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手游 > 原神

万字长文,深度解析9.2分神剧《想见你》

来源:网络 时间:2023-08-03 10:05:54
导读写在前面本文涵盖内容如下: 01 情节分析 02 人物分析 03 剧中设定 04 影视学叙事手法分析 05 三大问题的多角度分析 06 后记 07 参考文献 全文共12000字左右,大家可自行选择阅读内容。 提示,文中含大量剧透!!…

写在前面

本文涵盖内容如下:

01 情节分析

02 人物分析

03 剧中设定

04 影视学叙事手法分析

05 三大问题的多角度分析

06 后记

07 参考文献

全文共12000字左右,大家可自行选择阅读内容。提示,文中含大量剧透!!!

01 情节分析

一个故事闭环整体情节如下:(全片以时间事件为主要串联点,空间事件发生在台湾)

图:源自剧照

1、【发生于2019年】一名27岁的职场女性黄雨萱始终走不出两年前(2017年)男友王铨胜空难的阴影之中。

但她依然会给男朋友发讯息,依然会去曾经与男朋友有过回忆的地方打卡。而且,即使所有人都坚信她的男友王铨胜已经去世,但黄雨萱依然相信他在人世间默默的守护着她。

这时,她的同事开发出了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寻找相似脸工具的App,难过至极的黄雨萱把她男朋友的照片放上机器扫描,却发现了一张摄于1998年(出现于2010年论坛上)的照片。照片中有自己的男朋友、另一位男生和一位长得和自己几乎完全一样的女生。但是黄雨萱很确定照片中的女性不是自己,于是她开始寻找这张照片背后的秘密。

在疑惑之中,黄雨萱接收到了一份神秘的礼物,其中含有一只随身听,一副耳机,一盒磁带,是伍佰的歌曲《last dance》。在乘坐回台北的大巴中,黄雨萱带着耳机听着这首歌,突然意识恍惚,穿越回了1998年的陈韵如身上。

2、【发生于1998年】陈韵如(长相与黄雨萱一致),是一位高中生,与她相关联两位男生,一位是李子维,一位是莫俊杰。李子维性格开朗活泼,莫俊杰性格温柔细腻,李、莫是好兄弟。穿越前,陈韵如喜欢李子维,但莫俊杰喜欢陈韵如但三角恋关系。

当黄雨萱穿越回1998年时,正好从病床上醒来,错把李子维当作是王铨胜。后发现李子维与王铨胜不一致。但黄雨萱开朗活泼的性格造成了陈韵如人设的转变,李子维开始喜欢上这个陈韵如(肉体陈韵如+灵魂黄雨萱),并且告诉李子维诸多未来世界的情节。此时李子维遇见了小黄雨萱。

3、【发生在1999年】陈韵如(肉体陈韵如+灵魂陈韵如)在小年夜死亡,莫俊杰因被判为第一嫌疑人入狱,李子维去加拿大留学。

4、【发生在2003年】李子维回国去台北看望莫俊杰,在开车回去途中听着随声听,里面放着《last dance》,但下山途中不幸出车祸,此时灵魂穿越到了2010年跳海自杀未遂的王铨胜的身上。

5、【发生在2010年】王铨胜(肉体王铨胜+灵魂李子维)此时具有记忆,他发现1998年的黄雨萱和他说的都是真实的。于是他找到了陈韵如的舅舅,得知了2008年莫俊杰的死亡。而王铨胜在此刻扮演好了历史中安排的角色,即他努力读书考上了和黄雨萱一样的学校,在2010-2017年间与黄雨萱相爱,他并没有告诉黄雨萱关于灵魂穿越的事情。

6、【发生在2017年】王铨胜(肉体王铨胜+灵魂李子维)发生空难而死,黄雨萱伤心欲绝。此时李子维的灵魂穿越回2003年的车祸后的本体世界(两礼拜后)。因为经历车祸,所以肉体李子维脚瘸了,面部也留下了疤痕,遭受了极大痛苦。

7、【发生在2003年】我们将受伤后的李子维称作李子维s。李子维s在车祸苏醒后至2009年间独自生活,也在2008年接了莫俊杰出狱。但是此时的李子维s并没有能够阻止莫俊杰的死亡,保有2010-2017记忆的他也当然明白王铨胜会在2017年遇见空难死亡。所以此刻,就有两个李子维的灵魂在同一时空存在。

