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手游 > 原神

大禹不是虫而是操蛇之人,是蛇图腾的代言人

来源:网络 时间:2023-08-01 16:33:22
导读从来没有人象顾颉刚先生那样周密、透彻地梳理、分析大禹的史料。当顾先生为他创立的“层累的造成的中国

文/殷伟仁

从来没有人象顾颉刚先生那样周密、透彻地梳理、分析大禹的史料。当顾先生为他创立的“层累的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寻觅依据时,很自然就想到了大禹。他发现几千年来公认为圣王的大禹原本是神不是人:“(禹)起初是一个天神,后来变成一个人王,以后又变成一个夏后,最后作了舜的臣子而受禅让”。“这就是说,人们对于大禹的认识,有一个逐渐堆砌、变异的过程。顾颉刚先生这一发现成了他创立的古史辨派理论的重要基石。

顾先生新史观的价值决不限于史学本身,它与当年的社会新思潮呼应。所以顾先生的宏论一出,社会上议论蜂起、毁誉交加,掀起了学界众所瞩目的一场轩然大波。

奇怪的是,当时辩论的热点并不在于顾先生的新思路上,这也许是因为顾先生新理论所借鉴的西方近代学说还未被国人理解,也可能是根本一屑不顾。所以争论的焦点便从观念转移到彼此都熟稔的史料上了,那些反对顾说者的着眼点就在于貌似枝节实关大局的大禹问题,其入手处就是一个“禹”字。

顾先生在论述“禹的演化史”时说:“禹,《说文》云:‘兽足蹂地也’;以虫而有足蹂地,大约是蜥蜴之类。……我以为禹或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流传到后来,就成了真的人王了”。

这一惊世骇俗的见解,当即遭到一些学者言辞激烈的诘难。

刘掞藜在《读顾颉刚君<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的疑问》中说:“这种《说文》迷,想入非非,任情臆造底附会,真是奇得骇人了”。

胡堇人在《读顾颉刚先生论古史书以后》中说:“最奇妙的是先生因《说文》禹字训虫便以为禹不是人类,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这般望文生义的解释,如何叫人信服呢?”

柳诒徵在《论以<说文>证史必先知<说文>之谊例》中说:“比有某君(指顾颉刚先生)谓古无夏禹其人,诸书所言之禹为虫而不指为夏代先王,因疑禹为九鼎所图之怪物,初非圆颅方趾之人。……以《说文》证经考史必先明《说文》之谊例,不明《说文》之谊例,刺取一语,辄肆论断,虽曰勇于疑古,实属疏于读书”。

反对或误解顾先生学说的除了注重传统史学的学者外,还有一些颇为知名的新派学者。鲁迅在《故事新编》中“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隐称顾先生为“鸟头先生”,讥讽古史辨派,险些引出一场名人间的名誉官司。郭沫若在对社会上纷传的“大禹是条虫”的说法“耳食之余”,也曾“加以讥笑”。至于陈立夫更对哄传一时的“大禹是条虫”加以渲染夸大,故意“破坏我(顾颉刚)的研究古史的声誉”。几十年后,顾先生还对此耿耿于怀。

