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手游 > 保卫萝卜4

变中蕴真意,细辨获导航——2020年河南省中考语文试题评析

来源:网络 时间:2022-11-06 11:01:40
导读剖析变化,顺应变化,纠偏正航

     期盼、揣测中的2020年中考尘埃落定,试卷稳中有变,守正出新。不变的是立德树人、提升语文素养的目标,是板块结构、难易比例;变化的是考查的角度、形式,是课改的理念和要求。这变与不变中蕴含着语文教学的变革趋势,细细揣摩,能品出它给我们的警醒和提示。下面我聚焦变化,探索试题中的导向,思考我们如何化解教与学的“危”,迎来更多的“机”。

试卷主要变化

一、理念:

1.注重在运用中考查基础知识

2.注重文本写作方法和写作意图的探究

3.注重综合性考查

4.注重学生思维发展和提升

5.注重写作时对文体属性的要求

二、难易度:

1.降低难度: 

①字音字形

②词语运用与语句连贯

③名著阅读

④文言实词积累

2.增加难度:

①现代文阅读

②写作

相关题型评析

积累与运用

字音字形

••••

【真题】

【评析】

    今年的字音、字形题大变身,终于改变了十几年来一直沿用的超难模式,瘦身、变形,以小清新的模样出现,对广大学子来说是一大福音啊。字音、字形这样的基础积累在具体的运用中考查才更有意义,更能体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学科特点。

       第1题考查常用字字音,词语数量由原来的24个减少到12个,少了一半,注音让学生判断读音的正误,降低了识记性基础知识考查的难度。考查的依然是以常用字中的多音字、有形近字的形声字、受方言影响易读错的字为主,其中多音字5个,超过三分之一。A项,“鲜(xiān)”应为“xiǎn”;C项,”脯(pǔ)应为“fǔ”;D项,“徊(huí)”应为“huái”。所以应选B。

       第2题在法治主题的语段中考查同音形近字的辨析,在运用中考查积累,形式灵活,数量由20个词语降到6个词语,难度降低。形近字的辨析就是准确掌握每个汉字的义项,结合语境选择恰当的汉字。“捍”是“保卫,防御”的意思,“悍”是“勇猛,凶狠,蛮横”的意思,所以应为“捍卫“;“遵”是“依照”的意思,“尊”是“敬重,尊崇,地位或辈分高”的意思,所以应为“遵守”;“践”是“踩,履行,实行”的意思,“饯”是“饯行”的意思,所以应为“践行”。选A。

      字音、字形的掌握一直是难点,难的原因是识记方法单一,没有借助汉字音形义结合的特点进行识记,没有掌握汉字的规律,缺少在具体语境中对汉字形义的精准把握。试题降低了考查难度,但不会降低考查的标准。根据现实情况,学生可能面临的新危机是拼读能力不足导致的失误,因为平时极少书写、拼读拼音,对拼音规则和声调极为陌生,这将是今后需要注意弥补的。

名著阅读

••••

【真题】

【答案】

【评析】

    名著阅读题依然沿用了二选一的主观试题,题型上并未发生大改变。之所以提一提,是因为已经连考十年的《西游记》《水浒传》今年缺席了。其实也不意外,《红岩》《简爱》都是2011年课标新增篇目,一部是红色经典,一部是外国小说经典,考查这两部,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扩大文化视野。试题具有开放性,关注情感体验和价值判断,便于学生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

      作品是新增篇目,考点设置并不难,小萝卜头的主要经历学生即使没读原著,小学课本里也学过,必然有自己的体悟;简爱是整本书的核心人物,她的性格鲜明,她与罗切斯特的爱情经历是这部书中的主要情节,学生都不陌生,关键在于表述是否准确。

     考题再次提醒我们课标中“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要落实到位,再不能投机性的只复习《西游记》《水浒传》两部经典,也不能只靠背记压缩饼干式的内容梗概来应对考试,要落实真正的阅读,要关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图文转换

••••

【真题】

【答案】

【评析】

     图文转换是中考考查的常见题型,但这道题创设了特定情境,选择了极有时代感的图片素材来考查学生的观察力、联想力、理解力、表达力等综合能力,贴近生活,培养创新意识,对学生的思维品质要求较高。