李子维s意识到,想要改变这个循环的唯一可能就是黄雨萱,因为他自己保有1998-2017(2019)年所有的记忆。在这个闭环中,不论是李子维、李子维s或者是王铨胜,都没有办法改变现状。因此2010年的李子维s去引导舅舅指导“下一个王铨胜”靠近黄雨萱,并形成2010-2017的回忆。

8、【发生在2019年】李子维s从2017等待至2019年,途中默默陪伴着黄雨萱。等待1998年黄雨萱曾同他说过的穿越回去的时间点。2019年的某一天,李子维s将随声听、磁带《last dance》寄给黄雨萱。从而一个闭环结束。

图:源自知乎@DoubleRound

注:若想查证细节请查询知乎分析贴

02 人物分析

人物1 正面:黄雨萱:剧中女主人公。性格开朗活泼,敢爱敢恨,个性强,是整个轮回的关键人物。

图:源自微博

反面:陈韵如:女主人公的另一时空存在。性格阴郁孤僻且自卑,家庭不幸福,有轻生倾向,在剧中已有轮回中死亡两次。最终被黄雨萱救赎得以存活。

图:源自微博

人物2 正面:李子维:剧中男主人公,性格开朗活泼,长相帅气,在校园中朋友诸多,颇受女生喜欢。被真实的陈韵如所喜欢,自己喜欢真实的黄雨萱。

图:源自微博

反面:王铨胜:在大陆版中并没有对其有叙述。但从花絮中及剧中人物台词可以判断王铨胜是一名同性恋者,性格阴郁内向。于是在2010年想要跳海自尽,但此时李子维的灵魂穿越回来拯救了王铨胜的肉身。

人物3 莫俊杰:男二号,性格细腻温柔。从小右耳失聪,被人耻笑,但李子维并不嫌弃他,从而他们成为了好朋友。喜欢真正的陈韵如,认为孤独的灵魂能够产生共鸣。最终在无限循环中为陈韵如的自杀扛下了一切,被捕入狱。在被打破的循环中幸福的生活了下去。

图:源自微博

人物4 谢宗儒(哥)/谢芝齐(弟):兄弟俩。

图:源自微博

1998-1999年为灵魂穿越回去的谢芝齐借用了谢宗儒的肉体做坏事,即谢宗儒肉体+谢芝齐灵魂。从小身心扭曲,认为死亡即占有,具有强烈的心理扭曲。在无限轮回中先将陈韵如打晕,后被陈韵如因附身而活。最后于1999年2月14日将陈韵如杀害。而在打破的轮回中并没有成功杀害陈韵如。

1999年后,谢宗儒认为自己有精神疾病(实际上是灵魂被附身),因而从此住进了疗养院。

2019年,谢芝齐为黄雨萱的心理医生。谢芝齐在无限轮回中诱导黄雨萱朝自己哥哥身上调查。但在某一次循环中(并没有叙述是否为无限循环的必要环节)进入了黄雨萱家中,将黄雨萱注射麻药使其晕倒,使用随身听进行穿越回1999年杀害陈韵如,并将知晓一切的李子维杀害,后被捕。

人物5 吴文磊:陈韵如的舅舅,32录音店老板/32咖啡厅老板,是全剧始终知道一切发生的人物,性格沉着冷静。

图:源自微博

1998年,黄雨萱告诉了吴文磊一切她所知道的一切。

2010年,吴文磊告诉了王铨胜2003-2010的事情。同时也是此时接受了李子维的指导,引导王铨胜去追求黄雨萱。

2019年,吴文磊是帮助黄雨萱打破“莫比乌斯环状结构”的关键人物。

03 剧中设定

图:源自剧情截图

1、穿越的条件:《last dance》卡带(并不是必要)、一颗执着具有强烈信念的心。

2、灵魂存在且可转世:在剧中,每个人都是有灵魂的。在这里的灵魂类似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意识,但很显然这种意识具有可以操纵肉体行为的能力。

3、灵魂随着记忆存在:身在1998年的黄雨萱深知2019年发生的事情,1998年后的李子维亦然。

4、一个肉体只能含有一个灵魂的存在。被附体的人的灵魂被关入了一个蓝色状小房间,可以与主体对话,存在于主体意识之中,但是行为活动是被附身灵魂所操控。情节中体现为陈韵如被关在小房间学习黄雨萱的口吻想要占有李子维,黄雨萱被关在小房间里阻止陈韵如自杀。

