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手游 > 曙光英雄

夜读 | 《青海石油文学2021卷——英雄之岭(节选)》

来源:网络 时间:2023-08-19 02:50:51
导读英雄岭上,英雄辈出。

蒲勇

作品

主播:娟子

01

节选01

很多年前,二十年之前,我去狮子沟油田的时候,刚出校门。站在狮子沟的最高处,下面是花土沟油田,往下是花土沟基地,远处是尕斯库勒湖,最远处是昆仑山。我第一次知道,有山有水的地方,原来也可以如此贫瘠。山不像山,山上苍白无余,藏不住一滴水;水不像水,水里含盐苦涩,长不出一条鱼。绵延的花土沟,若是有溪流,定有无数激流险滩深涧叠瀑;若是有草有树有鸟有兽……那必定不叫花土沟。花土沟必定是光秃秃的,只有沙子泥土,有沟有坎有悬崖。还有希望。那是石油。这是唯一值得慰藉的,也是最大的慰藉。现如今说进花土沟、狮子沟,不是往下走,是进山。山的海拔平均在3400米以上。时隔两年多,我再次扑向山上。上山了,我在云朵之上。呼吸不畅的感觉如同二十年前一样熟悉地向我袭来,生命不在自己把握的恐惧又开始萦绕在我心中。但我已经坦然,因为,我已不再年轻。试问有谁可以自己把握自己的生命甚至命运?我不用去考证《人民日报》著名女记者聂眉初在1958年来到柴达木,登上英雄岭时到过的19井是具体哪个地方。无论哪个时代,英雄岭上的条件依然艰苦,很多工人常年不能回家,爱人孩子分隔两地,生活物资需要从花土沟用车拉运到井队、场站;气候风云变幻,时而烈日当头,时而风沙突袭,时而雨雪交加,时而冰雹击打,随时都可能经历一年四季的气候。英雄岭啊,能站立在你上面的,比英雄更加能忍耐能战斗能吃苦,比英雄更加经受得住人性、精神、肉体的折磨和考验。我在进盆地之前一段时间,老刘给我打了个电话,他现在西宁轮休,即将要去花土沟上班。老刘在十多年前曾指向油砂山的方向问我:“你知道那上面是什么地方?”我茫然摇头,那后头不还是苦大仇深的沟壑么?那沟壑深得如同你欠了它钱似的,几千年不还,挠在了心尖尖上。老刘说:“那上面,是英雄岭。”英雄岭!原来它一直离我这么近。我每天从它山脚下来来回回不知要跑多少趟。无聊了,我不知要看向那如巨蟒盘延如古藤伸展的山岭多少眼。它离我如此之近,又似乎离我非常遥远。我也非常向往有一天登上那崇山峻岭之上。