     这种创意火车票的形式较常见,新年祝福、毕业季、特殊纪念日等场合都有它们登台亮相的机会。如:

这些模拟车票的创意主要体现在车票的构成要素上,用起始站点名称、特殊数字、颁发单位等传递心愿、情意,新颖别致。本题中的创意车票的目的是宣传推广“老家河南”文旅品牌,所有的要素都指向这一核心,因此紧扣宣传卡上“回家专列”“远方”“老家河南”“明月”“故乡”等要素中体现的设计构思、主题表现、时代特色进行分析,突出文化旅游就可以啦。

     这道题提醒我们必须有“大语文”观。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不可只局限于教材、教辅、习题,要注意开发课程资源,引入更多形式的语文实践素材,拓宽学生的视野。教材中被抛之脑后、弃之不理的综合性实践活动需要我们重视、落实,让学生视野扩出去、思维动起来。

     图文转换中图案的观察主要依赖形象思维,揭示寓意、阐述创意需要抽象思维。我们要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教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将散点的学习理出线,形成面、体,构建网络,把握规律。比如图片素材形式多样,我们不可能穷举所有,但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根据生活积累梳理出类型,把握每一种类型的特殊表达特点。艺术欣赏型的,如书法、画作等,主要把握书体、意境,关注留白、工笔、白描等艺术手法;创意表现型的,如徽标、海报、创意卡等,主要关注夸张、抽象、变形、谐音等手法;有针砭时弊型的,如漫画,主要关注夸张、对比等手法……这样分析时他们的思考会有清晰的路径。这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过程是对学生终生有益的。

文学类作品阅读

【真题】

【答案】

【评析】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关注小人物的美好品质和命运。试题设置角度发生了较大改变,除了第7题内容概括这一常见题型外,其余三道题的设置都指向对文本写作方法和意图的探究,对学生语文知识积累、文本解读能力、思维品质的要求较高。

    第8题锁定第⑥段,要求分析表现孩子们快乐的方法,属于写法探究题。仔细阅读第⑥段,可以发现本段主要写了踏青时所见的景物和人物的活动,这就需要着重分析描写了哪些景,有什么特点,从中传递出人物怎样的心境。“山野翠绿,风和日丽,花香气清,百鸟欢鸣。”这句描写突出春天的美好,“欢鸣”流露出喜悦、欢快,所以景物衬托了人物快乐的心理。这一部分的本质是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对人物活动的记叙、描写,着重分析他们做了哪些事,人做事时的状态、心理。从一系列的细节中可以看到他们的兴趣盎然和舒展欢快。这里实质是揣摩人物描写中表现的人物心理。这两个方面平时没少练习,但改换了问法之后,学生能否将问题转换,能否找准角度分析,是展现他们能力的关键。解答这道题,学生是无法套用模板的,只能结合文章具体分析,所以更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

     第9题,考查写法探究,更侧重对文章文体特点的把握,探究文章构思组材上的特点,需要通观全文,多角度分析,涉及线索、详略、记叙顺序等文体知识,对思维品质、表达能力要求较高,难度较大。依据散文的特点,可知一文写多件事需要一条主线,线索可以是物、人、一句话、情感等。选文是以对太爷感激、敬佩、赞美的感情为线索统领这些素材的,跟八上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相似。记叙时多个事件用墨不同,有详有略,可参照《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来体会;记叙的顺序,由课堂教学到学生管理,再到课堂外的教育活动——踏青、劳动、文艺启蒙等,有时间、空间上的组合。学生解答时,可能会想到线索,但不一定能想到另两个角度,这就看他们的知识积累和思维宽度了。估计也有学生会用”首先……接着……其次“这样的结构依次概括文章内容,这样答是没有理解考题要求的。