5、人物永远身处莫比乌斯环状结构中无法解脱。该剧的时空观念为闭合的环状结构,但存在打破环状结构的可能。

6、黄雨萱是唯一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打破莫比乌斯环状结构的人物。即黄雨萱与陈韵如和解,陈韵如在1999年没有死去,随后的一切都由陈韵如未在1999年去世而产生了蝴蝶效益,莫比乌斯环被打破。

7、在同一时空下可以存在两个灵魂。即2010-2017年王铨胜与李子维s皆是李子维的灵魂。但在同一平行时空中并未出现记忆紊乱等现象。

8、在剧中有无限个平行时空的存在。即这个莫比乌斯环状结构一直存在且一直轮回,除非环状结构被打破。

9、在平行时空中,人设会产生些微的变化,历史也会发生微小的变化。这也就是为什么剧中已知出现的两次轮回中在同一时空下对白会发生改变的原因,这也是解释打破环状结构的关键。(关于知乎网友总结:往过去穿越是下一时空,向未来穿越是同一时空)

图:源自剧照

04 影视学叙事手法分析

整个故事的逻辑框架可以通过两个术语来解释:莫比乌斯环状结构与蝴蝶效应

首先介绍一下莫比乌斯环,莫比乌斯环是1858年由德国数学家奥古斯特·费迪南德·莫比乌斯与工作伙伴约翰·李斯丁在实验中发现。将纸条扭转180度后,再将纸条两段相粘连,便形成了一个无限循环的单侧曲面的闭合环形。而在影视文化学中,莫比乌斯环状结构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可变性

2、无限循环性

3、拓扑性

在这个故事中,拓扑性并没有很明显的体现,而可变性和无限循环性具有明显的体现。

无限循环性:一般故事是由因至果或由果溯因,其发生序列必然是不可逆的,一维性的。而莫比乌斯环状结构的叙事风格是当故事从开端发展至结束时,开端的因推论到了结束的果,而结束的果却成为了下一循环中的因,下一循环的果可能由于上一循环中的因而发生改变,但可以因此继续衍生发展直至无限。例如,这部剧中某一个循环的陈韵如的死,导致了莫俊杰的死,李子维由于没办法改变莫俊杰的死,以王铨胜的身份与之交往七年,最终2019年盼望黄雨萱的救赎。而最终打破循环中陈韵如并没有死,由此莫俊杰也没有死,虽然李子维与黄雨萱关于1998年的甜蜜记忆被抹去,但是在最后的彩蛋中可以看到黄雨萱为李子维庆祝生日,意味着即使没有此次穿越事件,李子维也会与黄雨萱相遇,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主题得以体现。

在此我们必须引入另一观念“多维时空”才能对无限循环性加以解释。首先这部剧是“多维时空模式”的叙事手法,是为了避免单维时空的“祖父悖论”的出现。祖父悖论即当你穿越回过去将你的祖父杀害,那你父亲就不会存在,你也不会存在。既然你都不会存在,因此你的祖父不会被杀。如果没有人杀害你的祖父,那你父亲就会出现,你也会出现,既然你出现了那你就会去杀害你的祖父。这里矛盾就出现了。于是为了防止这一情况的出现,电影叙事手法中引入了“平行宇宙”的概念用以解释悖论,在讲述故事时通过“多维时空”来避免时间穿梭所带来的矛盾。

图:源自百度图片

多维时空即一复杂的时空系统。在这一时空系统中,具有不同系统的因果性和等级差异性,有一个“核心”的概念,即事情发生的关键节点,它们也是分岔连接不同故事结局的节点。每一个情节发展的岔路选择都将导致情节朝着不同方向前进。如《复仇者联盟4》中奇异博士对钢铁侠所说的唯一一种可能性,是使得整个世界得以能够被救赎的唯一一种解释,如果钢铁侠在作出选择时没有牺牲自己,那灭霸的野心就会实现。

如下图所示,若我们在第一个分叉路口选择A,其可能结果导致A1,而若在第一个分叉路口选择B,导致结果B2,A1又有可能会导致A1-1,B1又有可能导致B2-1,从而产生同一主干情节下迥然不同的结局。分叉路口的选择越多,导致的差异性就越大。

图:源自参考文献

因此据推测,《想见你》剧中的莫比乌斯环状结构也是需要在某一个时空里的每一条分叉都选择正确才能够走出环状结构。(详见可变性)

