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手游 > 原神

神奇地带:日本动画、漫画在香港市场的传播故事

来源:网络 时间:2023-07-29 19:49:00
导读珠江三角洲曾是国内获取ACG资讯的“神奇地带”,而香港是这块神奇地带的心脏

题图 / 灌篮高手

文 / chenzj

本文由机核网(微信公众号:gamecores授权ACGx转载,内容略有删改。

ACGx注:在过去数十年的时间里,中国香港在包括ACG在内的潮流文化方面,一直都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内地,很多中国年轻一代的ACG启蒙也正是源于中国香港。本文详细描述了日本的ACG文化在中国香港市场的发展变迁,对于ACG文化的历史研究有着极大的参考意义。

谈起华人地区的ACG文化,大家对内地电视、电影放映的动画往往如数家珍。然而,在神州大地上,穗(广东)港(香港)两地却是有别于内地的存在。受地利和政策之惠,广东人民从改开初期一直到现在都可以收看香港电视节目,加上两地商旅联系频繁。日本ACG通过香港的电波和书籍辐射到广东,再从广东向内地传播。从而使得珠江三角洲成为一块国内获取ACG资讯的“神奇地带”,而香港是这块神奇地带的心脏。

笔者在1990年代中期于东北某城市购得带有粤语配音的《亚基拉》(AKIRA)VCD,从此对粤港动漫文化产生了兴趣。笔者本是东北人,从未到过香港,广东话能力孱弱。以下是笔者多年来收集资料的汇总,还望大家予以指正。在资料来源方面,感谢香港吴伟明先生的《知日部屋》博客及其他著述、香港动漫网络大典、港澳各地个人博客、以及乔靖夫先生撰写的回忆文章等,篇幅所限,恕不一一列出。

安乐影业与江志强:将日本动画剧场版和OVA带进香港市场

日本电视动画登陆香港,始于1960年代中期,笔者查到的资料显示:最早登陆香港荧屏的日本动画,是丽的电视公司(亚洲电视前身)1966年排播的黑白版《铁臂阿童木》(当时译名:《小飞侠》)。香港市场规模远小于内地和日本,电视台自制动画往往要冒亏本风险。因而引进日本电视动画从1960年代起始终不绝于香港荧屏。然而,香港电影大银幕长期为华语影片和好莱坞影片占据,日本动画电影长期未能打开香港市场。

《卧虎藏龙》《英雄》《喜宴》的幕后推手,日本动画剧场版登陆香港的开路人 江志强先生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一个叫做江志强的男人改变了这一切。江志强年轻时好赌,大把输钱。可是总不能输下去,他非得做出成绩,才能让开电影发行公司的老爸放心。1980年代初,在挑选了数百部美国新片之后,江志强决定转做动画电影:“猪肉吃多了,来点白菜也算新鲜”。岂料,第一部美国动画电影《加菲猫进城》惨赔收场。为了找出惨败的原因,江志强苦读了数百部电影艺术相关书籍,才意识到“电影是文化”,也就是说,某个电影能否适应某个市场,文化因素比重极大。江志强的原话是这样的:

(除了一部分金字塔尖上的顶级作品)“西方的动画形象不能引起大伙共鸣,尤其叙事逻辑和东方不符,观众很难理解。”

1986年,江志强在东京电影节找到了心目中的理想影片《天空之城》,他对《天空之城》的印象是“有传统、有新意、有内涵”。于是向德间书店和吉卜力买断了《天空之城》,顺手还买了《风之谷》和《龙猫》。

1987年暑假:《天空之城》在香港上映,起初以英文版拷贝加中文字幕上映,票房开出红盘后火速投入粤语配音版拷贝。卖出一千五百万港币的票房佳绩,列当年香港外语片票房第五名。1988年,《龙猫》几乎与日本同期上映,同样卖出破千万港币佳绩。1989年贺岁档,陈慧娴、沈殿霞、泰迪罗宾、岑建勋等人配音、徐克、陈嘉上操刀修改对白、林忆莲献唱主题曲、 黃霑为主题曲作词的《风之谷》在港上映。刻意植入的八星报喜式笑点虽然引发争议。但票房仍然突破一千万港币,《龙猫》与《风之谷》的票房,是一般好莱坞西片所望尘莫及。此后,吉卜力工作室选定江志强先生主持的安乐影片公司为长期合作伙伴,《听到涛声》、《平成狸合战》到《幽灵公主》均由安乐公司在香港发行。