节选06

时过境迁,从2015年开始,狮子沟深层勘探不断获得重大突破,这个沉寂了30年的“老狮子”再次发威,相继成功钻探了狮38、狮205、狮201、狮210、狮52-3井等千吨高产井,开创了英雄岭构造辉煌历史的先河。狮205井生产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都想去近距离看看,产量如此之高,可以说是一口井就撑起了一个油田。当然,还有后来英中的狮新58井,都是令人敬佩和惊叹的英雄井。终于抽了休息的日子,到了狮205井井场。那时这口井的产量已经没有初期那么吓人了,日产降到了300吨左右。我第一次见1400型这么大的井口,虽然后来因为工作调动,能经常见到这种大型井口,而且也主要是在英西地区见识的,但当时,我在井口站着感觉自己很渺小,井口在我面前如同庞然大物一般。这里,是英雄岭的头部,横亘于阿尔金山前如巨龙卧地的英雄岭,带着千百万年的苍凉与厚重,带着地壳运动滚烫的积淀和丰厚的宝藏,与人类来一个不期之约。穿越时空,我仍能感觉30多年前热火朝天的奋战气息。英雄岭地区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这里一道道危崖如刀削斧劈,一条条沟壑阴暗复杂,颇似暗藏宝藏的城堡。事实上,英雄岭地区也是很多科研人员眼中最具勘探前景的领域之一,因为,这里在第三纪早期处于凹陷区,受晚喜山运动剧烈的升降运动和断裂活动的影响,形成了具有较好的断裂构造发育区,这是控制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的重要因素。所以,几代科研人员认为,这里处于柴西生油凹陷之中,是最好的勘探前景区。但是,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我们先后在油泉子、狮子沟、油砂山等地区围绕地面构造进行钻探,仅发现了部分小型油藏。八十年代针对深层钻了部分探井,但是由于储层致密,均未获得突破。英雄岭像一个守卫着石油宝藏的勇士,没有真本事,难降英雄岭。那么,解开英雄岭的密码在哪儿呢?英雄岭的勘探至今已经走过了50多年的历程,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概括其勘探难度。一是地面地形最复杂。因为这里山高沟深,立壁千仞,风化残积层覆盖严重,表面看似乎是岩石林立,其实极易坍塌。二是勘探代价最沉重。这里高寒缺氧、气候多变、地形起伏,施工难度属柴达木之最、中国之最、世界之最。上世纪80年代,美国合作队曾尝试过征服英雄岭,由于技术无法突破,美国人只能望山兴叹。所以,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寻思怎样才能够撩开英雄岭神秘的面纱,让英雄的旗帜高高飘扬在桀骜不驯的英雄岭上。再大的困难都没有阻止过青海石油人攀登英雄岭的脚步。我们在英雄岭先后经历了地面构造勘探、狮子沟深层碳酸盐岩缝洞油气藏勘探、复杂山地地震攻关三个阶段。其中,1956年至1979年,仅发现了油砂山、狮子沟、花土沟三个浅油藏。1984年8月23日在狮子沟钻探的狮20井,钻至井深4000多米,日产油1138方、气23万方。这是一缕曙光,发现深层裂缝性油藏后,我们几乎是悬崖勒马,立即将勘探重点转向深层。就这样,青海石油人历经12年探索,东征西战,穿沟上山,先后在这里钻探深井16口。每次攻关试验,地震资料品质都有不同的提高,获得了有意义的地质认识和技术经验,这也是一步步向油气层接近的过程,也离揭开英雄岭神秘面纱的日子越来越近。守得云开见月明,我们终有一天就要解开英雄岭的神秘面纱。1996年11月,油田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召开油气勘探研讨会。