作了精心安排又得到天水领导和同行们热情接待的采风活动。

云门舞集跨界融合的启示潘善助(上海市书协秘书长)

编舞的马涛先生说,他特别推崇台湾的林怀民先生,特别欣赏林怀民先生领导的云门舞集的舞蹈作品。因为,云门舞集以书法为表现题材,开舞蹈表演之先河并且大获成功。我虽非舞蹈界中人,但对林怀民与云门舞集还是略有所知。我从台湾发行量最大的书法月刊《书法教育》杂志中读到一篇介绍云门舞集的文章,文章不是讲云门舞集演员如何跳舞,而是谈云门舞集的演员们怎样集体学书法。演员们拜中国文化大学书法家王纬中教授为师,坚持习练书法,乐此不疲。正是因为演员们有了对中国书法的实践与体认,他们在舞蹈表演中的一招一式才能暗合书法精神,身体语言才能与书法语言相得益彰。

于是,我想这就是云门舞集的跨界融合所结出的艺术硕果。那么,为什么云门舞集能跨界融合,能排出关于书法的舞蹈作品?实因云门舞集的灵魂人物林怀民先生交游广泛,知识结构多元。林先生不是书法家,但与书法家交往颇多。再加上他大学本科读的是台湾政治大学的新闻专业,硕士念的是美国大学的艺术硕士。新闻与艺术的结合,造就了林先生独特的艺术眼光和敏锐的艺术感知力。若他从大学到研究生一直学着舞蹈专业,若他不与书法家交往,那么,云门舞集和云门舞集书法题材的舞蹈作品也许就不会诞生。

此次上海文联组织中华创世神话采风团赴甘肃天水采风,即是跨界组合。团员们来自音乐、舞蹈、戏剧、美术、评论等不同艺术门类,通过交流,大家学到了与纯粹本行业艺术家在一起所学不到的东西,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路。通过亲历天水伏羲公祭宏阔的场面,观看大型舞蹈剧《一画开天》,深化了对完成或完善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主题创作活动的认识,丰富了创作手法和创作路径。对于书协而言,中华创世神话主题书法活动的策划方案正在逐步明晰。因此,不虚天水之行。

天水之行,满满感动,更需要行动

沈伟民(上海剧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羲皇故里、娲皇故里、轩辕故里、秦国故里,无可争辩地确立了天水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这次上海文联“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主题创作”采风团的天水之行,可以说是一次寻根溯源之旅。寻中华人文之根基,溯中华文脉之源头。伏羲一画开天混沌始判、女娲练五色石以补天,这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有幸亲临有“陇上江南”美誉的天水境内实地感受,内心自然有了不一般的撼动,周身自然升腾起不一样的气象。仰望人文始祖之故里星空,中华子孙自强不息之精神绵延不断。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回家。回归的是中华民族厚重之精神家园,浸润的是中华民族博大之精神情怀。“创世工程”,每一位创作实践者该会被真正感动。由此,对海上开展这项创作工程的重大意义有了更深入的感悟。作为“创世工程”的一员,倍感豪迈!       

天水之行,同样被生息繁衍、辛勤劳作于这片悠悠八千年土地上的天水文化人所感动。《麦积圣歌》《一画开天》《水洛城》《大秦文公》等近年来先后创作推出的舞台作品,力图艺术化地展示中华悠久历史文化和中华脊梁之坚韧顽强,体现着天水文化人的文化自觉和对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的积极践行。这同样激励着以团结凝聚服务协调为宗旨的文联所属各协会,需发挥各自优势,聚焦重点剧目,尊重艺术规律,主动有所作为,务实做好“创世工程”推进工作。       

天水之行,也被戏剧、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文艺评论等跨界组合而成的采风团所感动。短短几天相伴左右,相互帮衬。行进途中思想激荡,火花四溅。老中青三代为了“创世”而来,为了精准呈现发乎内心、充满情怀的“创世”作品而聚。同样,为了友谊,为了当代文艺工作者的不忘初心走到一起……       

天水之行,不仅收获了满满的感动,更需要行动。为了创世,为了更好地传承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忘本源,面向未来,我们每一个“创世”者,将步步留痕,继续前行!