这里要解释一下,徐克监制的粤语首映版《风之谷》与宫崎骏原版相比,主题有所调整:徐克版的主题是民主、革命、反战,与宫崎骏原版的环保、反战主题发生很大变化。几乎是另一个故事了。不过,江志强一贯的原则是“商业和理想两不误”,徐克操刀的粤语版是“商业”那一面,在江志强直接经营的百老汇电影院,却只放映日语原声版《风之谷》,体现“理想”那一面。

江志强先生在打开日本动画剧场版后,不满足于只引进吉卜力的作品。开始向香港的电影院线和音像制品市场大规模引进日本的剧场版动画和OVA。其中值得一提的是:1991年安乐影业在香港科学馆搞“动画节”,一天之内连映5部高达动画,分别是:高达0079剧场版三部曲、高达F91、马沙之反击(逆袭的夏亚),然后将正版动画录像带推向香港市场。

SLAM DUNK(《男儿当入樽》)全套剧场版动画

超时空要塞:可曾记得爱(日本东宝当时设立香港法人“东宝影业有限公司”,此片为安乐与该公司联合发行,“香港古谷彻”冯锦堂为一条辉献声、林元春声演铃明美——当时的译名是“明菜”、陈慧娴献唱主题曲《真情流露》)

机动战士高达0079剧场版三部曲

机动战士高达 F91

机动战士高达 马沙之反击

幻魔大战

鬼太郎剧场版

孪孪3剑侠(KIZUNA-绊)

机动战士高达0080 口袋里的战争

机动战士高达0083 星尘的回忆

安彦良和剧场版动画《阿里安》

新宿小男人(冒険してもいい頃)

午夜之眼

魔界都市新宿

阿里安 场刊

在安乐影业的刺激下,香港其他公司迅速跟进。香港最大中资电影公司、杜琪峰、许鞍华等香港新浪潮电影主将的摇篮—银都机构有限公司火速于1988年从日本引进了大友克洋执导的《阿基拉》,为保全音效,还刻意将粤语配音声带送到澳大利亚做混音。另有电影公司从日本斥资购入《妖兽都市》OVA,拿到香港当成剧场版放映(OVA其实是先制成16毫米电影胶片拷贝再转录到录像带上的,香港方面拿到原装胶片、再转印成电影拷贝即可),还赚了300多万港币,跟大阵仗的《阿基拉》差不多。在音像市场,改编自柴门文漫画的《新同居时代》OVA、根据士郎正宗漫画改编的《苹果核战》OVA也陆续发售。从那时起,香港观众除了能看到一般的日本TV动画,还有正版的动画影碟可买、有完整的日本动画电影可看。

值得一提的是,内地早期的盗版日本动画影碟中,相当一部分是来自香港。(台湾跟大陆之间那时候还没实现三通)更准确地说:1990年代中期出现在内地市面的最早一版《机动战士高达F91》、《机动战士高达:马沙之反击》和《亚基拉》的盗版VCD,是直接从香港博意影业和银都机构发行的音像制品中翻拷而来(注意:博意影业在翻译VCD字幕时,请香港宅圈的名人进行了监修,修正了安乐影业的误译)。《亚基拉》的盗版VCD还自带太极乐队演唱的粤语版硬摇滚主题曲-老实讲,笔者第一次听到这首主题曲的时候,为编曲和演奏的高水准而激动。

日本漫画的输入和正版化

1970年代 日本漫画在台湾盗版商的帮助下进入香港。香港盗版商很快跟进。1973年香港本地儿童杂志连载《叮当》(即《哆啦A梦》)。1970年代中期,香港豪生书局开始引入成人风格的“剧画”:永安巧、望月三起也、谋图一雄、池上辽一的作品被批量引入到香港。著名香港漫画家马荣成、黄玉郎就在这一时期接触到了日本漫画,马荣成后来表示:他自己最喜欢的日本漫画家是池上辽一,而黄玉郎则受过望月三起也影响。这一时期,台湾盗版商也将他们的盗版书卖到香港,据说东立出版社当时因此大赚了不少港币。