面对种种难责,顾先生不厌其烦地作了辩解,他的师友们(如胡适、钱玄同等)也一再申述了对他的支持,特别是作为语言学家的钱玄同、魏建功、容庚分别写出了《论<说文>及<壁中古文经〉书》、《新史料与旧心理》、《论<说文>谊例代顾颉刚先生答柳翼谋先生》,专就《说文》谊例诸事代顾先生反诘了柳文,但所有文章都未对禹字问题作出有力的答复。钱玄同信中谈到《说文》禹字所从之“禸”,殆为汉代讹文之说,还对顾说颇为不利。当古史新旧两派针锋相对、鏖战正酣时,“禹”字似乎成了古史辨派体系的一个裂口,倍受反对者的攻诋痛斥,社会上也哄传一时。“大禹是条虫”几乎成了古史辨派的一个标记,这不仅影响了人们对古史辨派学说的正确认识,而且还影响了顾先生及其新古史观的声誉。几年后,顾颉刚先生很痛心地说:“最使我惆怅的,是有许多人只记得我的‘禹为动物,出于鼎’的话,称赞我的就用这句话来称赞我,讥笑我的也就用这句话来讥笑我:似乎我辨论古史只提出了这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是已经给我这样地解决了。其实,这个假设,我早已自己放弃”,“就使不放弃,也是我的辨论的枝叶而不是本干;这一说的成立与否和我的辨论的本干是没有什么关系的。”话间流露出被人曲解的烦闷和苦恼。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把顾先生的禹字说当作笑话。郭沫若虽曾一度“加以讥笑”,但“自己研究了一番过来,觉得他的见识是有先见之明”。“顾先生饱览诗书,娴于文献,但如欲以古文字学家的标准去要求他,未免太苛刻了。他引用《说文》来助立其说,从文字学的角度看确有疏漏,但他把“禹”字同“神”或图腾联系起来(见《古史辨》第一册,第19页),不仅有先见之明,还包含了极为深刻的内涵。

这要从禹字的形义说起。

许慎《说文》云:“禹,虫也,从禸(段注:盖亦四足),象形”。后世附议许说者主要有《说文段注》和林义光《文源》,皆以禹为虫之首足尾象形,顾先生谓禹象蜥蜴之形,盖由此化出。持异议的有徐灏,他在《说文注笺》中认为许说“义不可通”,“疑当从虫从九,禹者,虫行屈曲,古文从九也。”