可变性:莫比乌斯环状结构并不是无法改变的。若将莫比乌斯环沿中线剪开,纸带不仅没有一分为二,反而剪出两个环套环的双侧曲面。因此,在电影叙事中,如克里斯托弗·诺兰的《记忆碎片》,反映的就是莫比乌斯环状结构的无限性叙事,反映了人如同在命运之河上泛舟,最终意义被解构,反而诱发了人们的深思。

而“沿中线剪开”这一情况的发生,使得整个环状结构不再存在是有可能的。而编剧预设了一个让一个环状结构成为两个环套环的双侧曲面的可能,即陈韵如世界与黄雨萱世界不再有重合的触发条件,是陈韵如没有去世。只有这样的条件成立,黄雨萱才能够与李子维正常相遇相爱。而这个条件触发的前提,是一方面陈韵如自杀未遂且与黄雨萱和解,另一方面陈韵如没有被穿越回来的谢芝齐杀害才能够满足,缺一不可。

蝴蝶效应体现:

图:浪子探花

注:若陈韵如未死,会使得后面所有的因果链条全部解构,由此产生不同的结局。在陈韵如未死的结局中,1998年的李子维与黄雨萱所有的记忆被消除,王铨胜与黄雨萱在一起的所有记忆、物品也被消除,但他们心里有所感应。如李子维说:“我感觉我的心里空荡荡的,好像少了一些什么。”不过在26集中,小黄雨萱和黄雨萱都与李子维相遇了。这似乎是比较好的一个结局了。

图:源自剧情截图

05 三大问题的多角度分析

一、真的有灵魂存在吗?

图:源自剧情截图

虽在现实中有一句颇具戏谑意味的名言:“遇事不决,量子力学”的存在,但量子力学所代表的自然科学是否能够证明灵魂存在?是否能够证明上帝存在?在我们的讨论中,我们不妨先将这个问题先悬置起来,我们以一种更为古老的方式——哲学来思考灵魂存在是否可能。

首先给灵魂下一个定义,在此我运用文献中(详见参考文献[12])给灵魂的定义,即灵魂主要是指与身体相对的一种非实体性的影像,类似于今天的“鬼魂、幽灵”。一般意义上来说,灵魂主要是指控制我们人的感觉、情感、理智的意识活动主体。著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灵魂是推动一切事物运行的本源,是生命运动的原则,具有自我运动的不朽性。著名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其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三大公设,其中有一即“灵魂不朽”,灵魂不朽是德性完满性的所需。

从上文小小的引论可以得知,自古以来的哲学家都对灵魂这一话题具有研究,且各具特色,柏拉图甚至提出了灵魂的特征。而我们不妨思考一个问题,为何我们需要思考灵魂的问题?

我们得知道作为人,就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形而上学性”。形而上学性即指的是想要明了万事万物背后的规律和法则。即使是纯粹“为学术而学术”的亚里士多德,其单纯研究一个超验的灵魂而不携带有任何目的也是无法理解的。因为即使他的初心是以学术为乐,但实际上在不经意间他推动了这一领域的发展。所以哲学家在研究灵魂问题之时,灵魂是显现的,但研究灵魂背后的意义或者目的就被遮蔽了。而被遮蔽的意义一般都指向了道德、美善等非认识论领域的主题。

上段的意义通俗来说即,我们研究灵魂存不存在没有意义,反倒是为什么我们需要证明灵魂存在与否才有意义。在这里,我认为探究灵魂存在与否具有以下的作用:

图:源自艺术类公众号

1、以“不朽”的观念来反叛当今的商品拜物教。当今物欲横流已是司空见惯,人们从原初的追求精神上的富足转而追求物质上的富足。因此西美尔才会论证“金钱与信仰具有相似性。”现如今的确存在这样的现象,即富甲一方之人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在大众文化上衍生了如霸道总裁文等文化现象。一般来说霸道总裁文的人设显然在感情中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但现实中有些人将自己所谓的财富的富余当作了自己僭越道德的垫脚石,不仅如此,还借以新艺术形式将其创作出来让人“艳羡”。这是一种时代之殇。