1980年代初,香港另一家漫画出版商“海豹丛书”横空出世。“海豹丛书”的特点:是它标榜一切漫画全部正规引进。出版商是日本国王唱片公司的子公司“皇声洋行”,实际操盘人叫做林查理。后来有部分资料指出:“海豹丛书”的出版物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授权来路难以考证(比如《叮当》)。“海豹丛书”的特点是每卷单行本的容量相当于日本单行本的一半。1981年10月,“海豹丛书”团队开设香港第一本标榜全部获得授权的日漫/港漫混合刊载杂志《漫画周刊》。(据当年实习生回忆,《漫画周刊》曾协助警方查抄池上辽一漫画《男组》、以及望月三起也的《七金刚》、永安巧《爱与诚》、楳图一雄《漂流教室》的盗版)。 

《漫画周刊》创办120期后,换上发烧友出身的主编,贯彻为硬核动漫迷服务的方针,定期组织日本动画新作放映会、大力推荐高达系列动画。因此许多老一辈香港漫迷对《漫画周刊》感情颇深。《漫画周刊》在1993年落下帷幕。

在《漫画周刊》和《海豹丛书》之外,在1980年代的香港,“天龙精选““青鸟”和“雅景”等盗版商纷纷窜起。这些盗版商初期均沿袭“海豹丛书”每本相当于日本单行本一半分量的做法。但“天龙精选”的《圣斗士星矢》出到了后期,每期实质内容只有日本连载版的两话左右,换句话不超过四十页,然后用日本BL漫画家岛川春奈绘制的Q版同人星矢漫画来“注水”,这种注水猪肉搞得顾客又气又恨,但要追心爱的漫画,也只好咬咬牙忍了。顺便说一下,井上雄彦的《SLAM DUNK》之所以在香港被译成《男儿当入樽》,还是“天龙精选”这盗版商干出来的。有些漫迷不满这个译名,把问题怪罪到自由人头上,实在是找错了对象。  和台湾印制的盗版日本漫画一样,香港的盗版漫画流通范围也超出香港。以“天龙精选”为例,在毗邻香港的大陆几个城市均有流通。而且“天龙精选”还曾经针对新马市场发行过简体字版本。

据网友说:《漫画周刊》的某代主编“口袋团长”在离职后,在某食品公司太子爷的资助下准备再开一本有授权的漫画杂志。“口袋团长”动用了在日本最大图书中盘商“东贩”的人脉,拜见日本各漫画杂志的主编,结果令人失望:“我们对海外市场没感觉”—当时正值日本泡沫经济鲜花卓锦烈火烹油的1988年,结果计划无疾而终。如果这一故事属实,那么进入1990年代后日本各出版社不再容忍港台和韩国的盗版漫画,其背后的原因真是耐人寻味。

顺便说一下,1990年代内地最大盗版日漫书商“四川希望书店”(据说“海南摄影美术出版社”与四川希望书店有合作),无论其操盘的“海南版漫画”(每本容量相当于日本一半)还是创办的“画书大王”(混合刊载本土漫画与日漫),与香港的“海豹丛书”、“天龙精选”、《漫画周刊》相比,思路不乏重合之处。究竟是“英雄所见略同”,还是“本是一家兄弟”,目前还不得而知。另外一个有趣的地方在于:笔者上网浏览时,发现另一家盗版商“青鸟”的盗版星矢漫画,曾经被大陆盗版商“盗中盗”—当然不是“海南版圣斗士”,具体请看下图:

左图:曾被大陆二度翻印的“青鸟”版《圣斗士星矢》,右图:“天龙精选”的精装版星矢

随着香港经济的发展和读者审美的提升,粗劣的盗版书渐渐被读者抛弃。盗版商生意越做越大,也瞄准精装市场,开始着手推出精装单行本,做收藏生意。终于引起香港大型出版社的注意。1992年,文化传信公司购入《龙珠》单行本版权。同年,港漫《刀剑笑》的主要出版商自由人公司从集英社标得《男儿当入樽》版权。与此同时,东立等昔日的台湾盗版商在美国301条款和台湾修订版权法的双重压力之下,金盆洗手,从事正版生意,并于1993年在香港正式开设分公司(东立宣称自己是香港第一家正版日漫出版商,立此存照)。至此,香港的日本漫画彻底进入正版化时代。       

自由人版《男儿当入樽》封面

根据香港学者吴伟明的著述:正版化之后的巅峰时期,《男儿当入樽》和《龙珠》每期单行本的销量在15万册左右。以香港600万人口的人口规模,这个数字相当之高。可惜自由人跑去做色情漫画,为了保护作品的形象,集英社被迫收回自由人的《男儿当入樽》版权,转交给马荣成创办的天下出版公司继续出版。