      第10题,考查主题理解,探究作者写作意图,也就是把握文章的主旨,属于高阶思维层面的考查。这个考点的问法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到源头,七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思考探究”第一题“熟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结合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人。”跟这道题的问法是异曲同工。一篇文章的写作意图是通过写作的内容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来传递的,关注核心人物的言行、品质,文章中呈现的特定时代背景和生活场景,分析其反映的时代或社会特点、一类人的生活状况或品质。分析时要能由小见大,由此推彼,向纵深处延伸思考,不可停留在表层。一些抒情、议论性的段落中会有体现主旨的语句,可以检索、提炼。选文核心人物是太爷老师,主要介绍他的往事、优点,因此写文的目的是表达对他的赞美、感激、崇敬之情;最后一段,由太爷老师推及这一类人,肯定他们做出的贡献,对他们的命运加以关注。

     这三道题抓住实质分析后,会觉得并不难,但设问角度的变化、陌生化的问法会让一部分学生无从下手,或者是找不准答题的角度。从这三道题的设置上,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试题越来越注重对“怎样写”“为什么写”的考查,而这些正是学生探索语言表达规律,达成“语言建构和运用”这一核心素养提升的途径。教材课后练习中已清晰地呈现了这一导向,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再盘旋在“写了什么”这一浅表的层面,不能因为不考教材中的现代文,就对课文仓促处理,甚至抛开不顾。我们不能舍本求末,教材这个“本”要充分利用。我们也会发现,总结的答题模板、套路不管用了,没法套了,我们该教的是分析问题的角度、方法,组织语言准确、有序表达的能力,这才是学生可以自如运用的“渔”。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真题】

【答案】

【评析】

      今年首次考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这是大家预料之中的。试题选择两则说明性文字,探究自然奥秘。考题没有在说明文文体知识上单独设置考题,和文学类文本阅读一样,偏重对文本写法进行探究,引导学生发现文章表达的思路和手法。

     第11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分析,依次考查说明方法、段落作用、内容理解、信息辨析、说明语言等方面,既考查文体知识,又考查阅读理解的精准程度,覆盖面广。B项中“突出地球对月球的作用”错误,根据选文,应为“突出地球和月球的相互作用”。D项中对“玄武岩”和“斜长岩”反光性的分析错误,颠倒了二者的特点,与文本二最后一句的表述不符。

       第12题,考查写法探究,探究阐明事理的思路过程。这是个新的考点,源头依然是教材,八下《大自然的语言》“思考探究”中第二题第1小题“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思考探究”中第二题“这两篇短文都是从某一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任选其中一篇,分析其思路”,都考查学生对文章思路的分析能力。解答时,主要明确各段落表述的核心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第①段提出问题,第②段提出假设,第③段实证,得出结论。

      第13题,考查写法的对比分析探究,探究两个文本中详略处理的不同原因,理解基于表达需要灵活处理表达方式的写作原则,属于高阶思维的命题。解答时,要根据文本整体表达意图和不同特点进行分析。文本一的题目已经明确了选文重在介绍月球和地球的关系,因此【甲】处不需要详细介绍月球的结构。文本二根据选文出处,可知重在介绍月球岩石的秘密,月球形成的过程和结构与此密切相关,所以需详写。详略的考查我们常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遇到,这里设置考点,是要学生能捕捉信息,比较两个语段表达意图、表达形式的不同,指向的依然是解构表达的规律。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因其文本类型的多样性,为考查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我们在准确掌握各类文体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应更多关注文章内部逻辑关系,便于理清思路,这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

作  文

【真题】

【评析】

今年的作文题实现了华丽的转身,产生了较大的变化。一则材料统领下写作任务二选一,导向非常明确:

  1.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明确。

     在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爆发的大背景下,提出“危机”这一话题,唤醒学生的危机意识,引发学生关注生活,深度思考,发展形象思维、辩证思维,树立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的意识,能够学会学习、健康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语文能力考查的目标明确。

    (1)立意倾向明确。

       引导素材里对“危机“一词做了多角度的解读,其中就蕴含着立意的潜在导向,“要捕捉创造机会,化解危机,要怀抱希望克服困难”明确了积极、正向化解危机的导向。每道题题干的表述也明确了导向,如第一个任务中”你遇到了怎样的危机?又是如何化解的?“就不仅要写经历了什么,而是思考经历带给我什么,应该怎么正确应对。这就落实了课标中写作要“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的要求。