融合的好坏,决定了一个戏的成败

杜邨(中福会儿艺编剧)

往天水,返上海。纵横三千里,穿梭八千年。炎帝陵前探祖宗,卦台山上寻文明,麦积石窟品东方微笑,伏羲大典观浩荡阵仗。几句当代白话,难抒上古情怀。遗憾家中有事,未能全程参与,不过即使短短几日,依然收获颇丰。画家陈琪老师总是能找到一个最好的角度进行快速写生;画家丁筱芳老师总是能捕捉到普通人的各种神态;摄影家丁和老师总是会发现独特的视角,看似一张普通的照片,仔细端详就会发现层次分明细节清晰;年轻的作曲家天鹏手里永远拿着一个黑本本,时刻记录着一闪而过的音符。可惜错过了潘老师关于书法的解析和座谈会上各位老师慷慨陈词的发言,只能看着照片过过眼瘾。

这一切看似都在戏剧之外,但同样能带来创作的灵感。艺术家们良好的艺术感觉,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时刻保持一种勤奋的创作态度,这些都对我有所启发。其实,戏剧本身就是一种融合,尤其是儿童剧,从文本到舞台呈现的整个过程,就是美术、音乐、舞蹈、摄影、灯光、服装设计、化妆造型等艺术门类的一次融合。融合的好坏,决定了一个戏的成败。

创作也是相通的,是相融的。我正在创作的儿童剧是《大禹治水》,大禹的主要事迹并不发生在甘肃天水,和炎帝、伏羲、女娲也没有太多的关联,但这些中华初民们的身上,都有一种民族的魂魄,都有一种气质一种精神是相通的、相融的,是一脉相承的。所以一样有所获,有所得。感谢文联组织的这次采风活动,这是一次实实在在的中华创世神话主题创作的跨行跨界大融合,期待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更多这样的碰撞和融合,相信也会出更多的好作品。

追颂先贤,融通古今

丁和(上海摄协副主席)

天水行是上海文艺界的一次集结和取经。虽然摄影艺术主要以当下为创作对象,但祖先的思想传承时至今日都能够感召我们。这一股洪荒开天之力、创世突破的民族精神,期待在每一个艺术家心中被唤起,传承不断、激情永续!

极卑微而倔强,方恣意而超脱

许静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项目合作编剧)

此次采风,我第一次的心灵悸动是在卦台山民祭伏羲的时候,丁和老师为一位草帽老人拍摄肖像特写。因为丁老师仔细看向那个老人,我才发觉在现场这样的老人比比皆是。他们穿着蓝色工作布裤子、上衣或同面料中山装式样,或是一件简单的白衬衫,头戴原色草帽,鼻梁山架着变色太阳眼镜,而脚上的布鞋往往沾满泥土。我竟第一次因为人家鞋上的泥巴而有垂泪的欲望!

他们不像我们,乘坐大巴来到卦台山顶大台阶的下面,而是一步一步用双脚丈量而上。他们不像我们,多多少少,有泪无泪,我们都只是过客,而他们却在此扎根了数千年。他们可能和伏羲耕作过同一块畋亩,和女娲在同一条河流中汲水,看雷雨将至,和先民一样想过今夜屋顶是否安密;看川中有鱼,与列祖同样思考该如何以网罟捕之。

在他们的语境中,伏羲和女娲当然有神性,可更加重要的是有人性。现在想,多少年都错怪那个觉得“皇帝该用金锄头下地”的老农了,这是一个寓言,帝王亦是人,神亦是人。

其实就我自己来说,我不愿依旧把创世神话写成神佛漫天、法力无边的奇幻大作,而是他们在被“层累“(顾颉刚语)成神话之前,作为人的故事。

那些先民们,当他们没有法力所凭借的时候,是怎样地卑微而倔强,方能点燃薪火,将一个又一个故事炼成传奇,将传奇吟唱成神话!