关于日漫的港台版印刷品质问题,早年可说见仁见智。但到了现在,玉皇朝和天下出版代理的日漫单行本和完全版,印刷、用纸一般比台湾同行更胜一筹。最典型的莫过于《SLAM DUNK完全版》,天下出版的港版完全版,其品质冠绝两岸三地。天下出版社今年7月在官方脸书上宣布将跟进日本进度,发售《SLAM DUNK》新装再编版,品质令人期待。(内地长春出版社在井上托人监督之下,也将于今年年底发售以黄金一代为主题的精装完全版)。

宅人宅事—香港早期的御宅团体“四百呎”和动漫资讯杂志《A-CLUB》

其实这部分内容,在香港动漫网络大典和百度百科都有细致描述。但为了节约大家找资料的时间,笔者简要介绍一下:香港最早的动漫画迷友团体,应是早期的“香港动漫画之友社”。到了1986年,为了改变“ACG没人权”现象,当时一群接受良好教育的迷友在一个大厦里租下一间面积四百平方英尺的单位,人称“香港常磐庄”的“四百呎”应运而生。(香港房租不便宜,是七个人出钱合租的)这些人除了聚集联谊之外,还集体参加各种社会文体活动,力争改善ACG族群形象。其中一件活动,是1993年沙田艺墟上,四百呎全员穿自制《银河英雄传说》同盟军军服出场,实为香港第一桩集体COSPLAY活动。“四百呎”成员中过半数从事动漫相关职业,其中就有《机动战士高达F91》VCD字幕译者,以及动漫杂志编辑、TVB动画的翻译顾问等。

1993沙田艺墟

1995沙田艺墟 左边娱乐金鱼眼 右边是四百呎COS的特车二课

同期,香港诞生了第一本动漫资讯杂志《A CLUB》。当然这本动漫资讯杂志的内容以摘编日本杂志内容为主,但好在编辑部有独立视野,一直到1990年代中期都能坚持以独自视角撰稿梳理。《A-CLUB》的编辑自绘封面也是一大特色。其中有三期以《龙珠》角色杜拉格斯来恶搞郭富城专辑封面,为人称道。当然引来一群郭富城黑粉投稿狂黑杜拉格斯(项庄舞剑、意在AARON)又是另一回事了。

粤声粤色—香港观众对粤语配音的喜爱

香港对外来卡通片的粤语配音,从1960—1970年代就逐渐开始。1991年,香港电视采用NICAM丽音音效技术播出。在NICAM技术的加持下,香港观众不仅能欣赏到立体声的体育和音乐电视节目,还能够随意切换外语电视节目的外语原音和粤语配音。由于能够听到立体声和外语原音,支持NICAM技术的彩色电视机在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大为畅销,也促使国内厂商纷纷开始研制生产支持NICAM技术的电视机。然而就在NICAM技术带来的“随时随地可以听原声”的氛围之下,香港的粤语配音动画却仍然受到省港两地民众的普遍喜爱,直至今天。究竟是为何呢?还得从香港电影界说起。

TVB在播放双语伴音节目前会进行提示

1950年代—1960年代,香港的粤语配音刚刚兴起的时候,主要是为邵氏等公司的国语电影进行配音。到了1960—1970年代的时候,无线电视(TVB)和丽的电视(后来的亚视)陆续举办粤语配音培训班,吸收昔日的粤语黑白电影明星和广播电台播音员加盟。加上港产电影日益繁荣,粤语配音员有了很多用武之地,粤语配音事业日益繁荣,出现了朱子聪(李修贤和元彪)、沈小兰(张曼玉)、林保全(洪金宝)、李学斌(刘德华)、邓荣銾(成龙,1978—1989年间)、陈仪(李连杰)等专门为明星配音的幕后人才。王家卫《旺角卡门》粤语版里的四个主角全部都是配音:李学斌配刘德华、朱子聪配万梓良、邓荣銾配张学友、沈小兰配张曼玉。

