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手游 > 曙光英雄

前沿丨穿越时空的红色故事——沉浸式戏剧《曙光》的艺术探索

来源:网络 时间:2023-08-17 09:09:06
导读“红”不仅仅是一种色彩,更是中华名族的精神底色。在《洛阳红》中“红”是一种精神、一个剧场、一种梦想。

《现代艺术》微信账号:XDYS-SC

载道之道与创新之心——红色主题与沉浸式戏剧的融合创新

“沉浸式戏剧”作为一种剧场观演的新方式,打破了观众与舞台之间的界限,让观众不再是坐在剧场的座椅之上,而是在一个演剧空间里主动地探索剧情,以求更加身临其境的观赏体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在“万物皆可沉浸式”的时代,以沉浸式体验方式讲述红色故事、发展文旅新业态,可谓是为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2022年5月11日,由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国家二级编剧、导演、制作人,沉浸演艺架构师潘乃奇担任总编剧、总导演的全国首个落地在党群服务中心的沉浸式戏剧《微光》一经演出就引起文艺界、新闻界、文化界的广泛关注(详见《现代艺术》2022年7期),并于2022年11月,在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举行“光”系列之《微光》创作研讨会。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继《微光》之后,“光”系列第二部作品《曙光》于2023年1月9日在河南洛阳与观众见面。“从基层社区党建党课出发而发展起来的红色主题沉浸式戏剧《微光》《曙光》作为‘光’系列的前两部,将戏剧和党建、红色主题和沉浸式戏剧融合,焕发出新时代文艺载道与艺术创新创造的新活力。”

 “红色主题沉浸式戏剧,发掘本土革命文化题材,凝练出荡气回肠的革命主题,其中既有接地气的地方民风民俗、文化符号,也有沉浸式场景体验、人物角色扮演互动的崭新戏剧形式,这些丰富的元素汇合为新的艺术创造。如此一来,红色主题沉浸式戏剧可以将革命文化的大众化魅力更好地释放,推动文艺大大方方、有力有效地载正道、扬正声;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在新时代新语境下,与时俱进,抓住年轻一代人的审美趣味、心理特征,发展出深入民心的新艺术,进而拓宽艺术创造路径,实现主旋律和通俗文艺形式的结合。”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白浩表示。

如今,沉浸式文艺作品及产品,琳琅满目,内容丰富,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因空间的区别,沉浸式景区、沉浸式场馆逐渐走进大众视野,也涌现出一批演艺新空间。从舞台艺术角度来看,沉浸式演艺及沉浸式戏剧的实践越来越强调观演互动和身临其境的体验,这既反映出观众需求的提升,也表明演艺大范畴内的戏剧作为一门综合艺术从“综合”向“融合”转型的潮流趋势,而文旅融合的行业构想和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刺激而加速演变的线上线下演艺互动,则让新的戏剧形态浮现出了初步的轮廓。基于此,四川省沉浸式文艺剧本创作协会于2023年3月在成都应运而生。

无论环境怎样转变,好的剧本始终是一切沉浸式项目的根基,“本质上还是需要创作者把内容做精,这不仅要求我们要在演艺部分做好、互动部分做巧,更要将两者精妙地融合起来。观演与互动、戏剧与空间、观众与演员、人文与科技,这些都需要创作者在一部作品里,将它们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打造一部生命线长远的沉浸式作品。”潘乃奇向本刊记者说道。

为推动红色主题沉浸式戏剧更进一步发展,让红色主题沉浸式戏剧的现实意义与艺术价值相统一,《现代艺术》本期“前沿”栏目特别呈现“光”系列之二《曙光》的评论文章,与读者、作者一道探索红色主题与沉浸式戏剧的更多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期间,潘乃奇创作的相关作品——沉浸式音乐剧《追光巨星》将会与观众见面。该剧讲述了在成都这样一个成就梦想的城市及大运会这样一个全民性的盛会里,平凡的小人物也可以创造奇迹、实现自己人生逆袭的励志故事。

穿越时空的红色故事——沉浸式戏剧《曙光》的艺术探索文丨戢  涯  焦  阳沉浸式戏剧作为现当代表演艺术的新形式,在我国发展迅速,无论是数量、类型和创新技术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其具有的独特价值,为戏剧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当中国本土文化与新型艺术表达形式相融互通,使观众得到了更加多元化的情感共鸣和艺术体验。本文从沉浸式戏剧的艺术特征出发,结合红色革命故事《曙光》,探讨沉浸式戏剧所带来的多感官体验,兼顾互动与体验的同时赋予戏剧的教育意义。