我们引用一段苏格拉底的故事:苏格拉底曾在法庭高声诘问: “人中最高贵者,雅典人,最雄伟、最强大、最以智慧著称之城邦的公民,你们专注于尽量积聚钱财、猎取荣誉,而不在意、不想到智慧、真理和性灵的最高修养,你们不觉得惭愧吗?”早在古希腊时代,虽雅典城邦制已经历了辉煌,也是为人称道的民主和德性的典范,但苏格拉底曾讽刺那些贵族也追求敛财

的行为。他认为一个理性的人应该追求智慧和至善,而非钱财和现世荣誉。

可这句话放到现在绝对为人所嘲笑,这简直就是知识分子迂腐懦弱的体现。不追求钱财,不追求成就,我吃什么喝什么?难道吃西北风吗?我想必然有如上所述的观点。实际上,并不是不需要钱财和荣誉,而是人生的最终目标不能够仅仅停留于物质层面,他应该有精神上的追求。有人单纯的以为有钱就能够享尽荣华富贵,但为何不反思一下如今诸多企业家能出口成章,分享书单呢?我认为人可以有德无“财”,但不能有“财”无德。如果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倡导的是仅追求物欲上的满足,那是没有希望的。可详对比罗马帝国和德国的历史。

图:源自油画世界公众号

2、以灵魂来反求生命的最高价值。现时代虚无主义的思想如空气一般存活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滴。我们在高强度工作和形式化的生活中不禁会反思: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我活着的意义就是活着”这句话看似非常精妙,似乎将活着的意义赋予了活着本身,但实际上,这句话的形式结构就像说出了一句:“我的名字叫做我的名字”一样荒谬。这句话意在询问除活着本身的行动之外还是否有意义场的存在。很显然我们没办法给出标准答案,每个人对于生活都有着不同的认知。如苏格拉底认为“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胡适认为“你活一日便有一日的意义,做一事便添一事的意义,生命无穷,生命的意义也无穷了。”

于是灵魂为何可以反求生命的意义?从剧中来说,黄雨萱可以打破莫比乌斯环,这就是意义。若黄雨萱永远打不通莫比乌斯环,则这一闭环结构只能引向消极的意义场。既然我们无力对抗命运,那不如自生自灭。同样,若灵魂不朽,我们今生今世的业报可以通过灵魂不朽和灵魂转世的方式让我们尽量积善行,不仅为了此生,也为了下次轮回。可以说探求灵魂是为了给我们行善找一个心安之所,也是为我们向善找到了一个精神家园。

二、陈韵如真的很坏吗?

图:源自剧情截图

有文献指出(详见参考文献[10]第二章)过于顺从且不敢作为使得离异家庭中中学生更怯懦自卑。在第一个循环中,陈韵如的父母离异之后与弟弟跟着母亲生活,闲时在舅舅唱片店中打工。她在家庭之中扮演的位置是一个承接受伤的母亲和叛逆的弟弟的中间位置。我们能很明显的注意到一个细节,陈韵如在叫醒弟弟起床后会被弟弟谩骂,而她自己默默地道歉;陈韵如在校园中特立独行,别人亦有闲言碎语时,她只能戴起耳机走进自己的世界,因此陈韵如的“悲剧色彩”是个人成长经历和社会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导致的。

同时,家庭结构变化引发的“习得性无助”使得中学生也不敢作为((详见参考文献[10]第二章))。在陈韵如的父母闹离婚时,他们问及她想要跟着谁生活时,陈韵如说你们就算这样说其实内心里早已有了答案。在离异过程中当孩子还处在成长阶段时,孩子容易习得“习惯性无助”,即离异事件是由父母所主导的,孩子的去留事宜是作用于父母意志的行为。所以使得陈韵如本就是内向的性格雪上加霜。在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的痛苦下,在无法预知未来的迷茫中,又是在陈韵如见证了黄雨萱的温暖生活之后,她才会选择以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最后,家庭关系易使得中学生形成冲动型人格(参考文献同上)。陈韵如的死究竟是自杀还是他杀是埋在剧中的一个巨大悬念。在导演富有想象力的预告片中,究竟是莫俊杰杀害的?谢芝齐杀害的?还是自杀的?这个问题直到最后才见分晓。而最后陈韵如的死也与她本人家庭关系破裂所导致的冲动型人格有关。在平时软弱的外表下隐藏着巨大的情感力量。她的精神世界隐匿于心中最深处的角落,她的心事隐匿在笔记本之中,她没有知己,没有能够输出自己情感力量的地方。即使莫俊杰可以成为她的知己,但鉴于李子维在场和莫俊杰的被动,所以这也无法实现。