1980年代,两间无线免费电视台,亚洲电视和无线电视(TVB)在香港展开激烈竞争。亚视前身丽的电视原本走收费路线,TVB走免费路线之后,亚视(丽的)才匆匆跟进,群众基础不及TVB。重压之下,亚洲电视在动画选片上偏离了“合家欢”路线,在1980年代中期—1990年集中播映《银河铁道999》、《超时空要塞》、《机甲创世纪》、《超时空世纪ORGUSS》、《超时空骑团南十字星》、《橙路》、《猫眼》。TVB从1991年起才认知到青年观众市场,以《圣斗士星矢》开启深夜动画时段(那年亚视在播《银河英雄传说OVA》)。以客户导向的竞争迫使粤语配音在选角和演绎上侧重满足观众的需要——尊重观众口味,不把观众当小孩子,是粤语配音生命力之所在,而忽视青年观众群,纵使配音单位强如辽艺,也必然诞生《天鹰战士》。

另一个方面,是无线、亚视两家舍得投入,长期保持庞大的配音团队,“生旦净末丑”角色、音色齐全。无线和亚视均定期举办配音员培训班,自力培养配音新秀。电影圈的专业配音机构,也不时培训新秀入行,整个行业都有活水注入。电视台本身也不断延揽电影界的资深配音员加盟。无线电视(TVB)的粤语配音组现仍然保持超过60人在职的庞大规模。亚视全盛时期也拥有超过30名配音员。体现在具体作品上,以《SLAM DUNK》和《幻影篮球王》(台译《影子篮球员》)为例,香港方面对这两部人数众多的作品都能基本做到一人一角,鲜少重复;而台湾方面这十多年来毫无长进,保持动用配音员不超过十人的“光荣传统”  。而长期为香港动画迷称道的TVB版《圣斗士星矢》和ATV版《天空战记》则更是精英云集,相当一部分配音员在港产电影中献声过。

TVB粤语组一张大合影

最后一个原因,是香港在制作粤语配音时,翻译界素来有“归化”(体近母语)“异化”(保留外国翻译感)两条路线。内地比较推崇“异化”翻译方式,上海电影译制厂的译制片,特别是陈叙一厂长时代的译制片,在坚持“异化”方式的基础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执行“异化”路线的前提是花费较长的工期、精力来揣摩原片——当时上译译制一部影片的周期是一个多月。进入市场化时代后,内地各种客户都醉心于压缩成本,从公映译制片到上星电视频道,将工期和资金压缩到了极致,这时继续推行“异化”路线的结果就是不伦不类。反观香港方面,首先香港方面从未像内地和台湾这般压缩工期成本,其次他们在翻译对白时极力避免“翻译腔”,而注重使用港人的习惯口吻和措辞,观众打开电视,听到的是生动的语气和自然的措辞,而非“怪腔怪调”的“假洋鬼子”。

推重原声、小瞧中文字幕和粤配的“逢中文必反”现象在21世纪初期也曾在香港一时泛滥。一帮“动漫塔利班”曾经频繁到网上闹场,甚至在香港普遍提供粤日双语广播的情况下叫嚣取消中文字幕和粤配,甚至造谣攻击电视台主管,对其个人进行辱骂。还有一帮“亲台派”,跟电视台较劲,唯台湾出版漫画的翻译水准是从。然而经过时间的流逝,“逢中文必反”的幕后推手“超级网主”被网民发现根本不懂日语,只是想刷存在感当网红而已,而“超级网主”为了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公开转换立场支持中文版。台湾翻译漫画的翻译水准也被发现未必好于香港(尖端SD完全版“我就是三井寿,人称打不死的小强”令人印象深刻)。加上香港新增无线电视台VIU TV,以及保育粤语的意识逐渐兴起。近年粤语配音动画人气再度上扬。以致《齐木楠雄的灾难》真人版在香港上映时,将采用动画版粤语配音人马作为吸引观众的金字招牌。换而言之,粤语配音在香港仍然可以吸引观众入场。

END

点击以下关键词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鬼畜表情包网红 / 动画PV / B萌 / 海外动漫中国形象 / 足球小将 / 衍生品洗牌 / 日本动画电影 / 游戏公司做动画 / 抖音二次元 / 阴阳师 / 一人之下 / 全职高手 / 圣地巡礼 / Netflix / 古墓丽影 / 马化腾鬼畜 / 2017二次元手游 / 旅行青蛙 / 2017动画电影 / 2017新番盘点 / 游戏王 / 开封奇谈 / 古风音乐 / 光线传媒 / 金坷垃  / 国庆漫展 / 王者荣耀周边 / 吸猫 / 二次元时尚 / ACG管弦乐 / 风灵玉秀 / 同人展 / 兽娘动物园 / 手办宅 / 洛天依 / COS援交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704559159@qq.com

Top
加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