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手游 > 曙光英雄

记者再走长征路|那个年代的一条红军毯,温暖四代人

来源:网络 时间:2023-08-18 10:06:09
导读温暖四代人■中国军网记者杨凡凡在贵州的黔中腹地,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瓮安。这里有着红军曾“四过”瓮安的感人故事,至今还流传着许许多多的军

来源中国军网

记者再走长征路|那个年代的一条红军毯,温暖四代人

■中国军网记者杨凡凡

在贵州的黔中腹地,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瓮安。这里有着红军曾“四过”瓮安的感人故事,至今还流传着许许多多的军民鱼水情深佳话。

瓮安县内的猴场镇西1公里处,有一座猴场村。85年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曾在这里召开扩大会议,即:彪炳史册的“猴场会议”,它为后来的遵义会议奠定了坚实基础,周恩来总理将其称为“伟大转折的前夜”。

7月9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活动中国军网记者来到瓮安,随采访团一行,走进了享有盛名的“猴场会议纪念馆”。通过一个个历史遗存,一件件红色文物,触摸红军长征历史,感悟发生在这里的峥嵘岁月。

红军四过瓮安线路图。中国军网记者杨凡凡 摄

猴场会议纪念馆。中国军网记者杨凡凡 摄

猴场会议纪念馆。中国军网记者杨凡凡 摄

“运筹帷幄战黔中”“承前启后迎曙光”“鱼水深情感瓮安”——这是记者走过的三个展厅,其中,馆内展柜里展陈的一床发黄的旧军毯,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据讲解员介绍,在它身上承载了红军与余庆和瓮安两县一家四代人的感人故事。

展陈在猴场纪念馆的旧军毯。中国军网记者杨凡凡 摄

怀着内心的敬意和疑惑,记者有幸采访到了旧军毯的捐赠者——70岁老人黄平珍和73岁老人王振禄。在二老的讲述中,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逐渐变得清晰……

中国军网记者正在听两位老人讲红军毯的故事。

上世纪30年代,余庆各家各户的老百姓过得非常贫困,吃不饱也穿不暖。许多十五六岁的大姑娘没有裤子穿,只在腰间缠了一块破旧的布片,不敢出门;五六十岁的老人,也只穿着已经缝补不住的非常破旧的裤子,还露着屁股在外头。看到红军经过,她们只能躲在屋子里张望。

1935年寒冬,红军长征经过余庆,看到了坐在破旧的茅草屋门口冻得瑟瑟发抖的黄平珍老人的父亲——黄太武。寒冷的冬天,他只穿着一件红色的破旧衣裳,半截裤衩,鼻子冻得通红。

因为不清楚去余庆县城的路,一名战士找到了正不停用手全身上下搓着来取暖的黄太武。他很热情地指了指前边岔路口,告知红军往右边走,很快就可以到了。战士连连道谢,并返回了队伍中。

接下来的发生的一幕,让黄太武记了一辈子。本就穿着单一、草鞋,在寒风中受冷的红军,竟然将唯一的一条军毛毯送给了自己,一瞬间一阵暖意涌上心头,莫名的感动使他泪流满面。

那一年遇到红军,收到军毛毯的黄太武度过了人生中最温暖的一个冬天。

新中国成立的那年冬天,黄太武结婚了,但他始终忘不了当年与红军结下的军民鱼水情谊,第二年有了孩子,特意为其取名:平珍。寓意是,珍惜红军给带来的平静生活。而那条军毛毯,黄太武一家人一直当传家宝珍藏着,平时他也总会给女儿讲起红军的故事。

直到1969年,军毛毯换了新主人。这一年,黄平珍要出嫁了,家徒四壁的黄太武却不能给女儿准备一件像样的嫁妆,只能把家里最贵重的传家宝军毛毯作为女儿唯一的嫁妆,带到了瓮安猴场。

1988年,外孙女王艳要去贵定师范读书,外公黄太武再一次将贵重的军毛毯转交到了王艳手中,叮嘱她要好好保管啊。就这样,这床军毛毯又陪着外孙女王艳读了三年的师范。

王艳毕业后,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军毛毯又回到家中。“后来,我儿子结婚生子,带孙子时,还给他还使用过三年,算一算总共四代人用过。”黄平珍老人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军毛毯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是,一家人却永远也忘不了它的功劳,黄平珍的丈夫振禄特意做了个箱子,将其保管起来,并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红军毯”,放在堂屋中最显眼的位置。

2004年,在猴场会议纪念馆工作人员在征集红军长征文物的时候,黄平珍无条件的就把这床具有特殊感情的军毯捐赠出来。她希望更多的人知道这段红军帮助百姓的故事,能让红军的事迹代代相传下去。

采访最后黄平珍老人感言:“当时红军战士宁愿自己受冷,也要将自己唯一的毯子送给爸爸这个孤儿,如果没有这床毯子,我父亲也许在那个冬天就死去了,也就没有后来的我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应该感谢红军,永远的记住红军!”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704559159@qq.com

Top
加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