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手游 > 曙光英雄

怎么看待工人日报《为明星应援,小学生成了谁的“木偶”?》一文?

来源:网络 时间:2023-08-19 07:47:59
导读官媒终于把矛头指向了平台,指向了流量经济本身。我想花点时间八一八,原本还算健康的娱乐产业,到底是如…

官媒终于把矛头指向了平台,指向了流量经济本身。我想花点时间八一八,原本还算健康的娱乐产业,到底是如何走到今天这步田地的?

作品让位,数据造星

回顾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娱乐产业,彼时欧美、港台众星云集,影视歌作品汗牛充栋。大陆起初完全复制这套产业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第一批造星运动在摇滚圈萌芽,一些心怀热血的知识分子走入幕前,崔健86年在北京工体吼出第一嗓,魔岩三杰则在94香港红磡爆出摇滚盛宴,一时间声浪滔天,百花齐放。

那时候明星和粉丝之间,是以作品为媒介的。明星是作品的外延,作品是明星的载体。作为助推力的资本,也要把作品看作明星价值的砝码。

这套模式有没有问题呢?很多。

明星的创作状态是不可控的,灵气也会枯竭。窦唯只能写出一张《黑梦》,后面开始成仙了,写出来的东西凡人已经接受无能。有人知道2019年窦唯发了10张专辑么?

再有,作品的发行推广,成本很高,变现能力极差。除了少数头部巨星,大量作品是亏本发行。先是渠道方一番收割,电影被院线把持,电视剧被各大卫视控制,音乐则依赖连锁音像店进行地推。后来互联网巨头进场,在政策扶持下无视版权,野蛮收割了近十年廉价内容,搞得音乐人落魄不得温饱,纷纷转行做生意去了。

直到有一天,大数据的春风开始吹进了娱乐圈。2012年,某鹿姓小生横空出世,通过粉丝应援,在没有作品的情况下霸占各家平台热度排行榜,引起舆论哗然。这套数据造星模式,省去了粉丝与明星之间的作品媒介。或者说,流量明星的作品,就是其本身的人设。

这一次,紧盯娱乐圈的资本看到了曙光。没有作品,就没有风险。轰轰烈烈的数据造星运动由此展开。

逆向选择,反智合流

2007年,一位叫杨丽娟的女孩,奔赴香港参加刘德华演唱会。其间为了和偶像亲密接触,逼父亲跳海身亡。

无论何种模式造出来的明星,总有人因心理吸收效应,对明星本人产生超出预期的依恋,这部分人往往教育程度低,性格和心理发育滞后。这次事件爆出后,针对不合理追星的檄文也曾多如牛毛。但杨丽娟之后,这一类丑闻却极少见诸报端。杨丽娟们必然仍存在于各大明星的粉丝群体中,但她们没有能力聚集,也没有渠道再发声,毕竟逼死父母这件事,也要父母配合才能完成。

在传统造星工业中,粉丝群体仍以作品崇拜的理性派为主流,反智的声音几乎出不了圈。

但随着数据造星模式的发展,作品和明星本人合而为一,一批作品崇拜的理性粉丝因此被排除在门槛之外。另一方面,社交媒体平台方便了粉丝群体的集聚和共鸣。这样一来,流量明星的粉丝经过层层清洗,必然越来越低龄化、反智化。且形成了一套分工协作、水火不侵的多层级、高凝聚力组织。

我曾经在另一片回答中提到过,这样的组织运营,和经营一个党派非常相近。可以类比川普及其支持者。

当反智合流后,话语权突然膨胀,那些以前听不到的声音,就这样被大喇叭广播到你的耳朵里,无论你想不想听到。一些惊人的言论频频出圈,惹得媒体鸡飞狗跳。

这是互联网时代对媒体资源的大清洗,也是对用户的大清洗,平台被撕裂,被洗版,被控制。

在过去,这是国家机器才有的威力。

飞车入关,加速撞树

东亚文明的压抑和克制,使得明星应援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中日韩三国的饭圈,面临着相同的窘境——这套话术得不到主流媒体的认可。

在传统的语境中,明星是要有作品的。否则知名度出不了圈。出圈则必为恶名。但想要流量明星出作品并不符合资本的利益。在资本看来,创作就是一种冒险行为,是负收益的投资。但为了冲击主流意见,饭圈文明选择主动入关,开始出口转内销式镀金。

墙内开花,墙外不香。任何一个流量明星,只要稍作动员,都足以在推特、油管屠版。但动员能力不代表影响力,欧美娱乐圈不崇拜数据,不迷信数据。去做NBA形象大使也好,去格莱美买个专属奖杯也罢,完全是做给粉丝群体自high用的。回来一上知乎就能被扒光底裤,镀金不成反镀锈,引得圈外人侧目罢了。

在国内出不了圈,在国外入不了圈。各种活动变成了粉丝和运营方合谋自high,台上演偶像,台下演观众。这样的模式造出来的明星,到底有没有变现能力?

有且只有一条——割粉丝韭菜。假宠粉之名,被割的韭菜往往感恩戴德,心怀喜悦。这条路,和邪教的运营模式也没有任何分别了。

粉丝人均购买150张专辑,为了享用作品只需要1张,剩下149张专辑的溢价,就是向明星献祭的血肉。

此时,粉丝个人的人生已经被极大吸收。为了让明星在豪宅中露出微笑,粉丝吃糠喝稀,欠一屁股网贷都无所谓。继续发展下去,这种心理吸收效应会越发极端,必然导致极端案例的爆发——终有一天,为明星献出生命又如何?为明星逼死父母又如何?杨丽娟之流一旦形成组织,自我催眠,这种六亲不认,摧枯拉朽的力量,有谁能遏制?

官媒的这篇报道,是在提醒各方参与者适可而止。否则加速撞墙指日可待。到时又会是一场腥风血雨。这一次不同的是,杨丽娟们手里握着反击的武器。

但这辆飞车貌似没装刹车踏板。

撞树几乎必然会发生。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704559159@qq.com

Top
加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