青海石油人始终认为,英雄岭地区是实现勘探突破、储量翻番的目标区。当务之急,是开展地震攻关,落实构造,深化地质研究,明确有利目标。面对英雄岭地区的复杂情况,我们将以打持久战的信心和决心来实现勘探大突破。随后,我们经历了长期的复杂山地地震攻关,历经了六上五下、三个阶段。2001年以前为常规二维攻关,2002年至2004年是小道距、大组合、大药量、较高覆盖次数攻关,2005年至2008年实施了宽线采集攻关。期间,利用地震攻关成果,针对深层先后钻探了建参1井、狮35井、狮36井、砂新1井,均未获得突破,深层勘探举步维艰。明明已经快要走过黎明前的黑暗,但仍然看不到胜利的曙光。让英雄岭宝藏芝麻开门的关键在于构造的落实和有利储集层系的认识的突破。面对这一地区勘探的困难,青海石油人不但不放弃、不死心,反而不断深化研究,并且随着昆北勘探的突破,进一步坚定了在柴西南找到大油气田的信心。因为研究表明,英雄岭地区既有第三系最好的烃源岩,又有成排成带的构造,这是我们一直不愿意放弃这里的原因。尽管勘探进展非常艰难,甚至举步维艰,但是他们在这里找油找气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滞。意识决定行动。我们在改变主观意识、加深构造认识的道路上艰难前行。以前,我们对盆地认识不深,按照原控论,盆地北坡都有油,生油岩条件差,是地质条件复杂的盆地。自从有了新的勘探思路,我们对柴西南区、尕斯沿线的地质构造资料重新认识,通过深化沉积储层研究,认识到柴西地区第三系(当前的地质年代称之为“新近系”)砂岩储层分布明显受湖盆向东迁移的控制,湖退砂进,中浅层形成了“半盆砂”的格局,具有下生上储的有利源储组合,是最有利的勘探层系。因此,在纵向上锁定目的层,确定了由深层向浅层的重大转变。我们的思想认识又来了一次180度的急转弯。在这样的基础上,对英雄岭的认识又有了新的进展,发现英雄岭地区发育有成排成带的构造,早期围绕地面构造发现的狮子沟、花土沟等浅油藏位于西段,尤其是处于反S型转折部位的花土沟油田,储量达4052万吨,且具有丰度高、储层物性好的特点。而油砂山东侧的砂新1井转折部位,地形相对平坦,构造应力相对较弱,与油砂山构造同属于构造断层带的第一排构造。巧合的是都是油砂山断裂拐弯处,且与花土沟构造背景类似,极有可能形成局部油气富集。那么,还等什么?干!2015年10月14日,西狮子沟深层E3油藏狮38井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该井钻至3804.62米时发生工业溢流,经初步测算,日产原油465立方米,天然气4万立方米,展示了狮子沟深层E3油藏广阔的勘探前景,标志着我们在英西深层勘探攻坚世界级难题取得重大进展,英西深层的神秘面纱正在被一层层揭开。为探索狮38井高产油层段向北西方向的延展情况,落实油层范围,我们在狮38井北西方向1.28公里处部署了狮205井。通过前期研究,我们认为在这个区块上覆盐岩盖层、灰云岩广泛分布,储集层溶蚀孔、裂缝及晶间孔发育,有利于油气富集。狮205井在2016年3月8日开钻,6月2日钻至井深3598.66米发生溢流,6月7日投产,用8毫米油嘴放喷求产,初期产量达800多吨。狮205井出油层段对应为狮38井Ⅳ油组高产工业油流段。这口井的成功,证明了狮38井盐下Ⅳ油组高产油流段裂缝及溶蚀孔发育,具有连片分布特征,横向扩展潜力十分巨大,为我们下步的规模部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高温、高压、高含盐、埋藏深是英西构造带的共同属性。2015年-2017年间,该区块连续钻获近10口日产达1000立方米井,建成产能15万吨,成为青海油田增储上产、建设千万吨规模高原油气田的主力资源接替区。狮205井从日产千方到最后稳产50吨,经历了近两年时间,累计产油十万吨以上。