    (2)文体要求明确。

自2005年至今,中考作文对文体的要求向来是“文体不限”,但今年有了“记叙文”或“议论文”的文体要求。这是15年来中考作文第一次对文体有明确的要求。释放的强烈信号是要让学生准确把握不同文体的特点进行写作。记叙文要求写”故事“,源自八下第六单元写作”学习故事“,这就要讲究写法,不能平铺直叙,情节要曲折,人物形象要丰满,读起来有趣味性,要求不低。九上第二、三、五单元,对议论文写作做了指导,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对文体的要求具体。

 “文体不限”确实给考生提供了自由的选择空间,但也导致了教学中普遍对文体不够重视,学生写作文体特征不明,写“四不像”文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规避风险,许多教师建议学生不要写议论文,在教学中也很少甚至不指导学生写议论文,导致学生只能选择记叙文写作。记叙文写作时又喜欢用题记、小标题,或片段组合式,或喜欢用表现苏轼、李清照、陶渊明等文化名人经历、风骨的文艺散文,呈现另一种套作。但今年的作文题让这些无用武之地,必须有自己的感受、思考。

具体来看:

      第一个写作任务是命题作文,依然关注“我”,引导学生写出个人对生活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危机故事”可以是学习上遇到阻碍的学业危机;与同龄人交往不畅,不被信任或不被接受的交往危机;与家人发生矛盾冲突,关系不睦的亲情危机;对自己未来发展迷惘,信心或动力丢失,迷失自我的自我认知危机;感受到极端天气、空气污染等显现显示的环境危机;一些传统礼仪、制作工艺、习俗逐渐消失,数字化社会对阅读、生活习惯影响的文化危机;抗疫背景下生活、学习、信仰等方面遇到的新挑战、新问题等应急危机……只要打开思路,挖掘 “危机”的内涵,从对内审视自我、对外发现外部世界对自己影响两大方面选材、立意,可选角度是较多的。不仅要写生动地再现自己经历了什么,而且要写自己在遇到危机、化解危机的过程中的感受、思考,正面积极地应对、认识危机,让思维更有深度,立意更有高度。既然是写“故事”,是要有连贯的情节的,不能再以碎片式组合的形式叙述,要善于移用课文的写法,可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采用倒叙或插叙的顺序,有详有略,适当运用抑扬、对比、铺垫等手法,也可以适当的联想和想象,语言有亮点,文章有波澜、有情味,易得高分。如果将“我”设定为书本、台灯、小河、文物等物品,以此为叙事视角,作为见证者记录危机、思考危机,构思新颖,易出彩。

       第二个写作任务是材料作文,立意范围是“对危机的思考和认识”,文体要求是议论文。写好这个题目,关键是对“危机”有深刻的认识,要有辩证思想,能多角度剖析问题,可以论述“危机”产生的原因,“危机”的正面、负面影响, “危”与“机”的辩证关系,对待危机的正确态度等,如可以拟题“危机来自松懈”“冷静慎思,转‘危’为‘机’”“危?机?”“常怀警惕之心,消减危机之损”等。写议论文,要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然后采用并列式或层进式结构进行论述,分论点设置要注意相互之间语意内涵和逻辑关系,论据与论点契合,并做适当分析,最好采用“分论点+阐述+论据+分析+总结”的段内结构,课内学习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卧薪尝胆”“背水一战”等故事,《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流落孤岛,冷静分析后进行生产自救;红军万里长征历尽艰险却跳出包围圈,建立根据地,发展革命力量等都可以作为论据。语言要注意准确,严谨。

结语:

   变化是这个世界上永恒的存在。时代在变,理念在变,教材在变,考题在变,学生在变,教学环境在变,我们的教与学怎能一成不变?教与学的重心、方式都需要改变。只有依标扣本,老老实实研读教材,用好教材,落实课标要求和统编教材理念,准确把握变化的趋势,顺势而变,才能为自己、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获得更大收获。

  敬请关注,查看更多文章。

   如有建议或需求,请在公众号内后台留言交流。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704559159@qq.com

Top
加盟网