一、沉浸式戏剧的艺术特征

沉浸式戏剧作为一种新颖的戏剧艺术表达形式,它从传统戏剧到质朴戏剧再到环境戏剧,由环境戏剧与后现代主义艺术绝妙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的一种新兴的戏剧表达方式。沉浸式戏剧的理念可以追溯到美国创新戏剧理论家理查·谢克纳的环境戏剧,他针对这一概念强调了戏剧空间、戏剧文本、观演关系等多方面的新的美学追求。随着戏剧的发展及语术的拓展,“沉浸式戏剧”这一概念表述所具有的天然感染力,接替“环境戏剧”成为戏剧艺术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名词。

 (一)观演关系下的沉浸式戏剧

沉浸式戏剧与传统戏剧的观演模式有所不同,传统戏剧演员的表演大多局限于镜框式舞台,演员与观众会因此产生距离感。在20世纪60年代格洛托夫斯基提出质朴戏剧的原则为:只要有演员和观众,就有观演关系,就可以形成戏剧。因此他通过质朴戏剧,将戏剧从传统的表现形式中脱离出来,让演员与观众的界限模糊化,从而拉近演员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而在谢克纳提出的环境戏剧这一理念中,戏剧不再受镜框式舞台的局限,打破演员与观众的界限。所以,沉浸式戏剧不再是“演员在台上,观众在台下”的传统戏剧观演方式,而是把演员、观众、空间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观众不再局限于座椅上单一且被动地接受剧情,而是让观众徜徉于戏剧空间之中,沉浸于整个戏剧故事,演员与观众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互动交流,因此整个表演由演员与观众共同完成,相比于传统戏剧,沉浸式戏剧所产生的不确定性为戏剧增添了一份神秘感。

(二)现代化发展下的沉浸式戏剧

随着沉浸式戏剧的发展,其运用了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例如数字媒体、人工智能等,形成了多种多样且灵活自如的互动体验,从听觉、视觉、触觉等方面来调动观众的感官,使观众享受到多感官体验,将观众放置于立体的氛围中,并与戏剧空间浑然成一体,形成视听盛宴。

沉浸式戏剧引入中国后,作为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在相当短暂的时间内发展迅速。因此,中国许多戏剧创作工作者,对于沉浸式戏剧理念的了解并不全面。所以,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在宣传沉浸式戏剧的同时,应更好地掌握该艺术的表达形式,扩展沉浸式戏剧的应用领域,将中国的过去、现在及未来的本土文化与之相结合,创作更优秀的戏剧作品。

沉浸式戏剧《曙光》剧照

二、历史革命故事的当代诠释

——以沉浸式戏剧《曙光》为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沉浸式戏剧《曙光》中,亦有一批青年演员正在演绎着党的故事,用艺术形式传承着党的精神。

(一)还原历史原貌  讲述革命故事

《曙光》以1921年中共洛阳组成立前后历史革命故事作为创作背景。讲述了洛阳市陇海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来反抗当时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剥削,他们深信正义和善良终将战胜罪恶残暴,民主自由必将掀翻欺压强迫,炽烈革命烈火必将照亮光明的未来,工人们展开了搏斗,让敌人胆颤身寒,罢工取得胜利后,陇海铁路工人思想高度统一,紧紧凝聚在一起,斗志日益上升,中国共产党火速在陇海铁路开展建党活动,迅速建立中共洛阳组的红色革命故事。《曙光》让观众穿越时空回到1921年,它不仅让我们深刻的了解历史,还让我们沉浸于剧情中留连忘返,感受剧情和场景的美,同时感受工人们对历史局势果断勇猛、不可阻挡的革命热血,展开激情澎湃的革命浪潮。《曙光》将沉浸式艺术表达方式和手法展现得淋漓尽致,戏剧创作组为该剧多次赴洛阳市各革命历史文化公园、革命历史文化长廊、博物馆、纪念馆等地收集大量的历史资料。为了观众能更好地沉浸于剧情,剧组在观众进到剧场前,为观众准备了民国服饰和“革命胜利袋”,在袋中装有车票、探照灯、演讲稿等剧情发展中所需要的道具。为观众们在场景设计方面,最大程度上还原了符合当时时代背景的洛阳机务段修理厂、洛阳工务段修理厂、工人周刊发行站以及工人夜校等众多前辈为了革命的成功而艰辛奋斗,抛头颅洒热血的场景,为观众展现最真实的历史场景和革命事迹。

(二)歌颂红色文化  追忆红色事迹

为《曙光》定制的原创音乐在该剧中也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因为音乐能烘托戏剧表演的氛围,也可以更有效地帮助演员融入角色,而戏剧表演的舞台空间有限,道具、场景会根据戏剧表演故事情节的变化而随之改变,难免会出现硬件设备缺乏和不足,硬件设备发挥的作用有限,所以音乐在戏剧表演中的巧妙灵活运用,可以将有限的舞台空间所蕴含的信息无穷无尽增强扩大,有利于配合演员打造一个充满沉浸感的舞台。推广曲《洛阳红》不仅传达出对洛阳这片土地的热爱,更通过歌词描绘出对洛阳革命者的追思与赞颂。展现出较高的艺术价值,其在剧中也能增强观众的画面感,发挥渲染力,达到情感的共鸣。