2017年10月4日,沉寂了一个月的狮子沟210井成功复产,日产油1014.3吨、天然气9.1356万立方米,以压力大、产量高的千吨之势,向共和国68岁华诞献礼。而狮210井位于英西西南带的狮52井区,距离狮52井800米。狮210井钻获成功,标志着我们在英西南带部署的3口探井均获得高产。我们针对英西基质孔储层为主的油藏,在采用水平井规模开发基础上,加强对缝洞型储层为主的高产井控制因素研究,着重对狮38、狮210高产区进行解剖,明确了是受构造细节变化和塑性与脆性地层的耦合关系控制,致使局部裂缝、角砾化孔洞发育,形成高产。在此基础上,我们又部署实施了狮52-3水平井,投产初期日产油1003.5吨,日产气18.7万立方米。连续几口高产井仿佛给我们脚下安装了马达一样,脚步已经停不下来,2015年至2020年间,我们相继在英西地区部署了130口井左右。英西由此步入了波澜壮阔的发展阶段。英雄岭上,井架林立,机器轰鸣,车来车往,员工顶风冒雪风餐露宿,不分昼夜,不分寒暑。狮49H3井是部署在英西主力产区狮49井区的一口水平开发井。我们对其进行了七段压裂施工,注入总液量1.4万余立方米,完井后用2毫米油嘴控压生产,油压42MPa,每小时产液2.5立方米。它获得高产工业油流证明了英西地区水平井+规模压裂规模建井思路的正确性,为英西深层快速上产、长期稳产积累了经验。由此,一场压裂会战在云朵之上的英西轰轰烈烈地展开了。一次大型压裂所面临的前期准备工作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常言道:压裂施工“七分准备三分施工”。要准备,首先就是探路。路窄弯急,不行。那些大家伙不上了路,转不过弯。路滑坡陡,不行。那些家伙满身金贵,娇气的不行,爬不上去。去英西狮49H1的路太陡了,多数是山路,直路无法到达目的。那就修“之”字型盘山道吧。有时候弯路能更好的到达目的。这种坡度的直道,上不去也下不来。虎大队说,修路吧,修成山路十八弯,就妥了。特别是遇到冬季施工,前期准备工作更加艰巨。狮49H3井大规模压裂施工的时候,山高路远,滴水成冰,沙尘肆虐,每一个工作每一个工序甚至每一个动作对现场每一位人员都是考验。在极端天气下施工,保温保障系统是关键,罐口缠绊热带、蒸汽车和热洗车循环保温、热水和盐水化冰、盐水顶替、低压上液管线排空等措施,都必须及时到位才能保证低温施工正常运行。天寒地冻、沙尘漫天,再厚的衣物也抵挡不住如刀子一般的寒风扎进身体,人有时候就只能麻木而机械地执行命令。就是这种压裂施工,2017年,我们在英西地区组织施工了244井次/375层段,顺利完成峁平1井、狮平1井两井次万方压裂,并创造了“大排量、总井次、总层段、总液量、总砂量、总收入”六项记录。2017年的工作量是2016年的160%,2018年又是2017年的150%。虎大队时常有一种恐惧。恐惧工作太多,压力太大。只要上班,就会永无休止地在上井、检查、协调、安排,他不知道还要战斗多长时间,还有多少工作需要去战斗。恐惧一上班就难以回家,父母孩子家庭都没有时间照顾,他处在两头为难的境地。这种恐惧,源自于一种高度的责任感。试想,油田谁不如此呢?这种恐惧也许人人都有吧,但似乎又已经习以为常了。说起关于狮38井和狮205井的小插曲,张铭如数家珍:“从狮38井投产,到狮205井投产,在我20几年的采油工作里,绝对是与众不同的经历,比起投产千方自喷井的自豪感,那些辛苦和汗水都不值一提!” 无论在花土沟还是在格尔木,在涩北还是在东坪,只要在柴达木,就是对自己、对家人、对家庭的一种残忍。这种残忍,从依沙·阿吉带领我们找到油沙山飘香的油砂开始,就几十年不减分毫的流传下来了。“越是艰苦,越要奋斗,越要创造价值”。新一代青海石油人接过父辈们未竟的事业,续写新的辉煌。而“英雄岭、英雄班、英雄人”已经成为展示英雄岭地区艰苦创业苦干实干的名片。