之形;大禹之母曰修已即长蛇。禹字从又把蛇,表明禹即典籍习见的“操蛇之神”。“操蛇之神”在《山海经》中就出现过多次。《山海经·海外东经》:“雨师妾在其北,其为人黑,两手各操一蛇。”《山海经·海外西经》:“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山海经·海外北经》:“博父国在聂耳东,其为人大,右手操黄蛇。”这些由神话语言描述的“操蛇之神”,不见得就是真正的神,更多的可能是所谓的“神人”(汉代有“神人操蛇”铜印),也即被神化的人。要之,“操蛇之神”不单指禹,但禹乃“操蛇之神”之尤者。《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中的“句龙”,学者多以为是禹。句龙之句即拘。《山海经·海外北经》有云:“拘缨之国在其东,一手把缨,一曰利(捋)缨之国”。这里的拘,即把,即捋,亦即操也,句龙即是“操龙(其主要原素是蛇)之神”。又如,《诗·商颂·玄鸟》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族以鸟为图腾,经胡厚宜阐发,“已为学界所公认。商先公王亥,甲骨文写作O,亥上饰以鸟形,表明是鸟图腾。此字在甲骨文中又写作O,亥上为以又(手)操鸟之形。《山海经·大荒东经》云:“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可与甲骨文字相印证。王亥为“操鸟之神”与大禹为“操蛇之神”一样,都是以某动物为图腾的氏族、部落首领。远古时代的政权和神权融为一体,酋长或首领往往兼司祭职,以此垄断了天人之际的交流和沟通;这一独占使他们成了神灵和人世的中介,成了神的化身与代表,具有了神的品格和权威,从而又被世人视为“神”。这种现象可在古文献中窥见一二。如《国语·鲁语下》云:“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文中的“群神”,《左传》写作“诸侯”,看来“群神”并不是神,而是四方氏族、部落的酋长。“操蛇之神(禹)”同样也不是神而是人,是蛇图腾的化身和代言人,也即是以蛇为图腾的夏族的首领。用禹字来作大禹之名,不但恰当,还十分形象。通过对“禹”字的考释,可以看出顾颉刚先生的“禹”字说并非一无是处。首先,他对“禹”字与大禹之名的关系作了探索。许慎以来的文字学家仅从字形解释“禹”字的形义,不了解“禹”字与大禹的关系,以致为《说文》作注的段玉裁不无遗憾地说:“禹为夏王之名,而学者昧其本义,”但他自己并未找到问题的答案。从今天看到的出土铭文看,金文中的禹多作大禹之名,“禹”字因大禹之名而生,这是本义。顾先生把“禹”字与大禹联系起来,从“禹”字考察大禹其人,不管结论如何,在学术上总是一个进步。其次,虽然顾先生依据《说文》释“禹”确有欠妥之处,但其中蕴涵的新思想和新方法,极富启迪价值。古史辨派的思想来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郑樵、姚际恒、崔述以来的辨伪学派,一是输入不久的近代西方人文科学。杨宽在论述古史辨派时说:“顾先生这种考查古史传说演变的方法,很明显,主要是从神话和民俗学中学来的”。“正由于顾先生较早地接受了西方神话学、民俗学的理论与方法,才会悟出“禹”字中包孕的神性,朦胧地把“禹”与图腾联系起来。仅此一点,已非俗儒可比,值得大书一笔。当然,顾先生的“禹”字说同样也反映了古史辨派的一些理论缺陷,比如忽视了人类思维运动对史料的影响。在远古“神性”泛滥的时代里,一些人特别是把持天人之际沟通的酋长、祭司们,往往被史官们神化为“神”;到了春秋战国神性消退人性解放的年代,那些“神”又往往返璞归真,“人化”为酋长、国王或祭司等等,恢复了他们的本来面目。也就是说,远古时代的“神”,不一定是真正的神,而可能是“神化”的人。不了解这一点,就容易把上古神话与后世小说传奇混为一谈,把历史真事的活动空间转移到天堂上。还有,史料出现的先后次序,虽是判断史料真伪的一个方面,但远不是全部。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有的史料记述出现较晚反而真实,如对秦朝历史,司马迁的《史记》显然远胜于李斯所撰的石刻碑铭。还有些史料产生的年代相仿,如对尧舜禹传位之事,《孟子》与《竹书纪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依照史料的年代就难断是非了。所以,史料的辨伪存真工作极为复杂,方法也应多样,如果不是多角度、多层次地综合考索,恐难解决问题。古史辨派理清了一些史料(特别是上古史料)的前后次序,为现代史料学做了一些奠基工作,对考证古代史事也极有裨益。但如过分重视一种手段而忽略其它(并不是说全不用),在方法上就嫌单调了。我们注意到,中晚年的顾颉刚先生继续勤勉地从事史学研究,有了更多的收获。他在发扬古史辨派特长的同时,也修正了早期古史辨的一些缺陷,使古史辨派上了一个新台阶。从顾颉刚先生晚年的回忆录《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看,他一直对自己在“禹”字案中蒙受的误解与嘲笑不能释怀。谁能说这不是顾先生数十年如一日辛勤笔耕、踏实研究的一个精神动力呢?综上所述,顾颉刚先生的“禹”字说,虽有失误,但也包含了极为深刻、合理的内涵,超迈前人,启迪来者。后来顾先生在舆论的重压下未加修整即放弃此说,甚为可惜。不管怎么说,“禹”字说使古史辨派遭受了当时许多人的误解和哄笑,失去了许多支持者,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在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重议这件往事,澄清一些误解,恢复一点声誉,十分必要。(作者殷伟仁,苏州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文章来源:《铁道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 年第 3 期;原标题:禹字案平议)万物简史 · 栏目汇总

考古发现 考古研究 | 史前文化 | 遗迹遗址

文物器物 | 上古史话 | 先秦历史 | 古族古国

人物传记 | 历史考证 | 山川湖海 | 路桥关渡

地名地志 | 气候简史 | 语言文字 | 神话仙话

姓氏名号 | 天文历法 | 农业史话 | 民俗文化

学界学人 | 分子人类学 | 三星堆 | 古书古籍

甲骨文 | 讲座纪要 | 古人类学 | 山海经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704559159@qq.com

Top
加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