为什么她会选择自杀?感性的说法即,一个人最痛苦的不是没有得到,而是失去。陈韵如发现她自己的梦想,竟然可以被黄雨萱轻而易举地实现。陈韵如这一特殊群体对于自己所爱事物的占有欲高于常人,甚至趋于病态化。黄雨萱与她的心上人相互关爱相互照顾陈都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所以陈韵如选择抛弃自己的人格倾向,转而学习黄雨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她要以黄雨萱的形式生存,这样可以得到她想要的生活。

但显然陈韵如不是黄雨萱,陈韵如再怎么努力模仿言语也没有办法成为黄雨萱。因此她的朋友会感觉她又开始冷漠了,李子维也发现了她改变了,莫俊杰觉得那个内向的陈韵如回来了。但仅仅莫一个人没有办法使得陈回心转意。陈认为黄让自己的世界变成了自己所不能接受的样子,如同被迫让内向的人在众人面前演讲。因此她要以黄雨萱附体的陈韵如还没有被众人发现改变之前就死去,这是对黄雨萱的“抗议”,也是对自己悲剧人生的一个终结。

我们单纯评价一个人的“好与坏”显然是站在一个狭隘的唯主角化的立场上,反而忽略了陈韵如的成长背景和陈韵如的心。很显然,陈韵如在黄雨萱最后一次穿越时伪造了黄雨萱的身份,暂时做起了她的少女梦,可很显然结局也是悲剧的。但实际上我们进行心理分析之后也不难理解为何陈韵如会做出如此举动。

我们在看一部影视作品时,自然会产生自己喜欢的和自己讨厌的角色,这是由于自己的个人经历以及导演在讲述这个故事的主观色彩所导致。如果导演如实反映现实,那就被纳入纪录片范畴了。很显然,黄雨萱更加受人爱戴,因为她性格活泼开朗,敢爱敢恨。陈韵如性格阴郁,家庭也支离破碎,且嫉妒心强烈,自然不受人欢迎。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是陈韵如式的性格,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生来如此,而是由于诸多不可抗力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导致的。

图:源自油画世界公众号

本文只是心理学门外汉,仅仅通过家庭离异对于中学生心理问题影响这一角度切入。现实中还有家暴、言语攻击、校园霸凌等诸多不良因素使得他们心理扭曲。他们也曾渴望阳光,渴望雨露,但他们是可悲的,可怜的。他们只能够用尽力量将自己缩在刺团之中不受欺负,同时也扎伤关爱他们的人。我们应该帮助他们,尽自己的一份力量,用爱感化他们,让他们化解心结,走向阳光,而不是运用更激进的态度孤立他们,相信这也是导演的初衷。

我很受感动的地方就在于最后黄雨萱和陈韵如的对话。黄雨萱与小镇上所有的人告别,也对陈韵如说,我支持你去做你想做的,我认为你自己能够作出你认为对的选择。最终黄雨萱和陈韵如都获得了救赎。其实救命恩人其实看似离我们很遥远,但对于这些自卑且激进的孩子们来说,也许是深夜里的一句晚安,一个拥抱的表情,就可以让他们打消去往另一个世界的念头,重新赋予他们生的希望,给他们活下去的勇气。可能是不经意的善举,就拯救了一个灵魂。

三、为什么李子维成为了“大众情人”?

图:源自微博

叙事,是满足关注内在需求的关键方式。而随着简单叙事编码结构不再能满足观众日渐与时代变化同步的心理诉求。传统把一个故事从头讲到尾的顺叙或者从尾讲到头的倒叙的情节已经成为过去式。虽然现在仍然有简单叙述编码结构的影视作品存在,但这是一种反“反类型影视结构”的存在,即返本开新了。

现如今流行的反类型影视结构情节一般多用蒙太奇手法以达成嵌套式结构、交错式结构等。反类型影视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文化产品消费主要群体的心理需求。如现在大众心理研究提出一个观念,即现在大众文化已不再对历史具有详细的阐述,过去的解构主义已过时,反而是现在表达的是自己内心深处某些幻想和某些欲望的满足。

同样,在这一部电视剧《想见你》中,也是一种立足后现代视阈创作的影视作品,我们不用学究化地从影视学角度将其比对于后现代作品的特点并归类并不能如实反映作品的意义。我们在这里通俗地展开如何分析这部作品中反映的问题:

图:源自艺术类公众号

其一,主人公越是光鲜亮丽,其越反映的是大众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在后现代视阈里,精神分析法是首要的方法。不论是想要读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还是文学艺术,不懂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法,也没办法读懂福柯、墨菲、齐泽克等。引用其中一个观点,即“梦境比现实更为真实”,在影视作品中反映为“作品的编码系统和意义读解系统不相干”。类似即很多影评中都会写的一句话,如:“从来没有王铨胜,一直只有李子维”。李子维在剧中扮演的是一个被神化了的角色。他没有明显的缺点,但却有高颜值、优良品质、对爱人忠贞不二。

很显然本剧是站在女性角度进行故事叙述展开的,因此渴望得到一份如李子维一般的爱情也就是现时代女性的梦想了。而现实中存不存在李子维一般的不在乎金钱物质,全然建构在情感基础之上的感情呢?很显然是很稀有的。在意义解码系统中,这也反映了时代物质化的爱情泛滥,“金钱理性”至上的情况掩盖掉了爱情的实质。但爱情的光辉并不能够成为立于现实生活中的根本,于是矛盾就出现了。正是这种现实中的矛盾让人痛苦,而剧中就塑造了一个纯粹爱情的乌托邦,供人的精神得以休憩,至少可以为剧中的爱情所流泪。

但影视作品是影视作品,现实是现实,当一个人回归现实之后,若不能及时将自己的心态端正,还一昧沉浸在浪漫的童话故事之中,他就会难以自拔于现实的“真实”,转而对现实的爱情死心。为何北上广等大城市的单身女性人数不断增加?这并不是她们不优秀,恰恰相反,越是优秀的她们已经可以独立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可现实建构在物质上的爱情又无法尽如她们的意,于是她们宁愿追星,宁愿去追逐自己的爱好,用另一种意义掩盖了对爱情的需求。这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所在。

图:源自剧情剪辑

其二,剧中将幻想变成了真实,真实却成为了幻想。如果没有穿越的存在,陈韵如不会极端自杀,她会安安静静度过校园青春;莫俊杰会陪伴陈韵如走过艰难的岁月;李子维会考上艺术学院成为艺术生,最终也会在茫茫人海与黄雨萱相遇;黄雨萱依旧是黄雨萱,可爱善良的黄雨萱。有些剧情的展开起源于“误会”,但是这部剧不落俗套,运用了一个穿越元素并加以使用莫比乌斯环状结构来展开全剧情。

这样做的目的何在?因为我们在现实中很有可能成为剧中前两集黄雨萱失恋的样子。曾经一个最爱的人的离开,使得我们心如刀绞无法自拔。即使理性认知告诉我们:“天涯何处无芳草”,但我们内心中并不完全能够接受这样的说辞,毕竟我们失去了情感的支柱,打破了平日里的生活习惯。我们曾习惯了有他的陪伴,但他却因为这个或那个因素离开了我们。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有他痕迹的事物,任何一个生活的点滴都可以让人回忆起过去。

我们多么希望能做些什么能够挽回,但现实中受制于客观规律我们无法让其成为可能,于是剧中安排了这么一个桥段,悲痛欲绝之时,不小心穿越回到了另一个平行世界,在平行世界中完成了自己的幻想。但仅仅只是平行世界就只是一个臆造的乌托邦而已,并无实在意义可言。而编剧别具一格地将现实世界与平行世界相关联,将所有的因果关系串联起来,实现成为一个闭环,最终让现实世界和平行世界的故事都连贯起来。虽然经历了千难万险,但相爱的人都成眷属,阴霾的雨天都会过去。

但现实中的黄雨萱们,只能够继续让自己的思念之情波涛汹涌。可以说剧情切入点为现实世界的矛盾,最终将矛盾解决,可现实中这些矛盾依然存在,感情中的伤痛依然真实。所以也反衬现实中存在着的情感问题。

图:源自微博

其三,该剧是一种“数据库艺术”的表现。数据库即集成大数据分析,将对应目标客户的观众需求进行创作,于是该剧融合了校园、爱情、悬疑、推理、穿越等诸多元素。大杂烩并不少见,但如何将如此多的元素融合成为一个有机体是给编剧、导演、演员的考验。在剧情中,分饰两角的演员对于双角色切换驾轻就熟。例如陈韵如和黄雨萱的眼神,走路的姿态等诸多细节上,我认为演员处理的还是非常完美的。即使在各种细节分析帖中仍旧发现了有许多细节上的不到位,但就全剧的设定、剧中所传输的一种观念和整体的情感基调而言,这部剧的豆瓣9.2分评分的确是值得的。