节选十一

我从干柴沟洞穿而出,经南翼山,过风西,一直向前。前方,是冷湖。我们在南翼山的丘陵风蚀土包中穿行,向风西驶去。走了好长一段,人人都开始怀疑是否走错路了。从远处驶来一辆越野车,我们赶紧打听,风5-3井怎么走。车上的职工说:我就是来给你们带路的。风西地区通讯信号很不好,能联系上那里的人,全靠运气好。又走了一段,才看见白茫茫的瀚海海面上矗立着一个井架,真像茫茫大海中孤独前行的帆船。那不是我们的目的地。我们要找的那口井在离它不远的地方,还没有立起井架来,正在搬家,有一排白色的板房依稀可见。有人带路我们心里踏实了许多。风西地区远离英雄岭,属英雄岭北部,毗邻南翼山,靠近阿尔金山脉。靠近,但几乎看不清山脉的形状。近几年,我们在风西加大了勘探开发力度,重新认识以前老井地层,采取压裂方式进行改造,油田产量有了新的起色。1980年在二维地震落实的风西构造钻探的风3井,油气显示频繁,当时分析为泥灰岩裂缝性储层,但实际产量很低,日产才1吨多。2001年对这口井油层进行酸化,在N1-N21油层提交预测含油面积为27.4平方公里,石油地质储量7388万吨,2003年部署风5、风6井,但单井产量均不理想,风西的勘探开发又陷入停滞期。2018年,我们转变思路,重新认识碳酸盐岩,三上风西,先后钻探15口井,经试油10口井获得成功,使久攻不克的风西取得了实质性突破。这得益于科技工作者们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经过反复多次研究,创新咸化湖相碳酸盐成储机理,明确藻灰岩、灰云岩为这个区域的有效储层。风西地区坚持小步快走的原则,不急躁不冒进,成熟一口钻探一口,针对藻灰岩、灰云岩源储一体油藏,按照大排量、大规模体积压裂思路,开展直井缝网压裂、水平井体积压裂改造,新井产油量均达到10吨以上,实现了储量的有效动用。风西地区地表皆是一望无际的盐碱滩,白茫茫一片,坚硬冷酷,长年风萧萧,四季烈日照。我们从风3-5井井队出来,他们给我们指向东方,说,沿着那边的那条路一直走,就能走上国道,上了国道,就能去冷湖了。汽车行驶在风西的地界上,我茫然四顾,找不到方向。除了那一条汽车跑出来的路,四周都是白茫茫的盐碱滩。两条车辙像悬挂于房梁的绳索,让我对行驶的前方产生了怀疑。我们相互询问:方向对不对?能走出去么?这要到什么时候?汽车驶过后,尘土飞扬,回头太难,前后都不着村店,看不到岸边。我们仿佛从一个孤岛驶向另一个孤岛,被遗弃在大海上无所适从。行驶在盐碱滩上,牛头车如同一叶小舟行驶在浩瀚无边的大海上,风刮浪起,颠簸起伏,只能缓缓行进。时间漫漫,心里逐渐萌生出孤独、无助和恐惧的感觉。我试图通过思维不停地运转来驱赶恐惧,将思想放远,进入历史的长廊之中,与先辈们对视。此时,大漠戈壁夕阳的余晖穿过层层沙尘覆盖着大地,醲酽的空寂与悲壮的色彩凝聚在一起,让人泪泫欲滴。在一个历史的时空里,石油人曾上演了一幕惊心动魄的抢险场面。1987年11月,南翼山构造南7井钻至井深2977米后开始起钻。起钻中间,发现井口泥浆外溢,当班司钻立即停止起钻,关井进行观察。不一会儿,突然一声巨响,井口防喷器被井下强大的油气流掀飞了。井下喷出的油气流像脱疆的野马,裹挟着油水和泥沙,直冲井架和天车。当班工人刚刚从井口迅速撤退,只听到“咣”的一声,井下的沙石伴随强大的油气流击打在井架上火花四溅。冒出的火花引燃了喷涌而出的油气流。井场倾时火焰冲天,形成范围达100多平方米、60多米高的一片火海。大家眼睁睁地看着40多米高的钢铁井架仅六七分钟就被烈火烧得像面条一样瘫软在井口边上。