其实采风团亦是如此,老农们有自己的信仰、守护与祈求。而我们亦有我们自己的根,那就是所从事的艺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在西欧可以落实为他们的私宅,而在东方则指向了我们的心斋。艺术是一种意义自洽的存在,兴起兴尽,皆从本心。老艺术家们对年轻小辈多所提携爱护,拳拳之意,胜于言表。

在采风过程之中,我看到了艺术间的融汇,更看到各位艺术家谨守的心斋,在那里总有一扇不允许任何人推开的蓬门,便是我们视艺术为“艺术”的底线。无论在我们的内部会议上,还是在一行的相互探讨中,我惊喜地发现,我们的底线没有因为时局、商业而逐步后推,反而坚挺,甚至更高。

艺术家自当用艺术家的语言交谈,风能进,雨能进,非我辈不能进。我辈不在艺术高低,而在一颗心纯粹与否。而神话是人类想象的翅膀,但必然根植在大地之上,才不会沦为坊间段子的玩物。以对泥土的亲近,以对艺术的真诚,我们才能在文明与人本的异化中把握住自己的道。

这道,是伏羲之道?是,也不是,当是人心之道。

采风,让我找到了思考的方向

韩丹妮(木偶剧《创世》编剧)

今年年初以来,我一直在写木偶剧《创世之女娲补天》的剧本。关于创世神话,心中一直存有几个问题:为什么创世神话中的人物总是人面兽身?那些伟大的英雄到底带给了我们什么?他们除了创世的伟大功绩,会不会也有人所共有的困惑与缺憾?现在,这些问题不敢说有了绝对正确的答案,但至少我找到了思考的方向。

第一,是创世神话中图腾的强烈象征意义。炎帝是人身牛首,牛就是象征着农业的图腾。女娲和伏羲的蛇身,相传是龙图腾的前身,而龙最早的形态其实是娃娃鱼,不难联想这是古人对于孕育生命的崇拜。一旦事物的象征意义出现了,诗意也就出现了,而在剧本创作中,常常缺少的正是诗意的表达。

第二,创世是我们的民族摆脱野蛮、走向文明的过程。这是某次座谈会上,一位天水的民俗专家所做出的结论,我深以为然。卦台山上,望着古老的渭河自东向西弯成一道“S”形,椭圆的三阳川盆地被一分为二,一个天然的太极图就在眼前,我浑身的血液都沸腾了起来,伏羲就是在这里参透了河图洛书,画出了八卦,总结出了这世间变化的规律。文明,是创世先祖们带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第三,神性之中更多的是人性。这次非常荣幸地参观了麦积山的千佛洞,洞中巨大的释迦牟尼造像令人印象深刻。那是释迦牟尼成佛后,回到宫中与儿子相见的情景:年幼的儿子面对多年不见的父亲,不能上前亲近,只能忍着泪,与一般信徒一样双手合十行礼;而释迦牟尼的双眼在不同的光线角度下,时而垂目瞥向幼子,时而坚忍地望向亟待普渡的芸芸众生。在光线的一明一灭中,佛祖的人性便被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这给我了我极大的启发,《创世》剧本中,也是要将创世之神女娲当做人来写,写出女娲作为母亲的两难与抉择,方能打动人。

另外,采风团不同艺术领域的老师、前辈和同龄人,他们的专业学识和创作热情都给了我极大的震撼。画家陈琪老师每到一处都提着画板,灵感来时支起画板便开始创作,每一幅都令人惊叹;书法家潘老师走进一间书法展厅,对着墙上挂着的全部作品一幅幅讲来,如数家珍;作曲家龚天鹏的随身本是一本巨大的五线谱本,里面记满了他的灵感,无时无刻不在创作,令我这个同为九零后的同龄人甚为惭愧。

感谢文联组织的这次采风,让我学到了知识、收获了感悟、交到了朋友,接下来更要潜心创作,期待下次与采风团的成员们相聚,更期待能在剧场里与大家分享成果!

(本文将刊于《上海采风》2017年八月号)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704559159@qq.com

Top
加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