该曲主创吴瑜婷在接受采访时曾提到,创作过程中以“红”为核心。“红”不仅仅是一种色彩,更是中华名族的精神底色。在《洛阳红》中“红”是一种精神、一个剧场、一种梦想。在红色氛围的熏陶下创作出的歌曲让人回味无穷,以此来深刻纪念和歌颂革命英雄的先进事迹,并表达对洛阳这片充满文化气息和具有历史意义的土地深深的挚爱。这部沉浸式戏剧是为秉承红色文化,发扬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激发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沉浸式戏剧《曙光》剧照

三、感知与体验塑造《曙光》艺术特色

《曙光》将中国共产党的红色革命历史故事和耳目一新的艺术形式相结合,通过现代化的方式展现出来,以戏剧的方式呈现中国红色革命历史故事,将创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与革命历史故事相结合,以沉浸式戏剧的形式进行演绎和表达,秉承红色基因,弘扬中国共产党伟大的红色精神。以沉浸式戏剧形式进行演绎,使戏剧内容更完整充实,场景和人物的表达更加刻画入微,形式丰富多彩,能够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沉浸式戏剧形式的运用,就观众而言,不仅仅能欣赏到演员的表演,而且能够参与到整个过程当中。在《曙光》里设置了三次演员与观众的互动,分别在“曙光工人周刊”体验印刷、在“晨曦餐馆”进行洛阳民俗知识问答、制作罢工游行运动所需的条幅,这些互动的环节中使观众置身于戏剧剧情,走进故事情节,体会内心真实的感受,以此来拉近演员与观众的距离,体会沉浸式戏剧的独特魅力。《曙光》的艺术表达形式,最大限度上增大了戏剧的观演互动和置身于剧情之中的体验,在观演的过程中,展现出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艺术色彩,营造如梦如幻的舞台空间。观众在剧中形成戏剧符号,通过发现线索积极主动加入戏剧故事,并收获独特的戏剧体验;空间打造与原创音乐相互配合,形成多感官体验,使观众身临其境;此外,还增加观众观演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最终让观众与场景相交相融,浑然天成。其中,演员与观众的极佳互动效果是沉浸式戏剧《曙光》的一个闪光点。

四、结语

文旅融合、数字赋能、提升审美、全新体验是戏剧改革的新观念,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科教融合在沉浸式戏剧中广泛运用,通过丰富观众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体验来提升戏剧观赏价值。沉浸式戏剧《曙光》在创作上进行了重大改革,运用红色革命历史事迹,用全新的艺术表达形式呈现出来,让观众沉浸在时代背景当中,根据剧情发展引导观众积极主动地探索、领悟红色文化。将红色革命历史故事和沉浸式戏剧这类新型艺术形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打磨创作出完美的艺术产物,是党史工作者和戏剧创作工作者的新突破。《曙光》使观摩者在体会和感受这种崭新艺术的同时,将记忆拉回到民国时代,使观摩者能够领略过去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可敬可佩的英雄故事,明白建党初期英雄人物为党、为民、为国临危不惧、奋不顾身、勇往直前、舍生忘死的伟大革命精神。《曙光》的教育意义不仅包括了传承和弘扬革命英雄,不畏艰难、不屈不挠、义无反顾等伟大的革命精神,还告诫世人在人生成长的过程中遇到艰难险阻也绝不轻言放弃,勇于克服困难,为此实现人生的理想;新时代的新青年理应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爱党爱国,在党的指引下,开拓进取谋发展,与时俱进创辉煌。

戢   涯JI YA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2022级艺术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焦   阳JIAO YANG

博士,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

审核:柳林

责编:钱悦

校对:蒲方妤 苏艳

编辑:王宇馨

END

现代艺术丨月刊总416期丨2023 6欢迎关注《现代艺术》官方微信!

投稿邮箱:

3508183916@qq.com

3373309476@qq.com

联系电话:

028-86782833 (编辑中心)

028-86786686 (运营中心)

028-61361360 (交流中心)

邮编:610017

地址:四川省文联第二办公区

(成都市红星路二段燕鲁公所街25号)

邮发代号:62-603

官方微信:XDYS-SC

杂志QQ群:88029321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合作单位

四川美术馆  竹邀月庐艺术馆  四川艺术网

兰润堂当代艺术馆

——本文由《现代艺术》编辑部整理制作转载请联系后台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704559159@qq.com

Top
加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