接着,钻机也在熊熊烈火中成为了一堆软绵绵的废铁。火情发生后,管理局立即组织起抢险领导小组,石油工业部和四川局的灭火专家也匆匆赶来了,和抢险领导小组一起研究抢险方案。他们决定打定向斜井封堵制服井喷,均因为井下喷势太强而告失败。冲天的火柱在南七井整整持续了半年多时间。最终,抢险领导小组决定采用“带火井口清障,整体吊装井口”的抢险方法。1988年5月28日,带火井口清障抢险开始。数百名抢险人员集中在南七井现场。赵建科带领15名抢险突击队员,组织6台大型吊车、推土机、拖拉机,投入了紧张战斗。推土机、拖拉机在前面开道,抢险队员在后面紧跟,冒着熊熊烈火向井场逼近。推土机在油水、泥浆里轰鸣,肆虐的火舌围着设备打转,驾驶室被烈火烤得噼啪直响。抢险队员头顶着用水浇湿的棉被、毛毡,肩扛几十米长、几百公斤重的钢丝绳套,踏着没膝的泥浆,在推土机、拖拉机的掩护下,步履艰难地朝井口障碍物迈去。一次次往滚烫的障碍物上挂钢丝绳,指挥推土机、拖拉机将障碍物拖走。有时,抢险队员的双脚陷进油水泥浆里,身子必须倒在地上,连滚带爬才能拔出来,裹满了泥水的队员看上去活像个泥胎。如今这壮烈悲壮的一幕被定格下来,在油田勘探发展史厅再现给我们后代人。看着抢险的雕塑景象,还能感觉当时抢险场面的激烈和危险。在当时,井场上,风卷着火,火裹着烟,吹得人在油水泥浆里站不住脚,烤得人睁不开眼,呛得人喘不上来气。抢险队员每行进一步,都要付出极大的艰辛。时间已近黄昏,加大的风力使井下的喷势也更加凶猛。抢险队长赵建科心急如焚,发誓说:“摸黑也要拖出转盘,不拖出转盘决不回家!”但转盘置身火海中心,要用吊车把它从肆虐的火柱中拖出,谈何容易。接连两次,抢险队员都失败了。第三次,抢险队员采用金钩钓鱼的办法终于把钢丝绳套挂在了转盘上。转盘被拖出来了,接着,井架底座也被拖出来了,井口畅喷了。由于畅喷造成井口周围一时出现真空,大火竟然熄灭了!借此良机,抢险队试图将一个10多公斤重的铁球投向井口,制止井喷。结果铁球在井口就像一颗豌豆在麦秆上被吹起来(作者小时候常玩的一个小游戏),被强大的气流抛向空中,不知去向。抢险领导小组于是决定人工抢装井口装置,彻底制服井喷。他们用爆破的办法先清理了井口,随着抢险现场指挥的一声哨音,吊车迅速转动吊臂,将10多吨重的装置缓缓向井口气流移去。消防队员不停地向吊钩和井口装置浇水冷却,防止再次突然起火。吊钩上的井口装置在慢慢下放,当距离井口只有十几公分的时候,井下强大的气流发出巨大吼声,要看油水和泥沙向天空和法兰盘之间的四周喷射。抢险队员们立刻像猛虎一样扑向井口,气流的巨吼震得抢险队员耳膜生痛,什么也听不见,大家只能用手势比划配合操作。随着井口装置手轮的转动,井下喷出的强大气流渐渐减弱,抢险大功告成。南7井保住了,南翼山油气田保住了。青海石油人用血肉之躯制服了井喷,南7井抢险也成为了青海油田最为典型的井喷事件之一。回想在这三年之前的南2井,在钻至井深2981米时发生强烈井喷,喷出大量轻质油和天然气,轻质油含量达71%。这是继狮子沟构造带深层获得高产油气流之后的又一新成果。每一次井喷,都将预示着勘探的重大发现和突破,让人又爱又恨的井喷,在技术与设备都相对落后的年代,让我们付出了巨大代价,但又收获了庞大的地质储量,为我们后代积攒了丰厚的财富。

-END-

主编: 樊宝 茉茹

总编:非我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704559159@qq.com

Top
加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