06 后记

图:源自艺术类公众号

我看完这部电视剧花了大概15个小时左右,这篇文章在构思、创作、查阅参考文献、编辑一共花费了40个小时左右。我近来很少遇见有一部影视作品能够激起我的强烈创作欲望,而反思这三天的生活,我似乎闭上眼睛黄雨萱、李子维、莫俊杰等人物就浮现在我眼前。在我解读这部作品的同时,这部作品也在融入我自己的生命体验,为此我十分感激有这么一部作品能够让我影响深刻。

在解读情节时,我并没有从非常“细思恐极的细节”(from 知乎)入手,而是在厘清一次轮回之后反而研究了故事背后的意义,而三大问题分别从心理学、哲学和文艺理论学来思考,也是对我第一次极大挑战。我还非常想思考剧中“时间空间化”的问题。当然受限于自身才疏学浅和理科知识的匮乏,没办法利用爱因斯坦、霍金的物理时空观和利用海德格尔哲学思想中的时空观来进行分析,但我认为这个问题也是非常具有启发性的。而全文在论述方面的勘误还恳请谅解。

给我影响最深刻的就是“教育问题”。不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心理的疏导,例如剧中的谢芝齐和陈韵如两个悲情角色,他们都是属于在后天成长中的滥觞。谢芝齐受哥哥影响过大;陈韵如受家庭离异影响过大。而童年期和青春期的少年少女最容易受外界成长环境的影响导致心理出现不可逆的伤害。在查阅文献时,那些活生生的案例更是让我产生一种莫大的悲哀。我们谁都想成为黄雨萱李子维那般如阳光般绚烂的人,都想成为故事里的主角,但很多人不受控地生于黑暗,他们该如何向往阳光?

在这里我有一种杨绛先生对老王产生的“对不幸者的愧怍”,我不认为他们有多么惹人生厌,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拥有过什么,他们从没有获得过什么,即使是最亲的双亲也将其看作是一种招之即来呼之即走的“物”。我很想对他们说:“你们真的已经很勇敢了!”亦如黄雨萱告诉陈韵如:“我不阻止你自杀了,我相信你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对他们的信任和温暖多一些,阳光也必然会照进那间阴暗的小屋吧。

我感谢寒假遇见了这部佳作,让我学会了生活,学会了温暖,学会了爱。

注:由于时间紧促,文中亦有细节勘误,还望各位见谅。

07 参考文献

[1]刘亚男.时空穿越的热潮与反思——中国穿越题材影视作品研究[D].河北:河北大学,2012. DOI:10.7666/d.d212224.

[2]孟迎芳.内隐与外显记忆编码阶段脑机制的重叠与分离[J].心理学报,2012,44(1):30-39. DOI:10.3724/SP.J.1041.2012.00030.

[3]邹敏.爱因斯坦时空观的哲学探索[D].湖北:华中科技大学,2008. DOI:10.7666/d.d065167.

[4]王闽南.时间的形状——试析艺术创作中的“时间”[D].浙江:中国美术学院,2018.

[5]杨鹤.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基本问题[J].青春岁月,2019,(23):420,419.

[6]王锺陵.海德格尔的时间观、历史观以及海德格尔、萨特、布迪厄时间观之比较[J].江苏社会科学,2019,(2):192-205.

[7]汪世锦.再论海德格尔的时间观[J].江汉论坛,2018,(8):71-76. DOI:10.3969/j.issn.1003-854X.2018.08.011.

[8]乔名.后现代视域下克里斯托弗·诺兰电影时空叙事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6.

[9]章依仁.新时空结构电影类型化研究[D].湖南:湖南科技大学,2016. DOI:10.7666/d.D01144075.

[10]杨金金. 家庭离异对初中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

[11]刘丹. 中学生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6.

[12]段小洁. 柏拉图的灵魂观及其现代意蕴[D].华中师范大学,2014.

[13]居俊.道德行动的瞬间与永恒——康德与约纳斯论不朽[J].道德与文明,2019(05):92-98.

[14]田方林,魏榛.苏格拉底的生死观及其当代阐绎[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3):48-56.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704559159@qq.com

Top
加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